
经络问答题.pdf
10页一、问答题1.经络系统的分布特点如何?答案: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将人体内外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支脉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外行支脉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分布和作用的经脉此外,经络的外部,筋肉也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皮部也按经络的分布分为十二皮部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灵枢海论: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表明了在内部,十二经脉隶属于脏腑;在外部,分布于四肢、头和躯干其中,十二经脉的外行部分分布特点为:在四肢,手足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手足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其 基 本 分 布 规 律 是:太 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侧),少阴、太阳在后在小腿下半部及足部,足厥阴有例外的曲折、交叉情况,即排列于足太阴之前,至内踝上八寸处再交叉到足太阴之后而循行于足太阴和足少阴之间;在头和躯干部,手三阴联系胸;足三阴联系腹及胸;手足三阳联系头阳经在头和躯干部的分布较广泛,大致情况是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十二 经脉内行部分分布特点为:手三阴联系于胸部,其内属于肺、心包、心;足三阴联系于腹部,其内属于脾、肝、肾,这就是所谓的 阴脉营其藏。
阳经属于腑,足三阳内属于胃、胆、膀胱;手三阳内属于大肠、三焦、小肠,这就是所谓的 阳脉营其府”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督脉行于后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第一侧线,带脉横斜地行于腰腹,阳踊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阴踽行于下肢内侧及眼,阳维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行于下肢内侧、腹第三侧线和颈部十二经别一般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 离、入、出、合”的分布特点从十二经脉分出称 离”;进入胸腹腔称 入”;在头颈部出来称 出;出头颈部后,阳经经别合于原经脉,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称 合,如手阳明经别合于手阳明经脉,手太阴经别也合于手阳明经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 十五络脉十二络脉在四肢部从相应络穴分出后均走向相应表里经,躯干部三络则分别分布于身前、身后和身侧全身筋肉按经络分布部位同样分成手足三阴三阳,即十二经筋体表皮肤按手足三阴三阳划分,即形成十二皮部2.如何理解 审于调气,明于经隧?答案:灵枢官能 说:审于调气,明于经隧这是说,应用针灸等治法要讲究 调气,要明了经络的通路。
针刺时的 得气 和 行气 现象是经络传导感应现象的表现灵枢九针十二原还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要取得疗效,针刺时首先得要 得气”,再 行气,最后 气至,亦即 气至病所得气、行气、气至是针刺传导感应的全过程,是针刺取得疗效的关键可见,针刺调整虚实是通过传导感应而实现的,而针刺感应是在经络中传导的经络在针或灸等的刺激下,可起到双向调节作用,使之向着有利于机体恢复的方向转化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经络对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都能发挥多方面、多环节、多途径的调整作用经络就像是人体四通八达的网络,在正常情况下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传递信息到人体各部当发生气血不和及阴阳失衡等病症时也是通过经络将疾病的信息反应出来针灸等治法是通过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疏通经气的传导,使机体阴阳处于平衡状态,即 如 灵枢刺节真邪所言: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3.如 何 理 解 医学入门 医而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答案:医学入门说:医而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表明了经络不仅在人体生理功能的调控上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是临床上说明人体病理变化,指导辨证归经和针灸治疗的重要理论依据,学医的人应当熟悉明了经络体系的相关知识,如果不能了解经络的话,就会像人走夜路而没有照明无法行走一样,无法对治疗疾病有全面的认识。
经络理论可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更可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经络诊断方面为经络诊法和分经辨证,是根据经络来切脉,诊察体表和辨别症候;治疗方面则为循经取穴和分经用药,即根据经络来选取腌穴或选择不同治法及药物灵枢经水 说: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这些都是就经络部位进行诊察的方法,如审查、指切、推循、扪摸、按 压,以及对局部寒温和气血盛衰现象的观察素问三部九候论说:“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亦即此意切循而得之 本身就是检查经络的基本方法在诊察某些疾病的过程中,常可发现在经络循行路线上或在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有皮肤形态、色泽的变化或有明显的结节、条索状物等阳性反应物,这些都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近代又采用一些客观的检测方法,如以皮肤温度、皮肤电阻、红外热象等现象作观察,使检查探测方法更趋于多样化、客观化和现代化分经切脉,原属经络诊法的主要内容,如 灵枢以寸口脉诊候阴经病症的虚实,人迎脉诊候阳经病症的虚实,又以阳明脉气最盛,其下部可诊候冲阳(趺 阳)脉,肾气盛衰则可诊候太溪脉;分部诊络,则是指诊察皮部血络的色泽,以辨痛、痹、寒、热等近人又有从皮疹辨证,也属于诊络法压痛的检查,对临床取穴尤为重要。
灵枢背腌说: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懈),这既是以痛为输,也是经络诊法之一全身外至皮肉筋骨,内至五脏六腑,都以经络为纲,按经络来分析病症,即称分经辨证素问皮部论 说: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指出皮肤的分部,筋肉的有起有结,骨骼连属和长短,都是以经脉为纲纪,并以此来分析其所发生的不同病症十二经脉各有 是动则病,,丁和 是主某所生病 的记载,意指此经脉变动就出现有关的病症,此经脉腌穴能主治其所发生的病症,这就是经脉的主病通过分经辨证对于经气虚实、经气厥逆甚或经气终厥等症候的观察,可明确病位,了解疾病的性质、程度、发展和预后,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经气 行于经络中,经气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现象又称做 神气,经络所属的腌穴就是 神气之所游行出入 之所在经络各有所属腌穴,腌穴有分经之外还有不同的类别,月俞穴以经络为纲,经络以腌穴为目,经络的分布既有纵向的分线(分行)关系,还有横向的分部(分段)关系,这种纵横关系结合有关胸穴其意义更为明显在分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和某几经,简称药物归经因病症可以分经,主治某些病症的药物也就成为某经和某几经之药。
一、问答题1.如何理解 枢海伦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答案:灵枢海论有言:“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实际上是明确指出脏腑-经络-腌穴三者之间的关系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经络具有联系脏腑和肢体的作用,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同进行着有机的整体活动,使机体的内外上下保持着协调统一,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种相互联系、有机配合主要是依靠经络腌穴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实现的由于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了脏腑器官,奇经八脉沟通于十二经之间,经筋皮部联结了肢体筋肉皮肤,从而使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2.特定穴在临床应用中有哪些特点?答案:五输穴:井穴可用来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可用来治疗热病;输穴可用来治疗关节痛;经穴可用来治疗喘咳;合穴可用来治疗六腑病症等2)原穴:临床应用主要表现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络穴:络穴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其相表里之经的病症郑穴:阴经郑穴多治血证,阳经郅穴多治急性疼痛。
背俞穴: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症,也可以治疗与五脏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3.腌穴定位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案:确定腌穴位置,要以体表标志为主要依据,在距离标志较远的部位,则于两标志之间折合一定的比例寸,称 骨度分寸,用此 寸 表示上下左右的距离;而具体取穴时,用手指比量这种距离,则有手指 同身寸”的应用分别而言,体表标志定位法,主要指分布于全身体表的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固定标志定位,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和骨节凸起、凹陷及肌肉隆起等固定标志来取穴的方法;活动标志定位,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活动标志来取穴的方法骨度分寸法,古称 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手指比量,原是指以患者本人的手指为标准度量取穴,称为 同身寸”,其中又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和一夫法的应用此外,临床上还有一些被称作,简便取穴,的方法,实际是 手指比量 或 活动标志 范围的扩展,一种体位姿势和动作的配合4.对于体型瘦长或矮胖的患者,用一夫法取间使穴(定位:腕掌侧远端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槎侧腕屈肌腱之间)是否适合?请说明理由。
答案:“一夫法 即以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4指 宽 度 为3寸,即 四指同身寸手指比量寸只能在骨度法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故明代张介宾 类经图翼说:同身寸者,谓同于人身之尺寸也人之长短肥瘦各自不同,而穴之横直尺寸亦不能一如今以中指同身寸法一概混用,则人瘦而指长,人肥而指短,岂不谬误?故必因其形而取之,方得其当以上说明,体表标志和骨度分寸是确定腌穴位置的基本方法,手指比量,只能说是应用上法时的一种配合“手法”,因此在对于体型瘦长或矮胖的患者,用一夫法取间使穴时,会有失准确性5.骨度分寸中为8、9寸的各有哪些?答案:骨度分寸中为8寸的:剑胸结合中点(歧骨)到脐中;两乳头之间骨度分寸中为9寸的:两额角发际(头维)之间;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胸骨上窝(天突)到剑胸结合中点(歧骨);腋前、后纹头到肘横纹(平尺骨鹰嘴)张佳 15270683570 2019/12/3 21:57:43一、问答题1.试述“四总穴歌”的内容及理论依据答案:四总穴歌 的内容是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理论依据:且更普遍地用于治疗远端病证终始 篇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胭,”倡导针灸临证应根据经络学说的论循经远端取穴。
四总穴歌 正是循经远取、上病下取的范例其立论不仅与经络循行有着直接联系,而且与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息息相关2.总结合谷适应证和现代针刺研究答案:头面部疾病;热病,汗症;痛症;妇科疾患;现代针刺研究略3.依据经络月俞穴理论简述三阴交应用特点及适应证答案:三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也三阴交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穴足太阴络穴,孕妇禁针足三阴经气血在此交会,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富含水湿,性温热穴内天部之气的运行分为三支,干燥偏热的气态物在天之上部循脾经上炎,湿热的风气循肝经向上横行,滞重的湿冷之气循肾经下走筑宾穴其可将足三阴经气血重组后再行分流故可以统治大部分脾、肾、肝三条阴经病症主治:1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不孕,遗精,阳 萎,阴茎痛,疝气,小便不利,遗尿2肠鸣腹胀,泄泻,便秘3失眠,眩 晕4下肢痿痹,脚气4.归纳十二井穴的定位、归经和主治病证I 加六的迫攸、V I X和 泊科3六W IS 川 木)定 位 泊 械JM-少i 枇例J.ffj fifJi jj-o.i、j 然.粕,抑、J林 本-r心 a r 用.P 4R 尚的.,卜 网 mi火 冏 点 心、妫心、知1.小儿岫,4.小 儿 收 崎-在 炉.小 一H衣V CD心 十 手.心 地.8物权.伊桃.1M 1I.心 (火 少?!*侧.外 彳 卬 根f f l侧I.Jj o.1 J-3.hl“花 止.火 山 上 木M (D H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