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近代文学大题.doc
6页17.第 6 题 简析梁启超《太平洋遇雨》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太平洋遇雨》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答案:1.揭露了腐朽的晚清政府和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深重的民族忧患意识;抒发了流亡海外的愤慨,洋溢着激越的爱国热情;现实的严酷并不能浇灭热血青年理想的火焰起两句便用雄健的笔力描绘了太平洋风雨的壮阔,第三笔锋一转,虽然有着惊涛骇浪,却不能淘尽自己这样的仁人志士,第四更是用洋溢着乐观主义的笔调,为自己的被迫流亡壮行2、这是梁在1903年去美国旅行时在太平洋上所作他把戊戌变法前后自己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比作风浪对自己的淘洗磨炼用语虽出苏轼,但命意却大不相同18.第 20 题 你是怎样理解如下三首诗中“落花”意象的含义的?“终是落花心绪好,平生墨感玉皇恩 ”(《己亥杂诗》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 )“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 ”(《西郊落花歌》 )答案: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哪里是落花的葬词?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歌! 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 “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也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西郊落花歌》是诗人用灵魂来表现的一阕“落花”的赞歌龚自珍运笔有如鬼斧神工,极尽夸饰渲染之能事,以丰富而奇特的想象,缤纷而璀璨的画面,绚丽而斑斓的色彩,展示了诗人在不为世用、不为时重的挫折中,既失意苦闷而又不甘沉沦、不愿退伏的心路历程他一反传统对落花的倾注深情、极致赞美,正是诗人对新的生命价值的追求、对个人感情的尊重的个性意识的流露而这一切,又被艺术地、诗化地表现出来,透出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倔强精神19.第 13 题 《苟才逼嫁儿媳》选自哪位作家的作品?写了什么内容?答案:《苟才逼嫁儿媳》选自吴趼人小说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 88-90 回描写苟才这个封建社会的低级官员,为了出人头地,升官发财,竟不顾廉耻,逼迫自己新寡的儿媳去总督替补五姨太太的缺的种种丑行恶态。
小说情节紧凑,性格鲜明,文笔流畅,语言富于个性20.第 19 题 《明湖居说书》选自哪位作家的作品?写了什么内容?答案:《明湖居说书》选自刘鹗小说 《老残游记》第 2 回写老残去明湖居听说书的见闻,着力刻画了王小玉的形象结构严谨而完整,语言生动形象而富有文采,是一段声情并茂的美文17.第 13 题 分析丘逢甲《山村即目》的艺术特色《山村即目》一角西峰夕照中,断云东岭雨濛濛林枫欲老柿将熟,秋在万山深处红答案: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就把山村晚秋的美景写得生动而形象诗题“山村即目” ,就是“在山村放眼观赏”的意思可以说这是一首诗人即兴而作的咏景抒情诗诗的一、二两句就给我们描绘出一幅“西边日照东边雨”的晴雨图向西望, “一角西峰夕照中” ,傍晚的斜阳笼罩着山峰一角,清新亮丽;往东看, “断云东岭雨濛濛” ,乌云覆盖在东岭上空,细雨蒙蒙西峰夕照、东岭云雨,因为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首二句诗化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中的名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但丘逢甲并非简单地化用或蹈袭;刘诗借景布兴,而丘诗却是即景描绘秋之美 诗的前两句,侧重写山中的气候之奇;但“东边日出西边雨”或“西边日落东边雨”的天气夏秋两季都可能出现,故仍不能表现出这样的美景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第三句诗“林枫欲老柿将熟” ,诗人看到眼前火红的枫林和柿林,心胸为之一振:妙哉!18.第 20 题 分析龚自珍《己亥杂诗》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落花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答案:内涵: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思想感情: 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前途不畅也不忘报国的情怀⒈以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然前途坎坷不畅,也不忘报国情怀,后人也常用来比喻老一代关心下一代成长的句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 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欧阳修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3.诗人如何写出辞官离京时的愁绪的?下笔一个“浩荡” , 形容愁思无穷无尽,生动形象,使人仿佛看到诗人心中的愁绪翻滚而来,又以“夕阳西斜”为背景,更渲染出一种日暮途穷的伤感。
4.为什么说“吟鞭东指” “即天涯”?答:因为在诗人看来,这次离京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出了城门,就如同人在天涯一般前两句诗写出了诗人辞官离京时忧虑、怨恨及失落的心境5.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三四两句运用比喻,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甘愿为后人贡献余力的愿望 “落红” “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6.诗人辞官离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是怎样的?答:既有解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诗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要不甘自弃,继续奋斗,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19.第 12 题 戏剧《风洞山》的主题是什么?答案:《风洞山》的主题是,通过叙写桂林城陷,瞿式耜、张同敞二人被俘,师生二人谈笑自若,严拒诱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故事,撰写了一个扣人心弦得历史悲剧,表现了主人公的浩然正气20.第 19 题 《逃婚》选自哪位作家的作品?写了什么内容?答案:《金田起义》节选自苏曼殊小说 《断鸿零雁记》第 18、19 章文中叙写三郎因雪梅的赠金儿顺利回到日本并找到母亲,一家团圆。
母亲和姨母年岁都大了,希望三郎酒就留在身边,于是打算将表姐静子许配给三郎三郎一往情深三郎对静子既喜欢又感激但三郎已削发,且与雪梅友婚约,有其难言之恫,于是不辞而别,又回到中国此小说开和尚恋爱小说之先河,对后世影响颇大情节紧凑,行文流畅,人物形象鲜明17.第 10 题 你是怎样理解龚自珍《咏史》诗的含义的?《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答案:这是龚自珍 1825 年写的一首 《咏史》 ,此诗虽名为咏史,实际上是讽议时事龚自珍是清道光九年的进士,曾任内阁中书的官职,道光十九年因触犯时忌愤然辞官南归作为杰出的思想家,龚自珍耳闻目睹了东南一带官场上的黑暗腐败,士林人物的苟安自保、良知泯灭,不禁生出无限的感慨,愤然写下了这首咏史诗此诗以咏史为题,实则借古讽今,揭露清王朝政治的腐朽黑暗,并接触到当时社会最敏感的文字狱尤其是最后两句,用田横及五百壮士坚持气节的精神,劝告学人士子,不要对清政府抱有幻想,寓意深刻,耐人寻味18.第 20 题 分析林则徐《塞外杂咏》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塞外杂咏》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对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答案:1840 年,英军入侵天津海口,清政府派直隶总督琦善前往谈判,并将林则徐撤职查办,随后充军伊梨(今新疆) 《塞外杂咏》即林则徐充军途中,见天山风貌有感而发诗从写景入手,天山雪峰,数以万计,笏一般陡峭,玉一般洁白,它们导我西行,一路上与我为伴、互慰寂寥诗中所谓的“寂寥” ,不仅是林则徐在充军途中的寂寞,更是他在政治立场上的孤独空有杀敌报国的拳拳忠心,却得不到朝廷理会,其中的“寂寥” ,可谓刻骨铭心悲愤之极,又无可奈何,只有喧泄于长笑之中 “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这首诗,充分表现诗人对当时腐朽政治的痛心和不满19.第 9 题 《金田起义》选自哪位作家的作品?写了什么内容?答案:《金田起义》节选自黄世仲小说 《洪秀全演义》第 8 回文中叙写了洪秀全、洪云山等人深入贵县,发动武装起义的具体情况,突出表现太平天国与广大民众的血肉关系,为金田起义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情节紧凑,行文流畅,人物形象鲜明20.第 19 题 戏剧《打渔杀家》的主题是什么?答案:《打渔杀家》的主题是,通过叙写大教师率领徒弟到萧家催讨渔债,萧恩被迫与他交手;大教师丑态百出,狼狈而逃的故事,反映了人民群众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20.第 18 题戏剧《哭祖庙》的主题是什么?答案: 《哭祖庙》的主题是,通过叙写三国时期刘湛决心以身殉国,回府杀死夫人和小王子,提人头到祖庙哭祭,然后自刎身亡的故事,表现了主人公的浩然正气和强烈的爱国精神17.第 1 题 你是怎样理解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诗的思想内涵的?《出都留别诸公》 天龙作骑万灵从, 独立飞来缥缈峰? 怀抱芳馨兰一握, 纵横宙合雾千重?眼中战国成争鹿, 海内人才孰卧龙?抚剑长号归去也, 千山风雨啸青锋?答案:这是康有为第一次上书为顽固派所阻出都抒怀之作面对国势阽危、壮志受挫的现实,他没有自馁,而以天龙为骑,万灵为仪卫,独立高山之上,抚剑长号,千山风雨都以呼啸与他呼应在雄浑的意象中,有一个自负可以呼唤风云、旋转乾坤的高大的诗人形象在富有现实感,充满忧国伤时之情康有为的诗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重在抒发主观感受,而在抒情写怀中,高视阔步,气魄宏伟,感情奔放,艺术上又出以雄奇的想象,瑰丽的语言,磅礴的意象,有一种雄奇壮丽的美所以梁启超说他的诗“元气淋漓,卓然称大家”(《清代学术概论》三十一),汪国垣也说其诗“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光宣诗坛点将录》),颇有屈原、龚自珍的影响。
前四句诗人继承屈原忧国忧民、矢志报国的传统,抒发自己志趣高远、立志报国之情怀抱”句写自己追求理想,“纵横”句反衬现实世界却被“雾千重”包围诗人“独立”飞来峰,理想远大,现实却仍黑暗,怎么办呢?在这国家危亡的时刻,四海之内谁是能够力挽狂澜的卧龙先生诸葛亮呢?“眼中战国成争鹿”,这是“雾千里”的注解,原来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华,“争鹿”中华列强侵略,清政府腐败,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就形成了“纵横宙合雾千重”的局面诗人用“眼中”,表示自己亲眼所见,切身感受诗人呼唤人才,慷慨救世,也暗含自己要成为诸葛亮,奋起救国之意自己抚剑长啸,回归故里,将在千山风雨中舞宝剑,聚人才,再图变法之路诗人从想象世界回到现实世界,又描写眼前情景诗人写“归去”,实是述志向;“啸青锋”是虚写,志在表达将筹划变法的实意诗人创造了一个乘天龙、随众神、怀芳草、求美人的境界,似有神仙之意,实是追求屈原《离骚》之境,表达了屈原般的忧患意识,为全诗定了爱国救国的基调面对“宙合雾千重”“战国成争鹿”的国家危亡局面,自己呼唤人才,长剑怒号,在“千山风雨”中寻求救国之道诗人想象丰富.意境深远.感情强烈,表达了忧患意识和救国之情19.第 6 题 青年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