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能否看懂鲁迅骨子里的冷.doc
16页毕飞宇:你能否看懂鲁迅骨子里的冷原创 2016-01-01 毕飞宇 大家---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摘要ID:ipress 通过回望,鲁迅补强了小说的两位主人公,也就是“故乡”的两类人:强势的、聪明的、做稳了奴隶的流氓;迂讷的、蠢笨的、没有做稳奴隶的奴才我没有什么学问,真的谈不了什么大问题因为能力的局限,我只能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中学教材里的一篇小说,鲁迅先生的《故乡》我们都知道,鲁迅研究是一门很独特的学科,它博大精深,已经抵达了非常高的水准,以我的学养,是插不上嘴的可是话又得说回来,关于鲁迅,太多的中国作家表达过这样的意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今天来讲大先生的《故乡》,其实就是一个读者的致敬,属于心向往之恳请大家不要用批评家的要求来衡量我,更不能把我的演讲当作“鲁迅研究”,那要贻笑大方的有说得不对的地方,敬请同行朋友们多包涵、多指正▍一,基础体温冷《故乡》来自短篇小说集《呐喊》关于短篇小说集,我有话说许多读者喜欢读单篇的短篇,却不喜欢读短篇小说集,这个习惯就不太好其实,短篇小说是要放在短篇小说集里头去阅读的一个小说家的短篇小说到底怎么样,有时候,单篇看不出来,有一本集子就一览无余了。
举一个例子,有些短篇小说非常好,可是,放到集子里去,你很快就会发现这个作家有一个基本的套路,全是一个模式,你可以以一当十的这就是大问题好的短篇集一定是像《呐喊》这样的,千姿百态,但是,在单篇与单篇之间,又有它内在的、近乎死心眼一般的逻辑如果我们的手头正好有一本《呐喊》,我们沿着《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头发的故事》、《风波》这个次序往下看,这就到了《故乡》了读到这里,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我们首先会感觉到冷不是动态的、北风呼啸的那种冷,是寂静的、天寒地冻的那种冷这就太奇怪了这个奇怪体现在在两个方面——第一,你鲁迅不是呐喊么?常识告诉我们,呐喊必然是激情澎湃的,必然是汪洋恣肆的,甚至于,必然是脸红脖子粗的你鲁迅的呐喊怎么就这样冷静的呢?这到底是不是呐喊?请注意,鲁迅的嗓音并不大,和正常的说话没有什么两样,然而,这才是鲁迅式的呐喊在鲁迅看来,中国是这样的一个国家,人人都奉信“沉默是金”一个人得了癌症了,谁都知道,但是,谁都不说,尤其不愿意第一个说这就是鲁迅所痛恨的“和光同尘”和光同尘”导致了一种环境,或者说文化,那就是“死一般的寂静”就在这“死一般的寂静”里,鲁迅用非常正常的音量说一句“你得了癌症了”,它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很冷静。
这才是鲁迅式的呐喊——鲁迅的特点不是嗓子大,而是“一语道破”,也就是“一针见血”,和别人比音量,鲁迅是不干的别一看到“呐喊”这两个字立马就想起脸红脖子粗,鲁迅这样的一流的小说家,一个拥有特殊“腔调”的小说家,鲁迅永远也不可能脸红脖子粗扯着嗓子叫喊的,那叫郭沫若,不叫鲁迅我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被鲁迅欺骗了,我们要在象征主义这个框架之内去理解鲁迅先生的“呐喊”,而不仅仅是字面关于象征主义,我还有话要说,我们放到后面去说第二,面对一个呐喊者,我们应当感受到呐喊者炙热而又摇晃的体温,但是,读《呐喊》,我们不仅感受不到那种炙热而又摇晃的体温,相反,我们感到了冷的确,冷是鲁迅先生的一个关键词是冷构成了鲁迅先生的辨别度他很冷,很阴,还硬,像冰,充满了刚气关于刚,有一个词大家都知道,叫“阳刚”从理论上说,阳和刚是一对孪生兄弟;阴和柔则是一对血亲姊妹,它们属于对应的两个审美范畴可是,出大事儿了,中国的美学史上,伴随着小说家鲁迅的出场,在阳刚和阴柔之外,一个全新的小说审美模式出现了,那就是“阴刚”作为一个小说家,鲁迅一出手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模式,这是何等厉害通常,一个小说家需要很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培育起自己的语言风格,更不用说美学模式了,鲁迅一出手就做到了。
艾略特有一篇著名的论文:《传统和个人的才具》借用艾略特的说法,我自然不会忽视“传统”、也就是历史的原因,但我们更加不能忽视的是鲁迅“个人的才具”说鲁迅是小说天才一点也不过分但是,我永远也不会说鲁迅是小说天才,那样说不是高估了先生,是低估了先生我这样说一点也不是感情用事,人家的文本就在我们手上它经得起读者的千人阅、万人读,也经得起研究者们千人研、万人究鲁迅最为硬气的地方就在这儿,他经得起既然说到了冷,我附带着要说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东西了,那就是一个作家的基础体温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础体温一样,每一个作家也都有他自己的基础体温在中国现代文学里头,基础体温最高的作家也许是巴金我不会把巴金的小说捧到天上去,但是,这个作家是滚烫的,有赤子的心,有赤子的情一个作家一辈子都没有丧失他的赤子心、赤子情,一辈子也没有降温,在我们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背景里头,这有多难,这有多么宝贵,我们扪心自问一下就可以了我很爱巴金先生,他永远是暖和的他的体温是他最为杰出的一部作品基础体温最低的是谁?当然是张爱玲因为特殊的原因,因为大气候,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总体上是热的,偏偏就出了一个张爱玲,这也是异数这个张爱玲太聪明了,太明白了,冰雪聪明,所以她就和冰雪一样冷。
她的冷是骨子里的人们喜欢张爱玲,人们也害怕张爱玲,谁不怕?我就怕我要是遇见张爱玲,离她八丈远我就会向她鞠躬,这样我就不必和她握手了我受不了她冰冷的手另一个最冷的作家偏偏就是鲁迅这更是一个异数——鲁迅为什么这么冷?几乎就是一个悬案我现在的问题是,鲁迅的基础体温到底是高的还是低的?这个问题很考验人,尤其考验我们的鲁迅阅读量如果我们对鲁迅有一个整体性的、框架性的阅读,结论是显性的,鲁迅的基础体温着实非常高但是,一旦遇上小说,他的小说温度突然又降下来了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矛盾作为一个读者,我的问题是,什么是鲁迅的冷?我的回答是两个字,克制说鲁迅克制我也许会惹麻烦,但是,说小说家鲁迅克制我估计一点麻烦也没有鲁迅的冷和张爱玲的冷其实是有相似的地方的,他们毕竟有类似的际遇,但是,他们的冷区别更大我时刻能够感受到鲁迅先生的那种克制他太克制了,其实是很让人心疼的他不停地给自己手上的那支“金不换”降温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不要说一次演讲,一本书也许都不够今天我们不说这个我只想说,过于克制和过于寒冷的小说通常是不讨喜的,很不讨喜,但是,鲁迅骨子里的幽默帮助了小说家鲁迅是幽默让鲁迅的小说充满了人间的气味如果没有骨子里的那份幽默,鲁迅的文化价值不会打折扣,但是,他小说的魅力会大打折扣。
鲁迅的幽默也是一个极好的话题,但我们不要跑题,我们今天也不说,继续回到温度,回到《故乡》——读《呐喊》本来就很冷了,我们来到了《故乡》,第一句话就是:“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冷吧?很冷不只是精神上冷,身体上都冷我的问题来了,作为虚构类的小说,——“我”可以不可以在酷暑难当的时候回“故乡”?可以可以不可以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回“故乡”?可以可以不可以在秋高气爽的时候回“故乡”?当然也可以可是我要说,即使是虚构,鲁迅也不会做过多的选择,他必须、也只能“冒了严寒”回去为什么?因为回去的那个地点太关键了,它是“故乡”它是《呐喊》这个小说集子里的“故乡”▍二,什么是故乡?我刚才留下了一个问题,是关于象征主义的我说过,理解鲁迅的小说,一定不能离开象征主义这个大的框架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个专有名词大家都知道,西方现代主义可不是改革开放之后才进入中国的,它在五四时期就和中国的现代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五四文学其实是我们的第一代“先锋文学”因为救亡压倒了启蒙,现代主义文学的实践后来中断了而已谈论鲁迅的小说,象征主义是一个无法逾越的话题我们现行的《现代文学史》,通常都把鲁迅界定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从思想与文化意义上说,这个说得通,但是,仅仅局限在小说修辞的内部,这个判断其实是不准确的的确,鲁迅拥有无与伦比的写实能力,但是,写实能力是一码事,是不是现实主义作家则是另外的一码事我们在谈论鲁迅的象征主义创作时,一般习惯于讨论《野草》和《狂人日记》但是,我们先来看茅盾先生的《子夜》吧《子夜》的故事发生在哪里?上海《子夜》写的是什么?上海你要想了解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你就去读《子夜》,那是地道的上海“诗史”,甚至干脆就是历史在当年的上海,吴荪甫和赵伯韬一抓一大把你要说《子夜》写的是30年代的沈阳或陕北,我会抽死你这是标准的现实主义作品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最大的区别就在一个基本点上,看它有没有隐喻性,或者说,延展性通俗地说,现实主义是由此及此的,象征主义则是由此及彼的,——言在象,而意在征鲁迅深得象征主义的精髓,从《呐喊》开篇《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小说的基本模式就不是现实主义、而是象征主义的鲁迅先生对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在《药》这个小说里头几乎抵达了顶点正因为如此,在《呐喊》里头,《药》反而有缺憾,它太在意象征主义的隐喻性了,它太在意“象”背后的那个“征”了所以,《药》是勉强的包括小说的名字可以说,《药》的不尽人意不是现实主义的遗憾,相反,是象征主义的生硬与局限。
和《药》比较起来,《故乡》要自然得多——如果我们对鲁迅没有一个整体性的阅读,把《故乡》这样的作品当作“乡土小说”或“风俗小说”去阅读,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故乡》绝对不是“乡土小说”或“风俗小说”,鲁迅是不甘心做那样的作家的从作家的天性上说,鲁迅很贪大;从作家的实际处境来说,鲁迅有“任务”,也就是“听将令”有两句话我不得不说,第一,先生是一个很早熟的作家;第二,鲁迅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小说家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先生其实是一个把自己书写过两遍的作家他“重写”了他自己这在世界文学史上也许都没有先例事实上,在写小说之前,先生的思想与艺术能力就已经很成熟了,但是,有两个“使命”他没有完成,第一,他不够普罗,第二,尚没有“白话”这两件事其实是一件事因为陈独秀等一干同仁,先生用当时根本就“不算文学”的“小说”把自己“改写”了一遍,同时,也用白话把自己“翻译”了一遍可以这样说,为了启蒙,先生放下了身段,来了一次“二次革命”,这才有了我们所知道的鲁迅请听清楚了,——在鲁迅的时代,尤其是,以鲁迅的身份,做“小说家”可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连体面都不一定说得上小说是写给谁读的?是给鲁迅妈妈那样的、“识字”的人读的。
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明白,不明白这个,我们根本就无法了解鲁迅,更无法了解鲁迅的小说正因为如此,可以这样说,在鲁迅的小说里头,其实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启蒙启谁的蒙?当然是启“国人”的蒙换句话说,离开了“国人”,也就是“中国”这个大概念,鲁迅绝不会动手去写“小说”这么一个劳什子——他实在是怀抱着“使命”才去做的好,鲁迅的小说终于要写到“故乡”了,我的问题是,这个“故乡”是沈从文的故乡么?是汪曾祺的故乡么?当然不是真正描写故乡必然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是乡愁,二是闲情逸致鲁迅的《故乡》恰恰是一篇没有乡愁、没有闲情逸致的《故乡》,鲁迅不喜欢那些小调调,鲁迅可没有那样的闲心鲁迅的情怀是巨大的可是,我们不得不说,作为小说家的鲁迅又有一个小小的偏好,或者说特点,那就是小切口这是鲁迅小说的美学原则鲁迅的小说可以当作“史诗”去读,但鲁迅个人偏偏不喜欢“史诗”即使和茅、巴、老、曹比较起来,鲁迅小说的切口也要小很多说到这里一切都简单了,小切口的小说必然在意一个东西,那就是它的延展性,也就是它的隐喻性,换句话说,鲁迅的小说必然会偏向于象征主义所以,所谓的“故乡”,它不可能是“邮票大小的地方”,鲁迅会对“邮票大小的地方”有兴趣么?不可能的。
他着眼的是康有为所说的那个“山河人民”在鲁迅的笔下,《故乡》是一篇面向中华民族发言的小说,它必须是“中国”,只能是“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