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届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一次联考文言文《说苑·敬慎》挖空详注、译文及试题解析.doc
5页2023届河南五市(南阳、信阳、驻马店、漯河、周口)高三第一次联考文言文《说苑·敬慎》挖空详注、译文及试题解析[真题详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大臣不任足以亡,亲佞近谗足以亡,举百事不时足以亡,使民不节足以亡,刑罚不中足以亡,内失众心足以亡,外墁大国足以亡嗜欲使行亏,谗谀乱正心,众口使意回,忧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不诫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凡司其身,必慎五本:一曰柔以仁,二曰诚以信,三曰富而贵毋敢以骄人,四日恭以敬,五日宽以静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之谓也昔者殷王武丁之时,先王道缺,刑法弛,桑谷俱生于朝,七日而大拱工人占之曰:“桑谷者,野物也;野物生于朝,意朝亡乎!”武丁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道三年之后远方之君重译而朝者六国齐顷公,桓公之子孙也,地广民众,兵强国富,又得霸者之余尊,骄蹇怠傲,未尝肯出会同诸侯晋鲁卫曹四国相辅,期战于鞍,大败齐师,获齐顷公鲁哀侯弃国而走齐,齐侯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鲁哀侯曰:“臣始为太子之时,人多谏臣,臣受而不用也;人多爱臣,臣爱而不近也,是则内无闻而外无辅也。
是犹秋蓬,恶于根本而关于枝叶,秋风一起,根且拔也子赣之承,在涂,见道侧巾弊布拥蒙而衣衰其名日丹绰子赣问焉,曰:“此至承几何?”嘿然不对子赣曰:“人问乎己而不应,何也?”屏其拥蒙而言曰:“望而黩人者,仁乎?睹而不识者,智乎?轻侮人者,义乎?”子赣下车曰:“赐不仁,过问三言可复闻乎?”曰:“是足于子矣,吾不告子于是子赣叁偶则轼,五偶则下摘编自《说苑·敬慎》)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武丁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道/三年之后/远方之君/重译而朝者六国/B.武丁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道三年/之后/远方之君/重译而朝者六国/C.武丁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道三年/之后/远方之君/重译而朝者六国/D.武丁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道/三年之后/远方之君/重译而朝者六国/【答案】10.(3分) D (武丁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之道三年之后,远方之君,重译而朝者六国)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以存身全国者”与“枉用相存”(《短歌行》)两句中的“存”字含义不同。
B.“如临深渊”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两句的“临”含义相同C.“晋鲁卫曹四国相辅”与“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的“相”含义相同D.“赐不仁,过问”与“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两句中的“过”含义不同答案】11.(3分) C (A项,“而以存身全国者”中的“存”字意为“保存”,“枉用相存”中的“存”字意为“问候,怀念”,含义不同;B项,“如临深渊”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两句中的“临”字含义都为“面对”;C项,“晋鲁卫曹四国相辅”中的“相”字意为“互相”,“好自相扶将”中的“相”字表示偏指一方,意为“她老人家”,含义不相同;D项,“赐不仁,过问”中的“过”字意为“过错,犯错误,错误地”,“以其境过清”中的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殷王武丁在位时,国家朝政混乱,天降异象予以警示武丁看到上天的警示后,敬慎修德,弥补过失,不仅避开天灾,还吸引了远方国家前来朝拜B.齐顷公为人倨傲,轻侮他国,从不肯外出与诸候会盟,灾祸就在他志得意满时发生此例从反面说明“敬慎”的重要性,对后世统治者有警示意义C.鲁哀公被迫离开国家,投奔齐国,是因为他未真正做到谦恭下士、礼贤任能。
其事例既说明了大臣不受信用会亡国,也说明了国君“诚”的重要性D.子赣向丹绰问路时没有下车,丹绰认为子赣不知礼敬,轻慢自己,没有回答;子赣承认自己不够仁厚,再次请教时,丹绰余怒未消,故不肯回答答案】12.(3分) D (“丹绰余怒未消,故不肯回答”表述不正确子赣承认自己不够仁厚,发问不当,请求丹绰将方才说的那三句话再讲一讲,丹绰认为这些对于子赣来说就足够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2)子赣之承,在涂,见道侧巾弊布拥蒙而衣衰答案】13.(10分)(1)(5分)人的生存死亡灾祸幸福,关键全在自己,圣人十分注意警诫自己,对容易忽略的事恭敬谨慎要”“所忽”各1分,大意3分)(2)(5分)子赣到承地去,在路上,看见旁边一个戴着破头巾、裹着破布、穿着丧服的人之”“巾弊布”各1分,大意3分)【挖空详注】存亡祸福,其要(关键)在身,圣人重(重视,看重)诫(告诫,劝诫),敬慎(此处省略介词“于”)所忽(容易忽视的东西或方面)大臣不任(宾语前置句,实为“不任大臣”)足以亡,亲佞(形容词作名词,奸佞的人)近谗(动词作名词,进谗言的人)足以亡,举百事不时(名词作动词,符合乎时令)足以亡,使(用)民不节足以亡,刑罚不中(zhòng符合,合乎)足以亡,内(对内)失众心足以亡,外(对外)嫚(轻侮,侮辱)大国足以亡。
嗜欲使行亏,谗谀乱正心,众口使意回(回转,改变),忧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不诫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凡司其身,必慎五本:一曰柔以(连词,表示并列)仁,二曰诚以信,三曰富而贵毋敢以(此处省略代词“之”)骄(此处省略介词“于”)人,四日恭以敬,五日宽以静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名词活用为动词,踩、踏)薄冰此之谓(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谓此”)也昔者殷王武丁之时,先王道缺(缺失),刑法弛,桑谷俱生于朝,七日而大拱(拱,两手合抱为拱大拱,“大于拱”的省略,比拱大)工人(官吏名)占(占卜)之曰:“桑谷者,野物也;野物生于朝,意(料想,猜测)朝亡乎!”武丁恐骇,侧身(戒惧不安貌)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被灭绝或已灭绝的国家),继绝世(乱绝禄位的世家),举逸民(遁世隐居的人),明养老之道,三年之后,远方之君,重译(辗转翻译)而朝者六国齐顷公,桓公之子孙也,地广民众,兵强国富,又得霸者(指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之余尊,骄蹇(jiǎn傲慢)怠傲,未尝肯出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或互相见面的通称)诸侯晋鲁卫曹四国相(互相)辅,期战(会战)于鞍,大败齐师,获齐顷公鲁哀侯弃国而走(逃,逃跑)齐,齐侯曰:“君何年(当国之年)之少(短,短少)而弃国之蚤(通“早”)?”鲁哀侯曰:“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始为太子之时,人多谏臣,臣受而不用也;人多爱臣,臣爱而不近(亲近)也,是则内无闻而外无辅也。
是(此,这)犹秋蓬(蓬草),恶(粗劣)于根本(指植物的根)而美于枝叶,秋风一起,根且(将,将要)拔(动词本身表示本动,被拔)也子赣之(往,到)承,在涂(通“途”,路途,路上),见道侧巾(作动词,带着头巾)弊布拥(裹着,围着)蒙(遮盖,此处作名词,遮盖的东西或衣物)而衣衰(同“蓑”,蓑衣)其名曰丹绰子赣问焉,曰:“此至承几何(多少)?”嘿(同“默”)然不对(答复,回应)子赣曰:“人问乎己而不应,何也?”屏(通“摒”,弃)其拥蒙而言曰:“望而黩(轻慢不敬)人者,仁乎?睹而不识者,智乎?轻侮人者,义乎?”子赣下车曰:“赐(对他人称自己的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不仁,过(错,错误)问三言可复闻乎?”曰:“是(此,这)足于子(正常语序为“于子足”,对您已经足够了)矣,吾不告子于是子赣叁偶(偶,与人共处三偶,三个人在一起)则轼(行轼礼,靠着车轼致敬),五偶则下(下车行礼)译文】人的生存死亡灾祸幸福,关键全在自己,圣人十分注意警诫自己,对容易忽略的事恭敬谨慎大臣不受信用会亡国,亲小人近谗臣会亡国,兴办各种事情不合时宜会亡国,役使民力不节制会亡国,刑罚不适当会亡国,在国内失去民心会亡国,在外轻侮大国会亡国。
嗜好和欲望使品行亏损,坏话奉承话会搅乱正直的心,众人的言语可以使自己的主意改变,忧患从所忽略的地方发生,灾祸从细微处引起不警诫、不思考,而能保存自身、保全国家,也是很难啊大凡把握自身,一定要慎重对待五种根本大事:一是温柔而仁慈,二是忠实而诚信,三是富贵不能傲慢待人,四是谦恭而礼敬,五是宽厚而恬静《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如面临深渊,如踏上薄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先前在殷王高宗武丁的时候,先王的道德缺失,刑法废弛,桑秧、构苗一起生长在朝廷中,到第七天就有一抱粗卜人占卜这件事说:“桑树、构树是野外植物,野外植物生长在朝廷中,想来该是商朝要灭亡了吧!”武丁十分害怕,便小心谨慎地修养品德,追忆先王的政治,恢复被灭亡的诸侯国,让绝祀的卿大夫有继嗣,举用隐逸的贤士,宣示养老的办法三年之后,远方的国君通过辗转翻译遣使朝拜的就有六个国家齐顷公是齐桓公的孙子,国土广阔,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国家富有,又继承了霸主的余威,骄横乖戾怠惰傲慢,从不肯外出与诸候会盟晋、鲁、卫、曹四国结成联盟,与齐国在鞍地会战,大败齐国军队,擒获齐顷公鲁哀侯抛弃国家而逃亡到齐国,齐侯问他:“您为何这样年轻却这么早就抛弃了国家?”鲁哀侯说:“我当初做太子的时候,有很多人劝谏我,我接受了却没有采用;有很多人爱戴我,我也爱护他们,但不亲近他们,这样就在宫内什么也听不到,在宫外也无人辅佐我。
这好像是秋天的蓬草,根已经坏了只是枝叶很美,秋风一起,就将要被连根拔起了子赣到承地去,在路上,看见旁边一个戴着破头巾、裹着破布、穿着丧服的人他的名字叫丹绰子赣向他问路,说:“从这里到承地还有多远?”那人沉默不答子赣又说:“有人问到自己却不回答,这是为什么?”那人掀开裹身的破布说道:“老远看见一个人就轻慢他,这算仁厚吗?走近见了面却不了解他,这算明智吗?轻视侮弄别人,这算道义吗?”子赣下车说:“是我不仁厚,发问不当方才说的三句话,可以再讲来听听吗?”那人说:“这些对于您就足够了,我不再告诉您什么从此以后,子赣在车上遇见有三个人时就扶轼表示礼敬,遇见有五个人时就下车让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