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中国人的楷模榜样先进事迹.docx
26页2024年中国人的楷模榜样先进事迹 中国人的楷模榜样先进事迹(精选16篇) 作为中国人的楷模榜样,他们让我们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也告诉我们保卫领土完整、捍卫祖国尊严的重要性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中国人的楷模榜样先进事迹,欢迎大家阅读转发! 中国人的楷模榜样先进事迹精选篇1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大米,是中国人的主要食品可长期以来,水稻产量不高,人口又那么多,农民们成年累月种田栽稻,还是满足不了“吃”的需要粮食产量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障碍农业科技工作者袁隆平决心为国攻关,解决这个难题 袁隆平是湖南一个镇上的农校教员虽然工作条件差,可他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每日除了教学外,就是在试验田里培育高产品种在试验中,他发现天然杂交水稻穗大粒饱,产量高,可是第二年再种,就退化了,失去了优势他就想进行一种试验,培育能坚持高产的杂交水稻的种子为了这个梦想,袁隆平不知花费了多少精力,有时候在试验田里观察,连家也顾不上回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最终培育成功了 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到达1000多斤,在全国推广后,我国稻谷在几年中增产了1000多亿公斤,真是一个飞跃!袁隆平获得了国家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美国等国也引进了他的成果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改变我国粮食生产的落后状态打了一个翻身仗 中国人的楷模榜样先进事迹精选篇2 8月31日,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邱军同志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的称号 邱军,生前系甘肃省华池县人民政府挂职副县长2017年12月,37岁的邱军从中国化学工程所属东华公司来到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担任挂职副县长一职华池县是孕育了“南梁精神”的革命老区,抱定“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的信念,邱军几乎每天都奔波在大山里,一路走着看着在上任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邱军马不停蹄地走访调研了华池县15个乡镇、111个行政村在与老百姓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学会了华池方言,手里的扶贫笔记更是记得密密麻麻老百姓没有钱,邱军去争取产业扶持资金;没有养殖知识,邱军张罗着组织养殖培训;没有销路,邱军亲自跑市场就这样,他带领着贫困户,发展起了牛养殖、沙棘、金丝皇菊等致富产业 2017年底,华池县5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43%,实现了整县脱贫悠悠百姓事,枝叶总关情,邱军心里装着的都是老百姓,却唯独没有自己,2018年11月,邱军病在工作岗位上。
就医期间,他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一张纸条,关心的仍然是华池县各项产业的后续发展问题2019年1月8号,邱军不幸逝世,年仅39岁 8月31日,央视一套播出的“时代楷模”发布厅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邱军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为邱军同志的亲属代表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证书 中国人的楷模榜样先进事迹精选篇3 国士无双、一生尽瘁,袁隆平院士以一粒“种子”,种下了全中国的粮食梦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与袁隆平院士的艰苦努力密不可分 如果问大家1935年发生了什么大事,大家会想起什么呢?是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这些都是1935年的真实历史,不过对于那个时代的普通中国人来说,饥饿和死亡,才是他们每天的“家长里短”这一年的黄河、长江先后泛灾,计有灾民约2059万人,赤地千里,流民无数,两河退水后,接踵而至的就是当时中国医疗水平完全束手无策的大规模瘟疫,全中国一片哀鸿遍野1935年,五岁的袁隆平随母亲辗转路过汉江流域,汉口那些和他年龄相仿却嗷嗷待哺,又一无所获的小乞丐令他终身难忘。
19岁的袁隆平毕业了,他毅然决定就读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 袁隆平四年大学毕业时,被分配到打开地图也得找十几分钟的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从重庆坐船到武汉,从武汉再坐火车到长沙,再坐一天只有两班的小汽车翻越一座大山,在车上睡一晚才能到安江在三尺讲台上,袁隆平一站就是十九载而袁隆平从来没有忘记中国普通老百姓对于填饱肚子的渴望,他日日夜夜和新中国的农民们呆在一起,他知道,粮食就是“黄金”,他立下大志:“用毕生让中国人远离饥饿!”他也用自己一生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全中国人的骄傲,是他让中国人从此摆脱了饥饿,是他让我们中国有了粮食战略储备,有了不需要在粮食上被其他国家压制的底气 袁隆平曾说自己有一个“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做到稻穗下乘凉他用毕生去完成自己的梦,我们也应该用珍惜每一粒粮食去怀念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院士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毕生奋斗的梦想就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让所有人不挨饿中国创造了粮食自给的人间奇迹,我们相信袁隆平院士的梦想一定会成为现实,饥饿和贫困终将从地球上消失 中国人的楷模榜样先进事迹精选篇4 刚刚师范专业毕业的张玉滚,跟着老校长来到学校,走进自己当年上课的教室,映入眼帘的是“破桌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土孩子”。
而当下最困难的是,没有老师教这些“土孩子”看着孩子们清澈无邪、渴望知识的眼神,张玉滚鼻子陡地一酸从那以后,21岁的张玉滚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坚守着一份淳朴与清贫,用无私的爱浇灌山村的教育之花尽管尝尽了山村教学的酸甜苦辣,但学生的成绩和进步让他觉得一切都值得家长们常说:“有了玉滚,我们的孩子有希望了听闻此言,张玉滚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坚守放飞孩子们的梦想 年到的5年间,靠着一根从老校长手中接过的扁担,张玉滚从大山外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这根扁担挑书本教材、学具教具,也挑油盐酱醋、蔬菜大米,从2001年到20,张玉滚踩着老校长的脚窝窝,风里来雨里去,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的希望有一年正月初十凌晨5点钟,张玉滚和学校里的教师陆喜安扛着扁担,拿了几个凉馍往镇里书店赶,一直走到正午才到达没顾上休息,挑选好几十公斤重的课本、练习本、粉笔后,用扁担挑着走路往学校赶一路紧赶慢赶,晚上10点多钟,两人才走到尖顶山山顶汗水在眉间结成了冰碴,肩膀早已磨肿,脚底板也磨出了一片水泡,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 天黑看不清路,偏偏又下起了雨,他俩实在走不动了,就找了个山洞,把书本用油毡包起来,小心翼翼放好。
他们背靠背取暖,在一旁坐了大半夜第二天一早没等天亮就往回走,崎岖的山路上,他挑着一副沉甸甸的担子冒雨前行,一步一滑,几次摔倒他的担子裹得严严实实,生怕被雨淋湿了因为,那里面装的是学生的课本…… 到了学校,两人几乎成了“泥人”书本却被裹得严严实实,打开一看,干干净净,连一点褶皱都没有 一年新学期,眼看就要开学了,书本还没到齐,情急之下,张玉滚让爱人抱着几个月大的女儿,坐个机动三轮车到高丘镇拉书本回来途中,因山高路险,迎面过来一车辆,三轮车躲闪不及,不幸翻倒,张玉滚的女儿瞬间从妻子怀抱中狂“飞”出去,当场殒命一个鲜活的小生命牺牲在为学生运书本的路途中,张玉滚至今不敢在妻子面前提起这个伤心的往事 年,通往黑虎庙的公路修好了,因为山高路险通不了客车,张玉滚省吃俭用置办了一辆摩托车至今,张玉滚骑坏了4辆摩托车,轮胎更换的次数更是数不清 中国人的楷模榜样先进事迹精选篇5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时任湖南省炎陵县委书记的黄诗燕,却倒在了冲刺的道路上 2019年11月29日上午,开完全县扶贫工作会,回到县委住所,黄诗燕突发心脏病,不幸殉职,年仅56岁 在株洲市,在炎陵县,相识的、陌生的,在朋友圈发诗文,在网上建纪念馆,人们纷纷悼念这位炎陵县的领头雁。
不少人感叹:产业强了,炎陵美了,百姓富了,诗燕书记却走了 蹚出一条产业路 他力主发展黄桃,2019年全县近六成贫困人口因此稳定脱贫 去年11月23日晚,黄诗燕乘车3小时,从株洲家中赶到县里,感觉异常胸闷24日上午,他在县医院检查身体,发现心电图异常同事和妻子都劝黄诗燕回株洲做检查 “县里事多,来来回回耽误时间,先挺一挺再说吧黄诗燕说 从上任起,黄诗燕就一直这么拼为了赶上长沙、深圳两地招商引资活动,他一天工作16个小时;为了推广炎陵黄桃,他跑遍每一个城市推广点、每一个乡村展台…… 2011年6月,组织选派47岁的黄诗燕到炎陵县任县委书记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难啃的骨头:炎陵地处井冈山西麓,既是革命老区,又是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比例高,到2014年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761人,贫困发生率达16.57% 分析县情后,黄诗燕鲜明提出守望“两座山”:守“绿水青山”,望“金山银山”;农业发展重点抓好生态特色产业,比如特色水果、茶叶、药材、花卉苗木等;用好生态山水自然资源,发展全域旅游;以特色种养产业和旅游产业推动精准扶贫 “后来看,黄书记主抓黄桃产业,抓对了。
分管农业的炎陵县副县长盘晓文说2011年炎陵黄桃只有5000亩,学农出身的黄诗燕认为,炎陵县黄桃优势种植区与贫困村高度重合,县里高寒山区,海拔高、气温低、空气湿,多沙质土壤,种植农作物“十种九不收”,却适合黄桃生长 从2011年开始,黄诗燕始终如一为炎陵黄桃站台,大大小小的活动不知道参加了多少场 终于,黄桃从炎陵的深山沟,走向各地当地目前种植8万多亩,2019年产值11亿元,黄桃有关收入占到全县农民农林牧渔业收入的40%;4784户14152名、近六成贫困人口靠种植黄桃人均年增收8800元以上,实现稳定脱贫 鞠躬尽瘁抓脱贫 8年多时间,他走遍了炎陵的每一个村 2018年8月,炎陵县在湖南省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中第一批脱贫,不少干部直呼“没想到” “炎陵脱贫摘帽,是我们向20万老区人民兑现的一个庄严承诺黄诗燕说 2015年起,黄诗燕帮扶大源村,几乎一个月进村一次隔三差五就能见黄书记到村里来!”曾昭华老人说 道路硬化、电网改造、路灯安装、自来水,图书室……几乎凡是村民提到的生产生活上的困难,黄诗燕都尽力去协调解决如今,大源村青山环绕,新居白墙黛瓦掩映在绿树丛中,水泥路直通农家院,果树遍布山间,犹如一幅山水画。
这个霞阳镇最偏远、最落后的大村,成了远近有名的风景村 “山高不如脚背高,路长没有脚板长这是黄诗燕经常说的一句话湖南海拔最高的山在炎陵,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炎陵最多8年多时间,黄诗燕走遍每一个村,翻越了炎陵的每一座山,有的村子多次去120个村他都去过,差不多每个月都有一周,他在村里走访贫困户县民政局局长吴集会说 脱贫攻坚倾注了黄诗燕全部心血大到扶贫产业选择、重大文件制订、重要举措出台,小到贫困户建档立卡手册,他逐一梳理、逐一审定 “黄书记很早提出来,要化繁为简,把各种表格整合成一本简洁明了的扶贫手册县委办副主任陈德望说,“扶贫手册完成后,从2017年到现在,炎陵一直都在用这本手册,国家、省里来评估考核,都说这本册子做得好 2014年—2018年,全县累计脱贫6647户22907人,5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16.57%降至0.54%2018年2月通过脱贫攻坚湖南省检查验收,在全省5个同类县中,贫困发生率最低(0.6%)、群众认可度最高(98.49%);当年6月通过脱贫攻坚国家检查验收,错退、漏评“零反馈” 以身作则好作风 他的办公室是上世纪80年代的平房;每个星期走基层在1000公里以上 走进黄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