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尔雅说文解字释名声训研究.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523557486
  • 上传时间:2023-08-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2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尔雅》、《说文解字》、《释名》声训研究杨名玥(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湛江 524048)摘要:声训盛行于汉代,是由当时的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共同推动的而《尔雅》、《说文》、《释名》则是集声训之大成的三部著作,从音义方面推源是它们主要的特点本文通过归纳三者共同的音义类型,研究其声训溯源的关联性关键词:尔雅;说文;释名;声训The Sheng Xun Research of“Er Ya”、“Shuo Wen Jie Zi”、“Shi Ming”Yang Ming-yue(Humanities School,Zhangjiang Normal University,Zhangjiang 524048, China)Abstract:Sheng Xun was being in vogue in Han Dynasty, which was impeled together by the Jinwen study and the classical study two schools at that time.And “Er Ya” 、“Shuo Wen Jie Zi” 、“Shi Ming” which main characteristic are pushing the source from the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aspect are the three works of Shengxun’s epitomizing. This article studies its relationship of Sheng Xun source through induces the three common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types.Key words:Er Ya; Shuo Wen; Shi Ming;Sheng Xun 声训,作为训诂学的主要方法,历史非常悠久,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它指的是用音同、音近的字解释词义,以推求语源, 说明假借如《诗·豳风·七月》:“万寿无疆”,《毛传》:“疆,竟也 “疆”、“竟”在同属见母,阳部@又如《礼记·檀弓》:“葬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 “葬”、“藏”同属阳部,#而声母略异:葬,精母;藏,从母再有《诗·桧风·羔裘》:“岂不尔思,中心是悼《毛传》:“悼,动也 “悼”、“动”同属端母悼,药部;动,东部从以上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声音相同或者相近,其义往往可以相通这是古人为阐释某种思想而随文释义一种手段众所周知,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同时产生的,它们互相依存,不能分离,共处于语言这个实体之中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义是语言的思想内容,它们之间是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的关系先秦著述中的声训虽然有限,但却奠定了声训之法的要点第一,使声训的施用范围明确在推源之旨上;第二,初步确立了声训的条例和形式,即体现出上古音同或音近之字为解释的条例,同时也体现出“某者,某也”的基本要求①而在先秦之后出现的《尔雅》、《说文解字》、《释名》等则是古人对词的音义关系的进一步明确,是真正意义上的训诂《释名》全书共1502词,仅仅声训就有1335例,其中同韵部或同韵类为训的有1237例,声母相同或相近的声训为98例,声训字约占总字数的89%,其声训数目之多,是《说文》和《尔雅》无法企及的。

      《说文》声训共有706例,单纯使用声训者102例,先用声训再用义训者60例,先用义训再用声训者106例声训组合于义训之中者413例,声训与形训配合者25例至于《尔雅》,数目则比前两者都少下面我将重点从词的音义方面来归纳一下这三者的声训类型一、 同音不同字为训《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同时也是一部杰出的训诂学奠基之作它以分析先秦经典文献中的文字形体结构为手段,说明音读,解释字义,确立了汉字研究形声义一贯的原则全书虽然是以形训为主,但不少地方运用了声训,许慎在文中提到不少典型的例子,他在解字释义中明显以音为纽带而刘熙则是在总结了前人的声训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名之于实,名有义类”的声训理论,并把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声训专著——《释名》,它以声训解释名物,为因声求义开辟了道路又集汉代音训之大成,为考见汉末语音,研究上古音提供了可靠的材料《尔雅》与前两者比起来,声训相对就少了些可是三者的声训用字都有其共同的特点下面我们来看看它们三者的第一个同音不同字为训的声训类型:《尔雅》:舒、业、顺、叙,绪也释诂第一)爰、粤、于、那、都,於也释诂第一)郃、盍、翕、仇、偶、妃、匹、会,合也。

      释诂第一)《说文》: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凡士之属,皆从士卷一上·士部);政,正也卷三下·攴部);棺,关也所以掩尸,从木,官声卷六上·木部);厚,後也,有终後也,故青徐人言厚曰後也卷五下·厂部)《释名》: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释天第一)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释天第一)申,身也,物皆成其身体名申束之使备成也释天第一)辛,新也,物初新者皆收成也释天第一)丙,炳也物生炳然皆著见也释天第一)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释道第六)人,仁也,仁生物也,故易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释形体第八)跽,忌也,见所敬忌不敢自安也释姿容第九)武,舞也,征伐动行如物,鼓舞也释言语第十二)以上这些都是声训条例中用音同的字来训释,追溯字的起源仔细观察,有些字除了音相同,它们在字形上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如上面提及的《说文》的政,正也;《释名》提到的土,吐也;丙,炳也;武,舞也等字这些字形的相近不是偶然的政”、“正”同属章母耕部正是由于这两个字在上古都同属一声韵部,因此,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就显得明了清晰政,正也,是释字作被释字的声符这个说法是出自《论语·颜渊》篇:季康子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的意思是,政之为言,来源于“正”,所以,只要你以“正”为帅导,人们自然会相随而为“正”这是孔子利用声训来为自己的言论服务的而土,吐也;丙,炳也;武,舞也三者则是被释字做释字的声符土”、“吐”在王力先生的上古音系统中同属透母鱼部,同一声韵部的字有其内在联系土,吐也万物从土地生长起来,破土而出,犹如土地吐出万物,从“土”到“吐”,我们可以追溯被释字的来源武”、“舞”同属微舞鱼部^同音不同形,但却紧密联系舞需要扭动身体,需要行动支撑,武则指征伐,用行动去争夺胜负,很显然,从不显著的相似中我们可以寻找到武与舞的联系,从舞到武,实际上也是词义的演变过程还有另一类被释字与释字之间字形完全不同如人,仁也;叙,绪也;于,於也;盍,合也;棺,关也等等,这类被释字与释字之间没有字形上的任何联系,它们只是读音相同叙,绪也叙”、“绪”同属晓母鱼部在《尚书·皋陶謨》里有说到:“惇叙九族,庶明励翼郑玄的注也说到:“言慎修其身,厚次叙九祖又“天次叙人之常性叙有次序、开头的意思,而绪本身就有丝头、头绪、开端的意思由此看来,绪作为叙的溯源是有其根据的人”、“仁”同属日母真部同一声韵部的关系使得它们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现在我们所指的“人”是有智慧、有思想、有情感并支配主宰着地球的人类的总称,而“仁”是“人”的一种特性,指的是对人亲善,仁爱,很容易地我们可以从“仁”中找到今天“人”的影子上面分析可以得知,被释字与释字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释字经过历史的洗礼一步一步地演化,然后与被释字相连声训的原理是语言中“ 名之于实,各有义类”,即声义同源规律,所以在对一个字进行分析的时候,可以通过分析它的音义发现同源规律二、 同音同形字为训同音同形字为训的声训方式:利用被释句里出现与释字相同的字来进行训释,而训释的字与被训释的字有着意义渊源关系通过释字的形象注解,可以使人更清晰明了地追寻被释字的源头《尔雅》、《说文》、《释名》的声训条例,《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是中国古代的词典《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③《说文》的声训是以声音为线索,以词义为系统来对字词“推源”和“系源”的,《释名》则是我国第一步完整系统的声训类语言著作,它从义类出发,以得出每一事物的得名之由为宗旨,进行专门的系统的词源研究。

      在《尔雅》里,这种同音同形字为训的训释条例比较少见:像“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尔雅·释器)虽然训释的字简单,但是我们却可以轻易从它的解释当中寻找到被释字的源头木制的高足食器称为“豆”,竹制的“豆”称为“笾”,陶制的“豆”称为“登”豆”和“笾”在上古都是食器从文献记载来看,主要用于盛瓜果等食品献祭神灵,其特点是高足而有盖豆”字古文字基本上反映了它的特征在《说文》训释中有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即在训释的词语中含有与被释字相同的字如: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卷五下·京部)厚,山陵之厚也从 ,从厂古文厚,从后、士卷五下· 部)畜,田畜也《淮南子》曰:“玄田为畜鲁郊礼畜,从田,从兹兹,益也卷十三下·田部)溟,小雨溟溟也从水,冥声卷十一上·水部)丰,草盛丰丰也从生,上下达也卷六下·生部)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从(方人),从矢卷七上·方人部)甬,草木华甬甬然也从 ,用声卷七上· 部)释句中的字虽然有和被释字相同的字然而在理解的时候两者却并非相同,我们是借助释句来理解被释字的,因而,释句具有典型性同音同形字为训的特点是该字(或词)在语言中的使用,释句中都含有被释字,但被释字与释句中相同的字并非是同一含义。

      有的释句是在与被释字中相同的字前面加上修饰、限定的词语如厚,山陵之厚也从说文的解释中,我们知道最初我们提到“厚”这个概念是与山有关的,山峰高大挺立给人以厚重混实的感觉,把“厚”用在山的身上形象贴切,因此,“厚”溯源到山就不足为奇了有的被释字是形容词性叠言词的一个语素,就用这个字组成的叠音形容词作释如:丰,草盛丰丰也释句中的“丰丰”并不是与被释字“丰”同一含义,两个叠音形容词把“丰”的形态具体化了,从而演变成今日的“丰”也具有丰富内涵而《释名》中这种训释方式更是屡见不鲜:宿,宿也,星各止宿其处也释天第一)观,观也,于上观望也释天第一)巳,巳也,阳气毕布巳也,物皆生布散也释天第一)节,有限节也释形体第八)素,朴素也,已织则供用,不复加巧饰也,又物不加饰皆谓之数此色然也释綵帛第十四)编,编为之次第发也释綵帛第十四)《释名》中的这些例子也是很具典型的代表以上有一种是同字相训,但两个字的音并不全同如观,观也被释字是名词,释字是动词用动词的性质去解释名词,看起来似乎不妥,然而实际上从溯源的角度来看恰好是反映了被释字在上古时期的意义动词的“观”有观望、观看之意而名词的“观”有建筑物、景观的意思通过比较联系不难发现,景观以及一些建筑物都是属于静态的可以被观看的。

      在同字相训这类训释条例里,如果只是单纯简单的几个解释词语,被释字和释字之间容易混淆,会给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音同形又同的字需要仔细辨别,要根据下文的拓展去进一步探讨被释字的来源如素,朴素如果单纯这样看解释,很难理解其具体内涵,然而后面还有进一步的解释:已织则供用,不复加巧饰也,又物不加饰皆谓之数此色然也释句中的“朴素”就是指织的布没有任何。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