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妙玉入红楼——峨眉竹叶青.doc
4页第四章 妙玉拂凡尘——峨眉竹叶青常常在睡梦中游走于悠悠的竹林,静静地倾听雨竹的絮语,一时竟不知梦落雨中,还是思雨入梦:一场夜雨,清洗过的卵石斜径,飘落的带着露珠的竹叶,散发出清新空灵的香味,让我顿时产生了形体消释之感,妙不可言可以着白衣拂筝,一曲《渔舟唱晚》足以落定心中的尘埃;可以是挥毫书法,一纸《兰亭集序》足以纾解胸中的烦闷;抑或是坐而论道,一席闲话漫扯亦足以涤荡灵魂的渣滓……这些都曾是我梦中的情节,我多年所追求的生活然而有一天当我无意间闻到了那一壶的清幽,瞥见了那一壶的绿意,我知道了其实可以不在梦里,我依然可以领略那青山绿竹中的苍翠与无我一尘不染三千界,万法皆空十二因” ,掩盖在苍竹绿烟之中,沾染着禅意道法的玄妙,那茶便不再仅仅是茶,更是一种难得的意味,一种难解的法门竹叶青出峨眉,便如妙玉入大观园,世外清流,步入尘世,是为点悟浑浑庸人?还是为净化浊浊世风?抑或只是与世人留下匆匆的擦肩而过?论起形:竹叶青茶产于山势雄伟、风景秀丽的四川省峨眉山,海拔 800~1200 米峨眉山山腰的万年寺、清音阁、白龙洞、黑水寺一带是盛产竹叶青茶的好地方这里群山环抱,终年云雾缭绕;翠竹茂密,茶树生长十分适宜。
60 年代由峨眉山万年寺高僧研制成功 茶叶青外形扁条,两头尖细,形似竹叶;内质香气高鲜;汤色清明,滋味浓醇;叶底嫩绿均匀用于制作竹叶青茶的鲜叶十分细嫩,加工工艺十分精细一般在清明前 3~5 天开采,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鲜叶嫩匀,大小一致适当摊放后,经高温杀青、三炒三凉,采用抖、撒、抓、压、带条等手法,做形干燥使茶叶具有扁直平滑、翠绿显毫,形似竹叶的特点;再进行烘焙,茶香益增,成茶外形美观,内质十分优异论其名:1964 年 4 月下旬的一天,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一行途经四川,来到峨眉山时,在山腰的万年寺憇息老和尚泡了一杯新采的绿茶送到陈毅手里,一股馨香扑鼻袭来,陈毅笑盈盈地喝了两口,味醇回甘、清香沁脾,顿觉心旷神怡,劳倦顿消,连问:“这茶产在哪里?”老和尚答道:“此茶是我们峨眉山的土产,用独特工艺精制而成 ”陈毅又问:“此茶啥个名字?”老和尚答:“还没有名字呢!请首长赐个名字吧!”陈毅推辞道:“我是俗人、俗口、俗语,登不得大雅之堂 ”经老和尚再三请求,陈毅高兴地说:“我看这茶叶形似竹叶,青秀悦目,就叫‘竹叶青’吧!” 从此与我国美酒同名的峨眉竹叶青茶,有了自己的名称论起韵:竹叶青茶与佛家、道教的渊源甚长。
茶之兴盛,随世而进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因为长时间的坐禅容易使僧徒们疲倦、困顿,而茶因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等功效,因此成为最理想的饮料佛文化中凝铸着深沉的茶文化,而佛教又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更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具神韵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茶道的灵魂品茶无我,我是清茗,清茗即我高境界的茶事活动,是物我两忘的,一如庄周是蝶,蝶是庄周而竹叶青正是这清茗之一竹叶青属于高档绿茶,而这其中又以三个等级的茶为最佳 “品味级”竹叶青为峨眉山高山茶区所产鲜嫩茶芽精制而成,其色、香、味、形俱佳,堪称茶中上品,属于第三等;“静心级”竹叶青为峨眉山高山茶区所产鲜嫩茶芽精制后精选而成,细细体味,唯觉唇齿留香,神静气宁,实乃茶中珍品,属于第二等;“论道级”竹叶青为峨眉山高山茶区之特定区域所产鲜嫩茶芽精制,再经精心挑 选而成,深得峨眉山水之意趣,品之,更能体会“茶禅一味”之要旨,因产量有限,故极其珍罕,属于极品竹叶青,若能品次佳茗,可以说是不枉此生茶叶在中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浸染下,茶叶早就已经超出了健康饮料的范畴,而成为了一个集宗教、哲学、美学等为一体的文化符号。
论道竹叶青” ,正是继承了儒、道诸家精华并融入了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成为了现代人品味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媒介,在品茗“论道竹叶青”的过程中,不仅是对茶品本身的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对“论道”境界的一种感悟因此, “论道竹叶青”才能从众多茶叶品牌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奢侈品之一多年以来, “论道竹叶青”一直致力于品牌和中国茶文化的完美融合,诠释中国茶道的极致韵味:“与己论道,巅峰已随心” ,成就顶级茶艺大师的经典之作静坐竹旁,观竹观心思想意境中一片安宁和谐茶烟氤氲,凝聚竹香,静动如一白色的霜,一点点落去我伫立着听风来来去去听雨,从一蒿长诗中,打捞岁月的明净一声软语,沉醉了斜燕听雨,从陶渊明的篱笆落到王维的幽篁里从杨载的墨竹滴到白居易的云窗下裹紧一身的寂寞,安然地行走在温暖里,让唐宋的年华渐渐靠近谁,打翻了竹林里的琴声?四下流溢帘外,是哪一代的雨?往往取酒还独倾坐在小小书房里的我,看翠绿一直流向了日子的脊骨深处听一人,独自吟:夜雨霖铃雾霭沉,湘竹林外绿意存静思论道峨眉上,拂去明镜一世尘湖心散人辛卯年九月十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