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倦夜》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doc
4页杜甫《倦夜》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 【注】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之后 1、前三联中,哪些词句暗示了从入夜到天明的时间推移,请简要说明 答案:(1)首联“竹凉侵卧内”,写凉气渐渐侵入卧室内;“野月满庭隅”写月光洒满庭院:说明时已入夜 (2)颔联“稀星乍有无”写月升中天、群星暗淡,似有假设无:“重露成涓滴”写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凝成的水滴不时从竹叶上滚落下来:写出夜已经深了 (3)颈联“暗飞萤自照”写黎明前大地渐暗,唯有萤火虫闪着微弱的光,“水宿鸟相呼”写水边栖宿的鸟,已经睡醒,互相呼唤着:说明天已破晓 2、本诗为什么以“倦夜”为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本诗描绘了一幅 “秋夜图”,试分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透过这幅“秋夜图”,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 答:主人公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听到窗外竹叶萧萧,一会儿对着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对着旷野心事浩茫……从月升到月落,诗人彻夜不眠,真可谓寂孤老倦 二: ①.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达“倦”意的? ①.前六句借景抒情,后两句直抒胸。
忧国忧民,报国无门 ②.从两个方面表达诗人的“倦”意: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三: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题为“倦夜”,但全诗却有“夜”无“倦”,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达"倦'意的?(4分) (1)前六句是借景抒情(0.5分),后两句是直抒胸(0.5分)全对1分)忧国忧时,报国无门1分) (2)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2分)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2分) 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好一个清秋月夜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像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这已经是深夜了月亮已经西沉,大地渐渐暗下来,只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迎接新的一天 这一夜作者杜甫思考着千万事,哪一不与战事有关!诗人是多么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
起句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好一个清秋月夜!“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真是“绿竹助秋声”;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 三四句“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上句扣竹,下句扣月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象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这已经是深夜了 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风光:“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秋夜破晓前的风光:月亮已经西沉,大地渐渐暗下来,只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迎接新的一天 诗的最后两句“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读了这两句,读者回过头来再看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仿佛显现出一层新的光荣,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由于诗人为国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凉侵卧内”;由于诗人叹息广阔人民的乱离之苦,故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人会联想到诗人思绪的广阔和遥远;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似乎显示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乱不定的担忧;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那么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的孤寂心情。
万事干戈里”,这一夜他思考着千万事,哪一不与战事有关!诗人是多么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弃,作者自己也是报国无门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逝去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在这里,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情寓于景,景外合情,读之令人一咏三叹,味之无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