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述中国古代取“字”礼俗由盛到衰的过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docx
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浅述中国古代取“字”礼俗由盛到衰的过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礼俗 中国古代 过程 盛到衰 1006-026X〔2021〕03-0000-01 一、取“字〞礼俗的概况及适用范围 依据《仪礼》、《礼记》等礼书的记载,古人出生三个月〔约相当于今日的“百日〞〕后,则由父亲给起一个“名〞,即所谓的乳名或幼名,等到成年举行冠礼时,再由贵宾给取一个“字〞,这种“命名取字〞的礼俗,从周代始终连续到民国时期,长达三千余年,成为我国古代特别有生命力的文化现象名〞与“字〞往往是有联系的,正如《白虎通义》所说的:“著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若名赐,字子贡;名鲤,字伯鱼〞[1] 在古代,取“字〞虽然是一个明显的文化现象,但并不是人人都有“字〞的,“字〞一开始只流行于上层社会,它是贵族的一种特权,即便到了后世,也主要是有地位、有文化的人行用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文臣武将,如萧何、陈平、韩信、周勃、樊哙等,都是出名无字的,只有张良,字子房,因为他出身贵族 二、取“字〞礼俗之起源 为什么取“字〞只流行于上层社会,这要从取“字〞礼俗的起源谈起。
取“字〞这一礼俗兴于周代,《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2]周代是中国礼乐文明的勃兴时期,孔夫子曾说过:“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3]所以,冠礼及取“字〞仪节,事实上是礼乐文明的产物或表现假如寻根问源,那么冠礼可以上溯到部落社会时期的“成丁礼〞,不管从礼节还是礼义上看,二者都有很多相像性,“沿袭〞关系是比较明显的同样的,取“字〞仪节也可以追溯到部落社会为其部族成员起“成年名字〞的风俗从人类学来看,为部落成员取一个“成年名字〞是人类社会比较普便的一个现象在部落社会时期,成丁礼往往是一些残酷的磨练和考验,只有通过了磨砺仪式以后,氏族成员才会获得一个成年名字,这标志着他们被正式接纳为部族成员,开始获有很多权利,并承当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在部落社会时期,虽然有一些自然不平等因素,如年龄、体质、身高、智力等,但并没有剧烈的等级尊卑观念,也没有阶层的划分,对每个部族成员来说,受教育是公平的,因此每个人都会习得该部族的文化,也都会有“成年名字〞,并没有什么大的分别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私有制的进展,先民们逐步迈入文明社会,开始使用文字,等级日益分化,并渐渐形成了礼乐文明。
古人往往用“礼〞来确定亲疏、区分异同,正如《礼记・曲礼上》所说的:“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随着国家的产生,贵族开始把握政权,他们要维护统治,除了武力,自然就依靠“礼〞了礼始于冠〞,通过冠礼就可以窥见古人以“礼〞治天下的大概了由部落社会的“成丁礼〞转变为礼乐社会下的“冠礼〞,残酷的“磨砺〞手段也随之转变为一种文明的“教化〞手段,表达了社会进展由“质〞到“文〞的特征冠礼正是通过“弃尔幼志,顺尔成德〞的“重德〞教化,使冠者注重道德修养,形成修身自觉冠礼上“字〞的授予,实际表现为贵族特权的一种授予周代盛行宗法等级制度,只有士阶层以上的人才有资格举行冠礼,冠礼本质上是通过仪式的方式来获得特权和认同《礼记・冠义》篇说:“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4]通过举行冠礼,对冠者责以成人之礼,使他们具备“为人〞的素养,从而取得“治人〞的特权 三、取“字〞礼俗的普及 冠礼既然是贵族的礼仪,冠礼中的取“字〞仪节自然也就是贵族的事情,和平民没有什么关系西周时候,礼乐盛行,学在官府,文化垄断,平民阶层忙于“谋食〞,既没有取“字〞的必要,也没有多少文化学问,难以激发所谓的文静。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征战,礼崩乐坏,冠礼很少得到庄严的举行,如《左传・襄公九年》所记载的,鲁襄公的冠礼得自晋侯的提示,并且举行于卫国随着礼崩乐坏、文化下移,私学开始盛行起来,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5],孔子当时的弟子就有三千之多私学盛行以后,很多平民也就获得的很多学问,因此取“字〞的风俗渐渐在文化士人中间流行起来,像孔子的弟子颜回、曾参、子路、子夏、冉雍、冉求等,虽然出身于平民或贱人,但都有“字〞,这就是因为他们都有德行、文化学问,是所谓的“君子〞〔“君子〞也出现了分化,不仅指有地位的人,也指有德之人〕子夏曾说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6]这句话,在古代几乎是全部学问分子的导语,“学〞与“仕〞在很大程度上就有了紧密联系取“字〞曾是贵族的特权,是“地位〞的象征,而且比较文静,因此渐渐受到文化士人的“青睐〞,后世即使冠礼有所废止,取“字〞的风俗却从未中断过,不能不说它有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又多么受到文化士人的欢迎 取“字〞之所以流行,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环境确定的中国古代社会是重伦理和尊卑的社会,而称字或者呼名,正好表达了古人的尊卑观念《太平御览・卷三六二》说的比较详明:“名者,己之所以事尊,尊者之所以命己;字则己之所以接卑,卑者之所以称己;未有用之于尊而为卑,用之于卑而为尊者也。
〞[7]古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称名或称字,都是特别讲究的,这正是尊卑秩序的表达 四、取“字〞礼俗衰落及缘由 民国以来,特殊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平等、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受反传统和西方称名的影响,加上称名、称字有时带来称谓上的混乱,取“字〞的现象,渐渐削减,今日看来,可以说真正成为了“历史〞 如今,我们可以用其它的尊称或敬称来表达敬意,比方先生、女士等称呼总之,从先秦的周代到晚近的民国,始终流行的取“字〞风俗,曾是上流社会的标志,它曾经表达着古人的尊卑观念,可以说它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今日我们虽然不再取字、称字,但从中我们或许会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第 3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