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与宿州有关的文学作品.doc
59页古代与宿州有关的文学作品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①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② 徙倚:徘徊依:归依③犊(dú):小牛④怀采薇:用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体现避世隐身之意薇,是一种植物⑤落晖:落日⑥薄暮:傍晚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 猎马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 人们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 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赏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单仰郁的心情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她家乡绛州龙门的一种地方她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体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氛围,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因此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单无依,只得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仿佛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碰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来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阐明她是一种敢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通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点评: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王尧衢曰:此诗风格最清,宜取以压卷视此,则律中起承转合了然矣古唐诗合解)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注释1. 离离:繁盛的样子 2. 原:旷野 3. 荣:繁盛 4. 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5.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6.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赏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如何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体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方充塞胸臆、弥漫旷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重到毓村宅有感 唐●白居易欲入中门泪满襟,庭花无主两回春轩窗帘幕皆仍旧,只是堂前欠一人读这首诗作,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符离故居的那份深深眷恋在《祭符离六兄文》中,诗人深情回忆她青少年时期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春草之中,画为墓田濉水南岸,符离东偏其地则迩,其别终天……”话语之中布满着对符离故居的深切怀念。
可见,宿州符离虽不是白居易的家乡,但却已深深印在了她的心中,并成为她时常怀念的地方乱后过流沟寺唐●白居易九月徐州新战后,悲风杀气满山河 唯有流沟山下寺,门前仍旧白云多 这首诗布满悲风杀气据考证,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世外桃源,就是目前的夹沟镇龙泉寺该寺在夹沟镇大五柳风景区旁,四周环山,有沟有河、风光秀丽,物美人杰,是一种旅游踏青、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题流沟寺古松唐●白居易烟叶葱翠苍麈尾,霜皮驳落紫龙鳞欲知松老看尘壁,死却题诗几许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唐●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 兄弟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1. 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河南经乱: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开封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汝南彰义军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战争规模大,时间长,都在河南境内,白居易老家河南新郑,受到严重影响2.关内:指目前的陕西大部和甘肃东部地区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幼文,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5.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6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爸爸在彭城(今徐州)作官近年,就把家安顿在符离7.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注释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6, 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7.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单的雁8.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方游子在他乡漂泊9.九秋:秋天10. 辞根:离根,辞别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也许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重要通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旨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劫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眸兵燹后的家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他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劫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家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并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她想:如果此时人们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同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怀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似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诚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发明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赏析二这是一首抒情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也许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重要通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旨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诗以白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每个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言辞清丽,不加雕饰,句句扣紧主题,意蕴精深,情韵动人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笔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唐●白居易刘兄文高行孤立,十五年前名翕习是时相遇在符离,我年二十君三十得意忘年心迹亲,寓居同县日知闻衡门寂寞朝寻我,古寺萧条暮访君。
朝来暮去多携手,穷巷贫居何所有秋灯夜写联句诗,春雪朝倾暖寒酒陴湖绿爱白鸥飞,濉水清怜红鲤肥偶语闲攀芳树立,相扶醉蹋落花归张贾兄弟同里巷,乘闲数数来相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