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文化界作家的偶像【美人.作家与偶像】.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414229217
  • 上传时间:2023-07-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4.82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化界作家的偶像【美人.作家与偶像】  她是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的文化评论家;她是两次战胜癌症的斗士;她是巧妙游走在时尚与文学之间曾经饱受争议的美人作家;她是十数次进入战火纷飞的萨拉热窝,只为给那里被围困的人排演一部话剧的理想主义者……  她就是苏珊·桑塔格,一个这世上最独特的女性偶像  躲在地洞中的小女孩  1943年,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  这是一个干旱而又苍朴的地方,燥热的风掠过沙漠中高大的仙人掌,将沙砾送进这座充满墨西哥风情的小城中在东德拉克曼2409号一间新盖的灰色房子的后院里,被风刮来的沙砾间或会钻入地上几块木板的缝隙中,木板下则会随之响起稚嫩的“呸、呸”声这被风刮来的沙砾,是躲在木板下6英尺(1.8米)见方的一个地洞中的10岁小姑娘此刻与这座曾经见证过淘金者与印第安人之间不死不休争斗的小城唯一的联系为了躲开这漫天的沙砾和看腻了的苍凉风景,小姑娘和仆人动手挖了个地洞可是被房东发现之后,她只能沮丧地亲手填平了自己的秘密城堡不过不死心的小姑娘在3个月后,哄骗几个邻居家的小孩和她一起又重新挖了一个地洞这一次,房东默许了一个孩子小小的坚持  此时的地洞中,昏暗的烛光忽明忽暗,小姑娘啐出了刚刚刮进地洞落入她的嘴中的沙砾,又完全陷入了手中那本《理查德·哈里伯顿奇观全集》里描绘的各种世界奇观中。

      在这本书里,作者游历了远在大洋彼岸堆满小姑娘从没见过的皑皑白雪的富士山;探访过在小姑娘印象中充满神秘色彩、盛产可爱套娃和巨大面包的醉醺醺的巨大城市莫斯科……除却这些偶尔会落下来的恼人沙砾,这座地洞是一个小姑娘的秘密仙境,在这里,她挥动着书籍赋予她的想象的翅膀,遨游在一个与自己所处的干旱之城完全不同的世界里多年以后,当已有了白发的当年的小姑娘回忆起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这座地洞时,把它称为“危险与安全”的边界在这个边界“安全”的世界里,她从书中阅读了那座小城之外充满神奇和精彩的巨大世界哈里伯顿让我充满欲望地意识到,世界辽阔广袤、历史悠久,世界上可看的奇观、可听的故事不胜枚举;他让我意识到我自己也能看到这些奇观,听到与奇观有关的各种故事这个躲在地洞中从书里窥探精彩世界的小姑娘,就是日后成为一个奇特偶像的苏珊·桑塔格  在地洞中,苏珊·桑塔格躲避的是她灰色而压抑的童年5岁那年,在她眼中颇有些传奇色彩的父亲在经营皮货生意时,因为肺结核死在遥远而又神秘的中国一座据说很大的城市——天津从那以后,小姑娘就剩下了一个并不太喜欢孩子的母亲和几件父亲的遗物母亲经常在不同的城市之间游历,会带上她不停地转学,然后又会把她托付给亲戚或是邻居自己不知道又跑到什么地方旅游。

      由于和母亲之间缺乏交流再加上哮喘,小苏珊·桑塔格变得有些孤僻和寂寞但是很幸运,小姑娘找到了她孤独童年里最忠实的朋友和导师——书籍当她第一次读到哈里伯顿的游记后,便像饥渴的植物遇到了水源一样,将自己的根牢牢地深植在书籍之中,一辈子都不曾松开而当她随着母亲嫁人住到加利福尼亚州,第一次将自己的秘密仙境从昏暗、肮脏的地洞搬到属于自己的温暖房间后,这种饥渴就更加明显了在繁华的加州,每一天苏珊·桑塔格都会发现让她惊喜的东西:漂亮的玫瑰丛树篱、干净的街道……最大的惊喜是在好莱坞林荫大道上发现的,不过不是孩子们都追求的某个明星,而是她在知识和土地一样贫瘠的亚利桑那州所没有见过的一家真正的书店从此,主导她生活的就是《康普顿百科全书》、莎士比亚、波布希双胞胎丛书……而且因为太爱书,这个小姑娘也像她父亲去世的国度里一本书中的人物一样,居然做了一个雅贼她那可怜的零用钱和恐怖的求知欲之间巨大的差距,让这个小姑娘很容易就说服自己“窃书”可不算偷东西  书籍为苏珊·桑塔格打开了一个精彩的世界,也让她极度无法接受周围同龄人的庸常一次继父看着这个聪明得让他有些不能理解的13岁小姑娘,开玩笑地说:“别太聪明了,否则,你要永远嫁不出去的。

      苏珊·桑塔格心中涌起的居然不是生气而是怜悯这个白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里聪明的男人多得是,还以为别的男人都像他呢!”当时她在中学,因为自己的可爱、美貌和在校报上的犀利文字,成为学校男生中又爱又惧的偶像可是聪明的苏珊·桑塔格却对这些并不在意,在同龄人迷恋明星、歌手的时候,她已经在读《党派评论》上对于学生来说颇为艰涩的文学和政治评论了她还用蜡纸、明胶、油墨印了文学月报,每月4个版,然后用5美分卖给邻居们分享苏珊·桑塔格在童年和少年时代一直在努力让自己不被这个“浅薄”社会所同化她拼命寻找能与她交流、有着同样志趣的朋友,她们一起去拜访纪德、一起在知识与艺术的思想天空中自由飞翔、一起把居里夫人当成自己的偶像  16岁高中毕业的时候,苏珊·桑塔格开始展现对自己命运的掌控她自作主张选择了当时名声并不算太好的芝加哥大学,只是因为那里有一个她非常欣赏的校长这个曾经在地洞中躲避现实的小姑娘,终于张开书籍为她带来的逐渐丰满的羽翼,准备开始属于自己的生活了  成为偶像的带刺美人  1959年1月1日,美国纽约  一个黑发女子拎着两只箱子,带着一个6岁的孩子俏然立在曼哈顿的中央火车站虽然眼前的这座城市刚刚经历完新年的狂欢稍稍有些疲惫,可是她依然能从这里的空气中嗅出机遇与无限的可能。

      在那个年代,这座被称为“大苹果”的城市,就像伊甸园中那颗诱惑了亚当夏娃的苹果一样,诱惑着无数有着梦想的人来这里触摸无处不在的机会而曾经在伯克利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都以美貌和思想成为人们关注焦点的苏珊·桑塔格,此刻却只是一个兜里装着七十美元、和数万来这里寻找梦想的纽约客别无二致的普通寻梦者,在初抵时的兴奋与狂想之后,即将面对这座梦想之城绚丽外表下真实的一面——如何生存下去  其实苏珊·桑塔格完全能过另一种安全的生活她17岁的时候,这个人们眼中特立独行的姑娘让所有人都跌破了眼镜:校园中最受瞩目的美丽黑发女孩,居然在一节社会科学课上认识老师里夫十天之后闪电结婚了我是以我们俩的孩子们的名义向苏珊求婚的保守而传统的里夫当年的求婚非常诚恳正是这种诚恳,打动了还在幻想世界里的女孩她觉得里夫是能懂她的人,两个人能为一个学术问题从卧室探讨到卫生间可是一年后,当她看到一本描写错误婚姻的小说时,悲伤地哭泣起来她突然想道:“我真的想过我要有几种不同的生活,但有一个丈夫却要过几种生活真是谈何容易——至少有着我那种紧张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婚姻是这样我们俩整天在一起要知道,你无法一天二十四小时和某个人在一起,年复一年,从不分离,然后,如果你愿意,还想同时有自由,去发展、去改变、去飞香港……这是不负责任的。

      因此,我才讲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你得在生活与事业之间做出抉择这个即将做出的抉择,却被一个新生命打断了18岁时苏珊·桑塔格生下了她的儿子这个她溺爱一生的人,让她全身心地沉浸在母亲的欢乐中长达六年   1958年,苏珊·桑塔格暂时离开了丈夫与孩子,开始了欧洲求学的旅程那正是美国女性意识觉醒的时候,很多去欧洲学习的女子,遇到的更多的是好奇与蔑视,或者是像桑塔格这样的女子所受到的另一种关注一位苏珊·桑塔格牛津大学的同学在回忆录中写道:“她是一个高挑、苗条、双性同体式的人物,一袭黑衣,一头黑发,橄榄色皮肤,还有一张传统意义上俊俏的脸蛋儿美丽的她收获了她以前并不太在意的关注,这让桑塔格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另一种力量在巴黎,她接触了很多作家、电影人、哲学家他们的生活,让苏珊·桑塔格重新审视自己那时波澜不惊的平淡婚姻生活,也让她坚定了自己的追求  从巴黎回来刚下飞机,苏珊·桑塔格就和丈夫提出了离婚不知所措的里夫只能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这也导致了他对苏珊·桑塔格持续不散的怨恨离婚时,她没有要一分钱,她只是想尽快拥有自由的生活她勇敢地带着儿子,开始了纽约的寻梦之旅  苏珊·桑塔格并不是那种只生存在象牙塔里的人,她把在欧洲意识到的自己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她并不像那些艳俗浅薄的女子用廉价的香水和低俗的性感来征服世界,而是用俏丽的面容、简单而有个性的便装、犀利的思想,成为一个在纽约文化圈里最特立独行的带刺美人她游走在纽约几乎所有的派对中,用她独特的魅力融入一个又一个圈子,然后成为其中的焦点而那些或是欣赏或是拜倒在她魅力之下的人们,则一步一步将苏珊·桑塔格送上了成功的高峰坚定出版她当时不被看好的处女作小说的出版家,让苏珊·桑塔格在文学圈中一炮而响,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他发掘出了苏珊·桑塔格那能够吸引男人和女人的独特魅力,在出版的小说《恩主》封底,是一张苏珊·桑塔格一生中最完美的照片,一个拥有知识和性感双重魅力的偶像借着这本书的火热冉冉升起苏珊·桑塔格自己也承认过,在当时男人主导的文学圈子中成为一个花瓶,对她的成功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这只花瓶却拥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精心打造的知性性感不过是让更多人看到这个女人的犀利思想的助推火箭她聪明地借助了自己的优势,上时尚杂志,精心打造与众不同的形象,但同时也聪明地没有被困在这个优势之中在她自己的小说遇到瓶颈的时候,苏珊·桑塔格找到了《党派评论》的编辑,要求在上面发表文章结果,苏珊·桑塔格风格独特的评论让人们看到了她另一方面的天赋。

      摄影、时尚、音乐、政治……不管她写什么,都是那么地吸引人们的眼球而在“9·11”之后,她对美国政府发动反恐战争和虐囚等事件上的犀利评论,更是为她赢得了“美国公众的良心”的称号  这个聪明的带刺美人,用她的手腕和思想,终于实现了她刚来纽约时的梦想  炮火中的话剧  1993年8月17日下午,萨拉热窝  这座混合了波斯尼亚和土耳其建筑风格的老城,街道、建筑上有时还能隐隐看到被时光磨淡了的战争痕迹,似乎在倾诉着这座饱经战火的城市的忧伤市中心一座漂亮却伤痕累累的赭色建筑门口,贴着一年多前4月份的一张海报海报上,话剧《弄臣》的形象早已在风雨和炮火的侵蚀下残破不堪,而这部话剧却从没有机会在这里上演,因为在开演前,一场战争席卷了萨拉热窝好容易平静了几十年的老城又一次被战争蹂躏,城外是已经围困这座城市一年多的一万多名塞尔维亚军人,时不时会有炮弹爆炸或是狙击枪的死亡吟唱,灾难光临萧索的城市整个萨拉热窝的居民都只能依靠一条800米的巴特米尔坑道来接受联合国送来的物资生存,连饮水都要每天早上排队去领  可此刻,几百位饥饿、疲惫的萨拉热窝市民却坐在青年剧场中,剧场里正在上演著名的话剧《等待戈多》舞台周围点满了蜡烛,用这微弱的光给正在表演的演员和观众提供照明。

      台上,在摇曳烛光下表演的话剧正进行到高潮,当信使宣布戈多先生今天不会来,但明天肯定会来之后,整个剧场突然陷入了一片长久的寂静已经有了白发坐在观众席中的苏珊·桑塔格突然发现,周围的萨拉热窝市民很多都在强忍着抽泣声,却无法阻止滚滚而出的泪水这出话剧中无限等待的戈多先生,让市民想起了他们期盼许久却迟迟不到的救援与干预那个在遥远的美国多次宣称要解救被围困的萨拉热窝却见不到行动的克林顿先生,如今不正是舞台上人们苦等不来的戈多先生吗?在整个剧院寂静压抑到空气也变得沉重的十几分钟里,唯一的声音是剧场外一辆联合国装甲运兵车碾过街道的轰隆声和夹杂在其中代表着死亡的狙击枪声  这场演出让萨拉热窝人记住了苏珊·桑塔格,一位从大洋彼岸冒着生命危险而来,只为给他们排演一出话剧的女人16年后,他们把萨拉热窝国家大剧院广场正式命名为苏珊·桑塔格戏剧广场,来纪念这个与众不同的女人和她在那个全城人绝望无助时带来的话剧  苏珊·桑塔格对于现实世界苦难的关心,源于1975年她经历的一场癌症当时在儿子的逼迫下她去体检,意外发现自己得了乳腺癌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压抑后,她又重新振作起来,积极治疗并坚信自己是最特殊的那个人结果她在切除了乳房后,奇迹般地战胜了癌症。

      她将得病后的感悟写成《作为隐喻的疾病》一书,因为其中深刻剖析了疾病对人心理的影响而得到人们很高的评价  得了癌症之后,苏珊·桑塔格开始更为关注眼前的现实世界,“我力图理解我所生存的世界但我的思维很具体,也很实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