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夏商周考古复习资料.doc

42页
  • 卖家[上传人]:
  • 文档编号:41303672
  • 上传时间:2018-05-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01.56KB
  • / 4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西北大学 6319 制作 夏商周考古王山先生版权所有11夏商周考古夏商周考古第一讲、夏文化的探索与研究第一讲、夏文化的探索与研究一、一、古文献中关于夏朝以及夏朝活动地域的记载古文献中关于夏朝以及夏朝活动地域的记载1.豫西郑洛地区(伊水、洛水、躔水、颖水、黄河部分流经地区):有关文献:①、鲧:居于“崇山” ,应为真实存在之人,但后人多加神话于其身禹之父亲原始社会末期,大变革的过渡时代禹之前夏的世系较确切的只能追至鲧 《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 ” 《史记.夏本纪.索隐》引《连山易》云:“鲧封于崇 ” 《国语.周语下》称鲧为“崇伯鲧” 《帝王世纪》 、 《尚书.舜典》 ,称鲧封于崇 崇山,即嵩山,又称嵩高山,古时“崇” 、“嵩”二字通用 《后汉书》等记载崇高山即嵩高山,又称“太室山” 、 “外方山” ,位于今河南封登,夏人活动中心 (告城镇,龙山中晚期) 一说崇位于陕西户县,一说“秦晋之间” ,但据说不足为信 嵩山说较可信,得到考古发现证明(二里头) ②、禹:五处“禹都”:安邑、平阳、晋阳、阳城、阳翟;前三个在山西,后两个在河南。

      山西三处:《史记.封禅书.正.义》引《世本》:“夏禹……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 ” 《帝王世纪》:“禹自安邑都晋阳 ” 《水经.涑水注》:“安邑,禹都也 ” 《史记.吴太伯世家.索隐》:“夏都安邑也 ” 《诗.魏风谱》:“魏者虞舜夏禹所都之址,在禹贡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 ” 《括地志》:“安邑故城在绛州夏县东北事物里,本夏之都 ” 河南二处:《孟子.万章上》:“禹避舜之子于阳城 ” 《世本》:西北大学 6319 制作 夏商周考古王山先生版权所有22“夏禹都城阳,避商均也 ” 《史记.夏本纪》:“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 《集解》引刘熙曰:“今颖州阳城是也 ” 《汉书.地理志.颖川郡.阳翟县下》班固注:“夏禹国 ”应劭曰:“夏禹都也 ” 《帝王世纪》:“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山之南,今河南阳翟县是也 ” 《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徐广曰:“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在阳翟 ” 《水经注.颖水注》:“颖水自竭东迳阳翟故城北,夏始封于此为夏国 ” 河南二城较为可信,鲧、启都生活于此一带,相关传说多于此处 山西晋阳为夏人重要活动地区。

      二、夏文化的探索和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研究二、夏文化的探索和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研究一) 、夏文化的提出 禹至桀,400 余年,14 世,17 王(文献记载) 《史记.殷本纪》世系得以确认,使《夏本纪》世系得以确认五十年代后,中原地区大规模发掘郑州二里岗,缩短与夏的距离,获得大批资料,初步具备探索夏文化的条件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初期正式提出二) 、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命名 1953 年,河南封登玉村,发现未见过的陶器(即二里头文化之风格) ,但未命名同年,郑州洛达庙,发现同于玉村的陶器1954 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勘查王城时于洛阳河涧东岸东干沟也发现此类文化遗址1956—1959,洛达庙、东干沟、二里头都进行了发掘,有过多种称呼,如洛达庙文化、东干沟文化、早商文化、先商文化等1962 年定名为二里头文化豫西及晋南此后有发现偃师二里头最具有代表性西北大学 6319 制作 夏商周考古王山先生版权所有33(三) 、二里头文化的类型与分期及其文化的特征1.文化类型及其典型遗址(1) 、文化类型主要分布于豫西和晋南分两个类型,一是以二里头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一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

      二里头类型分布于河南西部,已发现 50-60 处遗址,如郑州洛达庙、董砦(寨) 、上街、洛阳东干沟、偃师二里头、灰咀、巩县稍柴、临汝煤山、陕县七里铺、商丘坞墙、淅川下王岗、信阳北丘等洛阳、偃师、封登、巩县应为中心 东下冯类型位于晋西南,临汾以南,已发现 30—40 处遗址,永济县、运城县、夏县、闻喜县、河津县、稷山县、新绛县、襄汾县、侯马市、曲沃县、临汾县一带,犹以临汾盆地为主,东下冯遗址最具代表性2) 、典型遗址:①、二里头:北临洛河,1959 年起发掘并持续至现在面积 3 平方公里,以二里头文化堆积为主体,文化层厚达 3—4 米,其上有商代二里岗文化层和汉代文化层,其下有庙底沟二期和仰韶文化层其中发现建筑遗址、作坊遗址、陶窑、窖穴、墓葬等,以陶器为主的大量遗物②东下冯:山西夏县东下冯村东北,25 万平方米,1959 发现,1974年开始发掘,其西有庙底沟二期和河南龙山文化遗存,东南有二里岗文化城墙和圆形建筑基址,北部有东周遗存已发现房屋基址、灰坑、水井、陶窑及墓葬、大量文化遗物2.文化分期及其文化特征以夹沙灰陶和泥制灰陶为主,陶胎较厚,西北大学 6319 制作 夏商周考古王山先生版权所有44部分陶器表面磨光或涂有黑衣;有篮纹、绳纹、方格纹、弦纹、印纹和附加堆纹,个别刻划有兽面纹、鱼纹、蛇纹等;盛行鸡冠耳和花边口沿,具有典型性。

      炊器以夹沙罐为主,鼎、鬲次之,yan、jia 数量极少食器主要有盆、豆、簋和三足盘储盛器有大口尊、瓮、缸、圜底盆、敛口罐、高领罐酒器有盉、觚、爵、角、壶、杯东下冯鬲多鼎少,澄滤器少见,不见三足盘和觚,蛋形三足瓮为其特有并为主要陶器,以绳纹为主,附加堆纹发达,早期有少量篮纹 二里头文化分四期,两个类型都相同以二里头类型为例:一期陶器多深褐色和磨光黑陶,陶胎相对较薄,以篮纹为主,细绳纹、方格纹、附加堆纹次之二期篮纹、方格纹、磨光黑甑、鼎折沿宽,折棱明显,多鼓腹二期中上述陶器折沿窄,腹壁削直或内敛一期三足盘足矮盘深,二期足变高一期器盖握手为蒜头形,器体折肩有棱二期盖握手为圆锥形,折肩不明显 三、四期以灰陶为主,普遍浅灰色,磨光黑陶极少粗绳纹为主,几乎不见篮纹、方格纹,回纹、云雷纹、印纹增多泥制陶器内壁多印有麻点深腹盘、甑、折沿深腹罐口沿折棱不明显或变为卷沿,底足内收、腹内敛,有的变为圜底,侈口圆腹罐等口沿下附加鸡冠耳和花边口沿作风衰退三期三足盘变为浅盘高足,四期时三足盘消失三期器盖弧肩大撇口,握手矮,出现半圆形纹丝钮鬲、jia、大口尊等,小口直领瓮流行,且常见于二里岗一、二期称早期,三、四期称晚期。

      西北大学 6319 制作 夏商周考古王山先生版权所有55(四) 、二里头文化的年代1.相对年代:临汝煤山、洛阳矬李叠压于商代文化层下,河南龙山文化层上四期四期三期三期二期五期三期二期二里头文化一期上层四期二期一期Ⅵ段下层三期、二期一期王湾三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Ⅴ段典型遗址王湾(洛阳)东干沟(洛阳)矬李(洛阳)煤山(临汝)二里头(偃师)参考文献《考古》61.4《考古》57.4《考古》78.1《考古》75.5《考古》74.4、75.5、78.12.绝对年代迄今为止有 16 个结果,其中最晚者甚至可达距今3400+-155 年,其余 15 各数据约为前 2395——前 1625 年之间五) 、二里头文化的主要遗物西北大学 6319 制作 夏商周考古王山先生版权所有661.主要遗迹(1) 、建筑遗存:大型宫殿与小型房屋基址小型房屋面积不大,地面式,东下冯有窑洞类型 一号宫殿:二里头 1 号宫殿基址,东西长 100 米,南北宽 108 米,坐北朝南,高出地面 80 厘米,边缘斜坡状;中部偏北为殿堂,高于台基面,长方形,东西长 36 米,南北宽 25 米,殿堂柱洞有两周,内周柱洞大,外周则较小,外周可能为挑檐柱洞;面阔八间,进深三进;屋顶可能为四坡出檐式,即《考工记》所载:“四河重屋” ;基址四周有墙,内外侧有一挑檐式两排柱洞,可能有廊庑;大门位于南墙中部,宽 34 米,八个柱洞,三条通道,通道间保留有建筑遗址;建于三期,废于四期;基址中部有几个大坑,填土较低,有的有人骨架;台基上有十座墓坑,应与祭祀有关,坑与墓中死者应为牺牲;该宫殿可能为宗庙,则二里头当为都城。

      二号宫殿基址位于一号东 150 米处,平面长方形,南北 73 米,东西58 米,中部偏北建有殿堂,基本规格同于一号基址宫殿基本具有了堂、庑、庭、门等基本元素,正南北中轴线分布,结构严谨,主次分明,开创中国宫殿建筑先河殿堂下有基座,上有屋顶、回廊,说明技术已达一定程度 二里头型未发现有城墙、城壕 安阳殷墟、周原、丰镐等遗址也未发现城墙2) 、墓葬 多处遗址有发现,规模都不大,至今未发现与二里头宫殿相称的大型墓葬 已发现数十座,现有墓葬可分大、中、小三种,都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大型只发现一座,位于二号宫西北大学 6319 制作 夏商周考古王山先生版权所有77殿北部,墓长 5.35 米,宽 4.25 米,深 6.1 米,有二层台,多次被盗,有漆皮、朱砂、蚌饰、狗骨架、骨片 中型一般长 2 米,宽 1米多,有二层台,随葬品有铜爵、戈、戚、玉戈、玉钺、玉铲、绿松石装饰品、石罄 小型墓,数量较多,长不足 2 米,宽 60——70 厘米,随葬品有数量极少之陶器 中型墓主人当为自由民,其中富有者也可能有一些特权 小型墓主人身份低下2.主要遗物:青铜器:发现铸铜作坊,10000 平方米以上,铸铜业较发达,已进入青铜时代的发展期。

      一铜爵,电子探测的含铜 92%,锡 7%,与郑州二里岗青铜尊一致;采用复合范铸造 此外还在东干沟出土坩埚,在东下冯出土石范 青铜器主要有工具、兵器、礼器、乐器等 生产工具多出自遗址,兵器、礼器多出自墓葬 工具有刀、锛、凿、鱼钩等,仿石器、骨器、蚌器,多用单范或复合范铸造,有的器物小、薄、简单;凿、锛较少,可能为木工工具 兵器有戈、戚、镞,戈有直内、曲内两种,没有阑,比较原始,脱胎于石器、蚌器工具镞,有双翼带铤镞,比较进步礼器有爵和jia爵较多,薄胎、束腰、平底,较早的无柱、素面,晚期有很小的柱,且有简单花纹乐器有铃装饰品有镶嵌绿松石的兽面圆形铜牌饰,直径 17 厘米,厚 0.5 厘米,四边用 61 块长方形绿松石镶嵌,中间用绿松石镶嵌两圈十字形图案,每圈 13 个,中国最早的铜镶玉石工艺代表,说明此时青铜器已经历了长期的发展玉石器:出土数十件 有柄形饰,四棱体,周边刻有花纹,不知西北大学 6319 制作 夏商周考古王山先生版权所有88确切用途 戈、钺、铲、琮、玦等传统礼器,色泽有乳白、淡青、灰褐等色,琢磨细致有光泽大石罄,作乐器。

      陶塑品:取材于动物形象,如鸡、狗等,造型逼真海贝,一定数量一个墓葬中曾一次出土 12 枚仿海贝也有出现:骨贝、石贝卜骨,骨料以猪、羊的骨头居多,牛骨较少,一般没有经过整治,有灼无钻,灼痕圆形刻划符号,据统计已有 24 种,绝大部分刻在大口尊的口沿上,有可能已具备文字的雏形三、关于二里头文化性质的讨论三、关于二里头文化性质的讨论一) 、夏文化说:二里头文化从第一期到第四期连续不断发展,属同一文化在一定时期内延续性发展各期之间有差别,可视为同一种文化在不同时期所呈现出来的差异,不代表文化性质改变二里头文化位于河南龙山文化之上,商文化之下,其陶器也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之间碳 14 测定结果也是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之间的积年范围因此二里头属于夏文化二) 、商文化说:承认二里头连续不断发展,但属商文化河南龙山文化或其晚期当属夏文化二里头遗址即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