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娟:我就生活在远方(Word).docx
7页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李娟:我就生活在远方 李娟:我就生活在远方 人是被时间磨损的吗?不是的,人是被各种各样的离别磨损的李娟写了与母亲在客运站的离别过程,她杰出的"共情'能力又一次显了出来 母亲是李娟非虚构作品中一个很重要的主人公与母亲之间的情感,是李娟解不开的疙瘩:一方面她理解母亲,观赏母亲美妙的一面,豪爽的性情、顽强乐观的生活看法等;另一方面,她又有点抵触母亲,因为母亲的强势、任性,与自己其实矛盾重重她潜意识里有对母亲的愧疚,她和母亲不是始终生活在一起,大部分时间是分开的状态,分开了就会有猜想、舍不得,还有依恋 2018年,李娟给母亲买了辆新车,母亲每天开车到城里上老年大学,表演节目、扭秧歌,每天过得很快乐李娟信任,她与母亲都在尽最大的努力,为自己也为对方,更为这段母女关系 如今的李娟认为,自己比以前过得好多了,以前写阿勒泰系列的时候,"很压抑',穷尽了生活中的全部矛盾、纠结和苦痛;如今她开始专注于欢乐的事情,比方跟小朋友沟通"千万不要小看小孩子,你可能在生活中要照看他,但是在沟通过程中,他们都是强大的灵魂,难以把握和把控我很敬佩他们。
' 李娟出生于新疆,幼时被母亲送回四川跟外婆生活,后来回到新疆,在阿勒泰山区跟着母亲做裁缝、开杂货店,并跟随"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在牧场之间转场生活如今,她多数时间生活在乌鲁木齐这个城市里生活环境的改变,并没有让她对阿勒泰产生疏离感事实上,她全部的文字都是在她离开文字背景地后缓慢写成的她说,写作就是这么温柔的过程 每次说到家乡,李娟都很茫然按她的理解,家乡应当是童年生活的地方,但是她在那个四川小镇并没有生活很久,后来到了新疆的荒漠里"没有一个地方是长期生活过的,所以我的家乡是哪里,我不知道'于是她就不停地写那两段时光,"期望有一天我知道家乡是什么,知道我的家乡是哪里' 李娟出生于新疆,幼时被母亲送回四川跟外婆生活,后来回到新疆,在阿勒泰山区跟着母亲做裁缝、开杂货店,并跟随"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在牧场之间转场生活 假如没有其他意外-这个意外或许是婚姻,或许发生了别的什么事情-李娟说她不会离开新疆"我是一个很懒的人,待习惯了就好,我不会像别人一样,总是好奇生疏而秀丽的远方,我就生活在远方' 李娟说,自己从小就想当作家,喜爱读书"会写字后,觉得阅读是很奇异的事情,跟人聊天都没有这么奇异。
' 真成为作家后,"没有规律的创作习惯,没有因为天天写,写空了,也没有因为不写,而写不出来';更不会有感觉无聊的时光,"童年时代倒是有无聊时光,因为不知道该干什么,后来就没有难以消磨的时光,哪怕待着不动,哪怕心情不好',因为写作正是她所喜爱的事情 一个同样将自己的爱好进展为生活方式的读者,送给李娟一束她自己扎的向日葵花对于这位读者困惑于什么是真实,李娟说:"我也会有这样的困惑许多时候,今日我所坚持的东西,明天可能就是一个笑话你有一个矛盾、丰富、深邃的心灵,真好' 李娟:我就生活在远方 慢慢地,李娟看起来不再那么拘谨 台下都是她的读者,年轻女孩多一些,个个素净着脸 阳历3月底的长沙,有着与广州相差无几的温度土粉色的风衣,宽宽松松地挂在她的身上她轻声细语地回答读者的提问,不知怎么表达的时候,就"唉,怎么说呢?'当众纠结,然后就笑着 她说自己不善谈,又有很强的表现欲,所以就有了大段文字 李娟的样子与表现,被形容"与想象中的一样',也有人表示不同意,"没有想象中的土啊' 2018年3月,李娟从新疆到了广东、湖南、河南这是她自写作以来的20年间,首次与读者面对面。
她自称"娟姨',许多人认为她年轻得不应当这么称呼 李娟出生于1979年,1999年开始写作2010年,王安忆兴奋地对梁文道说:"李娟肯定是我在今年最大的发觉之一'台湾作家朱天文说,她从李娟那里读到了"独一无二的新疆'刘亮程说,他信任土地会像长出麦子和苞谷一樣长出自己的言说者,"而李娟,就是这样一个言说者' 在群众读者的印象里,关于新疆的写作,不同于刘亮程的苍劲与厚重,李娟更多的是暖和这也是读者提到最多的词语,他们从李娟的文字里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 在遥远的边陲之域,流离失所的生活,物质条件与自然环境的艰苦,在她的文字里都变成了诗意;她的母亲、外婆、哈萨克族小伙伴,还有鸡、鸭、狗等,每个都仿佛就在你身边这是李娟最有魅力的地方,她永久是小切口、小视角,不急不躁,一本正经又不乏幽默地写出许多人的日常,而那里又是新疆 她这次站在读者面前,是因为新书《遥远的向日葵地》,那是十多年前她的母亲在荒漠中开垦耕种的故事风风火火如烈酒般的母亲,常常让她自叹弗如 离开成名作里的阿勒泰已多年,李娟如今生活在乌鲁木齐"我很宅,在家看书、养花、写东西,可以好几天不出门特别依靠这种平稳的生活状态。
' 城市里的生活,让她不断地试着开启新的门,走新的路 李娟:我就生活在远方 许多人赞美李娟单纯 "其实我不单纯,我跟每个人都一样,有自己的冗杂和矛盾,而且我也认为单纯的人不会成为一个好作家' 她的书有着"非虚构'的标签她说,书里涉及真实的人物,比方母亲、邻居,自己得对他们负责;就算记忆不精确,也尽量还原,到达靠近真实的状态"也并不是说虚构不好,虚构有非虚构无法替代的好,只是我不擅长'在她看来,生活原来就不是平凡的,总有奇妙的一面,不用刻意去挖掘 有人说,贫困是上天给她的礼物,因此才产生了那么好的文字她却认为,人们可能会追求朴实的、简洁的生活,但没有人会去追求贫困的生活,因为"它会磨损人、损害人' "贫困并不是礼物命运让我经受了那样一段生活,我只能想方法跟它和平相处'李娟说,"但假如真的可以避开那样的生活,哪怕会失去这些美妙的文字,我也情愿' 她认为,自己就是很困难地在梳理着自己的人生、回忆,往前走;对生活充满向往,也未必是多么喜爱这个世界"只是既然活着,作为动物的本能,也需求关爱,也要去对别人好,对生活没有多么大的期盼,就是努力地活着。
' 有人问她,是不是把流离失所浪漫化了她认为自己没有去做粉饰,"那样太委屈自己了'"生活里都是艰辛、苦痛,它们比美妙、暖和可能还要多我去写后者,这是我的脆弱之处,也是我顽强的地方我不埋怨、不撒娇,只写与它相反的东西' 她曾经很排斥"写作受到谁的影响'的问题,"一个作家的来龙去脉很冗杂的',后来她也认为自己把问题想冗杂了"没有哪个作家是天成的可能前几天读的书都会有影响'李娟正在读一部网络作品,"不是写得有多好,而是很长要坚持看完,才会觉得一件事情结束了' 初中时期是她的阅读之初,她读到了《小王子》,当时不太明白,就是觉得很好那时她意识到:"你不明白的,不理解、不认同的,也有可能是好的,没有边界' "贫困并不是礼物命运让我经受了那样一段生活,我只能想方法跟它和平相处'李娟说,"但假如真的可以避开那样的生活,哪怕会失去这些美妙的文字,我也情愿' 早在2003年,李娟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散文集《九篇雪》此后,她的文章更多地散见于各大报刊2010年10月,文坛为这位新秀召开了作品研讨会,她被口口相传,王安忆称她的文字可以"一看就认出来' 很快,10年前那个投稿往往"石沉大海'的羞怯女孩,成长为被各大出版商争先约稿的作家。
2010年11月,《人民文学》杂志"人民大地·行动者'的非虚构写作计划与李娟签约她和哈萨克族一家人一起在冬窝子里生活,以她的观看和感受写下哈萨克牧民的生活,一年之后,便以《羊道·春牧场》和《羊道·夏牧场》获年度人民文学奖非虚构奖 "李娟的表达来自她的记忆深处,以及那片广袤沉静而丰腴的土地她记住的,恰恰是易被人们所遗忘的一切-那些正被现代文明分分秒秒侵蚀的、某种古老而民间的传统正是这种富有价值的、兼具深情与克制的日常记录和生活描写,使她的文学疆域远远超越具体的地理界线与时间限定,在广大的时空获得延长性的力量'当年的授奖词给她这样的评价人们信任,更真实的李娟依旧隐藏在文字背后 离开牧场以后,李娟换过两次号码,曾经相处过的哈萨克族人几乎都失去了联系,他们放牧要去许多没有信号的地方,她期望有一天能找到他们"我用了好几本书去写他们和那段时光,那是一个热情英勇乐观和善的民族,给了我很深的影响和暖和' 第 7 页 共 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