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视专题片《寻找贝多芬》的音乐学分析.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3024110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41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电视专题片《寻找贝多芬》的音乐学分析    赵 珂(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24)摘 要:贝多芬所处于的年代正是古典时期[来自www.lW5u.coM]和浪漫时期的交汇处,其思想同时代一样充满了激进的矛盾,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赐予了贝多芬无限的创作激情,而拿破伦的复辟又让其激情转化为深深的痛苦,在这样一段特殊的年代里,贝多芬的作品和情感经历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Keys:贝多芬;电视专题;音乐文化传播;视听艺术J603       :A       :1007-0125(2014)04-0130-01一、西方音乐史视域下的电视专题片选题运用史学思维对贝多芬的爱情进行探询,是电视专题片片叙述手法的一大特点在片中,编导利用大量史学资料,对启蒙运动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概况有宏观上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该对贝多芬创作四个阶段进行划分与总结:第一阶段为贝多芬在波恩时的创作,这一阶段是他艺术创作的基础,同时也是他学习的过程,贝多芬在这一时期受到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巨大影响,但是并没有涉及到任何情感问题,因此本片叙述的重点是贝多芬创作的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他来到了维也纳,音乐史中有明确记载,在维也纳的这段生活,贝多芬和贵族小姐产生了爱情,编导从这一时期开始探询贝多芬爱情的线索,由史料记载得出关于其“不朽的爱人”的疑团。

      不朽恋人也许是布论塔诺,因为这个女人所存在的时间与地点恰好同贝多芬写信的时期相互吻合当然另外一种说法则是布论斯维克,证据是两人的情感经历惊人的一致,不论不朽的恋人到底是谁,需要指出的是在维也纳时期,贝多芬本人从情感经历到作品创作,都出现了明显的高潮,这也是本片着重论述该时期的一个重要依据第三阶段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在这一阶段内,在爱情上贝多芬遭遇到了严重的挫折,因此他本人的关注点以及作品所表现出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民族解放运动上,因此本集作品没有对此进行特别讲述最后一个阶段是贝多芬创作的危机时期,也就是其晚期此时,他不仅遭遇了曾经失落的爱情,还有黑暗政治的严重打击,对往昔的回忆成为这为暮年老人的生活重心,纯粹抒情的声乐套曲《致遥远的爱人》成为他最后的主要作品之一,“遥远的爱人”成为他对维也纳时期“不朽爱人”的呼应,因此这部声乐套曲的部分旋律也一直成为贯穿于整个作品的背景声音,与画面构成同步或错位的艺术效果二、音乐社会学背景下所体现的纪录片抒情风格本片的抒情风格集中体现在对贝多芬爱情的渲染上,其探询角度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他自身情感变化的维度、二是史料分析调查以及作品反映、三则不得不涉及到社会环境对音乐家的影响。

      在欧洲封建社会末期和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欧洲社会已经产生了相对职业的音乐家,但是却存在着双重矛盾:教堂宫廷控制的乐师们生活有着相对稳定的保障,但是在创作和表演上没有自由,为统治阶级服务;而创作上也必须遵循着一定的和声原则民间音乐家则有着相对自由的创作程度与演奏风格,但是生活上毫无保障在这样双重矛盾的挤压下,贝多芬试图摆脱其尴尬处境:既不想受教堂宫廷以及统治者的控制,也不想为生计奔波,于是他选择了做贵族的家庭音乐教师,也开始了自己爱情悲剧的旅程,身份地位的悬殊折射在当时的音乐家身上则是艺术与社会生活的矛盾,这也成为两人爱情悲剧的源头贝多芬最终在爱情的曙光刚刚开始时遭到了无情的拒绝三、音乐美学中的视听盛宴在本片中,音乐美学元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传统意义上的音乐美学,其依托是贝多芬的作品事实上,穿插在片中的作品从物理声学原理上,并不完全具备听觉上的美学标准很多急速的,不和谐音程并没有产生听觉上的美感,但却正反映了贝多芬本身处于矛盾社会中的矛盾心境相反,其某些钢琴小品则具备了相应的听觉美感,主要表现为明快的旋律,和谐的音乐织体二为以电视为载体的声画美学,具体来说,当歌剧《假如我已和你成为夫妻》以电视为媒介进行传播时,就涉及到了画面。

      在欧洲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当时的观众观看歌剧的渠道只有现场演出,而此刻现场演出更多的为电视转播所替代不论是何种方式,这两者都涉及到了视觉元素,直接体现在歌剧上也就是舞台和灯光的设计,贝多芬在创作歌剧《假如我已和你成为夫妻》时,更多注重的是内心情感的抒发,因此对现场舞台设计并没有过多的关注,从留下的史料图片以及记载来看,这部歌剧并没有达到期待的舞台效果然而,经过一代代表演艺术家的传承,其不足之处已经被逐渐弥补,本片直接采用了柏林爱乐乐团录制的现场演出,舞台布景显然已经进行了精心的布置,灯光音响都已达到了近乎最佳的表现效果而片中穿插的部分贝多芬创作的钢琴作品,也同画面形成了谐和步调,不论是声画同步、声画错位,所要达到的情感效果是一致或者呼应的单就音乐旋律本身来说,贝多芬的有些作品并没有达到听觉上的审美感受,和弦也并不符合声学理论中的美感要求,但是如果配合语言音响以及生动的画面,音乐元素则成为片子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渲染了叙事情节,烘托了情感氛围,体现了声画和谐统一的美感作者简介:赵 珂(1983-),女,四川绵阳人,单位: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助教职称,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来自wWw.Lw5u.coM]:声乐表演。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