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五运六气探讨消渴之诊断治疗(医学论文).doc
11页从五运六气探讨消渴之诊断治疗【摘要】从五运六气理论探讨不同大司天关于消渴的诊 断治疗历代中医大家对于消渴诊断治疗,有各自不同的立论,这往 往使后学者不知所从从运气学说中大小司天的变化,探究不同司天 下不同医家对于消渴的诊断治疗方式,从而得知不同司天对于消渴诊 断的异同点关键词】五运六气 消渴 中医诊断疾病之病机,由于临床者众,各有见地自古以来各说各话, 莫衷一是令后学者产生很大的学习障碍,甚至望而生畏其实不同 的大司天与小司天,同一种病,其病机是不同的病机一确定,自可 依病机而决定诊断、治则与治法兹举消渴病作为说明同一消渴病, 在不同的司天中,其病机会随着司天气化之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病理现 象1太阳寒水司天的消渴病赵养葵《医贯》中所见的消渴,赵养葵约生于公元1573年至 1644年,即明隆庆、崇祯年间而1564年至1624年为太阳寒水 司天,所以其所处的年代是寒水气化的时代因此他治消渴病强调命门之火为人身之至宝,人生立命之本源养葵先引古人治三消之常法云:“上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 饮《逆调论》(按:当为《素问•气厥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为 膈消'者是也,以白虎汤加人参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 便硬,小便数。
叔和云:'口干饮水,多食饥,虚痺成消中'者是也, 以调胃承气汤主之下消者,烦燥引饮,耳轮焦干,小便如膏,叔和 云:'焦烦水易亏此肾消也,六味丸治之此乃一般论消渴之理 论养葵据所见之消渴病患,多寒水格阳之证,因此提出消渴病之病理治则为:“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故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唯六味及加减八味丸,随病而 服,降其心火,滋其肾水,则渴自止矣白虎、承气、皆非所治也 由于时为寒水司天,故人消渴病亦多寒水之病,自不可用白虎、承气 之寒凉、泻下养葵故引《圣济总录》论中消、上消能食而渴与不能食而渴2种病理现象加以批判曰:“盖不能食者,脾之病,脾主浇灌四旁,为 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其津液,故渴,其间纵有能 食者,亦是胃虚引谷自救若概用寒凉泻火之药,如白虎、承气之类, 则内热未除,中寒复生,能不末传鼓胀耶? ”由于气化为寒,所以不 论中、上二消,均是寒入脾肺之药,故不可依常法治以白虎、承气治之之法,养葵云:“如上消、中消,可以前丸(按即七味白术散与生脉散)缓而治之若下消已极,大渴大燥,须加减八味丸料一升,内肉桂一两,水煎六七碗,恣意冷水饮之,熟睡而渴病如失矣。
三消无水,燥渴如是,为何又加肉桂、附子?养葵云:“盖因命门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气不能熏,上润乎肺,如釜底无薪,锅盖干燥,故渴至于肺亦无所禀,不能四布水精,并行五经其所饮之水,未经火化,直入膀胱,正所谓饮一升溺一升,饮一斗溺一斗 可知病之源为命门无火;即寒水为患之故故用八味丸“桂附之辛热 壮其少阴之火,灶底加薪,枯笼蒸源,槁木得雨,生意继薪为了说明此理,引数病例以说明:一为病疽渴作,一日饮水数 升养葵献八味丸加减,诸医大笑曰:“此药若能止渴,我辈当不复 业医矣观诸医所用,皆木瓜、紫苏、乌梅、人参、茯苓、百药煎 等生津之药,然愈治愈渴,茫无功效不得已而用八味丸加减,三日 渴止用八味丸之辛热以治寒水之气化,故三日渴止另一男子患渴,养葵欲治以八味丸彼谓肉桂性热,乃易黄柏、 知母等药结果渴不止,发背疽而殁由于寒水为患,故以辛热之药为使,而斩关夺将,而且一用知 柏,立见病殁不是一见消渴,即用寒凉、酸性、泻下之药,仍需考 虑所值为何气司天,方可知病之机,定病之源而待全功2阳明燥金司天之消渴病刘完素在《三消论》中所见的消渴,刘完素生于公元1110年, 卒于1200年,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人,故又称刘河间。
公元1144年至1204年为阳明燥金司天,故河间终其一生,均属燥 气横行之气化故其所治诸病,皆从火化;其于消渴之论治,亦然如 此在其所著《三消论》中,首先认为世俗论消渴之病理,上实热 而下虚冷,上热故烦渴多饮,下寒故小便多例如蒋氏《药证病源》 论消渴、消中、消肾病:“三焦五脏俱虚热,惟有膀胱冷似水,又曰: 腰肾虚冷曰增重;又曰:膀胱肾脏冷如泉河间批评此等论说“阴 阳兴衰,安有此理,且其言自不相符,其失犹小;至于寒热差殊,用 药相反,过莫大焉他认为消渴病的病理是:“燥热太甚,而三焦肠胃之勝理,怫郁结滞,致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泄,浸润其外,荣养百骸,故肠胃之外,燥热太甚虽复多饮于中,终不能浸润其外,故渴不止小便多病因归之于三焦燥热太甚,水液不能浸润其外,不能渗泄于肠胃之外将消渴数沒归结为:“肠胃燥热怫郁使之然也”,“病之所遇各异,其归燥一也” O至于将消渴病的预后症状也归为燥热怫郁,河间云:“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痊廂之类,皆肠胃燥热怫郁,水液不能浸润于 周身故也或热甚而膀胱怫郁,不能渗泄,水液妄行,而面上肿也故主张消渴之证不可服芳草石药等热药,因为“石药发颠,芳草发 狂 “凡见消渴,使用热药,误人多矣。
此必为其临床所见之事实,故提出以警世医故其治消渴、消中,即上消、中消,用猪肚丸方中猪肚、黄 连、瓜篓、麦冬、知母皆滋阴清阳明之热之品其治消肾,即下消, 用葛根丸方中所用葛根、瓜篓、铅丹,亦皆去阳明燥气之药其治 一切肠胃涩滞壅塞,疮癣,痿痹,并伤寒杂病,烦渴,气液不得宣通 等消渴预估坏病,所用人参白术散,方中除人参、白术补气之外,当 归、芍药、天花粉、干葛为滋阴之药,大黄、梔子、泽泻、连翘、茯 苓、寒水石、石膏、滑石、盆硝等皆为清热泻下之药至于消渴久病, 而致身热头痛,或积热黄瘦、或发热恶寒、畜热寒战、或膈痰呕吐烦热消渴;或燥渴泄利;或目疾口疮;或咽喉肿痛;或风火昏眩;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一切邪热变化,真阴虚损等糖尿病肾病,视网 膜病变,与死亡率很高的糖尿病非酮证高渗性昏迷,诸种并发症,刘 河间均用人参散治之方中所用人参、寒水石、滑石、甘草、石膏、 皆是滋阴清燥热之药 总之,由于大司天为燥热之气,故河间所 见之消渴皆燥热之证3少阳相火司天之消渴病吴鞠通在《医医病书》中所见之消渴,吴鞠通生于乾隆二十 三年,公元1758年,卒于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其《医医病 书》于1831年写成而1804年至1844年为少阳相火司天。
可知, 写《医医病书》之时,已值相火之运,故此时所见之消渴病,即为少 阳相火司天之消渴病少阳相火所中之病为少阳病少阳相火之邪既中,自影响相火 之敷布与阳气升降出入之枢纽,造成相火被郁与寒热、水火枢机不利 的病变此种病变得病理现象若表现在消渴病,自然除了一般多饮多 尿之外,必有少阳被郁之症状故吴鞠通首先批评时人用凉药以治渴之非,云:“时人治渴, 舍凉药无二法再者说明尚有阳明、少阳2种情况用猪苓汤以治之 渴,云:“仲景谓消渴者与猪苓汤盖肾主消渴此渴即司马相如病 消渴之渴也病在脏,泻其腑,故以猪苓、泽泻、滑石泻膀胱,使火 从水中去而单以一味阿胶补本脏之液,此渴必饮多溺少"因为《伤 寒论》第226条云邙日明病…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 猪苓汤主之至于吴鞠通所遇之消渴,为少阳气郁,水饮格拒心火之消渴, 云:“他如痰饮之反渴,用辛能润法盖饮居心下,格拒心火,不得 下通于肾,反来上烁咽喉,故隘干又格拒肾中真水,不得上潮于喉, 故引外水求救之水不得行者,阳气郁遏由此可知:少阳相火司天之时所见之消渴乃少阳火郁真水之消 渴,辛以润之4厥阴风木司天之消渴病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潘楫曾著《医灯续焰》一书。
按此书潘楫之《叙原》云:“明万历壬子夏(即公元1612年),负笈王绍龙先生明天启甲子二月王绍龙西归(即公元1624年)清顺治七 年(即公元1650年)庚寅夏日,开始注解《四言脉诀》,至1650年成 书而1624年至1684年为厥阴风木司天亦即在潘楫著作此书的 28年中,均为厥阴风木司天,故其所见之消渴证,为厥阴风木之消渴证是以《三消脉证第五十五》论消渴之病理为:“一皆以燥热太甚,三焦肠胃之騰理,怫郁结滞,致密壅滞复多饮于中,终不能浸润于外,荣养百骸,故渴不止因为厥阴之病若木虚则金来克木, 故'獗阴之病消渴"此消渴即燥金来克之证,所以潘楫归结厥阴消 渴为燥热若木实太过,则条达之气反为冲逆之气,故“厥阴之病气 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所以潘楫论厥阴消渴为:“三焦 肠肾之滕理,怫郁结滞,致密壅滞"盖气不条达则升降失枢,故气 机结滞冲逆总之,归结消渴之病生于风木之气之克伐因此,潘楫观察到此种厥阴风木之消渴,若严重则:“甚于外,为肌肉之消…下甚不已,则消及肝肾外甚不已,则消及于筋骨故其所用方药,为清肝胆之热的大黄黄连泻心汤,与子和加减三黄丸,与滋肝阴的固本丸(用生地黄、熟地黄、麦冬、天门冬)。
完 全异于其他气化之消渴5太阴湿土司天之消渴病黄元御生于公元1705年,卒于1758年,而1744年至1804 年为太阴湿土司天即元御卒前14年为湿土流行之气化尤其著作 《四圣心源》成书时为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故其于此书中 所论《消渴根源》乃太阴湿土之消渴故论消渴之病因为:“燥热在 肝肺之经,湿寒在脾肾之经其论治消渴之法为:“泻湿而燥土, 清风而疏木也其所用之方,均肾气丸、猪苓汤、桂附苓乌汤等燥 湿疏木之药,呼应太阴湿土之气化6少阴君火司天之消渴病孙思邈约生于公元581年,卒于682年约于652年完成〈〈千 金方》,而公元604年至664年为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 故孙思邈著作《千金方》的运气背景为君火流行《素问•至真要大 论》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于此大司天 之时期,热淫所胜,当然民之所病为火热之症,消渴病亦然孙思邈观察此病的病因有三,云:“所慎者三:一饮酒,二房 室,三咸食及麦丐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而此三者, 究其理,即因会令心火旺盛,何以知之?孙思邈云:“消渴之人愈与 未愈,常须思虑有大痈何者?消渴之人必于大骨节间发痈疽而卒 所以戒之在大痈也。
因为酒“(若)积年长夜,酣兴不解,遂使三焦 猛热,五脏干燥酒可使人火热大盛,燥伤津液房室精伤,则内 伤孙思邈云:“寻夫内消之为病,当由热中所作房室精伤,则 心火热中,乃成消渴至于咸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咸 伤血咸食伤心血,心血既伤,津枯不荣,乃成消渴总之,此三 因造成心液干枯,乃成消渴思邈之所以有如此之观察,乃因君火司天之故是以其所用药,不离黄连与天花粉、麦冬、阿胶以消心火,滋心阴瓜篓根即天花粉,宋王介《履岩本草》卷中云:苦,无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 “瓜篓实主胸痹,叶疗中热伤暑,治痈疽未溃可知瓜篓入心,滋心阴,清心热《履岩本草》卷上云:“麦门冬,主心腹结气,心下之满,口干燥渴明显是滋心阴之药而在《千金方》卷二十一所录治消渴53方中,用天花粉的有 24方,用麦冬的有16方用黄连的有13方可知治消渴虽杂有其 它药物,实则以麦冬、瓜篓、黄连之清君火之热为主与其他司天之 用药,迥然有别总之,消渴之证,源于心火旺盛者,完全呼应少阴君火司天之 气由上述可以看出,消渴一病于不同司天之中,将有不同的证状 变化以同一诊断治疗应对不同司天,将有胶柱鼓瑟之憾所以于诊 断之中,参以五运六气之大司天与小司天变化,将有助于疾病的确诊、 以及疾病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