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生物知识点归纳.pdf
42页会考生物知识点归纳( 全部四本书)绪论 名词: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包括a、同化作用( 合成代谢) :合成物质,贮存能量;b、异化作用( 分解代谢) :分解物质,释放能量2、病毒:属于生物,无细胞结构,它们寄生在其它生物体内生活和繁殖后代,所以是具有生命的生物体,细菌病毒又称噬菌体,病毒的遗传物质可能是DNA或者可能是RNA3、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一定反应的特性需要时间短 如:蛾、蝶类的趋光性) 4、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 如:狗见主人摇头摆尾) ,属于应激性5、适应性: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6、遗传性: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表现出相似的特性7、细胞学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8、生物工程学:以生物科学为基础,运用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来加工或改造生物材料,从而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生物或生物制品9、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语句: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构成一切动植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3、生物生长的根本原因是:同化作用〉异化作用4、遗传使物种保持相对稳定,变异使物种向前发展进化凡是生物的基本特征都是由遗传物质- 核酸决定的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是山核酸控制的5、能够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特征是新陈代谢和生殖6、生物科学的发展:a、描述性生物学阶段( 成就:细胞学说创立;1859年,达尔文的《 物种起源》 , 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b、实验生物学阶段( 成就: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重新提出)c、分子生物学阶段( 成就:1944年,美国的艾弗里用细菌做实验材料,第一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的标志是1953年,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提出了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7、当代生物学的主要朝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发展:微观已达到分子水平;宏观是关于生态学的研究8、生物工程的成就a、医药:乙肝疫苗、干扰素、人类基因组计划;b、农业:抗植物病毒、两系法杂交水稻、转基因鲤鱼、抗虫棉;c、开发能源和环境保护:石油草和超级菌9、世界五大问题:解决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能源短缺和粮食危机等。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名词:1、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很少的元素如:Fe ( 铁 ) 、Mn ( 门) 、B ( 碰) 、Zn( 醒) 、Cu ( 铜) 、Mo ( 母) ,巧记:铁门碰醒铜母( 驴) 2、大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以上的元素如:C ( 探) 、0 ( 洋) 、H ( 亲) 、N ( 丹 ) 、S ( 留) 、P ( 人 people) > Ca ( 盖) 、Mg ( 美)K ( 家)巧记:洋人探亲,丹留人盖美家3、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这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4、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着差异性语句:1、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大约有200万种,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①C、H、0、N、P、S6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的97%②. 有的参与生物体的组成③有的微量元素能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如:B能够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当植物体内缺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影响受精过程 )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名词:1、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如: - 个植物细胞就不是一团原生质2、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3、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4、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5、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之分a、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b、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有乳糖c、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淀粉和纤维素(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和动物细胞中有糖元( 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 6、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7、脂类包括:a、脂 肪 ( 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恒定。
)b、类 脂 ( 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c、固 醉 ( 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具有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的作用 )8、脱水缩合:•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竣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9、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10、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11>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有几个氨基酸叫几肽12、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13、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决定2 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段基(-COOH) ,并且都有•个氨基和 个竣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 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14、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核酸最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是一切生物体( 包括病毒)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5、脱氧核糖核酸(DNA):它是核酸一类,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少量DNA1 6 、核糖核酸: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R N A 公式:1 、肽键数= 脱去水分子数= 氨基酸数目- 肽链数2 、基 因 ( 或 D N A )的碱基:信使RNA的碱基:氨基酸个数= 6 : 3 : 1语句:1 、自由水和结合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血液凝固时,部分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自由水/ 结合水的值越大,新陈代谢越活跃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2 、能源物质系列:生物体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生物体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脂肪;动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糖元; 植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淀粉; 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 T P ( A-P-P-P) ;生物体内的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能3 、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四种有机物共同的元素是C、H 、三种元素,蛋白质必须有N,核酸必须有N、P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昔酸 例: D N A 、叶绿素、纤维素、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化学成分中共有的元素是C、H 、0) 。
4 、蛋白质的四大特点: ①相对分子质量大;②分子结构复杂;③种类极其多样;④功能极为重要5 、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 ①氨基酸种数不同, ②氨基酸数目不同, ③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④肽链空间结构不同6 、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功能多样性,概括有: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②催化作用:如酶;③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④免疫作用:如抗体,抗 原 ( 不是蛋白质) ;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注意: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是有核酸控制的7 、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存在于 切细胞中( 不是存在于 切生物中) ,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8 、 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甘酸, 是由一分子磷酸、 •分子核糖、 - 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 成 DNA的核甘酸叫做脱氧核甘酸,组 成 RNA的核甘酸叫做核糖核苜酸两者组分相同的是都含有磷酸基团、腺喋吟、鸟噂吟和胞嗑嚏三种含氮碱基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 细胞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名词: 1 、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2 、亚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3 、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组成核的物质集中在核区,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核膜、无核仁;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4 、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有核膜、有核仁, •般有多种细胞器5 、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绿藻、细 菌 ( 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 、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6 、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酵母菌、霉菌、食用菌、衣藻、变形虫、草里履虫、疟原虫等7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 ( 如:氨基酸、葡萄糖)也可以通过,而其它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 如:信使R N A 、蛋白质、核酸、蔗糖)则不能通过8 、膜蛋白:指细胞内各种膜结构中蛋白质成分9 、载体蛋白:膜结构中与物质运输有关的一种跨膜蛋白质,细胞膜中的载体蛋白在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中都有特异性1 0 、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1 1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1 2 、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1 3 、细胞壁:植物细胞的外面有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其作用是支持和保护其性质是全透的语句:1 、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分类也就有了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之分) 2 、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了蛋白质蛋白质可以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除保护作用外, 还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3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如: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的完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4 、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a 、自由扩散:从高浓度•侧运输到低浓度侧:不消耗能量例如:H 2 O 、0 2 、C O 2 、甘油、乙醇、苯等b 、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的离子( 如 K + )o c 、协助扩散:有载体的协助,能够从高浓度的一边运输到低浓度的一边,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叫做协助扩散。
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5 、线粒体:呈粒状、棒状,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 NA和 RNA内膜突起形成崎,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 5 % 来自线粒体6 、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存在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 NA和 R N A , 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匕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7 、内质网: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功能: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使膜上的各种酶为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8 、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9 、高尔基体:山扁平囊泡、小囊泡和大囊泡组成,为单层膜结构,一般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并有运输作用1 0 、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1 1 、液泡:是细胞质中的泡状结构,表面有液泡膜,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1 2 、与胰岛素合成、运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在胰岛素的合成过程中, 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胰岛素的运输要通过内质网来进行, 胰岛素在分泌之前还要经高尔基体的加工,在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线粒体提供能量1 3、在真核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不具膜结构的是:中心体、核糖体另外,要知道细胞核的核膜是双层膜,细胞膜是单层膜, 但它们都不是细胞器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是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明显的液泡,而动物细胞中没有液泡;在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则没有;此外,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作用不同14、细胞核的简介:(1)存在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原核细胞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有的真核细胞中也没有细胞核,如人体内的成熟的红细胞2)细胞核结构:a、核膜: 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说明:核膜是和内质网膜相连的,便于物质的运输;在核膜上有许多酶的存在,有利于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
b、核孔:在核膜上的不连贯部分;作用: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核仁:在细胞周期中呈现有规律的消失( 分裂前期) 和出现( 分裂末期) ,经常作为判断细胞分裂时期的典型标志d、染色质: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提出者: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尔提出来的组成主要由D N 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3)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中心活动的控制中心15、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里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2)原生动物( 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是真核生物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 菌 ( 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是原核生物,而真菌( 如酵母菌、霉菌、蘑菇等) 是真核生物16、粒体中,氧是在有氧呼吸第三个阶段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结合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能量;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 光反应产生的氢参与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还原生成水和葡萄糖;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在核糖体上经过脱水缩合而成,有水的生成。
第二节、细胞增殖名词:1、 染色质: 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3、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 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 ( 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 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 N A ,每个DNA -•般含有2条脱氧核甘酸链4、有丝分裂: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体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数目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5、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间期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6、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7、赤道板: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8、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例如,蛙的红细胞公式: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2) D N 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 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 N A分子; 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语句:1、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关系:第一,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 第二, 染色单体是染色体经过复制( 染色体数量并没有增加)后仍连接在同一个着点的两个子染色体( 姐妹染色单体) ;当着丝点分裂后,两染色单体就成为独立的染色体( 姐妹染色体) 2、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以染色体着丝点的数目来确定的,无论•个着丝点上是否含有染色单体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但当染色体( 染色质)复制后且两染色单体仍连在同一着丝点上时,每个染色体上则含有两个DNA分子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1)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2)细胞分裂期:A、分裂前期: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记忆口诀:膜仁消失两体现( 说明是染色体出现和纺锤体形成)B、分裂中期: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在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最好的时期:记忆口诀: 着丝点在赤道板C、分裂后期:① 着 丝 点 吩 为 二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记忆U 诀:着丝点裂体平分D、分裂末期: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 纺锤体消失②核膜、 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 记忆口诀:膜仁重现新壁成4、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①相同点是染色体的行为特征相同,染色体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②区别:前 期 ( 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 :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细胞由细胞的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末 期 ( 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 :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形成细胞壁将细胞质分裂为二;动物细胞: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质缢裂为二5、D N A 分子数目的加倍在间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在后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单体的产生在间期,出现在前期,消失在后期。
6、有丝分裂中染色体、DNA分子数各期的变化:①染色体( 后期暂时加倍) :间期2N,前期2 N ,中期2 N ,后期4 N ,末期2N;②染色单体( 染色体复制后,着丝点分裂前才有) :间期0 4 N ,前 期 4 N ,中期4 N ,后 期 0 , 末 期 0③DNA数 目 ( 染色体复制后加倍,分裂后恢复) :间期2a-4a,前期4 a ,中期4 a ,后期4 a ,末 期 2a;④同源染色体( 对)( 后期暂时加倍) :间期N 前期N 中期N 后期2N末期N7、细胞以分裂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 特征) ,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第三节、细胞的分化名词:1、细胞的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相同细胞( 细胞分化的起点)的后代,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全能性:一个细胞能够生长发育成整个生物的特性3、细胞的癌变:在生物体的发育中,有些细胞受到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细胞分化,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能够连续不断的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4、细胞的衰老是细胞生理和生化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应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语句:1 、细胞的分化:a、发生时期:是一种持久性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b 、细胞分化的特性:稳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全能性c 、意义:经过细胞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多细胞生物体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发育而成,如果仅有细胞增殖,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是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2 、细胞的癌变a、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b 、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化学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叫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c 、机理是癌细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细胞发生转化引起的d 、预防:避免接触致癌因子;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习惯,从多方面积极采取预防措施3 、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a . 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代谢减慢;b 、有些酶活性 降 低 ( 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会导致头发变白) ;c . 色素积累( 如:老年斑) ;d . 呼吸减慢,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e . 细胞膜通透功能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4 、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在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细胞、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卜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当植物细胞脱离了原来所在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而处于离体状态时, 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的作用条件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的植株第三章、新陈代谢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名词:1 、酶:是活细胞( 来源) 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 功能) 的一类有机物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的的酶是蛋白醐) ,也有的是R N A 2 、酶促反应:酶所催化的反应3 、底物:的催化作用中的反应物叫做底物语句:1 、酶的发现:①、1 7 8 3 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②、1 8 3 6 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③、1 9 2 6 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胭酶是一种蛋白质;④2 0 世纪8 0 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2 、酣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能使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反应前后防的性质和质量并不发生变化。
3 、能的特性: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③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 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 H 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原因是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4 、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 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 如消化酶就是在细胞外消化道内起作用的;酶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激素不同; 虽然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它并不被消耗;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它的合成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所以酶的决定因素是核酸5 、既要除去细胞壁的同时不损伤细胞内部结构,正确的思路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酶具有专一性, 去除细胞壁选用纤维素酶使其分解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温度、酸碱度都能影响酶的催化效率, 对于动物体内酶催化的最适温度是动物的体温,动物的体温大都在3 5 ℃左右6 、通常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在适宜条件卜一才有活性胃蛋白酶是在胃中对蛋白质的水解起催化作用的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环境( 最 适 PH=2左右)才有催化作用,随pH 升高,其活性下降当溶液中p H 上升到6 以上时,胃蛋白的会失活,这种活性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第二节新陈代谢与ATP语句:1、 ATP的结构简式:ATP是三磷酸腺甘的英文缩写,结构筒式:A - P - P - P ,其中:A 代表腺昔,P 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一代表普通化学键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 以 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必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种高能化合物形成时,即高能磷酸键形成时,必然吸收大量的能量2、ATP与 ADP的相互转化:在酶的作用下,ATP中远离A 的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同时生成ADP和 Pi;在另一种酶的作用下,ADP接受能量与一个P i结合转化成ATP ATP与 ADP相互转变的反应是不可逆的, 反应式中物质可逆, 能量不可逆 ADP和 P i可以循环利用, 所以物质可逆; 但是形成ATP时所需能量绝不是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所以能量不可逆 具体因为:( 1)从反应条件看,ATP的分解是水解反应,催化反应的是水解酶;而 ATP是合成反应,催化该反应的是合成酶酶具有专一性,因此,反应条件不同 2)从能量看,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是储存在高能磷酸键内的化学能;而合成ATP的能量主要有太阳能和化学能。
因此,能量的来源是不同的 3)从合成与分解场所的场所来看:ATP合成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 粒 体 ( 呼吸作用)和叶绿体( 光合作用) ;而 ATP分解的场所较多因此,合成与分解的场所不尽相同 )3、ATP的形成途径:对于动物和人来说,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细胞内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对于绿色植物来说,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要的能量,除了来自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外,还来自光合作用4、A T P 分解时的能量利用:细胞分裂、根吸收矿质元素、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5、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第三节、光合作用名词:1、光合作用:发生范围( 绿色植物) 、场 所 ( 叶绿体) 、能量来源( 光能) 、原 料 ( 二氧化碳和水) 、产 物 ( 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和氧气) 语句:1、光合作用的发现: 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 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②1864年, 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
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③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 C O 2 ,释放的是1802;第二组提供H2O和 C 18O ,释放的是02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2、叶绿体的色素:①分布: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上②色素的种类:高等植物叶绿体含有以下四种色素A、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包括叶绿素a ( 蓝绿色)和叶绿素b( 黄绿色) ;B、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包括胡萝卜素( 橙黄色)和叶黄素( 黄色)3、叶绿体的酶:分布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 光反应阶段的酶)和叶绿体的基质中( 暗反应阶段的酶) 4、光合作用的过程:①光反应阶段a、水的光解:2H 20f 4田] + 02 ( 为暗反应提供氢)b、ATP的形成:ADP+Pi+光能一->ATP ( 为暗反应提供能量)②暗反应阶段:a、C 0 2的固定:C02+C5 f 2c3b、C3 化合物的还原:2c3+[H]+ATP-( CH2O) +C55、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①场所:光反应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
②条件:光反应需要光、叶绿素等色素、醐,暗反应需要许多有关的酶③物质变化: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暗反应发生CO2的固定和C 3化合物的还原④能量变化:光反应中光能~A T P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一CH 20中稳定的化学能⑤联系:光反应产物[H]是暗反应中C 0 2的还原剂,ATP为暗反应的进行提供了能量,暗反应产生的ADP和 P i为光反应形成ATP提供了原料6、光合作用的意义:①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②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③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总之,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7、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 光 照 ( 包括光照的强度、光照的时间长短) 、二氧化碳浓度、温 度 ( 主要影响酶的作用) 和水等这些因素中任何一种的改变都将影响光合作用过程如:在大棚蔬菜等植物栽种过程中,可采用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夜间适当降低温度( 减少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方法,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再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增加光合作用的产物当低温时晴反应中( CH20)的产量会减少,主要由于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适当提高温度能提高暗反应中( CH20) 的产量,主要由于提高了暗反应中的的活性。
8、 光合作用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即光反应和暗反应 前者的进行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后者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能量和[H ],在较弱光照下生长的植物,其光反应进行较慢,故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时,光合作用速率并没有随之增加光照增强,蒸腾作用随之增加,从而避免叶片的灼伤,但炎热夏天的中午光照过强时,为了防止植物体内水分过度散失, 通过植物进行适应性的调节, 气孔关闭虽然光反应产生了足够的ATP和 [ H ] ,但是气孔关闭,C 02进入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分子数减少,影响了暗反应中葡萄糖的产生9、在光合作用中:a、由强光变成弱光时,[ 产生的H]、ATP数量减少,此时C 3还原过程减弱, 而 C 02仍在短时间内被一定程度的固定, 因而C 3含量上升, C 5含量下降, ( CH20)的合成率也降低b、C 02浓度降低时,C 0 2 固定减弱,因而产生的C 3数量减少,C 5的消耗量降低,而细胞的C 3仍被还原,同时再生,因而此时,C 3含量降低,C 5含量上升第四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名词:1、水分代谢:指绿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
2、半透膜: 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3、选择透过性膜:由于膜上具有一些运载物质的载体,因为不同细胞膜上含有的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即使同•细胞膜上含有的运载不同物质的载体的数量也不同, 因而表现出细胞膜对物质透过的高度选择性当细胞死亡,膜便失去选择透过性成为全透性4、吸胀吸水:是未形成大液泡的细胞吸水方式如: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和干燥的种子5、渗透作用:水 分 子 ( 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叫做6、渗透吸水:靠渗透作用吸收水分的过程,叫做7、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可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 细胞壁不属于原生质一个动物细胞可以看成是一团原生质8、原生质层: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可看作一层选择透过性膜9、质壁分离: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的现象,叫做10、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是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11、合理灌溉:是指根据植物的需水规律适时、适量地灌溉以便使植物体茁壮生长,并且用最少的水获取最大效益语句:1、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 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
2、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a .具有半透膜b、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3、植物吸水的方式:①吸胀吸水:a、细胞结构特点:细胞质内没有形成大的液泡b、原理: 是指细胞在形成大液泡之前的主要吸水方式, 植物的细胞壁和细胞质中有大量的亲水性物质- 纤维素、淀粉、蛋白质等,这些物质能够从外界大量地吸收水分c、举例: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和干燥的种子②渗透吸水:a、细胞结构特点:细胞质内有一个大液泡,细胞壁- 全透性,原生质层- 选择透过性,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b、原理:内因:细胞壁的伸缩性比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小外 因 ( 两侧具浓度差)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一细胞吸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一细胞失水:c、验证: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d、举例:成熟区的表皮细胞等4、水分流动的趋势:水 往 高 ( 溶液浓度高的地方)处走水密度小,水 势 低 ( 溶液浓度大) ;水密度大,水 势 高 ( 溶液浓度低) 5. 水 分进入根尖内部的途径:(1)成熟区的表皮细胞一内部层层细胞一导管(2)成熟区表皮细胞一内部各层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间隙一导管6、水分的利用和散失:a、利用:1%〜5%的水分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
b、散失:95%〜99%的水用于蒸腾作用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意义是植物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7、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应该是一个渗透系统,是具有大型液泡的活的植物细胞( 成熟植物细胞)在处于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才会有的现象 人体的细胞,它没有细胞壁,也就不会有质壁分离 玉米根尖细胞没有形成大型液泡, 玉米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和伸长区的细胞,形成层细胞和干种子细胞都无大型液泡,主要靠吸胀作用吸水,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洋葱表皮细胞和根毛细胞两种成熟的植物细 )第五节植物的矿质营养名词:1、植物的矿质营养:是指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利用2、矿质元素:一般指除了 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有13种 . 其中大量元素7种N、S、P、Ca、Mg、K ( M g是合成叶绿素所必需的一种矿质元素)巧记:丹留人盖美家Fe、M n、B、Zn、Cu、M o、C l属于微量元素,巧记:铁门碰醒铜母( 驴) 3、交换吸附:根部细胞表面吸附的阳离子、阴离子与土壤溶液中阳离子、阴离子发生交换的过程就叫交换吸附4、选择吸收:指植物对外界环境中各种离子的吸收所具有的选择性。
它表现为植物吸收的离子与溶液中的离子数量不成比例5、合理施肥: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适时地施肥,适量地施肥语句:1、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①吸收的状态:离子状态②吸收的部位: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③、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可以分为两个过程:一是根细胞表面的阴、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进行交换吸附;二是离子被主动运输进入根细胞内部,根进行离子的交换需要的HCO- 和H+是根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与水结合后理解成的,根细胞主动运输吸收离子要消耗能量 ④影响根对矿质元素吸收的因素:a、呼吸作用:为交换吸附提供HCO-和 H+,为主动运输供能,因此生产上需要疏松土壤;b、载体的种类是决定是否吸收某种离子,载体的数量是决定吸收某种离子的多少,因此,根对吸收离子有选择性氧气和温度( 影响醐的活性)都能影响呼吸作用2、植物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①吸收部位:都为成熟区表皮细胞②吸收方式:根对水分的吸收一渗透吸水,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主动运输③、所需条件:根对水分的吸收- - 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一能量和载体④联系:矿质离子在土壤中溶于水,进入植物体后,随水运到各个器官,植物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①运输:随水分的运输到达植物体的各部分②利用形式:矿质运输的利用, 取决于各种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K 在植物体内以离子状态的形式存在,很容易转移,能反复利用,如果植物体缺乏这类元素,首先在老的部位出现病态;N、P、M g 在植物体内以不稳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能转移,能多次利用,如果植物体缺乏这类元素,首先在老的部位出现病态;Ca、F e 在植物体内以稳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不能转移,不能再利用,一旦缺乏时,幼嫩的部分首先呈现病态4、合理灌溉的依据:不同植物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不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5、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与呼吸作用相关,在一定的氧气范围内,呼吸作用越强,根吸收的矿质元素离子就越多, 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细胞膜上的载体的数量有限, 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就不再随氧气的增加而增加第六节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名词:1、食物的消化:一般都是结构复杂、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经过消化,变成为结构简单、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机物2、营养物质的吸收:是指包括水分、无机盐等在内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3、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4、氨基转换作用:氨基酸的氨基转给其他化合物( 如:丙酮酸) ,形成的新的氨基酸( 是非必需氨基酸) 5、脱氨基作用: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被分解成为含氮部分( 即氨基)和不含氮部分:氨基可以转变成为尿素而排出体外; 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 也可以合成为糖类、脂肪6、非必需氨基酸: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7、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通过食物获得的氨基酸它们是甲硫氨酸、缀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8 种7、糖尿病:当血糖含量高于160m g/dL会得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疾病由于糖的利用发生障碍,病人消瘦、虚弱无力,有多尿、多饮、多食的“ 三多一少" ( 体重减轻)症状8、低血糖病:长期饥饿血糖含量降低到5 0 ~ 8 0 m g/dL,会出现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喝一杯浓糖水;低 于 45mg/dL时出现惊厥、昏迷等晚期症状,因为脑组织供能不足必须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语句:1、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脂类代谢的图解参见课本2、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三类营养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程度不完全相同,一是转化的数量不同,如糖类可大量转化成脂肪, 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二是转化的成分是有限制的,如糖类不能转化成必需氨基酸:脂类不能转变为氨基酸3、正常人血糖含量一般维持在80-100mg/dL范围内;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就会产生糖尿;血糖降低( 50-60mg/dL) , 出现低血糖症状,低于45m g/dL,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多食少动使摄入的物质( 如糖类)过多会导致肥胖4、消化:淀粉经消化后分解成葡萄糖,脂肪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氨基酸5、吸收及运输: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 主动运输) ,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以廿油和脂肪酸和形式被吸收, 大部分再度合成为脂肪, 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中以氨基酸的形式吸收,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6、糖类没有N 元素要转变成氨基酸,进而形成蛋白质,必须获得N 元素,就可以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蛋白质要转化成糖类、脂类就要去掉N 元素,通过脱氨基作用7、唾液含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胃液含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胰液含胰淀粉酶、胰麦芽糖酶、胰脂肪酶、胃蛋白酶( 消化淀粉、麦芽糖、脂肪、蛋白质) ;肠液含肠淀粉酶、肠麦芽糖、肠脂肪酶( 消化淀粉、麦芽糖、脂肪、蛋白质) 。
8、胃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大肠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小肠吸收:以上所有加上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胃和大肠都能吸收的是:水和无机盐:小肠上皮细胞突起形成小肠绒毛, 小肠绒毛朝向肠腔一侧的细胞膜有许多小突起称微绒毛微绒毛扩大了吸收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第七节生物的呼吸作用名词:1、呼吸作用( 不是呼吸) :指生物体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4、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语句:1、有氧呼吸:①场所:先在细胞质的基质,后粒体②过程:第一阶段、( 葡萄糖)C6H12O6-2C3H4O3 ( 丙酮酸) +4m]+少量能量( 细胞质的基质) ; 第二阶段、 2C3H4O3 ( 丙酮酸)- 6co2+20[H]+少量能量( 线粒体)涕三阶段、24[H]+O2 - 12H20+大量能量( 线粒体) 2、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 :①场所:始终在细胞质基质②过程:第一阶段、 和有氧呼吸的相同;第二阶段、 2c3H403 ( 丙酮酸) f C2H50H ( 酒精) +C02( 或C3H6 0 3 乳酸) ②高等植物被淹产生酒精( 如水稻) ,( 苹果、梨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高等植物某些器官( 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产生乳酸,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①场所: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第二、三阶段粒体②0 2 和酶: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不需0 2 ,;第三阶段:需 0 2 , 第一、二、三阶段需不同酶;无氧呼吸- 不需0 2 , 需不同酶③氧化分解:有氧呼吸- 彻底,无氧呼吸- 不彻底 ④能量释放: 有氧呼吸( 释放大量能量38ATP) - lm o 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 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无氧呼吸( 释放少量能量 2ATP) - I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共放出196.65kJ能量,其中61.08kJ储存在ATP中⑤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4、呼吸作用的意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5、关于呼吸作用的计算规律是: ①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 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之比为I: 3②产生同样数量的ATP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葡萄糖物质的量之比为19: 1如果某生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气量相等,则该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气,只产生二氧化碳,则只进行无氧呼吸:如果某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气量多,则两种呼吸都进行。
6、产生ATP的生理过程例如:有氧呼吸、光反应、无氧呼吸( 暗反应不能产生) 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内, 形成ATP的场所是: 细胞质基质( 无氧呼吸) 、 叶绿体基粒( 光反应) 、线 粒 体 (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第八节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名词:1、同化作用( 合成代谢)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能量,这叫做一2、异化作用( 分解代谢) :同时,生物体又把组成自身的一部分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把代谢的最终产物排出体外,这叫做3、自养型:生物体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能够直接把从外界环境摄取的无机物转变成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了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4、异氧型:生物体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制成有机物,只能把从外界摄取的现成的有机物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了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5、需氧型:生物体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来氧化分解自身的组成物质,以释放能量,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6、 厌氧型:生物体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 在缺氧的条件下, 依靠酶的作用使有机物分解,来获得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
7、酵母菌:属兼性厌氧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在缺氧条件下,酵母菌将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8、化能合成作用:不能利用光能而是利用化学能来合成有机物的方式( 如硝化细菌能将土壤中的NH3与 0 2 反应转化成HNO2, HN02再与0 2 反应转化成H N 03,利用这两步氧化过程释放的化学能,可将无机物( C 02和 H2O合成有机物( 葡萄糖) 语句: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异同点:①相同点都是将无机物转变成自身组成物质②不同点: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化能合成作用,利用无机物氧化产生的化学能2、同化类型包括自养型和异养型,其中自养型分光能自养- 绿色植物,化能自养:硝化细菌;其余的生物一般是异养型( 如:动物,营腐生、寄生生活的真菌,大多数细菌) ;异化类型包括厌氧型和需氧型,其中寄生虫、乳酸菌是厌氧型;其余的生物一般是厌氧型( 多数动物和人等) 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3、新陈代谢的类型必须从同化类型和异化类型做答 硝化细菌为自养需氧型,蓝藻为自养需氧型,磨菇为异氧需氧型,菟丝子为异氧需氧型) 4、光合作用属于同化作用,呼吸作用属于异化作用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名词:1、向性运动:是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 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2、感性运动:由没有一定方向性的外界刺激( 如光暗转变、触摸等) 而引起的局部运动,外界刺激的方向与感性运动的方向无关3、激素的特点:①量微而生理作用显著;②其作用缓慢而持久激素包括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植物激素: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动物激素: 存在动物体内, 产生和分泌激素的器官称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为无管腺,动物激素是由循环系统,通过体液传递至各细胞,并产生生理效应的4、胚芽鞘:单子叶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胚芽鞘为胚体的第一片叶,有保护胚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长锥的作用 胚芽鞘分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 胚芽鞘的尖端是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胚芽鞘的F部,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是发生弯曲的部位5、琼脂:能携带和传送生长素的作用;云母片是生长素不能穿过的6、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单侧光刺激胚芽鞘的尖端,会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发生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的运输, 从而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7、生长素的竖直向下运输:生长素从胚芽鞘的尖端竖直向胚芽鞘下面的部分的运输8、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影响的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
一般说,低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高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9、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枳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解出方法为:摘掉顶芽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 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1 0、无籽番茄( 黄瓜、辣椒等) :在没有受粉的番茄( 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要想没有授粉,就必须在花蕾期进行,因番茄的花是两性花,会自花传粉,所以还必须去掉雄蕊,来阻止传粉和受精的发生无籽番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 N语句:1、生长素的发现:( 1 )达尔文实验过程:A单侧光照、胚芽鞘向光弯曲;B单侧光照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C单侧光照尖端罩有锡箔小帽的胚芽鞘,胚芽鞘直立生长;单侧光照胚芽鞘尖端仍然向光生长 达尔文对实验结果的认识:胚芽鞘尖端可能产生了某种物质,能在单侧光照条件下影响胚芽鞘的生长 2 )温特实验:A把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B把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
温特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并运到尖端下部促使某些部分生长 3 )郭葛结论:分离出此物质,经鉴定是写I躲乙酸,因能促进生长,故取名为" 生长素" 2、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成分是吧口朵乙酸,生长素是在尖端( 分生组织) 产生的,合成不需要光照, 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下端( 如胚芽鞘的尖端向下运输,顶芽向侧芽运输) ,而不能反向进行在进行极性运输的同时,生长素还可作一定程度的横向运输3、生长素的作用:a、两重性:对于植物同一器官而言,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浓度的高低是以生长素的最适浓度划分的,低于最适浓度为“ 低浓度" ,高于最适浓度为" 高浓度” 在低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促进生长的效果越明显;在高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对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大b、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 根、芽、茎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为1 0 - 1 0 . 1 0 - 8 , 1 0 - 4 ( m o l / L ) o4、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a、在低浓度范围内:促进托插枝条生根- -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易生根的枝条,可促进枝条生根成活;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b、在高浓度范围内,可以作为锄草剂5、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发育中需要生长素促进,而生长素来自正在发育着的种子6、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分布在正在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脱落酸和乙烯( 分布在成熟的组织中,促进果实成熟) 6、植物的一生,是受到多种激素相互作用来调控的第二节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体液调节名词:1、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 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2、垂体: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借漏斗柄连于下丘脑,呈椭圆形3、下丘脑:即丘脑下部间脑的一部分,位于脑的腹面,丘脑下方,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的较高级中枢4、反馈调节: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而激素进入血液后, 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合成与分泌5、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6、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如:胰高血糖素( 胰岛A 细胞产生)是升高血糖含量,胰 岛 素 ( 胰岛B 细胞产生)的作用是降低血糖含量。
语句:1、垂体能产生生长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等激素甲状腺能产生甲状腺激素,胰岛能产生胰岛素,性腺能产生性激素2、人体主要激素的作用:生长激素- - 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促激素- - 促进相关腺体的生长发育,调节相关腺体激素的合成与分泌;甲状腺激素- -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 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素- - 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含量,促进血糖合成为糖元,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孕激素- - - 是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3、分泌异常症:a、生长激素:幼年分泌不足引起侏儒症( 只小不呆) 、幼年分泌过多引起巨人症,成年分泌过多引起肢端肥大症B、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甲亢,幼年分泌不足引起呆小症( 又呆又小) 4、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下丘脑通过促垂体激素对垂体的作用,调节和管理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5、激素的调节:①纵向调节:a、促进作用:寒冷刺激一下 丘 脑 (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一垂 体 (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一甲状腺( 分泌甲状腺激素)一代谢加强。
B、抑制作用:甲状腺激素增多一 ( 抑制) 下丘脑和垂体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减少f甲状腺激素维持正常( 反馈调节) ②横向调节: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6、在体液中除激素外,还有CO2、H+等对机体也有调节作用二、神经调节名词:1、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2、非条件反射:动物通过遗传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3、条件反射:动物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4、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通常由5 个基本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包括细胞和突起两部分突起•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枝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的树突6、神经纤维: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7、兴奋:动物和人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动状态或弱活动态变为强活动态8、突触:把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膜和突触后膜9、突触小体: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都膨大成杯状或球状小体10、大脑皮层: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由神经元的细胞体构成的灰质,叫大脑皮层。
11>言语区:人类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有关,这些区域叫做言语区12、运动性失语症( say) :当皮层中央前回底部之前( S 区)受到损伤时,病人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 但却不会讲话. 也就是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能看,能听,不会说)13、感觉性失语症( hear) :当皮层题上回后部( H 区)受到损伤时,病人会讲话会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谈话. ( 能看、能写、不会听)语句:1、兴奋的传导:①.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静息状态的膜电位- - 外正内负,兴奋区域的膜电位- - 外负内正,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一外正内负,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回路:a . 膜外电流:未兴奋区一兴奋区,b . 膜内电流:兴奋区一未兴奋区② . 细 胞 间 的 传 递 ( 通过突触来传递) :a、突触是由突触前膜( 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间隙( 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 和突触后膜( 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三部分构成B、兴奋传递过程:膜电位变化一突触释放递质一膜电位变化;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前膜时,引起突触小泡破裂,释放出递质到突触间隙内,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特殊受体结合,改变了突触后膜的通透性,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了兴奋或抑制。
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方向是: 细胞体f轴突f树突2、躯体运动中枢( 存在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 :a、当刺激中央前回顶部时,可引起下肢运动:刺激中央前回底部时,倒出现头部器官运动;刺激中央前回其他部位时,可以出现相应器官运动B、分布特点: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皮层代表区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a、不同的:神经调节反应速度迅速、准确,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反应速度比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b、联系:神经调节为主,体液调节为辅,两者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三、神经调节与行为名词:1、 趋性:是动物对环境因素刺激最简单的定向反应,如某些昆虫和鱼类的趋光性,臭虫的趋热性,寄生昆虫的趋化性等,它们都与神经调节有关2、本能:是由一系列非条件反射按一定顺序连锁发生构成的,大多数本能行为比反射行为复杂得多,如蜜蜂采蜜,蚂蚁做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哺乳动物哺育后代等都是动物的本能行为3 、印随:刚孵化的动物有印随学习,如刚孵化的小天鹅总是紧跟它所看到的第一个大的行动目标行走,如果没有母天鹅,就会跟着人或其他行动目标走。
4 、模仿:幼年动物则主要是通过对年长者的行为进行模仿来学习的,如小鸡模仿母鸡用爪扒地索食语句:1 、垂体分泌的激素与动物行为:a 、催乳素:照顾幼仔,促进某些合成食物的器官发育和生理机能的完成,如促进哺乳动物乳腺的发育和泌乳,促进鸽的嗦囊分泌鸽乳的活动等;b 、促性腺激素: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能够促进性腺的发育和性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动物的性行为2 、行为分为:( 1 )先天性行为:趋性、非条件反射和本能 2 )后天性行为:印随、模仿和条件反射3 、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动物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4 、 动物行为中, 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 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5 、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生物的生殖一、生殖的类型名词:1 、生物的生殖:每种生物都能够产生自己的后代,这就是2 、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易保持亲代的性状3 、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 也叫配子)的结合,产生合子,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这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具有双亲的遗传性,有更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4 、分裂生殖( 单细胞生物特有) :是生物体由一个母体分裂成两个子体的生殖方式如变形虫、细菌、草履虫.5 、出芽生殖:母体一芽体一新个体,如水螟、酵母菌6 、抱子生殖:母体一抱子一新个体,如青霉、曲霉7 、营养生殖:植物的营养器官( 根、茎、叶)发育为新个体,如马铃薯块茎、草莓的匍匐茎,秋海棠等8 、嫁接:一种用植物体上的芽或枝,接到另•种有根系的植物体上,使接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新植物体的方法9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外 植 体 ( 离体组织或器官)一消毒一接种一愈伤组织( 组织没有发生分化,只是一团薄壁细胞)一组织器官一完整植株10 、 配子生殖:由亲体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 配子, 两两相配成对, 互相结合, 成为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 做 〜.11、卵式生殖:卵细胞与精子结合的生殖方式叫做〜凡是种子植物用种子进行繁殖时,都属予卵式生殖12 、受精作用: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合子的过程,叫 做 〜13 、花粉管:是萌发的花粉粒内壁突出,从萌发孔伸出而形成的管状结构主要作用是将其携带的精子和其他内容物运至卵器或卵细胞内,以利于受精作用。
14 、双受精: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合子,又叫受精卵( 染色体为2 N ) ;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成为受精极核( 染色体为3 N ) , 这种被子植物特有的受精现象叫做双受精15、被子植物:凡是胚珠有子房包被着,种子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就 叫 做 〜语句:1、凡是种子植物用种乎进行繁殖时,都属予卵式生殖,因为要产生种子,必须经过双受精作用,即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所以必然是卵式生殖2、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3、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根木区别是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4、植物组织培养的优点是:A、取材少,培养周期短,繁殖率高,便于自动化管理B、便于花卉和果树的快速繁殖、便于培养无病毒植物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C、易保持亲代的性状5、克隆:无性生殖中一种方式克隆的特点是由一个生物体的一部分( 包括细胞、 组织、器官) 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 克隆出来的个体以及同一无性繁殖系内的各个个体遗传基础在正常情况下完全相同6、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克隆技术是利用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二、减数分裂和有性殖细胞的形成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名词:1、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是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只复制一次的细胞分裂方式。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 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来的减少了一半 (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 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则可以形成四个精子2、精原细胞:精巢中的原始生殖细胞3、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叫 做 〜;判断同源染色体的依据为:① 大 小 ( 长度)相同②形状( 着丝点的位置)相同③来源( 颜色)不同4、非同源染色体:不能配对的染色体之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5、 联会:发生在生殖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 〜 6、四分体: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就含有四个染色单体,这 叫 做 〜1个四分体有1对同源染色体、有2条染色体、4个染色单体、4分子DNA7、受精作用: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合子的过程,叫做 〜 语句:1、精子的形成过程:① 间 期 ( 准备期) :D N A复制;②减数第I次分裂:A、前期:联会、形成四分体,每条染体含2个姐妹染色单体;B、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每条染体含2个姐妹单体;C、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每条染体含2个姐妹单体;D、末期: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D N A减半,每条染体含2个姐妹单体;减数第II次分裂:A、前期:( 一般认为与减数第I次分裂末期相同。
)B、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C、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每一极子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D、末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四个精子细胞精子细胞变形成精子2、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异同:相同点:都是在生殖腺中进行;与生殖细胞的形成有关,染色体、D N A分子变化过程与结果完全相同不同点:①、间期精原细胞一初级精母细胞仅稍稍增大卵原细胞一初级卵母细胞贮存大量卵黄,体积增大很多倍②、精子形成时两次分裂都是均等分裂,产生四个精子细胞卵细胞形成时两次都是不均等分裂,只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③、精子细胞须经变形才成为有受精能力精子,卵细胞不需经过变形即有受精能力④、精子在睾丸中形成,卵细胞在卵巢中形成3、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丝分裂:细胞分裂一次,子细胞的染色体与体细胞相同, 形成体细胞, 没有联会、四分体的出现没有交叉、 互换现象; 减数分裂: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减半,形成有性生殖细胞,出现联会、四分体,有交叉、互换行为相同点:染色体复制一次4、在动物的精( 卵) 巢中,精( 卵) 原细胞可以进行两种分裂方式,如果进行有丝分裂,形成的仍然是精( 卵) 原细胞,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则产生的是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 卵细胞) 。
5、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6、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分开后的两条同源染色体那一条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 表现为不同对的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7、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8、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则可以形成四个精子9、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减数分裂” 教学专题:一、减数分裂各期的染色体、DNA、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数量计算:1 .给出减数分裂某个时期的分裂图,计算该细胞中的各种数目:(1) 染色体的数目= 着丝点的数目;(2) 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 •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个DNA分子;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 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3) 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在减I 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期为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而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期和配子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已经分离进入到不同的细胞中, 因此该时期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数目为零。
4) 在含有四分体的时期( 四分体时期和减【 中期) ,四分体的个数等于同源染色体的对数2 . 无图,给出某种生物减数分裂某个时期细胞中的某种数量,计算其它各期的各种数目规律:(1)染色体的数目在间期和减【 分裂期与体细胞相同,通过 减 I 分裂减半,减 II分裂后期暂时加倍,与体细胞相同2) D N A数目在减I 前的间期复制加倍,两次分裂分别减少一半3)同源染色体在减【 分裂以前有,减 H分裂以后无 4)四分体在四分体时期和减I 中期有,其它各期无二、关于配子的种类:1、一个性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如果在四分体时期染色体不发生交叉互换,则可产生4 个 2 种类型的配子,且两两染色体组成相同,而不同的配子染色体组成互补2、有多个性原细胞,设每个细胞中有n 对同源染色体,进行减数分裂,如果在四分体时期染色体不发生交叉互换,则可产生2n种配子三、细胞分裂图的识别:有丝分裂是染色体复制1 次,分 裂 1 次;减数分裂是染色体复制 1 次,分裂2 次的特殊有丝分裂,且有联会现象, 所以同源染色体在排列上有紧靠在一起的特点, 而有丝分裂中的同源染色体是间隔排列的, 该特征是区分各个时期的一个重要依据。
方法:(1)有同源染色体的为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否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2)有同源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 联会、 四分体、 四分体排在赤道板上, 最后分开) ,否则为有丝分裂解题思路:( 注意:后期图形只取细胞一极的染色体! ) :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无同源染体一 减分第二次分裂的中期; 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有同源染体、间隔排列一一有丝分裂的中期; 染色体不在中央、有同源染体、无姐妹染色单体- - 有丝后期; 染色体不在中央、无同源染体、有姐妹染色单体- - 减分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第二节生物的个体发育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语句:1 、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不是种子2 、种子的形成和萌发:①种子是由种皮、胚和胚乳构成的②胚的发育:受精卵有丝分裂产生- - 行细胞形成胚柄,同时产生一团细胞形成球状胚体 球状胚体顶端两侧的细胞分裂较快形成两个突起,发育成两片子叶;两子叶之间的部分细胞发育成胚芽;胚体基部的部分细胞发育成胚根;胚芽与胚根之间的细胞发育成胚轴 ③胚乳的发育: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成的首先,受精极核分裂成许多细胞核,叫胚乳核;然后,围绕每个胚乳核产生细胞膜和细胞壁,形成许多胚乳细胞。
这些胚乳细胞内贮存营养物质,其整体就是胚乳3 、受精卵( 分裂一次) 形成顶细胞和基细胞( 近珠孔端) ,顶细胞( 多次分裂) 形成球状胚体( 分裂、分化) 形成胚子叶、胚芽、胚轴、胚根四部分构成胚;基细胞几次分裂形成胚柄,吸收养料供胚发育受精极核多次分裂形成胚乳细胞,从而构成胚乳珠被形成种皮胚、胚乳、种皮构成种子子房壁形成果皮,种子和果皮构成果实4 、很多双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无胚乳,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子叶吸收了, 营养贮藏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种子萌发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由子叶或胚乳提供的,而种子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由胚柄细胞提供的5 、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包括两个阶段:( 1 )营养生长阶段:此阶段植株只有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通过生长不断长高长大 2 )生殖生长阶段:营养生长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植株长出花,开花后雌蕊的子房发育形成果实,里面有种子这时就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许多植物进入生殖生长后营养生长中止6 、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7 、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中,受精卵和受精极核的发育是不同步的,受精极核先发育,受精卵后发育,因为受精卵要经过一个休眠阶段。
8 、以体细胞中含有2 n 条为例,则精子、卵细胞和每个极核中含有n 条染色体受精极核 由 2个极核和1个精子融合形成,所以受精极核以及由受精极核发育成的胚乳细胞应为3n 条;由于在形成胚乳的过程中,胚乳细胞将解体,其中的染色体也会消失,所以胚乳细胞的3 n不会影响到新个体的性状遗传其他种类的细胞都属于体细胞,都应为2 n条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名词:1 、生物的个体发育:生物的个体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经过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组织、器官的形成,发育成•个性成熟的新个体动物和植物的个体发育都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分界是:动物一般以幼体孵化或出生为界,植物以种子萌发为界2 、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3 、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内孵化出来或从母体生出来并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4 、卵裂:早期的细胞分裂,属于有丝分裂,不是减数分裂5 、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差别很大,而且形成的改变又是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这种胚后发育叫做〜 语句:1 、原肠胚的形成:( 1 )蛙卵的特点:动物极含卵黄少,密度小,色素多,总是向上利于吸收太阳能提高温度;植物极含卵黄多,密度大,贮存了大量营养物质 2 )胚胎的发育过程:受 精 卵 ( 卵裂速度不均)一 囊 胚 ( 分裂分化)一原肠胚。
①卵裂:受精卵的有丝分裂,特点是细胞数目增多而总体积不增大②囊胚:受精卵卵裂形成囊胚囊胚外表球形,内部有个空腔,叫囊胚腔③外胚层:由于动物极细胞分裂比植物极快,细胞向植物极推移而覆盖在植物极外面④内胚层:植物极细胞被动物极细胞包入内部 ⑤中胚层:内外胚层之间细胞分裂形成第三个胚层 ⑥原肠腔:内胚层向内凹陷形成的个通过胚口与外界相通的空腔⑦原肠胚:有内中外三个胚层,有原肠腔的早期胚胎2 、各器官、系统的形成:原肠胚形成后,三个胚层继续细胞分裂,并分化出各种组织,进而形成各个器官, 功能相关的器官组成动物的系统:由内外胚层发育形成的组织器官可用歌诀" 内消呼肝胰,外表感神仙" 记忆内胚层发育成消化道、呼吸道上皮、肝脏和胰腺」内消呼肝胰” 外胚层发育成为表皮及其附属结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 外表感神仙" 3 、陆生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的特点:①胚胎发育早期在表面形成羊膜,里面贮存羊水②原肠胚形成后,三个胚层继续细胞分裂,并分化出各种组织,进而形成各个器官,功能相关的器官组成动物的系统4、极体和极核的区别:极体是在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因细胞质的不均等分裂产生和细胞,依附于卵细胞的动物极,因此而得名。
极核是在雌蕊成熟时产生的,位于胚囊中部的两个游离核两个极核与一个精子融合形成的受精极核发育形成胚乳5、胚后发育的两种方式:1)直接发育:幼体和成体在结构和生理方面相似,幼体经生长和性成熟直接发育成成体如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2)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结构和生理方面差异很大,在发育成成体之前必须发生某些方面的改变,即变态,然后经生长、发育为性成熟个体如昆虫、两栖类动物6、陆生脊椎动物羊膜出现的意义:羊膜是胚膜的内层,呈囊状,里面充满了羊水羊膜和羊水不仅保证了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水环境, 还具有防震和保护作用, 因此使这些动物增加了对陆地环境的适应力第六章、遗传和变异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名词:1、T 2 噬菌体: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 DNA所构成它侵染细菌时可以产生一大批与亲代噬菌体- - 样的子代噬菌体2、细胞核遗传:染色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载体,且染色体在细胞核内,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3、细胞质遗传: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且在细胞质内,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语句:1、证 明 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
2、肺炎双球菌的类型:①、R 型 ( 英 文 Rough是粗糙之意) ,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荚膜,无毒,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②、S 型 ( 英文Smooth是光滑之意) :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如果用加热的方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3、格里菲斯实验:格里菲斯用加热的办法将S 型菌杀死,并用死的S 型菌与活的R 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身上小鼠死了 由于R 型经不起死了的S 型菌的DNA ( 转化因子)的诱惑,变成了 S 型) 4、艾弗里实验说明DNA是“ 转化因子” 的原因:将 S 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 型细菌进行混合;结果只有DNA与 R 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 R 型细菌转化成S 型细菌,并且的含量越高,转化越有效5、艾弗里实验的结论:DNA是转化因子,是 使 R 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即 DNA是遗传物质6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一侵入一复制一组装一释放②DNA 中 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 而 DNA 中没有S ,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 5 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 2 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 N A 。
用 3 5 P 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 2P标记DNA 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DNA 进入了细菌体内③结论:进入细菌的物质,只 有 DNA ,并没有蛋白质,就能形成新的噬菌体新的噬菌体中的蛋白质不是从亲代连续下来的,而是在噬菌体DNA 的作用下合成的说明了遗传物质是DNA ,不是蛋白质③此实验还证明了 DNA 能够自我复制, 在亲子代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也证明了 DNA 能够控制蛋白质的合成7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 而没有证明它是主要遗传物质)8 、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①具有相对稳定性②能自我复制③可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④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9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只有少数病毒( 如烟草花叶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因此说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 或 R N A 1 0 、①遗传物质的载体有:染色体、线绿体、叶绿体②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二、DNA 的结构和复制名词:1 、DNA 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 与 T 配对,G 与 C配对。
2 、DNA 复制:是指以亲代DNA 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 的过程DNA 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3 、解旋:在 A T P 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 分子两条多脱氧核甘酸链配对的碱基从氢键处断裂,于是部分双螺旋链解旋为二条平行双链,解开的两条单链叫母链( 模板链) 4 、DNA 的半保留复制:在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5 、人类基因组是指人体DNA 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分析测定人类基因组的核甘酸序列语句:1 、DNA 的化学结构:①DNA 是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它的基本元素是C、H、0、N、P等②组成DNA 的基本单位- 脱氧核甘酸每个脱氧核甘酸由三部分组成:一个脱氧核糖、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磷酸③构成DNA 的脱氧核甘酸有四种DNA 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核甘酸,即腺噂吟( A )脱氧核甘酸;鸟 噂 吟 ( G )脱氧核甘酸;胞喀嚏( C)脱氧核甘酸;胸腺喀咤( T)脱氧核甘酸;组成四种脱氧核甘酸的脱氧核糖和磷酸都是一样的, 所不相同的是四种含氮碱基: A T G C » @DNA是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甘酸为单位,聚合而成的脱氧核甘酸链。
2 、DNA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形成两条 主 链 ( 反向平行) ,构成DNA的基本骨架两条主链之间的横档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相对应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结形成碱基对,D N A - 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3 、DNA的特性:①稳定性:DNA分子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和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从而导致DNA分子的稳定性②多样性:DNA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碱基对的排列方式:4 n ( n为碱基对的数目)③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构成了 DNA分子自身严格的特异性4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碱基含量计算中的应用:①在双链DNA分子中,不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是相等的,占整个分子碱基总量的5 0%②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喋吟之和与嗑咤之和的比值与其互补链中相应的比值互为倒数③在双链DNA分子中,- - 条链中的不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的比值( A +T / G +C )与其在互补链中的比值和在整个分子中的比值都是一样的。
5 、DNA的复制:①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②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③条件:a 、模板:亲 代 DNA的两条母链;b 、原料:四种脱氧核甘酸为;c 、能量:( A T P ) ; d 、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④过程:a 、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 在解旋酶的作用下, 把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称为解旋;b 、合成子链:然后,以解开的每段链( 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的脱氧核甘酸为原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随着解旋过程的进行, 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地延长,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互相盘绕成螺旋结构,c 、形成新的DNA分子⑤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⑥结果:一个DNA分子复制一次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⑦意义: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给子代,从而使前后代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⑧准确复制的原因:DNA之所以能够自我复制,一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能为复制提供模板;二是因为它的碱基互补配对能力,能够使复制准确无误6 、DNA复制的计算规律:每次复制的子代DNA中各有一条链是其上一代DNA分子中的,即有一半被保留。
一个DNA分子复制n 次则形成2 n个 D N A , 但含有最初母链的D N A分子有2个,可形成2 x 2 n 条脱氧核甘酸链,含有最初脱氧核甘酸链的有2条子代D N A和亲代DNA相同,假 设 x 为所求脱氧核甘酸在母链的数量,形成新的DNA所需要游离的脱氧核甘酸数为子代DNA中所求脱氧核甘酸总数2 nx减去所求脱氧核甘酸在最初母链的数量 X o7 、核酸种类的判断:首先根据有T 无 U ,来确定该核酸是不是DNA,又由于双链D N A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 = T, G = C , 单链DNA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确定是双链DNA还是单链D N A o三、基因的表达名词:1、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间断的直线排列,每个基因中可以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甘酸2 、遗传信息:基因的脱氧核甘酸排列顺序就代表〜3 、转录:是在细胞核内进行的,它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4 、翻译: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它是指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5 、密 码 子 ( 遗传密码) :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做 〜 。
6 、转运R N A ( t R N A ) :它的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三个碱基,都只能专一地与m RNA上的特定的三个碱基配对7 、起始密码子:两个密码子AU G和 GU G除了分别决定甲硫氨酸和撷氨酸外,还是翻译的起始信号8 、终止密码子:三个密码子U A A 、U A G 、U GA,它们并不决定任何氨基酸,但在蛋自质合成过程中,却是肽链增长的终止信号9 、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传 递 给 DNA的复制过程后发现,RNA同样可以反过来决定DNA,为逆转录语句:1、基因是DNA的片段,但必须具有遗传效应,有 的 DNA片段属间隔区段,没有控制性状的作用,这样的DNA片段就不是基因每 个 DNA分子有很多个基因每个基因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甘酸 基因不同是由于脱氧核甘酸排列顺序不同 基因控制性状就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DNA的遗传信息又是通过RNA来传递的2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RNA与 DNA的区别有两点:①碱基有一个不同:RNA是尿嘴咤,DNA则为胸腺喀嘘②五碳糖不同:RNA是核糖,DNA是脱氧核糖,这 样 来组成RNA的基本单位就是核糖核甘酸:DNA则为脱氧核甘酸。
3 、转录:( 1 )场所:细胞核中 2 )信息传递方向:DNAf 信 使 R N A 3 )转录的过程:在细胞核中进行;以 DNA特定的一条单链为模板转录;特定的配对方式:4 、翻译:( 1 )场所: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信 使 RNA由细胞核进入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 2 )信息传递方向:信 使 R N A 一一定结构的蛋白质5 、 信使RNA的遗传信息即碱基排列顺序是由DNA决定的; 转运RNA携带的氨基酸( 如甲硫氨酸、谷氨酸)能在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的哪一个位置上是由信使RNA决定的,归根结底是由DNA的特定片段( 基因)决定的6 、信使RNA是由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蛋白质是由信使RNA为模板,每三个核甘酸对应一个氨基酸合成的 公式: 基 因 ( 或 DNA) 的碱基数目: 信使RNA的碱基数目:氨基酸个数= 6 : 3 : 1;脱氧核甘酸的数目= 的 基 因 ( 或 D N A )的碱基数目:肽键数= 脱去水分子数= 氨基酸数目- 肽链数7 、一种氨基酸可以只有一个密码子,也可以有数个密码子, •种氨基酸可以山几种不同的密码子决定8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①一些基因就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的。
白化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不能合成促使黑色素形成的酪氨酸酶 ②一些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的 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第二节、遗传的基本规律一、基因的分离规律名词:1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 做 〜 此概念有三个要点:同种生物- 豌豆,同一性状- 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 高茎和矮茎)2 、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 1 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3 、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 1 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4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 〜 5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 做 〜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6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 做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7 、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 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 做 〜 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 d,山于D和 d有显性作用,所以F l ( D d )的豌豆是高茎等位基因分离:D与 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 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
D : d = l : 1 ; 两种雌配子D :d = l : l o)8 、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9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1 0 、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1 1 、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可稳定遗传1 2 、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1 3 、测交: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F 1 的基因型测交是检验生物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有效方法1 4 、基因的分离规律: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这 就 是 〜1 5、携带者:在遗传学上,含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的杂合体1 6 、隐性遗传病:由于控制患病的基因是隐性基因,所以又叫隐性遗传病1 7 、显性遗传病:由于控制患病的基因是显性基因,所以叫显性遗传病语句:1 、遗传图解中常用的符号:P - 亲 本 第 一 母 本 ,父 本 X - 杂 交 自 交 ( 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F L 杂 种 第 一 代 F 2 - 杂种第二代。
2 、在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成单存在3 、 - 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①试验现象:P :高茎X矮茎一F 1 :高 茎 ( 显性性状)一F 2 :高 茎 : 矮茎= 3 : 1 ( 性状分离)②解释:3 : I 的结果:两种雄配子D与 d ;两种雌配子D与 d,受精就有四种结合方式,因此F 2 的基因构成情况是D D : D d : d d = l : 2 : 1 , 性状表现为:高 茎 : 矮茎= 3 : l o4 、测交:让杂种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F 1 的基因型证实F 1 是杂合体;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正确性4 、基因型和表现型: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环境相同,表现型相同环境不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5、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①育种方面: a 、目的:获得某一优良性状的纯种B、显性性状类型,需连续自交选择,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选隐性性状类型,杂合体自交可选得②预防人类遗传病:禁止近亲结婚③人类的ABO血型系统包括:A型、 B型、AB型、人类的ABO血型是由三个基因控制的,它们是I A 、I B 、i , 但是对每个人来说,只可能有两个基因,其中I A 、I B 都对i 为显性,而 I A 和 I B 之间无显性关系。
所以说人类的血型是遗传的,而且遵循分离规律6 、纯合子杂交不一定是纯合子,杂合子杂交不一定都是杂合子7 、纯合体只能产生一种配子,自交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体产生配子的种类是2 n 种( n为等位基因的对数) 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名词:1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 F 1 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语句:1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①P :黄色圆粒X绿色皱粒一F 1 :黄色圆粒一F 2 : 9 黄圆:3绿圆:3黄皱:1绿皱②解释:1 )每一对性状的遗传都符合分离规律2 )不同对的性状之间自由组合3 )黄和绿山等位基因Y和 y 控制,圆和皱由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和 r 控制两亲本基因型为Y Y R R 、yyr r , 它们产生的配子分别是YR和 yr , F l 的基因 型 为 Y yR r F l ( Y yR r )形成配子的种类和比例: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四种配子Y R 、Y r 、Y r 、yr 的数量相同4 )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试验分析图示解: F l : YyRL黄圆( 1 Y Y R R 、 2 Y Y R r 、 2 Y y R R 、 4 Y y R r ) : 3 绿圆( I y y R R 、 2 y y R r ) :黄 皱 ( I Y y r r 、2 Y y r r ) : I 绿 皱 ( y y r r ) 。
5 )黄圆和绿皱为亲本类型,绿圆和黄皱为重组类型2、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F l ( YyRr) X 隐 性 ( yyrr) 一 ( 1YR、lYr、lyR、lyr)Xyr - F2 : IYyRr: IYyrr: IyyRr: lyyrr3、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1) 基因重组使后代出现了新的基因型而产生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 通过基因间的重新组合, 产生人们需要的具有两个或多个亲本优良性状的新品种4、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 正确地选择了实验材料2)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采用了先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再循序渐进的方法( 由单一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 3) 在实验中注意对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状进行记载和分析,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处理实验结果4)科学设计了试验程序5、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比较:①相对性状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 对或多对;②等位基因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 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 对或多对; ③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的分离规律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④细胞学基础:基因的分离规律是在 减 I 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减I 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⑤实质:基因的分离规律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第三节、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名词:1、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 是指一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观察染色体组型最好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2、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3、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做〜4、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叫做〜5、 伴性遗传: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它的遗传方式是与性别相联系的, 这种遗传方式叫做〜语句:1、染色体的四种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2、性别决定的类型:( 1) X Y 型: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 XY) , 雌性个体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 XX) 的性别决定类型 2) ZW 型:与 X Y 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蛾类、蝶类、鸟类( 鸡、鸭、鹅) 的性别决定属于"ZW"型3、色盲病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两种颜色其中,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患者对红色、绿色分不清,全色盲极个别色盲基因( 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 - 正常人的B 就位于X 染色体上,而 Y 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没有什么色觉的基因。
4、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 在写色觉基因型时,为了与常染色体的基因相区别,一定要先写出性染色体,再在右上角标明基因型 ) :色盲女性( X b X b ) , 正 常 ( 携带者一 )女 性 ( X B X b ) ,正常女性( X B X B ) ,色盲男性( X b Y ) ,正常男性( X B Y ) 由此可见,色盲是伴X 隐性遗传病,男性只要他的X 上 有 b 基因就会色盲,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双重的b 才会患病,所以,患男> 患女5、色盲的遗传特点:男性多于女性 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 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 隔代遗传、交叉遗传) 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6、血友病简介:症状- - 血液中缺少一种凝血因子,故凝血时间延长,或出血不止;血友病也是一种伴X 隐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与色盲完全一样附:遗传学基本规律解题方法综述一、仔细审题:明确题中已知的和隐含的条件,不同的条件、现象适用不同规律:1、基因的分离规律:A、只涉及一对相对性状;B、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 :1 ; C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 : k2、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A、有 两 对 ( 及以上)相对性状( 两对等位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B、两对相对性状的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 : 3 : 3 : 1 C、两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 : 1 : I : L3、伴性遗传:A已知基因在性染色体上B、早& 性状表现有别、传递有别C记住一些常见的伴性遗传实例: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钟摆型眼球震颤( X -显) 、佝 偻 病( X -显)等二、掌握基本方法:1、最基础的遗传图解必须掌握: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个体杂交的遗传图解( 包括亲代、产生配子、子代基因型、表现型、比例各项)例:番茄的红果- R ,黄果- r ,其可能的杂交方式共有以下六种,写遗传图解:P ①R R X R R ②R R X R您R R X r r ④R r X R r @ R r X r r @ r r X r r *注意: 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都成对存在, 配子中染色体和基因成单存在▲一个事实必须记住:控制生物每一性状的成对基因都来自亲本,即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2、关于配子种类及计算:A、一对 纯 合 ( 或多对全部基因均纯合)的基因的个体只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B、一对杂合基因的个体产生两种配子( D d D、d )且产生二者的几率相等C、n对杂合基因产生2n种配子,配合分枝法即可写出这2n种配子的基因例:A a B B C c产生 22= 4 种配子:A B C、A B c、a B C、a B c»3、计算子代基因型种类、数目:后代基因类型数目等于亲代各对基因分别独立形成子代基因类型数目的乘积( 首先要知道:一对基因杂交, 后代有几种子代基因型?必须熟练掌握二、1)例:A a C cX a a C c其子代基因型数目? VA a X a a F是A a和a a共2种[ 参二、1⑤]C cX C cF是C C、C c、cc共3种[ 参二、1④] .. . 答案= 2X 3= 6种 ( 请写图解验证)4、计算表现型种类:子代表现型种类的数目等于亲代各对基因分别独立形成子代表现型数目的乘积[ 只问一对基因,如 二1①②③⑥类的杂交,任何条件下子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则子代有多少基因型就有多少表现型] 例:b b D d X B B D d ,子代表现型= 1X 2= 2种,b b D d C cX B b D d C c,子代表现型= 2 > < 2X 2= 8种。
三 基因的分离规律( 具体题目解法类型)1、正推类型:已知亲代( 基因型或纯种表现型)求 子 代 ( 基因型、表现型等) ,只要能正确写出遗传图解即可解决,熟练后可口答2、逆推类型:已知子代求亲代( 基因型) ,分四步①判断出显隐关系②隐性表现型的个体其基因型必为隐性纯合型( 如a a ) ,而显性表现型的基因型中有一个基因是显性基因,另一个不确定( 待定,写成填空式如A?) ;③根据后代表现型的分离比推出亲本中的待定基因④把结果代入原题中进行正推验证四、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小结:总原则是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建立在基因的分离规律上的,所以应采取“ 化繁为简、集简为繁” 的方法,即:分别计算每对性状( 基因) ,再把结果相乘1、正推类型:要注意写清早& 配子类型( 等位基因要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配子"组合” 成子代时不能早早相连或& 8相连2、逆推类型:( 方法与三2相似,也分四步)条件是:已知亲本性状、已知显隐性关系( 1)先找亲本中表现的隐性性状的个体,即可写出其纯合的隐性基因型( 2)把亲本基因写成填空式,如A ? B ? X a a B ? ( 3)从隐性纯合体入手,先做此对基因,再根据分离比分析另一对基因( 4)验证:把结果代入原题中进行正推验证。
若无以上两个已知条件,就据子代每对相对性状及其分离比分别推知亲代基因型五、伴性遗传:( 也分正推、逆推两大类型)有以下一些规律性现象要熟悉:常染色体遗传:男 女得病( 或表现某性状)的几率相等伴性遗传:男 女 得 病 ( 或表现某性状)的几率不 等 ( 男女平等) ;女性不患病- 可能是伴Y遗 传 ( 男子王国) ;非上述- 可能是伴X遗传;X染色体显性遗传:女 患 者 较 多 ( 重女轻男) ;代代连续发病;父病则传给女儿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 患 者 较 多 ( 重男轻女) ;隔代遗传;母病则子必病六 、综合题:需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主要是自由组合所有的遗传学应用题在解题之后都可以把结果代如原题中验证,合则对,不合则误若是选择题且较难,可用提供的A -D等选项代入题中,即试探法;分析填空类题,可适当进行猜测,但要验证! 2、测交原理及应用:①隐性纯合体只产生含隐性基因的配子,这种配子与杂合体产生的配子受精,能够让杂合体产生的配子所携带的基因表达出来( 表达为性状 ) ,所以,测交能反映出杂合体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和比例,从而推知被测杂合体的基因型即: 测交后代的类型和数量比= 未知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类型和数量比。
②鉴定某一物种( 在某个性状上) 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方法: 测交一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有两种及以上表现型) ,则它是杂合体;后代只有一个性状,则它是纯合体七、遗传病的系谱图分析( 必考) :1、首先确定系谱图中的遗传病的显性还是隐性遗传:①只要有一双亲都正常,其子代有患者,一定是隐性遗传病( 无中生有)②只要有一双亲都有病,其子代有表现正常者,一定是 显 性 遗传病( 有中生无)2、 其次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 ①在已经确定的隐性遗传病中: 双亲都正常,有女儿患病,一定是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②在已经确定的显性遗传病中:双亲都有病,有女儿表现正常者,一定是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③X染色体显性遗传:女患者较多;代代连续发病;父病则传给女儿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患者较多;隔代遗传;母病则子必病2. 反证法可应用于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显性遗传与隐性遗传的判断( 步骤:假设- 代入题目- 符合,假设成立;否则,假设不成立).第四节生物的变异一、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名词: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包 括D N 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2、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3、 自然突变:有些突变是自然发生的,这 叫 〜4、诱 发 突 变 ( 人工诱变) :有些突变是在人为条件下产生的,这 叫 〜是指利用物理的、化学的因素来处理生物,使它发生基因突变5、不遗传的变异: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 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能进一步遗传给后代6、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所引起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语句:1、基因突变①类型:包括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②特点:普遍性;随 机 性 (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生物体的任何细胞 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早, 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多, 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晚, 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少 ) ; 突变率低;多数有害; 不定向性( 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③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④原因:在一定的外界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使 得D N A复制过程出现小小的差错,造成了基因中脱氧核甘酸排列顺序的改变,最终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这种基因中包含的特定遗传信息的改变,就引起了生物性状的改变⑤实例:a、人类镰刀型贫血病的形成:控制血红蛋白的D N A上•个碱基对改变,使得该基因脱氧核甘酸的排列顺序- 发生了改变,也就是基因结构改变了,最终控制血红蛋白的性状也会发生改变,所以红细胞就由圆饼状变为镰刀状了。
b、正常山羊有时生下短腿" 安康羊" 、白化病、太 空 椒 ( 利用宇宙空间强烈辐射而发生基因突变培育的新 品 种 ⑥ 引 起 基 因 突 变 的 因 素 :a、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种射线b、化学因素:主要是各种能与D N A 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c、生物因素:主要是某些寄生在细胞内的病毒 ⑦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 a、 诱变因素: 物理因素一各种射线( 辐射诱变) , 激 光 ( 激光诱变) ;化学因素- 秋水仙素等b、优点:提高突变率,变异性状稳定快,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c、缺点:诱发产生的突变,有利的个体往往不多,需处理大量的材料d、如青霉素的生产2、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并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3、基因重组:①类型:基因自由组合(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基因交换(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②意义:非常丰富( 父本和母本遗传物质基础不同,自身杂合性越高,二者遗传物质基础相差越大,基因重组产生的差异可能性也就越大 ) ;基因重组的变异必须通过有性生殖过程( 减数分裂)实现 丰富多彩的变异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同点:基因突变不同于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产生出新的遗传物质因此,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又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二、染色体变异名词:1、染色体变异: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或者染色体数目变异2、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 染色体的某一片段消失) 、 增 添 ( 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 、 颠倒( 染色体的某一片段颠倒了 180度) 或易位( 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等改变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4、染色体组:一般的,生殖细胞中形态、大小不相同的一组染色体,就叫做一个染色体组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说明有几个染色体组5、二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 叫 〜如 . 人 果 ,蝇,玉米. 绝大部分的动物和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6、多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就 叫 〜如:马铃薯含四个染色体组叫四倍体,普通小麦含六个染色体组叫六倍体( 普通小麦体细胞6n, 4 2 条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3n, 21条染色体。
) ,7、一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 叫 〜8、单倍体:是指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9、花药离体培养法:具有不同优点的品种杂交,取 F 1 的花药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使单倍体染色体加倍,选取符合要求的个体作种语句:1、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染色体数目变异2、多倍体育种:a、成因: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在染色体已经复制后,山于外界条件的剧变,使细胞分裂停止,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加 当细胞有丝分裂进行到后期时破坏纺锤体,细胞就可以不经过末期而返回间期,从而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 b、 特点:营养物质的含量高;但发育延迟,结实率低c、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常用方法一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的作用一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实例:三倍体无籽西瓜( 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得到四倍体西瓜:用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得到三倍体的西瓜种子三倍体西瓜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 、八倍体小黑麦3 、单倍体育种:形成原因:由生殖细胞不经过受精作用直接发育而成。
例如,蜜蜂中的雄蜂是单倍体动物:玉米的花粉粒直接发育的植株是单倍体植物特点:生长发育弱,高度不孕单倍体在育种工作上的应用常用方法:花药离体培养法意义:大大缩短育种年龄单倍体的优点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速度快,单倍体植株染色体人工加倍后,即为纯合二倍体,后代不再分离,很快成为稳定的新品种,所培育的种子为绝对纯种4 、 一般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 单倍体,5、生物育种的方法总结如下:①诱变育种:用物理或化学的因素处理生物,诱导基因突变, 提高突变频率, 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品种 实例一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 ②杂交育种:利用生物杂交产生的基因重组, 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 培育出所需要的优良品种实例一用高杆抗锈病的小麦和矮杆不抗锈病的小麦杂交,培育出矮杆抗锈病的新类型③单倍体育种: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经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迅速获得纯合体单倍体育种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④多倍体育种:用人工方法获得多倍体植物,再利用其变异来选育新品种的方法 通常使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从而获得多倍体植物。
)实例一三倍体无籽西瓜和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 6 n 普通小麦与2 n 黑麦杂交得 4 n 后代,再经秋水仙素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至8 n ,这就是8 倍体小黑麦) 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名词:1 、遗传病是指因遗传物质不正常引起的先天性疾病,通常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类2 、单基因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属于单基因遗传病3、多基因遗传病: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常表现出家族性聚集现象,且比较容易受环境影响4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例如遗传病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5、优生学:运用遗传学原理改善人类的遗传素质让每个家庭生育出健康的孩子.6 、直系血亲” 指由父母子女关系形成的亲属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孙子女等7 、" 旁系血亲" 指由兄弟姐妹关系形成的亲属8 、” 三代以内旁系血亲" 包括有共同父母的亲兄弟姐妹、有共同祖父母的堂兄弟姐妹、有共同外祖父母的表兄弟姐妹语句:1 、单基因遗传病:a 、常染色体隐性:白化病、苯丙酮尿症b 、伴X隐性遗传:红绿色盲、血友病、果蝇白眼、进行性肌营养不良c 、常染色体显性:多指、并指、短指、软骨发育不全、d 、伴 X显性遗传:抗 VD 性佝偻病2 、多基因遗传病:青少年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唇裂、无脑儿。
3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 、常染色体病:2 1 三体综合征( 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患者体细胞内多了一条2 1 号染色体 ) 、b 、性染色体遗传病4 、优生及优生措施:a 、禁止近亲结婚:我国婚姻法规定:” 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b 、遗传咨询:遗传咨询是预防遗传病发生最简便有效的方法C、提倡”适龄生育” :女子生育的最适年龄为2 4 到 2 9 岁d 、产前诊断5、禁止近亲结婚的理论依据是:使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几率增大6、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 先天性心脏病) ,遗传病不一定是先天性疾病第七章生物的进化名词: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2、自然选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7、 隔离: 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 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包括:a、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 如:东北虎和华南虎) b、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语句: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2、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 过度繁殖) ;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 生存斗争) ;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 遗传变异) ;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 适者生存)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有四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隔离导致物种形成4、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5、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6、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因此,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实例- 桦尺蟆在工业区体色变黑:a、从宏观上看:19世纪中期桦尺蛾的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属于保护色,较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不能适应环境,易被捕食者捕食,因此,突变产生后,后代的个体数受到限制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由于地衣死亡,桦尺蟾栖息的树干裸露并被烟熏黑, 使得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而大量生存, 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易被捕食者捕食而大量被淘汰表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B、从微观来看:19世纪中期以前,山于黑色基因(S)为不利变异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受到限制,因此,当时种群中浅色基因(s)的频率为9 5 % ,黑色基因( S)的频率为5%到20世纪中期由于黑色基因(S) 控制的性状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并繁殖后代, 浅色基因(s)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大量被淘汰,使后代数量大量减少浅色基因(s)的频率下降为 5 % ,黑色基因( S)的频率上升为95%结果是淘汰了不利变异的基因并保留了有利变异基因,通过遗传逐渐积累 )7、物种的形成: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的方式。
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4种地雀的形成过程,就是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结果 )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 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进化的方向隔离- 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9、 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①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 例如, 从某种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为30、60和 10, A 基 因 频 率 = ( 2X30+60)・ 2X 100=60%,a基因频率=1-60%=40%②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子频率与1/2杂合子频率之和例如:AA基因型频率为30/100=0.3, Aa基因型频率为60/100=0.6; aa基因型频率为10/100=0.1; 则 A 基因频率=0.3+l/2X0、 6=40%③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 , 种群中基因型频率之和等于1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一、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名词: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 做 〜。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 做 〜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 如:某些水体中,妒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种小鱼为食 )6、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7、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8、 寄生: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 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 〜 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9、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 做 〜 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10、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语句: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①光: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A、光的强与弱对植物: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浅海与深海,海平面200M以下无植物生存b、光照时间的长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菠菜、莺尾在长II照下开花c、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鱼的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 d、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E、光线影响动物习性:白天活动与夜晚活动②温度:a、不同地带的差异:寒冷地方针叶林较多;温暖地带地方阔叶林 较 多 b、植物的南北栽种: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c、对动物形成的影响: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带,体形大;d、对动物习性的影响:冬眠- 蛇 、蛙等变温动物;夏眠- 蜗牛;涧游:迁徙;季节性换羽③水分: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水是影响生物生存的电要生态因素;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2、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但各种生态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有关键因素和次要因素之分3、区分共生、竞争和捕食关系的图象a、共生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二者同生共死;b、捕食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者先减少,为被捕食者,后增者后减少,为捕食者。
被捕食者图象的最高点高于捕食者;C、竞争图象,特点是两种生物开始时个体数量为" 同步变化,以后则你死我活4、决定海洋不同深度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名词:1、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2、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3、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4、适应的相对性: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不是绝对的语句: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对性因为生物生存的环境不断变化,而生物的遗传具有保守性, 不会因为环境变化立即改变其遗传性, 因此适应的形成是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选择作用不会一次到位,更不会造成尽善尽美的选择结果,所以,适应具有相对性2、适应的普遍性: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外形的适应性特征3、适应具有相对性的原因:遗传物质稳定性与环境条件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4、保护色:动物体色与背景色彩相似,利于取食避敌,避役( 变色龙) 、比目鱼、雷鸟、蝗、某些沙漠植物5、警戒色:动物体色与背景色彩形成对比色,具有恶臭( 毒刺)或者鲜艳色彩( 斑纹)的特点,充分暴露自己,警告敌人不要侵犯,以防止“ 两败俱伤" 。
警戒色是冒充的" 艺术" ,以鲜艳色彩向动物们发出警告 例如:黄峰、蝮蛇体表的斑纹、瓢虫体表的斑点)6、拟态:生物形态、色泽模拟背景生物体,( 如:竹节虫、尺蛾的形状像树枝、枯叶蝶、有的螳螂成虫的翅展开时像鲜艳的花朵,若虫的足像美丽的花瓣、蜂兰 )7、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 也能够影响环境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名词: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如:•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5、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6、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8、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9、 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10、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语句: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2、种群密度的测定: 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 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 = ( 标志个体数X 重捕个体数)/ 重捕标志数.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5、年龄组成的类型:(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6、性别比例有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 羊等 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时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白蚁等7 、种群数量的变化:①影响因素:a、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和传染病B、人为因素:人类活动②变化类型:增长、下降、稳定和波动③两种增长曲线:a、"J"型增长特点: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条件:理想条件b、"S"型增长特点:级种群密度增加一增长率下降f最 大 值(K )稳定;条件:自然条件( 有限条件) ④研究意义:防治害虫,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8、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看年龄组成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则显示近期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第三节、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名词:1、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语句: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2、生态系统的类型: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类。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类型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又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3、森林生态系统:湿润或比较湿润的地区;物种多,植物以乔木为主,树栖攀援动物多,种群密度稳定,群落结构复杂稳定4、草原生态系统: 年降水量少的地区;物种少,植物以草本为主,善跑或穴居动物多,种群密度易变,群落结构一般不稳定5、农业生态系统: 农作物种植区;作物种类少,种群密度大,群落结构单一而不大稳定,植物主要为农作物,人为作用突出6、海洋生态系统: 整个海洋,类型多,分布各异; 微小浮游植物为主,有大型藻类,各类动物集中于200m以上水层,底栖动物适应性特殊7、淡水生态系统: 浅水区为水生和沼泽植物,深水区表层为浮游植物,主要有浮游动物、鱼类和底栖动物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名词:1、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在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2、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事物关系而形成的•种联系,叫做 〜 3、食物网: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 〜 。
语句: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2、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矿物质等)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3、生产者:自养型生物( 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 4、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动物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 也叫植食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叫做三级消费者5、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6、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 般有捕食关系;而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7、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8、消费者等级与营养等级的区别:消费者等级始终以初级消费者为第一等级,而营养等级则以生产者为第一等级(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
) ; 同•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等级和不同的消费者等级;同一种生物在同食物链中只能有•个营养等级和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相差一个等级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名词:1、能量金字塔:可以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就叫做能量金字塔语句: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输入能量) 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3、渠道:沿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 转移能量)4、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三个去处是:呼吸消耗,下•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5、特点:传递方向:单向流动( 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 ;传递效率: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 有10%〜 20%)6、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7、计算规则:消耗最少要选择食物链最短和传递效率最大20% ,消耗最多要选择食物链最长和传递效率最小10%。
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名词: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 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温室效应:大气中CO2越多,对地球上逸散到外层空间的热量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温室效应语句:1、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 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 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 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 通过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 特点: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运动,所以碳循环带有全球性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 流动是单向, 不循环的, 是逐级递减的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可以反复出现,循环运动。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名词: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迁入,迁出及其它变化使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的, 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我们就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抵抗力稳定性: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之为抵抗力稳定性3、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语句:1、生物圈I I 号" 实验失败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难以像真正的生物圈那样,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具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方面①抵抗力稳定性的本质是"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就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 •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果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低,反之亦然4、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唯一环境,而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我们要保护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节、生物圈的稳态名词:1、生物圈:地球上由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所组成的环绕地球表面的圈层,称为生物圈2、生物圈的稳态: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生物圈的稳态语句:1、在整个地球表面分布有三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这三个圈层为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空间条件2、生物圈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的总和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 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3、生物圈能够维持自身的稳态的原因:a、从能量角度来看,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能量基础b、从物质方面来看,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c、 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
4、大气中SO2过多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大气中S02主要有三个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 火山爆发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维持生物圈的稳态,人类应当改变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能源方面,一方面要节约能源,实现能源的清洁生产;另一方面要努力开发新的能源在物质生产方面, 应当努力建立无废物生产体系,也就是将传统的" 原料一产品一废料” 的生产模式改变为" 原料一产品一原料一产品" 的生产模式第二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名词:1、生物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2、就地保护: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将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区域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3、迁地保护:将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临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护与管理. 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生物多样性的合理利用语句: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①直接使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美学价值②间接使用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③潜在使用价值:我们对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还未发现、未研究、未开发利用的部分。
2、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①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物种丰富,特有物种和古老物种多,经济物种丰富,生态系统多样 ②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威胁:世界物种多样性减少;我国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面临威胁;我国生态系统多样性面临威胁 ③、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的原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诬赖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原有物种生存受到威胁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①就地保护:a、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区;b、保护对象主要有: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保护完整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 保护斑头雁、棕头鸥等鸟类及它们的生存环境②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4、我国已经灭绝的野生动物有犀牛、野马和新疆虎等还有不少动物灭绝了未被人发现或确定5、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银杉、琪桐、人生等野生动植物的数量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6、大熊猫、白鳍豚、扬子鳄、银杉、水杉等是我国特有的物种7、鹅掌楸、大叶木兰、扬子鳄等是我国古老的物种环境污染的危害名词:1、生物的富集作用:指一些污染物( 如重金属、化学农药) ,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
这些污染物一般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 在生物体内枳累不易排出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2、富营养化:由于水体中氮、磷等植物必需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等大量繁殖藻类的的呼吸作用及死亡藻类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并分解出有毒物质, 致使水体处于严重的缺氧状态,引起水质量恶化和鱼群死亡的现象.3、水华:在淡水湖泊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4、赤潮:在海洋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语句:1、环境污染主要包括: 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噪声污染2、 大气污染的危害: ①我国大气污染类型是煤炭型污染, 主要污染物有烟尘、 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②危害:直接危害人类和其它生物, 导致吸系统疾病,( 如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 ③致癌物主要有3, 4- 苯并花和含P b 的化合物尤其是3,4- 苯并花引起肺癌的作用最强烈④可以通过水体、土壤及植物进而危害人及动物.3、水污染的危害:①水俣病事件:汞在水中转化成甲基汞后,富集在鱼、虾体内,人若长期食用了这些食物就会危害中枢神经系统,有运动失调,痉挛、麻痹、语言和听力发生障碍等症状,甚至死亡②水体中过量的N、P 主要来自含有化肥的农田用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工' 业废水。
③赤潮和水华的形成都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4、土壤污染的危害:①" 镉米" 事件:土壤被镉污染后,会经过生物的富集作用进入人、畜体内,引起骨痛,自然骨折,骨缺损,导致全身性神经剧痛等症,最终死亡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危害动物和人的生存5、噪声污染的危害: 损伤听力, 干扰睡眠, 诱发多种疾病, 影响心理健康高中生物必记结论 绪论1 .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 . 从结构上说, 除病毒以外, 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3 .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切生命活动的基础4 . 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5 . 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6 . 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7 . 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8 .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9 .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10 . 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 . 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12 . 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13 . 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14 .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15 . 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 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 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 细胞16 . 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17 . 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18 . 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19 . 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20 .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21 .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22 . 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23 . 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 .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 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25 .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26 . 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 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27 . 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28 . 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 特征) ,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29 . 细胞分化是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30 .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31 . 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32 .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33 .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34 .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35 .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36 . 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37 . 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38 . 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39 . 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40 . 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41 . 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42 .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43 .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44 . 在没有受粉的番茄( 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45 .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46 . 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47 .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48 . 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49 . 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50 .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51 . 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52 . 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53 . 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54 . 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55 . 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时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56 . 营养生殖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57 .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 ' 半。
58 . 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59 .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60 . 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61 . 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62 . 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63 . 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64 . 很多双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无胚乳,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胚吸收,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65 . 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66 . 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可以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 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以后, 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第六章遗传和变异6 7 . D N 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 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 N 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 D N A是遗传物质。
6 8 .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DNA以外还有R N A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 N A ,所以说D N 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6 9 .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 D N 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 N 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7 0 .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 N 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7 1 . D N 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7 2 .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份D N A的缘故7 3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 N A片段,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7 4 .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 N 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7 5 .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甘酸的排列顺序( 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 即:基因的脱氧核甘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7 6 . DNA分子的脱氧核甘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 N A中核糖核甘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 N A中核糖核甘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
7 7 .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 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前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7 8 .基因分离定律:具有•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 : 17 9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 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 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8 0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8 1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8 2 .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的实质是: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常常连在一起进入配子;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因而产生了基因的重组。
8 3 .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8 4 .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8 5 .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8 6 .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七章生物的进化8 7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8 8 .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 种群产生分化, 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第八章生物与环境89 . 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90 . 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这些生态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91 . 保 护 色 、警戒色和拟态等,都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适应性特征92 . 适应的相对性是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与环境条件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93 .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94 . 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的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的种群形成群落种群的各种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物群落的结构,都与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95 . 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各种类型的生物群落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群落的结构都有差别 但是, 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统一的整体96 .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阳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是沿着食物链( 网)逐级流动的97 . 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