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界线知识点总结.docx
9页日界线知识点总结 在地球上,存在着两条日界线,即人为界线和自然界线我在这里整理了相关学问,快来看看吧! 日界线学问点总结 一、人为界线: 又被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即国际上规定,原则上把东西十二区的中心经线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这条线是地球上新一天的起先和前一天的结束,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是从这条线起先 事实上国际日期变更线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三处偏离了180°经线这是为了照看旁边国家居民工作生活的便利,避开日界线通过陆地例如,在白令海峡向东折到了西经170°旁边以避开把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楚科奇半岛分为两半;在美国的阿留申群岛,日界线向西折到了东经170°旁边,以便让美国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在同一个日期区内;在赤道以南则向东弯曲至西经170°旁边,避开新西兰和斐济等国家的部分群岛处于不同日期区因此,越过了180°经线并不等于越过了日界线 东西十二区分别位于国际日期变更线的西侧和东侧,所以东十二区日期要比西十二区早一天当我们从东十二西区穿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进入西十二区时,日期要减一天;反之从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时,日期要加一天。
但东西十二区以180°经线为中心经线,所以东十二和西十二日期不同但钟点相同(如下图) 二、自然日界线: 即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那条经线,又称为半夜线,它是前一天的结束和新的一天起先的经线 人为日界线的经度是不会变更的,恒久都在180°上,但其钟点随地球的自转而不断变更(经度固定,钟点改变)相对而言,自然日界线的经度位置每时每刻都在变更,它随着地球自转自东向西移动,但地方时恒久为0时或24时(钟点固定,经度改变) 这样,由于两条日期分界线的存在,也就将地球分成了两个日期,“今日”的范围即从0时经线(自然日界线)向东到180°经线(人为日界线)为止,“昨天”的范围即从0时经线(自然日界线)向西到180°经线(人为日界线)为止也就是说沿地球自转方向,新的一天的前方经线为180°经线,后方经线为0:00经线(如下图) 随着地球的自转,0时经线(自然日界线)不断自东向西移动,导致“今日”的范围不断扩大,当两条日界线即0时经线与180°经线重合时,全球都处于“今日”;当180°经线为12:00时,全球“今日”和“昨天”各占一斗;当180°经线大于12:00时全球“今日”的范围大于“昨天”的范围;当180°经线小于12:00时全球“今日”的范围小于“昨天”的范围。
我们在进行日界线的相关计算时,应着重留意这样一些问题 1、沿地球自转方向,新的一天(“今日”)前方为180°经线,后方为0点经线 例、如右图所示,中心点为北极点,求北京时间 首先,依据图示,顺地球自转方向,AO位于7日(即新的一天)的前方,所以应为180°经线,BO位于其后方,所以应为0:00;同时也可得出北京位于7日范围内 其次,依据图,可知AO比BO快15小时,所以AO应为15:00,进一步可求得北京时间为7日9:00 2、切记不要将图中的0:00经线与00经线混淆,或者把图中阴影部分与非阴影部分误认为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布 例、如图,中心点为北极点,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区为7月7日求A点的详细日期和时间 有些同学简单将图中的阴影认为是夜半球,从而将BC线当作晨昏线,进一步得出B点为18:00,C点是6:00,所以错误地认为A点的详细时间是7月7日9:00 同时,有的同学可能还会因此认为图中晨昏线经过极点,使全球昼夜平分,所以应当是春秋分日,与题目中所说的“7月6日,7月7日”不附,进一步认为题目有误。
本题正确的解法应是: 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新的一天),所以其后方的经线CO应为0:00,进一步得出A点的时间为7月7日3:00 例、如图,中心点为北极点,阴影部分与非阴影部分日期不同,A点为0:00,求北京时间 部分同学简单将0:00的经线AO误认为就是00经线,同时北京时间比00经线大8个小时,所以北京时间为8:00这个答案明显是错误的 本题正确的解法应是: 首先,依据本图中心点为北极点,得出其自转方向为逆时针 其次,依据新一天的前方是180°,后方经线是0:00;同时依据题意经线AO为0:00,且位于非阴影部分的后方,所以非阴影部分为新的一天,其前方经线BO应是180° 再次,依据经线AO为0:00,经线BO比其大6个小时,即180°经线应为6:00,所以得出北京时间为为2:00 3、求全球“今日”的范围,事实上就是求顺地球自转方向0:00经线与180°经线之间的范围 例、当北京时间为3月21日5:00时,求全球3月21日所占范围的比例。
首先,依据北京时间为5:00,求得0:00所在经线为东经45° 其次,依据右图可知,新的一天即为3月21日求3月21日的范围即求图中非阴影部分的范围,所以求得全球3月21日所占范围为135°/360°,即3/8 区域地理学问之日本 日本 1.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岛、四国、九州岛 2.纬度(30度N45度N); 3.关东平原、富士山; 4.札幌、函馆、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福山、北九州 自然地理特征 1.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形似一张弓,东京是搭箭的交点,好像要射向太平洋 2.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1.27亿) 3.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4.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5.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6.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暖和、夏季较为凉快年降水量偏多且较匀称,气温的年较差较小。
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1)海洋性强的缘由:岛国,深受海洋的影响,沿岸有强大的日本暖流流经,冬季较为暖和、夏季较为凉快 (2)主要气候类型:本州岛中部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 (3)日本群岛东西两岸的降水季节安排有何不同?缘由? ①冬季:西北季风经日本海携大量水汽,受日本西岸地形抬升产生大量地形雨,降水较多,东岸则是背风坡 ②夏季:东南季风从海洋上来,受地形抬升降水多,而西部是背风坡 (4)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但自然灾难损失却位于世界前列的缘由: ①日本为岛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侧,常常受到台风、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难的影响; ②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是火山、地震的多发区: ③气候为季风气候,在不稳定的季风环流限制下,多水旱等气象灾难; ④地形以山地为主,多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难; ⑤日本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单位面积资产密度大 7.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亚)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国)。
但硫磺矿较多,这是火山活动的结果 福山:日本临海型钢铁工业(类似还有法国的福斯、敦刻尔克,意大利的塔兰托,中国的宝山) 8.森林、水力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日本注意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木材资源较丰富的缘由:多山地;多火山,土地肥沃;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合理的森林采养制度 发达的经济 1.世界经济大国---“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三极之一” 2.经济发展的条件: 不利条件:国土内市场狭小、矿产贫乏 有利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技水平、岛国多良港 3.扬长避短,发展经济对外贸易发达,但经济对外依靠性很大 日本主要的对外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 4.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京滨、阪神、名古屋、北九州四大工业区 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势平坦,多港湾,适合建立大港口在海边,原料运进和产品外运极为便利,削减了陆上运输,省时、省钱、成本低。
日本矿产资源多是从太平洋航线运到日本,因此,工业多建在太平洋沿岸地区接近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的海港 (1)为什么日本将“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 因为日本所需的工业原料,特殊是石油绝大部分通过马六甲海峡,很多产品的出口也经过马六甲海峡 (2)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5.工业布局趋向分散----向国土南北两端扩展因为太平洋沿岸老工业区呈“饱和状态” 6.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产品;主动开拓国际市场,发展高科技产品 (1)地位: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部门齐全,产品在国际上占重要地位 (2)与中国的贸易: 从中国输入:服装、石油、煤炭、棉花、水产品和蔬菜 向中国输入:钢铁、电子产品以及其他工业品 7.农业和渔业 人多地少,采纳农业生产方式采纳小型农业机械,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合理施用化肥,精耕细作,单产高 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达到基本自给,多种在平原地区,但每年要进口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山丘地区多种桑树、果树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进口苹果中红富士苹果是日本培育的优良品种日本是一个岛国,四周海疆盛产各种海产 (1)日本为什么成为世界上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 沿海温带大陆架广袤,又有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渔业资源丰富;日本拥有浩大的远洋捕捞船队和近海捕捞船队,海上捕捞实力强;日本沿海养殖业发达;鱼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大 8.日本的经济有什么突出的特征? (1)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现代化程度高; (2)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农业不占主要地位; (3)对外依靠性强,须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产品销售也依靠国际市场 9.日本的工业为什么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懒户内海沿岸? (1)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所需矿产绝大部分依靠进口 (2)日本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出口国外 (3)充分利用岛国多良港的优势 (4)工业布局在沿岸可利用廉价的海运,便于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的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