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论牡丹江的京剧往事.doc
2页浅论牡丹江的京剧往事=“news_bd”> 1933 年京剧传入牡丹江,由宁安兴宁舞台的文武老生筱月明来牡丹江组班班底有筱金娃、张盛亭、李三胜、筱喜茹、筱宝玉、筱月秋、于宝亭等,在西长安街路北丹江舞台演出,这是牡丹江最早的戏剧演出场所,建于 1933 年到 1934 年 10 月共有艺人及乐手等 46 人为京剧、梆子两下锅班社 此间,先后来搭班演出的有唐韵笙、李鑫培、筱万斌、娄少亭、刘瑞轩等唐韵笙是长期在东北演出的文武老生,多才多艺,功底深厚,文武兼备除老生外,净、老旦,他都能演,是老生行当中的多面手,是在全国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东北京剧演员,被称为关外唐他到牡丹江演出,其影响可想而知来牡丹江搭班演出的唐韵笙等京剧演员的演出剧目有《二子乘舟》《花子拾金》《献地图》《取成都》《挑滑车》《辕门斩子》《马前泼水》等1936 年因戏园拆除,班社不得不解散 1936 年,彭益三等 3 人合资建兴亚舞台,地址在东牡丹街聘王树祥组京、评剧班社班底先后有曹毛包、郎少山、刘明菊、刘玉芝、张泽民、陆凤山、黄跃山等京剧演员京剧、评剧、梆子同台演出先后应邀来搭班的有李三胜、田子文、滕步云、张世麟、花艳云、鑫艳秋等。
演出剧目有《铁公鸡》《甘露寺》《千里走单骑》《八宝公主》《大英杰烈》《盘丝洞》《白蟒台》《夜奔》等 兴亚舞台持续运营近 10 年,1945 年,兴亚舞台因暴雨坍塌拆除,班社也不得不随之解散大部分京剧艺人到新安电影院,后改称新安舞台(后来人民影剧院址)组班演出京剧部分京剧艺人和梆子艺人由魏忠义组两下锅班社,于东安影院(1934 年建西安电影院址)演出,这处场所后改称中华戏园京剧的回顾离不开京剧演出场所 牡丹江京剧院最早是 1933 年商人崔水清在东新安街以北、市政路道西兴建的新安电影院(草房)1940 年毁于一场大火后来,商人王润庭出资重新修建,改为砖瓦结构,仍称新安电影院场内有 1200个两层座席,以放映电影为主1945 年兴亚舞台戏班迁入,改称新安舞台 1946 年 3 月,在民主改革的浪潮中,新安舞台全体艺人请愿要求摆脱业主剥削在市政府支持下,从业主手中接收新安舞台,随即与中华戏园、中兴舞台合并以共同经营、利益均沾为原则,组建共和戏班,并建立管理委员会,选举王树祥为主任,焦麟昆、杨亚瑞、陆凤山、祝连升为委员,下设京剧、评剧两个班底京剧班底有吴树堂、曹毛包、郎少山、陆凤山、李志勇、李斌超、尹奎良、孟兰秋、任丽娟、任淑卿等。
评剧班底有张治安、张恒金、芦云波、筱达子、宝珠钻、金丽娟、武桂芬等1946 年新安舞台更名群众剧院不久又更名共和大戏院,演出京剧同年 4 月,绥宁省军区炮兵团接管共和大戏院6 月,改由军区政治部接管,并派人主持剧院工作开展以改人、改戏、改制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先后创作和演出了新编历史剧《屈原与婵娟》《李闯王》《江汉渔歌》《河伯娶妻》《九件衣》《白娘子》和现代剧《白毛女》在土地改革和民主建政中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1950 年市政府投资进行重新修缮,改名牡丹江市京剧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