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补充教案之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doc
23页补充教案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 新古典贸易思想一、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与古典经济学不同,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生产中起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我们知道,在一种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通常可以假定为不变的,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是不变的但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时,每一种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要受到其他要素投入量的影响,在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时,随着某一要素投入量的不断增长,由此新增的产出(即“边际产出”或“边际收益”)会逐渐减少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收益递减”的原理当然,从“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过渡到新古典经济学不仅仅只是要素投入数量上的变动,基本分析框架也从单一要素投入发展为一个多种产品多种要素的总体均衡体系这一新的理论发展也为国际贸易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许多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被运用于对国际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的分析,并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与古典贸易理论相比,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的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只有一种要素投入的模型中,厂商在要素方面没有选择,产品成本完全由该要素的生产率(投入产出率)和价格决定。
要素的生产率及其价格都是给定的,都是由产品产量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对产品的成本来说,这些都是外生变量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中,甚至连一国要素供给的绝对量都无关紧要了但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的模型中,不同的商品生产使用要素比例不同,生产同种同量的产品,也可以有不同的要素组合,要素的生产率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取决于产品生产中对要素比例的选择和要素供给的约束产品生产中要素的使用比例(要素需求)和一国的资源储备比例(要素供给)决定要素价格从而影响产品成本,成为决定比较优势和生产贸易模式的重要因素生产要素价格已不再是外生变量,而是与产品价格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的内生变量2)运用总体均衡的方法分析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国际贸易不仅影响贸易双方的产品市场价格,而且造成各国要素市场价格的变动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变动也不仅仅影响一国的生产和消费,还会引起各要素之间收入的再分配而要素在国内各部门之间的流动或要素储备比例的变动也会反过来影响生产和贸易模式在建立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体系方面的主要贡献者有埃利·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伯尔蒂尔·俄林(Bertil Ohlin)和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等。
还有许多经济学家在拓展、应用或检验新古典贸易理论方面亦做出重要贡献这些学者包括杰罗斯拉夫·凡耐克(Jaroslav Vanek),罗纳德·琼斯(Ronald Jones),沃夫冈·斯托尔珀(Wolfgang Stolper),罗勃津斯基(T. M. Rybczynski),瓦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杰格迪西·巴格沃蒂(Jagdish Bhagwati)等其中本章主要介绍赫克歇尔和俄林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以及在他们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资源禀赋的贸易模型,介绍因资源禀赋不同而产生的贸易和生产模式,贸易对本国价格、生产、消费和福利水平的影响,以及对这一理论的实证研究结果二、赫克歇尔——俄林的主要贡献在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贡献最大的应是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和伯尔蒂尔·俄林赫克歇尔和俄林理论的产生始于对斯密和李嘉图贸易理论的质疑在斯密和李嘉图的模型中,技术不同是各国在生产成本上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可是,到了20世纪初,各国尤其是欧美之间的交往已很普遍频繁,技术的传播已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许多产品在不同国家的生产技术已非常接近甚至相同,但为什么成本差异仍然很大?赫克歇尔认为,除了技术差异以外,一定有其他原因决定各国在不同产品上的比较优势,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和产品生产中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
赫克歇尔和俄林克服了斯密和李嘉图贸易模型中的某些局限性,认为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资本、土地以及其它生产要素也在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而且,他们注意到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有些产品的生产技术性较高,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和资本投入这种在生产中所需的资本投入比例较高的产品可以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有些产品的生产则主要是手工操作,需要大量的劳动投入这种在生产中所需的劳动投入比例较高的产品则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这里的“密集型”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果钢铁生产中所需要的资本/劳动的比率高于大米生产中的资本/劳动比率,那么钢铁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大米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反之,钢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大米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另外,各国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也是不同的有的国家资本相对雄厚,被称为“资本充裕”国家;有的国家人口众多,被称为“劳动充裕”国家这里的“充裕”也是一个相对概念,用资本/劳动的比率(人均资本)来衡量如果美国的人均资本高于中国,美国就是资本充裕的国家,中国则是劳动充裕的国家但如果中国与柬埔寨或孟加拉等国相比,中国也许又该算成为“资本充裕”的国家由于产品的生产需要使用多种要素,产品的相对成本不仅可以由技术差别决定,也可以由产品生产中要素比例和一国资源储备稀缺程度的不同而决定。
一般来说,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劳动力价格会偏低,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会相对低一些而在资本相对充足的国家里,资本的价格会相对低,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可能会有利因此,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一般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而资本充裕的国家,则具有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换句话说,如果中国是劳动力充裕的国家,中国就应该多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种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要素的禀赋和使用比例上的相对差别赫克歇尔对贸易理论的贡献主要反映在他于1919年发表的题为《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一文中在这篇被萨缪尔森称之为“天才之作”的文章中,赫克歇尔提出了建立在相对资源禀赋情况和生产中要素比例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理论他写道,“产生国际贸易的前提条件可以概括为相互进行交换的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即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不同产品中所用生产要素的不同比例”,并且,为了分析要素价格不同所产生的国际贸易,赫克歇尔假设“在不同的国家里,任何一种给定产品的生产技术是相同的。
从这一点出发,赫克歇尔又进一步推断出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可能影响:“如果所有国家的生产技术都是相同的话,……贸易就必然继续发展直到各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出现均等化……下一步,我们必须考虑这种均等化是否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虽然迄今为止这一命题远未被证明,但这是贸易中不可避免的结果”由此可见,赫克歇尔不仅从生产要素的禀赋和使用比例来阐述了贸易的基础,也揭示了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作为赫克歇尔的学生,俄林在赫克歇尔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资源禀赋的贸易学说俄林对其理论的阐述首见于他于1924年发表的博士论文《贸易理论》中,而后,他在1933年出版的《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论》中则更周密地论证了资源禀赋差异所产生的贸易和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从而更全面地阐述了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俄林的贡献可以概括为:1、揭示了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形成的原因他认为,区间贸易产生的一个直接原因是两地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而后者又是由生产要素的供给及其价格决定,故两地区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或其稀缺性的差异)是贸易关系成立的必要条件所以,通常大量使用本地丰富而廉价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成为该地区的出口品;而生产需要大量使用本地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则应从其他地区进口。
另一条件是生产要素不具有完全可分性因为生产要素不完全可分,小规模生产是不经济的,而专业化的规模生产会带来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因此,各地区发挥其资源的相对优势并追求规模经济就导致了区间贸易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贸易将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在某种情况下,生产要素与商品的流动可以相互代替,因此要素价格将因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进一步移动而趋于均等化2、 指出了国际贸易中的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国际贸易只是区间贸易理论的扩展运用,不同的只是国际贸易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更多的阻碍,故更应注意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问题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内,各国应该从事生产和出口那些须较多耗用其供给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在本国生产须较多耗用其供给相对不足的生产要素的商品第二节 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贸易模型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亦称“要素比例”“资源配置”)学说可以通过以下的简单贸易模型得到进一步说明一、赫克歇尔——俄林贸易模型1.基本假设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简称H-O模型)的基本假设如下:(1)两种生产要素:假定为劳动和资本2)两种可贸易产品:假定为大米和钢铁无论生产大米还是生产钢铁,都要使用劳动和资本,但使用的比例不同。
假定大米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钢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3)两个国家:假定为中国和美国中国是劳动充裕的国家,美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4)每个国家的生产要素都是给定的劳动和资本可以在国内各部门自由流动,但不在国际间流动各国的资源禀赋和生产可能性曲线不变,但劳动和资本在国内可以自由地从低收益的地区和产业流向高收益的地区和产业,直到该国所有地区和所有产业的劳动收益相同,资本收益相同另一方面,若没有国际贸易,两国的两种要素之间将存在着收益上的差异5)生产技术假定相同为了集中分析要素禀赋差别的作用,各国的生产技术假定是相同的假如大米在中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那么大米在美国也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即不存在“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的情况如果一定的人均资本在美国生产出某个产量的产品,同一资本劳动比例会在中国生产出相同产量的产品6)生产规模报酬不变这意味着如果在任何一种商品生产中的劳动量和资本量一同增加,则该商品的产出也以相同比例增加如果劳动和资本量同时翻倍,则产出也翻倍7)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这意味着表现两国需求偏好的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和位置是完全相同的当两国的商品相对价格相同时,两国以相同的比率消费大米和钢铁8)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两国都有许许多多的大米和钢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任何单个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够左右商品的价格也没有任何单个的厂商或要素的拥有者能够决定要素市场的价格完全竞争也意味着商品价格等于其生产成本,没有经济利润9)无运输成本,无关税,或其他阻碍国际贸易自由的障碍这一假设也是为了简化分析,以便于集中讨论贸易的原因及结果运输成本和关税的多少只是在最终产品价格上的单调增减在以上这些基本假设中,后面四个在古典贸易模型也同样存在,而最前面的五个是H-O模型中特有的其中第(1)到第(4)个假设强调了两国和两种产品差异所在(资源禀赋和使用比例),第(5)个假设是为了简化分析,有别于古典贸易模型这并不意味着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技术的差别不存在为了集中说明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用了最简单的两种产品两种要素模型后人则在这一基础上扩展为多要素或多产品模型首先是杰罗斯拉夫·凡耐克于1968年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扩展为多要素生产模型,从而使这一模型又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凡耐克(H-O-V)模型”接着,罗纳德·琼斯又于1974年将两种商品扩展为多种商品但是,这些扩展的结果并不影响赫克歇尔和俄林从两种产品两种要素模型中得出的基本结论。
2.生产与贸易模式 根据以上基本假设,两国的生产和贸易模式简述如下:劳动充裕的国家拥有生产劳动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