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进展、问题与对策建议.docx
7页我国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进展、问题与对策建议 徐晓丹【摘 要】 自2016年开始,商业银行为了更好地处置不良资产,重启了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并且经过不断的完善发展,逐渐成为了不良资产处置的新兴渠道,加上实践探索及成功经验的借鉴,成功地处置了部分不良资产,效果显著然而今年上半年,不良资产证券化有所削减,产品发行量下降,原因值得进一步探究本文对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市场环境提出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有效措施关键词】 不良资产证券化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交易结构一、不良资产证券化现状早在2005年,我国初次进行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并且逐步探索发展,直到2008年遭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宣告暂停试点但在暂停之前,已成功通过证券化处置了四单不良资产案件暂停之后,一直到2016年,重启试点,在随后两年期间处置了一批不良资产,主要以小微企业贷款为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而言,自2016年开始试点之后,几大银行包括工行、中行、建行、农行等开启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总共发行了14支,规模达到150多亿元,平均本金折扣率达34%左右2017年,试点范围扩大,中信银行等12家银行参与进来,共发行了19支,规模在130亿元左右,平均折扣率在30&左右。
而在2018年上半年,发行规模不到45亿元,明显缩小、下降,主要原因在于监管环境的变化及市场交易环境的影响近两三年来,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虽然有所发展变化,但是在产品的政策环境、发行端等多个方面不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得到改善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弊端1、供给端方面的问题(1)就现阶段而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两大手段为整体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或者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来说,证券化的处置方式较其他方式而言,优势并不明显纵观近两年的证券化情况,基础资产折扣率在30%上下浮动,而通过整体打包出售给AMC,通常折扣率不会低于35%,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置方式在同类竞争中价格优势有所减弱,银行发行相应产品的热情与意愿有所下降除此之外,不良资产因其自身特殊性,对其定价尚未具备稳定的标准,市场存在较大的价格泡沫,对投资者应当加强培育,避免非理性高价收购行为的发生,扰乱市场的稳定秩序总的来说,2017年不良资产价格有所上升,但2018年至今又有所下降,明显的价格波动带来一定的风险实际上,部分投资者缺乏专业意见及处置经验,存在非理性高价收购不良资产包的行为也有一些投资者因过分担心抵押物处置回现的压力,从而退出竞价,这是导致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进入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机构主体种类较少,基本上是资产管理公司或其他非银金融机构,资本结构单一,难以分散风险2)在发行意愿方面,商业银行为了保持一定的成功率,通常将基础资产次级作为主要发行标的物,占比较多,对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而我国在证券化方面仍处于试水阶段,为了防止发行失败,银行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质量较好的信贷资产身上,这类资产抵押物较为完善且有一定价值,收益更为稳定但是,这一行为虽然保证了一定的发行成功率,却导致银行留存大量质量更差的不良资产,尤其是损失类不良贷款,最终只能通过核销方式清除总的来说,目前进行证券化的不良资产质量相对较好、收益可观,但也导致了发行积极性有限3)从本质上说,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论是2005年的最初开展,还是2016年的重启,银行的重要目的在于实现出表早期阶段由于监管问题,对于次级档产品,商业银行必须自行持有5%,会消耗部分资本,但无法完全出表相比而言,将次级档产品完全转让给AMC,则可以实现完全出表随后依据银监会的相关规定,商业银行作为不良资产证券发行方,原则上应持有5%资产支持证券由此,资产可以出表,但是风险难以全部出表一直到2013年,前述自留行为的原则得到了调整,持有的资产可以是优先档,也可以是次级档,尽管有利于风险的分散,但是总体来看,与转让给AMC的方式相比,仍然欠缺优势,尤其在資本充足率方面。
2、需求端方面的问题(1)就投资端而言,AMC基本上是主要主体,通常作为劣后级投资者,也是次级市场的主要参与方,从某种程度上说,交易对手存在同质性主要原因在于AMC或其他同类专业机构长期以来形成了较为专业的行业能力,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尽职调查方面和不良资产处置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除此之外,AMC因其特性而具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对资产能够进行专业、客观的价值评估,因此,投资者类型相对集中、单一,还需要进行更为成熟、严格的培育2)2018年开年之初,《资管新规》颁布实施,对不良资产证券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体现着非保本投资属性的次级档产品在去杠杆及打破刚性兑付的要求下,上半年已有20只债券违约,影响了市场信心金融监管政策越来越严格、谨慎,导致融资增长的速度有所减缓,信贷投放量降低,暴露出的企业债务风险越高再加上债务违约的发生潜伏期较短,通常为突发违约,而后迅速蔓延,导致投资者风险偏好走向趋同且整体下降,为债券的发行增加了难度3、外部环境方面(1)市场流动性不足我国目前仍处于试点时期,证券化产品的数量有限,且流动性明显不足,成交额较低,在债券市场所占比例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几个方面首先,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作为新兴事物,其价格在市场的地位尚未明确,难以市场公允价格进行转让,流动受阻,同时由于其自身变现能力较低的特质,在二级市场交易更为困难。
其次,交易场所仍然以银行间市场为主,参与者类型较少,非金融机构或企业、个人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基本上只能从交易所获取,交易积极程度不高流动性的不足对于投资者来说,占用其较多资本,因而会要求更高的预期收益率,与实际难以确定的回报率形成矛盾,影响了证券化产品的发行2)在外部环境方面,法律机制也是影响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法律较为缺失,亟待完善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在发行定价、估值等方面都必须谨慎监管、严格要求,这就需要制度相应的监管制度来进行明确和规范首先,信托受益权证需要被明确界定是否属于有价证券,再进一步规范其法律地位其次,特殊目的公司(SPV)的设立条件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多数SPV难以真正实现资产出售,风险依然存在,只能发挥通道功能三、对策建议1、理财资金可尝试投资优先级产品在新形势下,不良资产市场需要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多方资产管理公司应当积极参与处置过程,市场中担任不同角色的各方应当通力合作、优势互补,提高不良资产市场交易、处置效率,从而更好地化解金融风险从风险方面来看,优先级产品由于风险较低,风险管理及风险控制较为完善,收益较稳定,在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产品中占比较高。
因此,银行理财资金建议可以适当投资部分优先级产品,并逐渐提升投资群体的质量和成熟性,推动证券化的重启发展从监管方面来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放开了银行理财资金投资范围的部分限制,允许投资信贷资产,提供了法律支持因此,商业银行可以考虑使用理财产品资金投入优先级不良资产证券产品,盘活资产,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实体经济发展2、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及保障在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处置过程中进行风险管控,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抵质押物的变现、清收及管理方面具体来说,目前不良资产中涉及的抵质押物常见为房产、应收账款、机器设备、股权等,对抵质押物的处理方式的选择,依据债务人实际状况适时调整并决定首先,如果主债务人已经破产、停产或出现其他已无法继续经营的情形,通常采取司法拍卖、以物抵债等处置方式实现回收若主债务人仍未完全丧失经营能力,且抵质押物处置难度大,可以在保全抵质押物的前提下,通过协商决定分期付款等方式逐步实现回收3、推进建设配套法律制度首先,必须明确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法律性质,解决过去存在的问题,实施外部监管,完善顶层设计其次,真正发挥SPV的功能作用,隔離破产风险,能够进一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需要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强对SPV设立条件、注册资本的要求,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及推动资产证券化的运作。
再者,应当设立更加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用法律法规规范信息披露行为证券发行者应当积极披露信息,能够帮助投资者正确决策,提升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提升不良资产市场价格发现水平四、结语总而言之,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不良资产处置,降低不良率,应当充分结合市场环境,合理定价,加强风险管控,健全法律法规,推动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 巴曙松,杨春波,陈金鑫.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新趋势[J].当代金融研究,2018,(3).[2] 蒋照辉.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证券化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再探讨[J].上海金融,2015,(11):55-58.大经贸2018年10期大经贸的其它文章ERP背景下内部控制审计在销售及收款中的应用浅析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从马克思的流通理论看外卖商家的流通费用和流通时间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服务质量的调查与研究关于汽车4S店运营成本过高及措施分析建设工程公司财务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