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防御水旱风灾害的主要成就.doc
7页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防御水旱风灾害的主要成就 广东人民兴修水利,防御水旱灾害历史悠久 珠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区的堤围是旧中国广东防御洪水灾害最重要的成就宋至道二年(996年)大洪水后,修高要西江榄江堤,是为修堤的最早记载 宋元两代修筑的堤围主要集中在三角洲顶部地带,大致分布在西江羚羊峡至马口沿江两岸,思贤滔以南至甘竹滩以北的西、北二江夹持地区,高明河西岸和东江田螺 峡至石龙两岸,地域范围宽广明、清两代,除继续大规模修筑堤围外,还广泛围垦三角洲各口门滩涂,到清末(1911年)堤围总长共1850km,减轻了包 括广州市在内的广大地区的洪潮灾害,并使三角洲的范围扩大约一倍,为整个地区乃至广东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韩江潮州北堤相传建于唐代,经历代扩建加 固,最后形成北起潮州竹竿山,南至汕头市郊梅溪桥的韩江南北堤,捍卫韩江下游西岸广大地区的防洪安全 东汉建宁、熹平年间(168—178年)整治北江支流武水的“六泷”,“排颓盘石,投之寥壑,夷高填下,凿截回曲,弼水之邪性,顺导其经脉” 宋嘉泰二年(1202年)连江楞伽峡大塌方堵塞航道,洪水难以下泄,嘉定十三年(1220年)洪水更倒灌淹浸连州城,于是开展了疏凿楞伽峡工程,采用巨型 铁钎凿石、火烧水浇裂碎大石等方法清除塌方堆石,使河道恢复畅通。
珠江三角洲中部河网地区,从明代开始形成、到清代大发展的基塘水利,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水土资源,既形成了“桑基养鱼塘、鱼塘养桑基”的良性循环农业生态系统;基高塘低,加上围基设窦闸控制围内水量蓄泄,雨多水进塘,干旱从塘取水,更是一种除涝防旱的有效措施 连州龙腹陂相传是东汉时所筑宋元时期引水工程越来越普遍韩江三利溪建于宋元祜五年(1090年),引入韩江水后有排水、灌溉和航运之利,潮 安、潮阳、揭阳三县受益,故名“三利”珠江三角洲堤围区大量修建涵闸利用潮水涨落引水排水丘陵山区筑水陂(拦河坝)引水,有木陂、木石陂、堆石陂、砌 石陂多种类型北宋修筑的凌陂、连陂等石陂,历经数百年而不废山塘平塘等蓄水工程也有发展惠州西湖在宋代前期已筑堤拦湖,后堤毁水涸,宋治平三年 (1066年)修复湖堤,“延袤数里”,“湖之润、溉田数百顷,苇藕蒲鱼之利岁数万,民之取于湖者,其施已丰明清时期更扩建成一个以西湖为中心的具有 城防、供水、灌溉、排水、防洪的水利简易系统海康特侣塘工程是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兴建,筑堤蓄水,建闸开渠,引水至通济桥汇合西湖塘水灌溉东 洋田明清时期陂塘灌溉更加发展 广州越王井相传是汉代南越王所凿。
三国时期陆胤引蒲涧(甘溪)水到广州城北供居民饮用南宋以后又增凿水井取水饮用汉唐时期,广州靠天然溪流排水宋代开始筑城濠,并将城内已有渠系整治,命名为六脉渠,广州城形成了一个布局比较合理的排水系统 民国三年(1914年)广东遭受洪水侵袭,西、北江及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洪水泛滥,损失很大,同年在广州设立督办广东治河事宜处治河事宜处引 进和应用了国外的近代水利工程技术、仪器和工程设备,开展对珠江流域主要河流的勘测、调查和研究,对西、北、东江及珠江三角洲的河流特性积累了相当数量的 基本资料,着手从河流综合治理开发的宏观角度来研究拟制以广州为中心的防洪措施方案,提出了采用当时切实可行的修筑加强堤围的方案,兴建了一批以芦苞水闸 为代表的防洪堤闸工程等 建国前夕,由于八年日寇侵略,政治腐败和1947、1949两年洪水侵袭,广东的水利设施大多年久失修,残破不堪全省江海堤坊4424km, 许多江堤堤顶高度在历史最高洪水位以下,且堤身单薄;海堤则普遍不能抵御台风暴潮袭击,抗灾能力很低农田灌溉仍主要依靠小型简易工程,灌溉 667hm2(万亩)以上的引水工程仅余一宗尚可发挥效益最大的水库只是一座库容140万m3的小型水库,因输水隧洞未建成而无法放水灌溉。
机械排灌设 施全省约有6000HP,尚有部分不能使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防御水旱风灾害的主要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党和政府领导广东人民进行空前规模的水利建设,在防御水旱风灾害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各个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具备了防御中等洪水、暴潮灾害的能力 1950年以来,经过堵口复堤,联围筑闸、整理堤系,加高培厚堤身、整治险工隐患,改建涵闸,加强管理维修等一系列工作后,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千 疮百孔的堤围面貌已焕然一新珠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区经过联围筑闸、塞支强干后,原来数以千计的零散小围在统一规划下,联成数十个大围这些联围工程缩短防 洪堤线2700km,巩固了堤防,节省了大量岁修养护和防汛抢险的人力物力,扩大了堤围捍卫的土地面积,同时在联围后,合理设置涵闸,便利适时排灌,为科 学种田创造了良好条件在现有11819km江堤中,已石堤化的有1568km;除北江大堤可抵御100年一遇洪水外,景丰联围、樵桑联围、佛山大围、中 顺大围、江新联围、韩江南北堤、汕头大围、梅州大堤、惠州大堤、东莞大堤等十大联围均能抵御50年一遇洪水;全省捍卫3333hm2(5万亩)以上农田的 堤围有半数以上可以抵御20年一遇或以上洪水,667—3333hm2(1—5万亩)的堤围中有9成以上可以抵御10年一遇或以上洪水,其中有45%可抵 御20年一遇或以上洪水。
滨海地区兴建了许多防洪防潮堤,防御能力也逐步提高现有海堤4032km,70年代开始对主要海堤进行石堤化建设,到1994年沿海15个市 海堤砌石长度共1715km,防潮能力得到提高捍卫耕地3333hm2(5万亩)以上的海堤和9成以上的捍卫667—3333hm2(1—5万亩)的海 堤已具备抵御8级以上台风加暴潮的能力 全省河流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中下游洪患得以减轻如粤西鉴江下游兴建的博茂减洪河和塘尾分洪共程以及粤东沿海诸河的河道整治,均获得良好的效 果各河流共建成大小水库6383座,其中大型29座,中型267座,小一型1348座,小二型4739座,特别是大中型水库具有一定的调洪作用东江流 域先后建成的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三座大型水库,控制了东江干流博罗站以上的46.4%集水面积,三库联合调度结合加强堤防,可使下游达到100年一遇 防洪标准 50年代以来,广东多次遭受暴雨洪水和台风暴潮袭击,由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发挥很好作用,洪潮灾害大为减轻,未再造成旧中国时大批灾民流离 失所、饿殍遍野的情况,伤亡人数更是明显减少如1966年东江发生100年一遇特大洪水,新丰江水库除放出发电流量22M/s外,将入库洪水全部拦蓄, 削减博罗洪峰流量4400m3/s,使河源、岭下、博罗洪峰水位分别降低2.25、2.14及1.58m。
1994年6月,粤西九洲江出现超100年一遇 特大洪水,鹤地水库滴水未放,大大减轻了下游堤防的压力;西、北两江发生50年一遇特大洪水,西江高要站最高洪水位13.62m比1949年高出 0.71m,北江清远、石角分别出现16.34和14.68m的超历史纪录的最高水位,南水水库滴水未放,在清东、清西围情况紧急时,长湖水库两次削峰, 除少量小堤崩决外,其它堤围经过抢险均获安全 2.治涝效益显著 建国后,除修建排水涵闸渠道外,还大规模地发展机电排涝和因地制宜地兴建环山截洪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治涝效益到1994年,全省共有电力提水 设备130.9万kw,机械提水设备10.8万kw,整治内涝面积49.5万hm2,占易涝面积58.6万hm2的84.5%,其中达到或超过10年一遇 暴雨不成灾的有33.7万hm2,5—10年一遇的9.8万hm2,3—5年一遇的6.1万hm2,使涝区农业生产稳定提高珠江三角洲河网密布,地势低 洼,30.3万hm2农田涝患严重,过去主要依靠涵闸排水,保证程度很低;50年代修建一批机械排灌站,排涝效果也不显著;60年代兴建大量电力排灌工程 后,涝患得到有效治理韩江下游和粤东沿海堤围区自50年代开始,先开挖排水河渠及修建涵闸。
60年代又兴建一批机电排灌站,农田排涝逐步改善潮汕地区 自1974年开始采用上堵(建水库拦蓄洪水)、中截(开环山截洪沟)、下疏(疏浚和加宽河道),再加上抽水等的综合治涝措施,东起饶平钱东,西至惠来鳌 江,大规模进行治涝到1994年潮汕平原潮州、汕头、揭阳三市达到10年一遇以上治涝标准的有6.05万hm2,5—10年一遇的有1.16万 hm2,3—5年一遇的有0.45万hm2,共治涝7.66万hm2,为易涝面积8.17万hm2的93.7%,为建设稳产高产农田打下良好基础 因地制宜地兴建环山截洪工程是广东省治涝的一项有效措施1953年揭阳及1957年高要、惠阳、博罗、普宁等地开始采用环山截洪渠配合电力排 涝治涝,效果良好截洪渠减轻了内涝积水,减少电排装机容量潮阳南山截洪工程,截洪渠长达30km,拦截216km2山洪水直接人海,解决练江两岸 0.93万hm2内涝,改善治涝0.47万hm2,还可增加和改善灌溉0.09万hm2,效益显著 降低田间地下水位是治理渍害的重要手段对平原地区则整理田间渠系,排灌分家;对山坑田则采取开三沟(排洪沟、排泉沟、灌溉沟),排五毒水(山 洪水、黄泥水、冷泉水、铁锈水、内渍水)消灭串排串灌。
自1963年开始到1994年,全省已整治田间排灌渠系151.4万hm2(其中已配套94.8万 hm2),治理渍害低产田22.3万hm2经过治理,水稻根系发育粗壮,有效分蘖和结实率提高,促进增产 3.发展灌溉,促进农业生产 建国以来兴建的大批灌溉工程,改变了历史上广东许多地方经常缺水受旱的局面50年代初开展“一村一小型水利”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建设,修复、重 建了建国前被洪水冲毁的台山禾雀陂、曲江马坝中陂、乐昌西坑陂和梅县梅西渠等引水工程1953年起,在全面兴修农田水利中,开始兴建小(一)型水库和 667hm2(万亩)以上引水工程潮汕地区先后建成北关、安揭、东风等引韩工程化州、高州建成塘广碑、南盛等引鉴工程1955年起兴建中型水 库,1956年先后有花县三坑水库,惠阳花树下水库、恩平青南角水库3座中型水库建成同时开始兴建大型水库一流溪河水库,仅两年时间于1958年建成; 又在下游兴建流溪河灌区工程,使2.7万余hm2易旱农田成为旱涝保收农田1958—1959年鹤地、高州等19座大型水库相继动工兴建工程从少到 多、从小到大、从引水到蓄水,到引蓄提相结合,大、中、小型相结合,并建成许多长藤结瓜式灌溉网,使全省农田灌溉事业发生了重大变化。
到1994年统计, 全省有:(1)蓄水工程:大、中、小型水库6383座,塘坝41097座,共计47480座,总库容385.2亿m3,其中兴利库容224.6亿m3 (2)引水工程:54369宗,引水流量1588m3/s,其中667hm2(万亩)以上灌区292个(建国前仅4个)3)机电排灌:有机械排灌设备 10.8万kw,灌溉面积2.1万hm2,电力排灌设备130.9万kw,灌溉面积30.8万hm2全省有效灌溉面积203.6万hm2,占耕地面积 88%,其中旱涝保收面积155.2万hm2,占耕地面积67%水利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了广东农业生产的条件,保证了农业生产持续发展 4.扩大对城乡供水 1958年5月广东省在鉴江支流大井河兴建良德水库,其后又在支流曹江兴建石骨水库,与良德水库连通称为高州水库,解决茂名石油工业用水这是 第一项为城市工业用水而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设计向茂名市供水量7亿m31994年供应工业用水4.56亿m3,灌溉用水6.58亿m3,生活用水 0.50亿m3,发电用水6.17亿m3;并将为茂名新建的30万吨乙烯工程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东深供水工程自1965年3月开始向香港供水0.68亿m3/年,经过1978、1987、1994年3次扩建后,供水量增大到11亿m3/ 年。
1990年东深工程对香港供水量7.24亿m3,已达到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