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现代汉语手部词语表“量”的动因探讨.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4220741
  • 上传时间:2021-10-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0.50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现代汉语手部词语表“量”的动因探讨[摘要]据对《现汉》第5版的初步统计,有23个手部词语,即指称 手的词语和指称由手直接参与的动作行为的词语,已被认为是量词,另有 “寸” “擅” “拳头” “巴掌” “指肚儿”等也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表量功能 文章将其聚为一类旨在探讨其可表量的动因,并得出结论认为,这主要是 受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观、认知的有界性、隐喻性、人类认知的 原型性及人类认识和语言表达精确和模糊交互作用的结果[关键词]手部词语;量;认知观;有界性;隐喻据初步统计,《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下称《现汉》)标注为量词 的单音节词或词项共201个,其中有23个与手部词语有关这里所说的 手部词语是指用来指称手或手的组成部分的词语或指称由手來直接接触 所涉及的对象而执行的动作行为的词语除此之外,还有儿个指称手部位 的词,如“寸…抢”,《现汉》虽未标作量词,但《汉语大词典》(第一版) (下称《大词典》)分别解释为“一指宽”和“指手指伸张开时拇指尖端 与中指末端的距离而“寸”是作为量词用例列在《现汉》量词后的, 《语法讲义》的量词用例也提到了 “寸”既然“一指宽”可作为一个长 度单位,那么不妨把“攢”也看做一个表示长度的词语。

      另外,《现汉》 和《大词典》都认为“寸”可表示“极小”,而“手指头肚儿”在《大词 典》中释为“可喻微小”如果“极小”是一种量的话,“微小”也应该算 作一种量而“巴掌”和“拳头”在“巴掌大的地方”和“拳头大的脑袋” 中,也都可表量虽然是比喻性的在此暂不区分这些词的词性,也不管它 们是约定俗成的量词还是临时具有表量功能的词语,而是笼统地称其为表 量的手部词语,共28个现代汉语研究对名词的界定标准之一即是能受数量词的修饰,并且 “数+量+名”如“一+本+书”为其典型的句法格式就本文所谈论的表量 手部词语来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可进入这一格式中,如:1 •一摊稀泥2•两包大米3•—捧枣儿4•一摞书5. 一描韭菜6•两把儿米7 •两搂粗的大树不难看出,《现汉》虽将例1-7中的“摊” “包” “捧” “把” “摞” “掐”“搂”都标为“量词”,但所进入的句法格式不尽相同,例7中的“搂” 就不能说成:8. *两搂树它所进入的格式应标注为“数+搂+形+的+名”,这里的“形”指表示 长短、大小、多少的形容词,以下同另外,它还可以变换为“名+数+搂 + (形)+ 了”,如:9 •树都两搂了一一树都两搂粗了而这都是“一摊稀泥”等在相对独立的语境中不能说的,如:10. *一摊大的稀泥一一?稀泥都一摊了 一 一*稀泥都一摊大了在这一点上,“巴掌”“拳头”“手指头肚儿” “擅” “寸”等却与“搂”相近,如:11.-寸长的麦苗12 •—巴掌大的地方13. 长的腿(就你那一抢长点的腿,看你能往哪里跑? iW璜先生 提供的用例)14 •手指头肚儿大的事儿15 •拳头大的脑袋除“手指头肚儿”和“拳头”夕卜,它们都可进入“数+寸/巴掌/抢+形 +的+名”的格式里。

      它们也能够变换为“名+数+寸等+形+了”,如“路一 寸长了”这种说法虽然听起来别扭,但并非由于句法上的不合格,而是 不太符合我们的口常经验而已如果我们把“寸”换成它的倍数如丈的话, “路一丈长了”就不再别扭了手指头肚儿”和“拳头”在能否进入“量+形+的+名”的格式上相 一致,但二者并非完全一致,如可以说:脑袋拳头似的,但却不能说*事 情手指头肚儿似的也就是说,它们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如 果说它们构成一个范畴的话,那它们的成员地位是不平等的就《现汉》标注为量词的23个手部词语中,只有“拳”被用作动量 词,如“打了一拳”,其他的都用作名量词在这些名量词中,有的可用 作个体量词,所构成的“数+量+名”结构既可以表数,也可以表量,如“一 把刀”“一张桌子”,也可以说成“五把刀”“十张桌子”,即既表示了数有 多少,也表示了量有多大而绝大多数的"数+量+名”结构却重在表量, 不再关注数为儿何,如“一把儿米” “一捆书”,虽然“米”和“书”按通 行的观点看,它们都是可数名词,因为它们都可以受专有的个体量词修饰, 如“一粒米”“一颗米” “一本书”“一卷书”“一册书”等但当它们受“把 儿”和“捆”修饰时,听说双方不再关注究竟有几粒米或几本书,而更多 强调的是“米”和“书”的量有多大。

      本文只关注如“捧” “捆” “包” “寸”等这些重在表量的手部词语, 以探究隐藏其后的动因一、“以我为中心”认知观的反映《周易,系辞》云,“古者庖牺氏Z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 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该段文字清晰地指出了客观事物、人和 语言之间的关系,即在以人为中介的基础上,以八卦(即我们今天的语言 形式之一)记载了存在于客观事物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用通俗的话来 说,“以我为中心”这一人类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普遍地反映在人类 语言之中,如汉语“山头”“山脚”,“河口”,英语的top/foot of the mountain, mouth of the river等,都是"山/河是人”这一认知方式的 结果手是人体上相对独立也是活动最为灵活的部位,在人类与认识客观事 物的互动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词典》将“寸”解释为「长度 名一指宽为一寸”这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看似十分客观的长度单 位是以人类口身为参照而设定的这当然也并非中国的特例,“英时”也 是一个普遍使用的单位,如电视机的大小仍以英时为单位英时用英语來 说是inch,在荷兰语中的本意是大拇指,即一英时为一大拇指的长度。

      这 且备一说据《说文?禾部》,“寸”是这样规定的:“程……十发为程,十程为分,十分为寸/也就是说,一千根头发为一寸,当然应该是指摆成一排时所具有的长度,而绝不是一千根头发的长度相加之和而十分有趣的是,在 14世纪时,英皇爱德华二世颁布的“标准合法的英时”为:从大麦穗中间 选择三粒最大的麦粒并依次排成一行的长度就是一英时 中国与欧洲,《说文》产生的东汉时代与英皇爱徳华二世所处的十四世纪,无论是 地域还是时间都有很大的差别,但对“寸”的规定却有如此惊人的相似, 虽然它们所取的参照物不同,但这些参照物都是我们身上的或身边最易得 到的东西这不能不让我们体会到人类认识世界时所使用的“远取诸物, 近取诸身”的方法是何等的自然,又是何等的智慧当然,以“手”及其组成部分为参照物而形成的表量词语并非“寸” 一个孤例,“手指伸张开时拇指尖端与中指末端的距离”为“損”,“一手 抓起的数量”则为“把儿”,“双手可捧起的”为“捧”,“拇指和另一手指 尖相对握着”而围成的量为“掐”,“双手拇指和食指对接”而成“围”,“几 个手指所撮取的”为“撮”除此之外,汉人还把手的范围扩展,于是产 生了 “由手到胳膊的径围”为“搂”,而“两臂合围的径围”为“抱”。

      这些表量词语的出现不仅仅体现了人类“以我为中心”的认知观,更 体现了人和客观事物、人类思维与人类语言之间的互动二、“有界”“无界”对立性的制约表量手部词语不少是从指称手所执行的动作行为的词语派生而来的, 如“搂…抱―摊”“摞”等至此不得不问,手所执行的动作很多,粗 略统计,现代汉语高频词中,指称手动作的单音节词语就有150 Z多,为 什么只有上面所谈到的手部词语具有表量功能,而人们最熟悉的手部动作 如“打” “推” “拉”等没有派生出表量的义项呢?这是人类认知有界性的产物有界”(bounded)和“无界n( unbounded) 的对立普遍存在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人们感知和认识事物时,事 物在空间上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人们感知和认识动作,动作在 时间上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人们感知和认识性状,性状在“量” 或程度上也有“有界”和“无界”的对立与量词密切相关的名词也存在着有界和无界的对立一般说來,事物 占据一定的空间,在空间上存在着“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如“一本 书”有一定的边界,占据一定的空间,是“个体”,因而是有界事物而 “泥”虽然也占据一定的空间,但却不一定有自然的边界,也不是“个体”, 是无界事物。

      总的来说,有界名词所指称的事物是异质的,不具有伸缩性,但具有 重复性而无界名词所指称的事物正相反,它是同质的,具有可伸缩性, 但不具有重复性受人类认知有界性的制约,即使是无界的事物人类也习 惯于为其设定一个人为的边界,使其从同类事物中独立出来,而实现这种 无界事物有界化的手段之一就是量词的使用如“泥”本无界,但当它被 “摊”限制构成“一摊泥”时,就成为一个有界化的实体但从前文例1-7也可以看出,受这些手部词语修饰的名词所指称的事 物并非全部是无界名词,如“书” “枣”等在可数不可数这一认知域内是 有界的,但当受“摞” “捧”等修饰后,其认知域由可数不可数转变为个 体和集体认知域,因而它们失去了个体的独立性,而成为众多个体而组成 的集体不管他们表示个体也好,还是表示集体也好,都是“量”的一种 体现这与无界名词有界化是并行不悖的量词”是高度语法化的表量手段这些手部词语之所以能成为量词 或具有表量功能是由它们都具有一个边界(boundary)而决定的当然这 里所说的边界是认知上的,而并不一定指客观实际如“一把米” “一把 年纪”,前者的“把”形成于手抓物的形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容器,“一 把牌” “一手牌”也不例外。

      但“一把年纪”的“把”并不具有任何的形 状,因为年纪是抽象的,如果硬要算的话,那它也是沿时间轴而形成的线 性长度,虽然不能说看不见,但却绝对是抓不着的但岁月流逝,虽说本 身无痕,但毕竟会给在此长河中经历的主体留下一些痕迹,如满头的白发, 满脸的皱纹,浑浊的瞳仁,不再挺拔的身姿,等等因此,如果在一个相 对静止的横截面上,还是可以说年纪被凝固了,从而可以用手抓起来而 被抓起的年纪形成“一把”或“一大把”,也就可想其量有多大了其次,边界也是相对模糊的,如“把”可以看做是形成了一个相对封 闭的边界,那么“捧”呢?两手相“捧”并不一定是个封闭的空间,或许 更多时候是一个像“坑儿” 一样缺一面的形状,但仍不影响我们把它看做 一个有界限的容器把” “捧”“撮”“手”等基本上可以看做是立体的容器而“摊” “抱” “掐,,“巴掌,,虽然不是立体的容器,但都形成一个大体上封闭的圆圈, 仍具有一定的边界摞”“挂”“寸” “擅”等虽非容器,也非圆圈,但却在一维空间上 具有自己的边界与此相反,如动词“推”“拉”等,虽然它们也是由手执行的动作,但就其所表达的情状类型(situation type)来说,是动态、可持续、非 完成的活动,缺乏自然的边界。

      另外,即使当它与事物发生联系如“推车” “拉货”时,仍是非完成的活动,不具有口然的终结点,故而不具有表量 的功能当然,究竟哪些手部词语可表量,哪些不能,很难做出清晰的推 测本文仅仅是对公认的表量手部词语为何具有该功能做出符合情理的解 释三、人类认知隐喻性的结果上述手部词语表量是人类认知有界性制约的结果,更是人类“以自我 为中心”的认知方式的自然选择人类知觉的一大特点即是“越是熟悉的 事物,人们越能区别其内部的差异性”,词汇系统中不仅有“舒之为手, 曲之为拳”,“翻Z为掌,覆Z为爪”,而且还有“指”“指头” “指肚”“手 心”“手背”等便说明了这一点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手”应该是最先 被认知的身体部位不仅如此,手更是人与外部事物互动的中介,如通过 不断地拿起东西又放下的动作,人类认识了何为掌握,何为失去,也建立 起了 “施一动一受”的事件认知模型众多的指称手部的词语说明了人对手的认识是多角度的当然人类会 多角度地认识事物并不仅限于此,手部词语具有表量功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