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网络时代我国公共领域的构建.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191835829
  • 上传时间:2021-08-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27.56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网络时代我国公共领域的构建 刘婧(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摘要:公共领域是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力机关的中间地带,它有利于公众形成共识,达成共同意志本文试图通过对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转型原因的梳理来对比分析现阶段我国公共领域建构的环境背景,在此基础上探讨网络时代我国公共领域构建的可能性关键词:公共领域;文化消费;网络;批判的公众G2    :A:1673-2111(2012)06-0276-02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尤里根哈贝马斯在他1962年出版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提出了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这一概念公共领域是指作为私人的公众聚集在一起,对公共事务进行讨论,形成公共舆论和共同意志,进而对国家的决策产生影响政治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心目中理想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然而这一理想的公共领域并没有一直保持下来,在19世纪后半期公共领域发生了结构转型造成这一结构转型的因素涵盖政治、经济、人文等诸多方面引起笔者关注的是,这些因素在当今的中国也正在发生着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转型原因的梳理来分析阐释我国现阶段公共领域建构的环境背景,在此基础上探讨网络时代我国公共领域构建的可能性。

        1丁字路口的转向  我国现阶段的很多现象和特征与哈贝马斯所说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公共领域的转型”十分相似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社会状况却有着许多相似点这就好比有一个丁字路口,二者从完全相反的方向走来,最终要走向同一个终点站  1.1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原因首先体现在国家和社会的融合,即国家的社会化和社会的国家化伴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资本集中和寡头垄断,社会权力集中到了某些私人手中与此同时,国家通过法律和措施也开始干预私人领域国家权力机关对私人领域的干预是国家的社会化利益集团和政党、财团向权力机关的渗透则是社会的国家化从具有公共性质的市民社会私人领域中,形成了一个再政治化的社会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国家机构和社会机构在功能上融为一体,无法再用‘公’和‘私’的标准来加以区分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促进了所谓的社会法规的诞生法律及社会法规不再是公众通过理性批判达成的共识,而是利益集团相互斗争和妥协的结果  现阶段我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这种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是一个社会与国家分离再到融合的过程,而是从国家就是一切发展而来。

      我国的私人领域正处在成长阶段,公共权力领域仍然占据很大的比重2007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对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给予平等保护法律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是法典对于私人领域的规范的重要一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私人领域的成长和发展私人领域的发展为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  1.2文化消费的公众  文化消费的公众受制于生产和消费的循环人们对于文学的批判让位于对于品味的分享社交讨论也让位于集体活动,集体活动中无法形成真正的公众文化消费公众的业余活动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中展开,无需通过讨论继续下去:随着获取信息的私人形式的消失,关于这些获取物的公共交往也消失了以往批判的公众变成了消费的大众此时,文化自身俯就大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生产的大众逐渐向消费的大众转变公众自身的身份认同与自我存在价值是通过消费来实现的人们对于商品的迷恋也拉动了文化产品的热销大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大多处于一种感性的形式的追求,理性的自我反思式的批判较少但是相较于麻木、冷漠、丧失自我意识的大众而言,文化消费可以促进大众对于文化的渴求、自我身份的寻找以及维权意识的觉醒,从这方面看,文化消费有利于加速真正意义的公众的形成。

        1.3大众传媒的商业化  随着大众传媒的商业化,报刊、电台、电视等代替原有的公众交往,开始了展示和操纵公众舆论的阶段大众传媒主要通过广告和公共关系的配合来实现这一操纵首先,大众传媒为了实现其生存,开始大量刊登广告用新闻故事取代新闻评论、报道报刊体现的不再是对理性的公共运用同时,公共关系成为利益集团制造“公共性”的有效手段这种“公共性”是供公众瞻仰的,是为利益集团赢得声望而制造的公众不能对其提出批判,即使有批判的声音也会被边缘化  我国媒体对公众主要采取一种迎合态度,将新闻故事化、商品化、媚俗化这种做法虽然为它们赢得了发行量和收视率,却也使大众传媒逐渐失去公信力,逐渐丧失形成公共舆论的能力一些媒介事件虽然制造了公共性,利益集团也通过公共关系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然而传媒制造出来的公共性失去了其批判功能,成为了一种展示功能和象征功能伪公共性和伪公共舆论以一种先于公共舆论的方式出现在我国  2虚拟世界的反响  公共领域是建立在私人对于公共事务的理性的批判基础上的一种代表私人组成的公众的意志的想象共同体公众借助某一平台通过讨论形成一种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和合理性的公共舆论,与公共权力机关进行博弈。

      咖啡馆、沙龙和大众传媒都曾经是它的一个平台然而现在,它们都被逐渐瓦解了我国公共领域建构所处的情形与转型中、甚至是正在瓦解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情形一样,都需要寻找一个新的可以自由发出声音的平台网络的出现为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一线生机  网络首先提供了一个公共论坛,这个论坛如同文学公共领域时期的沙龙,“沙龙似乎垄断了首发权:一部新的作品,哪怕是音乐作品,首先必须在这样一个论坛上取得合法地位很多人的小说也是在网上论坛首发,而后出版或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这个公共论坛逐渐地发展成为一个公众可以自由表达的公共空间公共生活空间培养了一种参与意识与集体观念公共空间的开放性本身鼓励了公民的参与意识现代社会的网络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参与机会,满足了大众对于表达的渴望,并有助于大众形成集体观念,同时网络本身也有利于私人领域的塑造,人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享有更多的言论自由和私人自律  近几年,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话题,大多是从网络上开始流传或是经由网络广为传播的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在《南方都市报》报道后,经由网上各大BBS的转载、传播,引起了巨大的舆论反响,公众就流浪乞讨人员的人权问题达成共识,最终促成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出台。

      网络确实在形成公共舆论的过程中发挥了一些积极的作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事件经由网络的传播,都可以在公众中形成公共舆论,从而影响国家的决策例如2011年的“我爸是李刚”事件、“郭美美”事件等,网络媒体对它的轮番轰炸和恶搞有时反而超过了对事件本身的关注度,将公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仇富、泄私愤等方面上在一些公共事件发生的时候,我国的公共领域会随着事件的发生而出现,但它还是一种偶然现象,还没有发展成为一个固定的能够发挥可持续作用的领域  3启蒙精神的回想  哈贝马斯认为公众舆论的唯一支撑是理性精神网络这一平台有时会犹如一匹脱了缰的马,完全不由控制因此,公共领域的构建仅有网络这一平台是不够的,具有理性的、自我反思的、批判精神的公众才是重中之重康德指出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公众首先需要有勇气重新认知自我、认知社会公众只有摆脱蒙昧的状态,才能懂得运用理性进行思考,从而借助网络这一渠道表达自己独立而自由的观点与此同时,在公共舆论形成的过程中,知识分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知识分子一直作为公众的中坚力量而存在这里我们提到的知识分子,比较接近葛兰西提出的“有机知识分子”。

      ‘有机知识分子’的概念强调知识分子对社会公共事务、价值领域的介入和干预,支持知识分子越过学术体制的樊篱,通过其社会文化职能投入到文化的意义生产、拆解,意义规则的合法、解合法过程目前,中国缺少既拥有知识、学养,又拥有公共关怀的知识分子,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中国曾出现过一段时间的文化断层伴随着简化字的应用成长起来的几代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失去了血脉的联系当人们失去传统文化的坚实后盾的时候,也丧失了思考和选择的能力人们的理性精神退居到感性的背后,任由旁人操纵、控制,任由虚假的真实蒙蔽双眼公众放弃了属于自己的表达的权力、批判的权力和通向自由的理想  4 总结  中国几十年的文化断层,需要人们用更多的时间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衔接起来,用更多的时间培育新一批的“知识分子”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需要人们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用更多的时间来培育具有批判精神的公众目前,我国还没有发展完备的公共领域,但我们正走在公共领域构建的道路上  注释:  (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2002:39-190  黄洋.希腊城邦的公共空间与政治文化[J].历史研究,2001,(5) (德)康德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商务出版社,1990:22  张怡.葛兰西的文化政治思想[J].外国文学,2000(4)  参考文献:  [1](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2002  [2](德)哈贝马斯《公共空间与政治公共领域-我的两个思想主题的生活历史根源》,[EB/OL].  [3]黄洋.希腊城邦的公共空间与政治文化[J].历史研究,2001,(5)  [4](德)康德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商务出版社,1990  [5](法)让鲍德里亚著,刘成富等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7]张怡.葛兰西的文化政治思想[J].外国文学》2000,(4)-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