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指向策略的阅读教学蒋军晶.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517230525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40.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指向“策略”的阅读教学浙江 蒋军晶梳理阅读的四种方式: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群书阅读阅读教学的四个指向:体验思考表达策略1. 指向“体验”的阅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真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节选——萧红《祖父的园子》2. 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一篇文章,要弄清它“写说明” ,更要了解是“怎样写”的,也可以探讨“为什么写”语文实践要交出的两个环节:一个是感受的实践,一个是将所感受的语言对象转化为预感的实践Ex :《将相和》《维也纳生活圆舞曲》音乐↙ ↙ ↘鸟鸣 花 路(声音) (景物)↘酒馆(场景)↘↙人3. 指向“思考”的阅读·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4.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汉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5. 例:①法律跟规则一样吗?②为什么规则的东西多于法律呢?③人类指定规则和法律的目的是 ④如果你想把一个大学教授整死,你就让他给小学生上课例:我可以永远不死吗? 1. 怎样才算是真正死了? 2. 有没有什么办法让人永远不死呢? 3. 如果有一种长生不老药,你愿意吃吗? 4. 如果你已经死了,你就不会再死了6. 一篇课文 3 种教法《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指向“体验”沙滩 山脉 河流 耕地昆虫 麋鹿 骏马 雄鹰松针 青草 绿叶 花朵薄雾 蓝天 白云 空气文章哪句话让你最感动,说出什么样的感情?《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指向“表达”请比较“属于”的意义这本书“属于”我这只狗“属于”我妈妈“属于”我“属于”在这里有不同的意义吗?“这片土地属于我”又是什么意思?《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指向“思考”1. 既然说“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为什么又说“大地不属于人类;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你觉得该如何理解这句话?2. 延伸思考:当我们了解了这西雅图首长的观点后,想一想,我们该当如何对待大地?拥有土地是一种财富?还是一种责任?3. 针对西雅图酋长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赞同、反对、或是质疑都可以)《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指向“策略”阅读前一、文章背景介绍二、文体特色介绍宣言: 1. 国家、政党或团体,为表明自己在重大问题上的立场、政策、要求、做法等而发表的文告。

      2. 宣告,公开声明特色:多为直述、肯定、论断式的句子(有点像格言)如: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阅读中一、课前已预习了这篇文章,现在再快速默读一遍读的时候,请拿起笔,试着全出这篇文章的几个关键句子二、请同学说说是怎样找出关键句的文章中重复出现的句子总结式的或归纳式的语句三、有哪些关键句?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土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阅读后回顾反思: 1. 了解如何阅读“宣言”类作品了吗?2. 知道如何抓关键句了吗?这样的“策略”阅读1. 学习目的不同教课文,获得知识,牢记知识,准备考试教阅读,获得乐趣,解决生活问题2. 教学方法不同教课文:教师主导性强教阅读:学生主导性强;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供不同的策略练习,发展学生自学的能力3. 阅读方式不同教课文:强调逐字、句读,朗读、美读;注重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关注作者与文本的意义教阅读:以个人默读为主,边读边思考,采取多种阅读方式,注重文本内容的比较判断4. 评量内容与方法不同7. “阅读策略”有哪些预测与推论:根据已有的信息对故事的结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文章观点等多方面进行预测和验证连结:书中的连结、和另一本书的连结、已知事物和新资讯的连结、和生活的连结。

      视觉化:将文字图像化、情境化,创造心象自我监测:监测自己的阅读理解问问题:知道从不同的角度问自己问题启动先备知识:在阅读之前首先回忆与文章有关的知识,例如文章的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写作意图等,使头脑中储存的已有知识被激活,处于备用状态整合资讯:整合,将那些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可以提升为系统化的知识8. 相关疑问1. “阅读策略”是新东西吗?2. “阅读策略”与阅读方法的区别到底是什么?3. 不教“策略”,孩子就没有策略了吗?4. “阅读策略”被忽视了,越来越边缘化:我们迷恋“记忆” 我们迷恋“过去” 我们迷恋“直觉”(台)《培养 super 》《谈阅读》《鲜活的讨论》《晨读 10 分钟》《阅读是孩子最重要的天赋》《飞向阅读的王国》《朗读手册》《中学生阅读策略》《香港阅读现场》9. 我们来说一说“阅读策略”一、预测1. 预测的内容多元,推论要强调线索和依据2. 知识性文本也非常适合练习预测和推理3. 线索和依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个人背景知识、文本中的细节、阅读同类文本的经验·你从书中人物在第()页的话中了解了什么?·看了题目,你觉得文章可能在讲什么?·看了第一段后,你觉得文章可能讲什么?·根据这个事件,你能推断出此人可能会做什么?·这个事件,决定、冲突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根据这个事件,你能推测出此人可能会做什么?·你用书中什么咨询作预测?线索和依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个人背景知识、文本中的细节、阅读同类文本的经验。

      1. 个人背景知识:《戴脚环的大雁》2. 文本中的细节:《绒毛猪的秘密》侦探小说3. 阅读同类文本的经验:冰岛的创世神话二、视觉化1. 让孩子多读有情境感和画面感的文字好的文学作品,绝不仅为景写景,场景与情节间具有关连与预示作用只有经常读这样的文章,孩子的视觉化的能力才会慢慢进步2. 多作图像化的交流告诉我,读这部分时,你看见了什么?这个人如何走路,穿着?他(她)长什么模样?你能够从故事中找出帮助你看见一个地方或一个人物模样的文字吗?什么故事细节帮助你在脑海中描摹出一幅景象?Ex:《巨人的花园》原着和教材第一段比较(德)克里斯蒂安·格吕宁三、连结书内的连结 书外信息的连结通过问问题来连结例:《趵突泉》的 3 个“冒”说明什么?时间之久出示资料做连结: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 三股水均比吊桶还粗—— 100 多年前 刘鹗《老残游记》有泉涌出,高或数尺,其旁之人曰趵突之泉—— 900 多年前 曾巩《齐州二堂记》()涌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 1400 多年前 郦道元《水经注》泺—— 3573 年前文字记载连结:和书外信息的连结1. 《创世神话》群文阅读中国神话伊朗神话罗马神话印度神话鸡蛋鸟蛋石蛋金蛋盘古阿胡拉·马兹达密特拉大梵天身体生化身体生化身体生化身体生化2. 《古代民间爱情故事》群文阅读执教:杭州市天长小学 王林慧①《牛郎织女》 ②《白蛇传》 ③《孟姜女苦倒长城》 ④《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题目男主角女主角阻挠人磨难结局①牛郎织女王母娘娘被迫分离每年七夕鹊桥相会②许仙白素贞法海和尚打入雷峰塔重逢不得相见③范喜良孟姜女秦始皇劳累惨死化投江殉情作白骨④梁山伯祝英台祝员外求婚被拒化蝶而去外国民间爱情故事题目男主角女主角阻挠人磨难结局灰姑娘王子公主继母虐待欺凌王子和公白雪公主王子公主王后多次陷害睡美人王子公主女巫被下诅咒主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跟生活的连结:用“假如”来问自己·你跟书中哪个人物有类似点?·你身边哪个朋友像书中的主人公?·书中的家庭跟你的家庭有什么类似点?四、问问题事实上,对问题的划分进一步细化是成为精熟阅读者的重要前提。

      解释类问题定义:能够对事件、行为和观点等进行恰当准确的解释和推理问题举例: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是这样?应用类问题定义:在不同情境中有效利用知识的能力问题举例:我在哪里可以使用此知识、技巧或过程,又以什么方式使用?这个观点我能接受吗?洞察类问题定义: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洞察力问题举例:他的想法我认同吗?这个观点的优势在哪里?证据充分吗?合理吗?我的批评者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神入类问题定义:进入其他人情感和世界观内部的能力问题举例:这件事临到我身上会怎么样?我不这样做,他们会怎么看?自知类问题定义:知道自己无知的智慧,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是如何达到或妨碍了理解问题举例:我理解的局限是什么?我的盲区是什么?由于我的偏见、习惯、性格,我容易对什么产生误解?表达类问题定义:知道作者是怎么写和为什么写的问题举例: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果我来写会怎么写?△老师要多问好问题,有价值问题1. 多提“解释类”的问题×这本书的主人公是谁?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谁?最好笑的情节是哪一段?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它们碰到了哪些困难?2. 提稍微“开放一点”的问题√回答问题:你认为老鼠容易被愚弄吗?并说为什么。

      3. 多提“洞察类”问题√《孔子的故事》你觉得这本书好吗?你相信这本书所说是事实吗?你觉得孔子是伟人吗?△老师要多给机会让孩子来提问题《月光曲》孩子问:贝多芬为什么要尊称盲姑娘“您”?盲姑娘为什么知道是贝多芬?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贝多芬为什么愿意再弹一曲?《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在文本矛盾、缝隙处提问:为什么“从明天起”?为什么“面朝大海”可以看见“春暖花开”?(写作背景:写于1989 年 1 月 13 日, 1989年 3 月 26 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红楼梦》王熙凤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提问那么多为什么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