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语文高祖还乡.ppt
22页睢景臣【般涉调】教学 目的教学 重点思考 练习作者 简介背景 简介内容 述评艺术 赏析译文资料 链接 退出教学目的1.体会元曲语言浅 俗、活泼的特点2.学习本文新奇的 艺术构思3.多元化看待历史 人物,理解本文思想内 容的积极意义返回教学重点1.多元化看待历史人物2.新奇的艺术构思3.元曲语言的特点及漫画式 的刻画人物手法 返回作者简介 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今属江苏 )人,元戏曲家、散曲家生卒年不详 钟嗣成《录鬼簿》谓大德七年(1303 )曾与之在杭州见,并称道他“心性聪明 ,酷嗜音律”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 散曲“如凤管秋声”撰有杂剧《屈原投 江》等三种,均佚,今存套曲三篇收在 《太平乐府》等散曲集中 返回背景简介睢景臣是元代散曲作家,生卒年不详元大德七年 (1303),他曾从扬州到杭州,与著有《录鬼簿》的钟 嗣成会过面,由此可知他大致生活在13世纪末到14世纪 初这段时间他撰有杂剧《屈原投江》等三种,均佚所 作散曲也仅保存了三套,本篇是其中之一汉高祖刘邦出身低微,在秦末烽火四起时,以泗上 亭长身份起兵反秦秦亡,与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逼项 羽乌江自刎后,即建汉称帝随后杀了淮阴侯韩信,并亲 自率兵攻打造反的淮南王黥布。
班师时路过故乡沛县,留 住十余日,史称“衣锦还乡”,十分荣耀,历来传为美谈, 在元代更成为杂剧与散曲的热门题材《高祖还乡》是睢景臣的代表作,以其独 特的视角 和辛辣的讽刺著称,在诸多以高祖还乡为题材的散曲中, 历来最受好评返回译文(听说有个大人物要还乡了,)社长挨家挨户地通知每个差使:“你 们不能以任何借口来请假这些差使真不寻常,在缴纳草料时他们必须 把草根除掉,又要差夫,还要应付公差,这事儿得认真对待有的说是 车驾,有的说是銮舆,今天要回乡只见在喧闹的市集里,王乡老拿着 个陶托盘,赵忙郎抱着一个酒葫芦,身光颈靓,装模作样充当有钱人, 大摇大摆地走着,真讨厌! 忽然,瞎王留叫来一伙不三不四的男女胡乱地吹笛打鼓,好像在欢 迎什么一大队人马从村口进来,前头的人拿着几面旗子,颇威风似的 那些旗子上的图案千奇百怪:有白圆圈里套住一只白兔;有红圆圈里 套着一只黑乌鸦;有画着一只学跳舞的鸡;有画着长翅膀的狗;有画着 蛇缠在葫芦上……(这些乌七八糟的,太好笑了!) 还有用红漆刷过的叉,用银色镀过的斧头,连甜瓜苦瓜也镀了金色 枪尖挂着明晃晃的马镫,扇子铺了一层雪白的鹅毛还有那几个穿着 奇怪的人,手里拿着一些罕见的器仗。
辕条套的全是马,黄色丝绸做的伞的把是弯曲的车前站着八个好 像判官的人,车后的是随从还有几个漂亮女子穿着艳装,一样的打扮 译文那个大汉下车了,众人马上行礼,但他没有看在眼里 见乡亲们跪拜在地,他赶紧用手扶我突然抬起头一看,那 个我认识的,差点气死我了! 你本来姓刘,你妻子姓吕你们的底细:你以前是亭长 ,喜欢喝酒你的丈人在村教书,你曾经在我屋庄的东头住 ,和我一起割草喂牛,耕地 春天你摘了我的桑叶,冬天你借了我的米,我都不知有 多少了趁着换田契,强迫称了我三十斤麻,还酒债时偷着 少给我几斛豆这都是显而易见的,清清楚楚地写在账簿上 ,现成的放着字据文书 少着我的钱你在官差内赶紧偿还,欠我的粮食你要从粮 税里暗地里给我扣出来我琢磨着刘三:谁上来把你揪撮住 ,好好问一下为什么改了姓、换了名,要叫那汉高祖? 返回内容述评这套散曲,嘲笑汉高祖衣锦还乡的虚荣排场,讽刺他 的扰民行为,揭露他的无赖老底,把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 者皇帝作为嬉笑怒骂的对象,表现出对皇权至上的强烈不 满和对封建秩序的无比蔑视,胆识过人作品由八支曲子构成,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支【哨遍】 曲为一层,写车驾到来前乡里的忙乱;【耍孩儿】至【四 煞】为第二层,写农民眼中的銮舆仪仗;【三煞】至【一 煞】为第三层,写农民认出刘邦面目后的心理活动,借此 揭露刘邦微贱时的无赖行为;最后一层是【尾】,以讥笑 刘邦改姓更名“唤作汉高祖”,把整部喜剧推向高潮。
返回艺术赏析一、乡民的独特视角乡民的意识决定了乡民的独特视角,而这一独特视角 ,则使这套散曲从根本上对关于高祖还乡这一历史事件的 传统观念作出了整体性翻案文章当然,独特视角的更具 体体现,则在于全曲的乡民式幽默讽刺之中二、乡民的幽默讽刺这套散曲的讽刺是辛辣的,但这辛辣却不是板着面孔 斥责,而是藏在俏皮的幽默后面这幽默也不是高雅之士 的舞文弄墨,而是满纸土腥味儿的“农民式机智”三、乡民的方言口语《高祖还乡》组曲,以乡民的口吻展开的,用的多是 乡土语言和流行口语,所以它通俗、生动,而且与全曲的 讽刺性、喜剧性、幽默感相辅相成应当说,睢景臣的这套《高祖还乡》散曲,是运用极 其通俗生动的乡间口语,采取极具讽刺意味的幽默笔调, 在内容上化神圣为丑陋,在艺术上化浅俗为高雅,处处散 发着一种既以美为丑,又以丑为美的独特美感返回思考与练习一、 作品通过乡民的主观视角描写汉高祖还乡 场面,出现了哪些“误解”?这样描写的特殊效果是 什么?此文突出的意义是什么?二、 作品中的刘邦是个怎样的人?三、 作者对乡民所持的态度是怎样的?作品立足于平民百姓的主观视角,先是对乡里头面人物 反常的忙乱感到困惑,继而对“乔男女”、“大作怪衣服” 产生好奇,接下来自以为看破了真相,半是愤怒半是挖苦, 最后归于对“改了姓更了名”的指责。
无知、误解与真实情 况杂糅在一起,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普通乡民的心 理世界;而在这个似乎充满扭曲变形的世界里,却显露出了 汉高祖的真实面目作者巧妙地使变形与真实相反相成,在 调侃、幽默中透出犀利的批判锋芒流氓无赖本文借平民百姓之口,对刘邦尽情调侃、 嘲讽,表现出对帝王的轻蔑在封建专制统治 下,作者有这种见识和勇气,确属难能可贵 返回相关链接v相关评论v教学参考v补充注释v扩展阅读v相关图片返回相关评论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公哨遍制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公哨遍制 作新奇,诸公皆出其下元作新奇,诸公皆出其下元· ·锺嗣成锺嗣成《《录鬼录鬼 薄薄》》))睢景臣的著名套数睢景臣的著名套数《《般涉调般涉调· ·哨遍哨遍· ·高祖还高祖还 乡乡》》,把汉高祖写成一个泼皮无赖,表明作,把汉高祖写成一个泼皮无赖,表明作 家的视野已深入于市民的心理层面,以市民家的视野已深入于市民的心理层面,以市民 的目光观察神圣的事物章培恒、骆玉明的目光观察神圣的事物章培恒、骆玉明 《《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返回教学参考v《陌生与诙谐》陆剑平《名作欣赏》1999. 2v《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新解》卢 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0.6返回补充注释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是元杂剧和 散曲的合称。
散曲起于金元,便于清唱,它包括散套(套数、套曲)和 小令两种(也称清曲) 小令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篇,(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但可重复),同时,它又能歌唱它体制短小,句调长短不 齐,却有一定的腔格,元人称为“叶儿”套数(套曲、散套)沿自诸宫调,是由同宫调的二支以上 的曲子相联组成,成为有头有尾的一个整套曲子必须具备 三个条件:1.整套必须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是曲子互相联 缀而成 2.每套作品除了用带过曲作结以外,大多数在结 束处有一尾声 3.整套作品一般用一、二支小曲开端,中 间选用的调数可多可少少则二、三调,多则二、三十个 曲调)不管散套多长,采用多少曲子联缀成套,必须一韵到 底,不能换韵套数应标明该曲子属于何宫何调 五宫: 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 四调: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 补充注释杂剧: 最基本的一点是有剧情,能演出 所以它有宾白(说白)对白、科介动作和唱曲 ,每折戏的唱曲是一个套数同一折内由同 一个宫调的曲子组成,中间不变换宫调,一 折内一韵到底,这是与小令、套数的相似之 处基本形式是四折一锲子一折戏相当于 今天的一幕,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 开头或加在四折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 ,不能放在末尾。
补充注释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得沛中儿 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 兮守四方 ! ”令儿皆知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 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 思沛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 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 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沛中空县皆之邑西 献高祖复留止,帐饮三日——《《史记史记· ·高祖本纪高祖本纪》》补充注释《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诗是刘邦称帝后第七年(公元前195年) 所作当时淮南王英布叛乱,刘邦亲自率军征讨, 英布败逃,刘邦命其部将乘胜追击,自己则班师回 朝归途中,他停留在自己的故乡沛县,在沛宫里 摆下筵席,招待故乡父老在筵席上,刘邦击筑起 舞,慷慨悲歌,并表示要把沛县作为自己的私邑, 让这里的人民世世代代免除徭役赋税 补充注释《史记·高祖本纪》载,上(刘邦)问曰 :“如我能将几何?”信(韩信)曰:“陛下不 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如何?”信曰:“ 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 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返回扩展阅读v刘邦大传 作者:陈文德v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v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v试论刘邦的六大用人之道 返回相关图片刘邦刘邦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