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里宣卷漫记.doc
13页同里宣卷漫记张舫澜同里宣卷,又名吴江宣卷,是一种颇具民族传统特色的古老民间说唱艺术和地方曲艺宣卷即宝卷,吴江同里一带历来习惯把宝卷称之为宣卷,就是宣讲、宣唱宝卷的意思这是历史性的独特称呼同里宣卷源远流长,是吴方言区宣卷的一个重要支脉,同时与苏州宣卷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支脉,深深地植根在吴江的土地上,以同里为中心区域,以屯村、芦墟、北厍、莘塔、金家坝、黎里、松陵、八坼、南厍、平望等地为主要流传区,并辐射周围的乡镇和江浙沪毗邻地带,如浙江嘉善的陶庄、汾玉、大舜、丁栅、下甸庙、西塘、姚庄、干窑,嘉兴的田乐、莲泗荡、王江泾,上海青浦的金泽、西岑、商榻、朱家角、练塘,昆山的周庄、锦溪、千灯,苏州的郭巷、尹山、车坊、斜塘、甪直、胜浦、木渎、光福、东山、横泾、渭泾塘等地同里宣卷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貌、坚强的阵营、丰富的卷目、优秀的才艺,被公认为“宣卷之乡”,遐迩闻名区域环境同里宣卷的中心区域吴江市同里镇,是一座江南古镇,位于太湖之滨、古运河之东,四面临水,五湖环抱全镇总占地面积131.54平方公里,距苏州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离杭州130公里,南接318国道,西连苏嘉杭高速公路和227省道,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
全镇共有12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古镇区范围东至东溪桥,南至入镇口,西至陆家埭,北到红塔埭,面积为0.87平方公里自宋代建镇以来,同里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曾名“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为“铜里”,宋代拆字为“同里”,是目前江苏省保存最完整的水乡古镇,也是太湖十三景区之一198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镇,整个镇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这在江苏省是绝无仅有的1995年被列为省级首批历史文化古镇,后又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古镇2005年又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镇上的退思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水乡风光被誉为“东方威尼斯”同里特有的江南水乡风貌,大量的明清古建筑,浓厚的人文景观,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宣卷是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此外,同样在同里代代相传的民间文艺还有堂名、评弹、山歌、赞神歌、小调、江南丝竹、打莲湘、跳马灯、舞龙、舞狮、挑花蓝、荡湖船、放河灯等等其中宣卷是最为杰出的2001年同里镇获得了“江苏省民间艺术——宣卷之乡”称号2006年同里宣卷被列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同里宣卷又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正在认真做好向国家级“申遗”的准备工作。
历史渊源宣卷的历史十分悠久,起源于唐代的“俗讲”和宋代的“谈经”我国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先生对此作过一番考证和研究,在他所著的《中国俗文学史》中说宝卷是“讲唱变文的变相”、“变文的嫡派子孙”这一重要论断为国内外绝大多数的专家和学者所接受宣卷经历了为佛教、道教、民间宗教所用的漫长历程,然后逐步演变为民间宣卷那么同里宣卷到底发源于何时呢?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笔者曾采访过同里宣卷的两位著名艺人许维钧、闵培传,这两位前辈的回答是大致时间在明末清初,这是他们依据“文革”前所藏的宣卷手抄本上记载年代和师门口传而言的最近又听宣卷老艺人袁宝庭(89岁)、吴卯生(84岁)师弟兄讲,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吴江同里早有木鱼宣卷传唱,到了清末民初已十分盛行而上世纪三十年代直至解放前后却是丝弦宣卷的全盛时期现今,吴卯生老先生家中还珍藏了十多本宣卷手抄本,可见他的说法是有依据的我们认为有一定的道理车锡伦教授是当代研究宣卷和宝卷的著名专家,有《中国宝卷总目》、《信仰、教化、娱乐(中国宝卷研究及其它)》等专著2006年7月12日,他曾前往同里考察宣卷并撰文阐述:他在文中提及现能看到的有明万历二年(1574)初刊,题“古吴净业弟子金文编”的佛教宝卷《念佛三昧径路修行西资宝卷》。
又,明末陆人龙编话本小说《型世言》第十回:“烈妇忍死殉夫,贤媪割爱成女”,述万历十八年(1590)苏州昆山县陈鼎彝与妻子周氏去杭州上天竺还香愿,两家香船联在一起,“一路说说笑笑,打鼓筛锣,宣卷念佛,早已过了北新关……”还有清嘉庆、道光年间程寅锡《吴江新乐府·听卷》及吴江人沈云的《盛湖竹枝词》中均有宣卷的演唱纪实依据以上的有关资料,上面所提到的许、闵、袁、吴四位宣卷前辈关于同里宣卷的发源及传唱的年代大致能符合时代在前进,并在发生不断变化,听众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社会上的竞争也开始激烈起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同里宣卷艺人已开创“丝弦宣卷”,增加了伴奏乐器,丰富了卷目,充实了演出人员据《吴江文化五十年》等书记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吴江境内演唱同里宣卷的班子约有20个,艺人50多人据许维钧介绍,当时同里宣卷为了扩大影响,他还跟随师父和师兄们占领场子,曾在苏州一个道观里与苏滩唱“对台戏”,公开竞争甚至双方发生摩擦故而同里宣卷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直至解放前后,出现了明显好局面,成为丝弦宣卷的鼎盛时期但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夕,宣卷艺人大多参加中心工作,参与各种宣传演出,宣卷活动渐少,部分艺人到外地乡镇演唱,挂牌改名为“什锦吴书”,可视为同里宣卷的延续。
但在“文革”中彻底“绝迹”,不少宣卷老艺人,作为“封、资、修”的对象,受到批判和迫害好不容易扫除了“四害”,盼到了80年代,宣卷艺术又迎来了新的春天,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演出人员逐步增加,并纷纷组班,他们不但深入农村演出,还参加了政府和有关部门举办的艺术节、会演和节日等各种文化活动,不少宣卷艺人还宣唱到了苏州、嘉兴、杭州、上海等城市,老艺人顾计人还于1984年春到北京演出,上海《新民晚报》为此事专门发了一则简讯接着的二十多年,形势越来越好,同里宣卷得到了蓬勃发展宣卷的形势大好,但听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靠一位上手单调的说、唱、表已经难以满足听众的需求宣卷随着时代的发展,要适应和演变于是,在同里宣卷的每一个书台上,开始增添了一位得力助手——女下手,上下手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同时,演唱时还吸收了越剧、沪剧、锡剧、评弹等地方戏曲调和小曲小调,丰富了宣卷曲调宣唱的内容也涵盖古今,丰富多彩被广大农村听众尊称为“宣卷先生”的同里宣卷艺人们,就这样一步又一步地在宣卷艺术道路上执着地行走着根据2009年吴江市文广局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小组人员初步统计,目前吴江市宣卷班子共有28班,从业人员(包括临时机动人员和不常参加演出的老年艺人)共有142人。
演出场数,2007年统计一年最多达328场,一般均在200场左右2009年统计,一年最多的竟高达335场,较好的在300场左右,一般都在200场以上同里宣卷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演唱形式不论从表演形式、组合形式,还是从唱腔形式来分类,同里宣卷分成两类,也就是木鱼宣卷和丝弦宣卷两大类一、木鱼宣卷:木鱼宣卷,亦称平卷、文卷乐器只有大小两个木鱼、磬子(引磬)和碰铃一人主宣,称为“上手”,并相应敲打大小木鱼,木鱼下有垫子,一般用大米或黄沙装袋而成,二到三人和卷,并手执磬子、碰铃和卷(有时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加上一面小锣)上手每唱一句,和卷者均一起诵唱“南无阿弥陀佛”宣唱者还将卷本摊在桌上,随时翻阅卷本上盖有一方用绸缎或布做成的带有花纹的“经盖”(类似手帕),演出开始时掀开“经盖”开宣开卷时,用鸣尺(即“醒木”)在台面上一拍开场艺人们冬穿棉布(绸缎)长衫或长袄,夏穿纺绸料制成的对襟褂子宣唱的内容以传统剧目为主,大都是劝人为善、因果报应、扬善惩恶的故事,多与佛教、道教、民间宗教内容相关,如《香山宝卷》、《目莲宝卷》、《观音宝卷》、《猛将宝卷》、《关公宝卷》等,后来也宣唱一些神话故事和“私订终身在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朝廷奸人全杀完”的悲欢离合故事。
木鱼宣卷演唱的主要曲调有弥陀调、韦陀调、海花调、采字调、十字调、叹五更等自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宣卷改革创新,就出现了新兴的丝弦宣卷,木鱼宣卷逐渐减少,到解放后基本绝迹在少数赕佛人家或有特殊要求的专场演出,还能见到木鱼宣卷目前只有袁宝庭、吴卯生、沈祥元、胡畹峰等80岁以上的老艺人会唱木鱼宣卷二、丝弦宣卷:丝弦宣卷,亦称花卷、武卷所用乐器有角鱼、磬子、碰铃、二胡、扬琴、三弦、竹笛等,也有琵琶、笙、箫、锣等乐器备用,有上下手及乐队共4~8人(至少4人)丝弦宣卷的曲调也比较丰富,在木鱼宣卷“弥陀调”、“韦陀调”、“海花调”等基础上,吸收了“苏滩”和锡剧“簧调”中的韵律,创造了一种新的曲调——“丝弦调”,简称“宣调”同时还根据书情采用了各种小调、锡剧、越剧、沪剧、黄梅戏、京剧、评弹中的一些喜闻乐见的曲调加以适当改编后宣唱丝弦宣卷开场时,先合奏梅花三弄、快六、苏武牧羊、龙虎斗等乐曲闹场小落回(即间歇)时还要加唱小调正卷宣唱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古今再有在开场前要举行“请佛”仪式,结束后还有做“送佛”仪式唱仪式歌用的是木鱼宣卷中的弥陀调,仪式极虔诚丝弦宣卷各种不同类型的卷目简述如下:1、民间信仰类:有《妙英宝卷》、《目莲救母》、《猛将宝卷》、《关公宝卷》、《城隍卷》、《玉皇卷》、《八仙卷》等等。
2、神话类:有《张四姐闹东京》、《洛阳桥》、《唐僧出世》、《八宝山》、《苳永孝子卷》、《鲤鱼精》等等3、民间故事类:有《梅花戒》、《贤良记》、《玉珮记》、《双富贵》、《叔嫂风波》、《珍珠塔》、《金锁缘》、《雪里产子》等等4、移植改编类(此类即指从戏曲、传奇、古代小说中移植改编再创作的卷目):《冒婚记》、《白兔记》、《三拜花堂》、《情义冤仇》、《黄金印》、《龙凤锁》、《三线姻缘》、《春江月》等等另,丝弦宣卷中还有短篇小卷如《螳螂做亲》等,再有改编的现代中长篇卷目,如《白毛女》、《九件衣》、《红灯记》、《红岩》、《智取威虎山》、《小二黑结婚》等等,也曾风行一时不论木鱼宣卷和丝弦宣卷,其作品的思想大都是劝人为善,扬善惩恶,对村民、渔民和城镇市民等广大听众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和娱乐作用这对于当前现实社会提倡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生活是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流派特色同里宣卷艺术在近现代有四大流派,分别是许派、徐派、吴派、褚派且各派均有其艺术风格特色一、许派:又称“书派”、“雅韵派”、“韦陀派”许派的创始人为许维钧(1909-1991),早年主持过宣卷同业民间团体“宣扬社”,后又创立“许家班”。
许维钧自小喜爱文艺,放学后常赶到附近的怡鸿馆书场听戤壁书(即不买票,站在后面墙角立听)他先后拜陈良彬、王顺泉、查桂生三位宣卷老艺人为师,刻苦钻研学艺,他吸收了苏州评弹的表演艺术特色,仿评弹形式起“生、旦、净、丑”角色,官白用“中州韵”,说白用“苏白”,唱片典雅,词句严守韵脚、平仄,使他的宣卷别树一帜,被誉称为“书派宣卷”他创造了一种新调叫“韦陀调”,又称“许调”,故人们称他的流派又叫“韦陀派”他能宣唱100多部,代表作有《杀狗劝夫》、《林子文》、《村姑救夫》、《红楼镜》、《败子回头金不换》、《茶壶记》等他十分勤奋,富有创作天才,不少本子都经过了他的改编和充实加工他还自做了好多部手抄本,分赠给弟子当时他红极一时,江浙沪一带颇有名望,引来众多的宣卷爱好者欲拜他为师,他一生共收到20多名徒弟,如顾茂丰、袁宝庭、吴卯生、孙奇宾和他的三个胞妹许素贞、许雪瑛、许松宝等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他与徐银桥两人被并称为“宣卷王”值得提一下的是,他的门生袁宝庭于1958年10月14日随南通越剧团在北京中国文联大礼堂演出,其中他一人单独演唱了一个短篇同里宣卷,受到了中央领导周恩来、朱德、陈毅的接见,周总理与他亲切地握手,并合了影。
还有门生吴卯生于2008年9月被评为第一批吴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卷)代表性传承人许素贞的徒弟芮时龙于2008年6月被评为第一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卷)代表性传承人目前“许派”传人群体实力很强如赵华、肖燕、石念春、李明华、金兰芳、俞梅芳等,在艺术上各有千秋二、徐派:又称“本土派”、“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