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莱布尼茨的和谐统一思想.docx
7页论莱布尼茨的和谐统一思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3)【Reference】言及莱布尼茨,则必言他的和谐统一思想,讨论和谐统一,则必须从“单子”开始阐述单子”如何成为了莱布尼茨形而上学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石,又是如何从“单子”出发推衍出了和谐统一的结论?首先应该讨论莱布尼茨的“单子”所具有的特征,由这些特征可以看出莱布尼茨哲学思想中很多出彩的地方,同时也是以这些特征入手探索莱布尼茨和谐统一思想的起源,莱布尼茨的和谐统一是一种自我的统一,也是一种外在的统一Keys】单子;自我统一;和谐莱布尼茨在其著作《人类理智新论》以论战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其认识论思想,并在他的著作———《单子论》中阐发了更加丰富、具体的认识论思想在这两本书以及之前的《新系统》中,莱布尼茨通过对单子特性的规定和单子运动的规律,表达了他对认识主体的哲学思考,并进一步构建了以单子为基础,和谐统一为基本原则的认识论体系早在莱布尼茨的大学毕业论文《论个体性原则》中[]就可以看出,“个体性原则”的确立,其实就已经显露出了他日后单子论哲学体系的影子而后在1686 年的《形而上学序论》之中,莱布尼茨开始使用了“个体”、“元素”、“单元”这样的名词,这些名词可以看作“单子”概念的前身。
在1695 年发表的《新系统》之中,莱布尼茨更是公开陈述了单子论的形成过程,而后莱布尼茨在致洛比达的一封信中,第一次使用“单子”这个概念直至1714 年,莱布尼茨的重要著作《单子论》和《以理性为基础,自然和神恩的原则》出现,莱布尼茨得到了成熟的单子论观点在这里应当指出一点的是,莱布尼茨并不是像有些人所想的那样,在看到了旧原子论的内在矛盾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之后,抛弃了从物质实体方面规定世界本源的道路,转而从精神实体方面另辟蹊径;在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中,对于单子的选择,并不是为了寻找世界的本源,而是为了寻找说明人的精神现象和认识能力的客观根据在莱布尼茨的哲学体系中,“单子”无疑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单子”这个词源于希腊语moans,指“一个”或者“单纯”的意思,而在17 世纪,这个词常常被用来表示单元但是在莱布尼茨的思想体系中,“单子”俨然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东西在莱布尼茨的认识论体系之中,“单子”具有精神性、永恒性、独立性、无限性等特征单子应该是单纯的精神实体,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这种精神实体构成正是由于单子是单纯的精神实体,故而它不可能像事物那样具有部分,因此单子是不具有广延或者形状的,所以单子也是不可分的。
根据单子的精神性,莱布尼茨进一步推出了单子的其他的特性首先是永恒性,“无法想象一个单一实体会以任何一种自然方式沦亡出于同一理由,也不可设想一个单一实体可能以任何一种自然方式开始,因为他不可能通过复合形成即单子不同于物质,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它没有部分,故而单子并不能如同自然事物那样通过各个部分的相互组合而产生,通过各个部分的分解而消灭单子的产生和消灭只能归结于上帝的产生和毁灭,是由神迹造成的,而由单子组成的事物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死亡和消失紧接着就是单子的独立性,单子是没有广延的,也没有部分,因此就不可能有什么东西进入其内部并造成变化,所以单子之间不存在任何真正的相互作用,就如同莱布尼茨说的:“单子没有使某种东西能够藉以进出的窗口……不论实体还是偶然的东西都不可能从外部进入一个单子之内接下来是单子的无限性莱布尼茨认为单子不是一个,或者是有限个数,而是无限多宇宙之大包含万事万物,而万事万物皆由单子构成,所以单子在数量上就应该是无限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构成万物的需要莱布尼茨的单子还具有另外两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单子的质的不同和知觉单子是精神性实体,单子不具有广延,所以就没有量上的区别,而只有质的区别,不同的质使各个单子彼此区分开。
那这种质的不同究竟又是由什么造成的呢?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具有一项特殊的能力,即知觉知觉被莱布尼茨认为是单子自身具有的内在规定性按照莱布尼茨的理论,世界上的事物各不相同,构成事物的单子必定也是彼此不同的单子不具有形状,否则他们就会有部分因此每一个单子,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除非通过其内在的特质和活动,除了是它的知觉(即复合物,或外在事物在单纯实体中的表象)和欲望(即它从一个知觉过渡到另一个知觉的倾向)而外,不能是别的,这二者是变换的本原他又说:“知觉以及依附于它的东西以机械方式,籍助图形和动作,是解释不清楚的可见,人们必须在单一实体中而不是在复合的东西或者机构装置中去寻找知觉!而且,知觉及其变化这类东西也只有在单一实体中才能够找到单子之一切内在活动仅仅在于此按照莱布尼茨看来,每个单子都像灵魂一样具有知觉,由于每个单子在质的方面与其他任何单子不同,这种不同就意味着每个单子反映宇宙的角度不同,就是说,每个单子都从自己的角度反映宇宙,这正是单子具有的内在规定性的体现由于表象是单子的本质,每个单子都在进行着表象这一活动,所以莱布尼茨把各个单子等级的不同归结为“知觉”的模糊或清晰程度的不同知觉的变化意味着其单子及其所构成的事物的质的差别,无数的单子由于知觉清晰程度的不同,构成一个由低到高的系列,由仅仅具有模糊的“微知觉”,即表面看来无生命的物质,到稍高一些能自动生长而显然有感觉的“植物灵魂”,到具有清楚的“察觉”及“自我意识”和“理性”的心灵即人,以及甚至比人更高的,一直到唯一、普遍、必然的最高的单子,即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
比较清晰的知觉对于相对比较混乱的知觉有主动作用,而相对比较混乱的知觉又通过欲望不断向清晰的知觉变化从最高的单子“上帝”到最低等级的单子,其间存在着无限多的等级,每个相邻等级之间虽然有质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却无限小,以至我们不能插入一个知觉在两者之间,因此,知觉的清晰程度使从最低级的模糊的单子到最清晰的“上帝”之间构成了一条一环扣一环的链条,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整体,连续的单子之间具有极小的质的不同,从而莱布尼茨得出“自然不能飞跃”的结论,这样的一个连续的整体,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莱布尼茨要解决不可分的点和连续性之间关系的一种努力欲望是单子的自身原始的力的一种表现,莱布尼茨把欲望看作是使一个知觉变化或过渡到另一个知觉的内在因素,是单子变化、发展的动力,单子就是这样处于不停止的永恒追求中如果说知觉是单子对外部世界的表象,而欲望就是外部表象的变化欲望推动单子知觉状态的不断变化,从清晰到模糊或从模糊到清晰,从一个表象过渡到另一个表象,永不停息,在这个意义上说,欲望和知觉之间是不可分割的与知觉相对应,也有三种不同程度的欲望,最低级的是无意识的冲动,这是盲目的力,他对应于无意识的知觉;稍微高一级的是“本能的欲望”,这是从混乱的知觉中产生的欲望;最高级的是自我意识的欲望或意志,它是基于清楚的知觉所产生的变化根源。
知觉和欲望是一对相互关联的概念,他们存在于一切单子之中,并且不能离开对方而独立存在其实仅仅从上面所谈到的“单子”的知觉,就可以看出来莱布尼茨的关于自我的统一的观念,下面按照莱布尼茨的观点将这种自我的统一的过程浅谈一下在莱布尼茨看来,所有的物质总是可分的,所以在其中绝找不到真正的统一,而最多只能找到某一种聚集体的统一例如,一架机器就是这样一种聚集体的整体,这一整体肯定比其各个部分的总和要多,因为,如果我们只拥有各个部分,那么它们根本不可能像一台机器正常运转;但是,在莱布尼茨看来,这绝不涉及到某种从自身来看是统一的东西,因为设计者是从外部并按照其计划把各个部分组合成机器的因此实体的(自我、个人或单子的)基本统一是存在于理念性上的,哪怕它也可能在物质上作为形体而外在表现出来;它在人类个体的情况下是精神或一般地说是心灵这种理念性的、心灵性的统一,是我的自我构造的统一,不是我的肉体性自我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来自自身的统一而达到这一个统一,需要有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方面,在统一中存在着某些东西,这些东西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其内部是一种内在的“统一之杂多”另一方面,这种杂多必定联结在一起,以至于自我能够从内部来构造其统一;这种联结是一种“内部的活动”而这种“内部的活动”的根源即前文所述的“知觉”。
自我的统一处于内部因素的杂多结合中这种统一是建立在其内部状态对每一个单子来说都是特殊且独特的“个体规则”这一基础之上的,这一规则包含着自我整个过去和未来的生命史遵循这一内部规则,“万物都由于其自身的原因,借助一种完美的自身活动而涌流出来”植物和动物像人一样有感知,也就是感觉,它们起作用(尽管是可能的,但是却基于其自身内部规律)的时间短———它们有一种理念的、内部的、有机的统一原则,这一原则使我们有可能把它们也理解为统一,理解为单子因为它们具有一种内部力量和一种内部规则,这种规则就像从一种樱桃核中始终只会生长出一种樱桃树,而不会生长出李树接下来便是超出了个别单子,是针对所有单子的联系和结合的:单子的内部状态,即感知,显露整个宇宙,也就是说每一个单子在未来都是一次性和个体性的这种未来的显露,形成了每一个单子的个性和特性由于这无例外地关系到所有的单子,也[]就是关系到实体的整个世界,所以宇宙就形成一个整体,这一整体自身不再是一种单子的统一,而就其独特联系来说,它构成了一个聚集体(粒料)的整体然而,问题并不在于无意义的偶然堆积,因为适用于这种特殊聚集体的是:所有个人的世界都基于追求可能的最大完美,即在所有单子协调中“可能的最完满秩序方面”的“可能的最大多样性”。
这样,每一个个人的本原统一(单子)在某一和谐的整体中都找到其相应物,莱布尼茨把这种和谐整体叫做普遍和谐借此,统一与和谐的决定性结合就展示出来了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