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鲁迅研究名解暨简答题(课后).doc

21页
  • 卖家[上传人]:re****.1
  • 文档编号:498019412
  • 上传时间:2023-01-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0.50K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名词解释(选择,判断题见书)第一章 1、语丝 1924年,鲁迅和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孙伏园等发起成立“语丝社”,创办《语丝》杂志该杂志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式生动活泼,幽默辛辣,被称之为“语丝体”2、左联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大会在中华艺术大学举行,大会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周全平、蒋光慈两人为候补委员鲁迅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说,为“左联”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左联”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新文化运动领导的加强,标志着中国革命作家在党领导下的团结和统一,标志着中国革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第二章  1、启蒙主义启蒙在英语中为“enlightenment”这个词,它的词根是“light”,即光亮、明亮的意思,启蒙一词的原意也就是“照明”、“照耀”的意思,启蒙运动即以理性的启迪和科学之光去照亮人们的头脑,摆脱神学和封建统治的黑暗在欧洲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又一次“人的发现”和“人的解放”用“启蒙”一词作为英语“enlightenment”的翻译,可谓比较准确,在汉语中“启蒙”就是“开发蒙昧”或“使人们摆脱愚昧和迷信”的意思。

      第四章 1、《野草》 野草》共收录散文诗23篇(包括一首打油诗和一出诗剧),最初都曾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上,《题辞》曾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第138期,发表时署名均为鲁迅1927年4月鲁迅将《语丝》上的作品编定成册,同年7月以《野草》为总题,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印行,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2、《朝花夕拾》还在写作散文诗集《野草》中最后两篇《淡淡的血痕中》、《一觉》近两月之前,鲁迅已经开始了另外一个系列的散文篇章的写作最初的一篇《狗?猫?鼠》写于1926年2月21日,发表在刚创刊不久的《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五期上他将这篇文章命名为“旧事重提之一”紧接着又在第六期上发表《阿长与<山海经>》,为“旧事重提之二”后来,又陆续在同一杂志各期,仍然以“旧事重提”为名,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在结集出版时,还给这些文章的总题改了一个名称,叫做“朝花夕拾”1928年9月北京的未名社出版了这本散文集1932年9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第五章: 1、杂文 “杂文”可以说是鲁迅的文体它虽起源于《新青年》上的“随感录”,却主要由于鲁迅的创造和倡导,赋予了这种文体以丰厚的审美特质,从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艺性的议论文,往往融随笔、时评、政论、诗、散文于一炉,以便自由挥洒、短兵相接地对时事、政治、社会、历史、文化、习俗、宗教、道德诸类问题做出广泛而敏锐的反应 2、“鲁迅风”鲁迅去世之后,他所开创的现代杂文传统不但没有中断,反而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而更加蓬勃首先在30年代后期,处于“孤岛”的上海出现了后来被称为“鲁迅风”的杂文流派1938年11月,浙东六作家巴人(王任叔)、唐弢、柯灵、周木斋、周黎庵、文载道出版杂文合集《边鼓集》翌年1月,他们又集资创办了《鲁迅风》周刊,公开标出他们师承鲁迅杂文传统的宗旨这一年的7月,原《边鼓集》的作家加上孔另境,出版七人杂文合集《横眉集》1940年他们又各自出版个人杂文集,王任叔还出版有《论鲁迅的杂文》专著这一杂文流派在上海文坛产生了广泛影响第六章: 1、旧体诗词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新诗出现以前,自《诗经》以来的辞赋、古风、律绝、词曲等,与“古典诗歌”的意思相近,包括民歌在内;二是指新诗诞生以后,现代人用包括民歌、古典诗歌的形式创作的、主要表现现代人生活和情感的诗歌作品第七章: 1、乡土文学在《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一文里,鲁迅花了将近两千字的篇幅详细评述了“五四”前后在北京兴起的乡土文学。

      他首先对于“乡土文学”做了这样的界定:“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来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第八章: 1、学衡派 学衡派,因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以“昌明国萃,融化新知”为宗旨,极力抵制以白话代文言,反对新文化运动其思想的根底在美国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白壁德,学衡派的主要成员梅光迪、胡先啸、吴宓同后来的梁实秋都曾经师从过这位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2、“青年必读书”事件 1925年1月间《晨报?刊》刊出启事,征求“青年爱读书”与“青年必读书”各十部的书目,鲁迅的答卷是“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这段话常常被用来作为鲁迅是激烈“反传统”的证据,鲁迅此语在当时社会上引起广泛的争议乃至漫骂,直至今天也常常饱受非议,这就是所谓的“青年必读书”事件3、现代评论派“现代评论派”是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一个自由主义的政治文化派别,是围绕着《现代评论》周刊而形成的颇具思想复杂性的文化派别1924年12月,一批曾经留学欧美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教授和文化人创办了一个综合性刊物——《现代评论》周刊,主要撰稿人有王士杰、高一涵、胡适、陈源(陈西滢)、徐志摩、唐有壬、顾颉刚、燕树棠、周鲠生、皮宗石、陶孟和等。

      刊载文章的主要内容,大致可分为时政评论、文学创作、学术讨论和读者通信四大门类由于他们文章的基本宗旨,都主张转型期的中国政治体制,应效法西方人文精神、实行民主法律秩序,所以《现代评论》杂志也通常被人们视为是同人刊物简答题引论1、鲁迅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之“结”的意义表现在那些领域1、中国思想的世纪性变迁中,鲁迅和一般启蒙者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他对启蒙既支持又怀疑,体现出他在中国现代思想领域中的独特意义 2、中国现代政治革命的理想与选择,他不断地参与到革命浪潮中,又不停的反思革命,体现出鲁迅作为革命家的独特意义 3、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发展,鲁迅既重视文学的启蒙功用,又看到了文学的“无力” 4、中国现代伦理观念,鲁迅的看似偏激和不宽容理念,却真正体现出正义和人道的现代伦理价值第一章1、鲁迅在新文学运动中的贡献有哪些?从1917年到1927年新文学运动的10年间,鲁迅创作了两部小说集《呐喊》和《彷徨》,这是新文化运动中最可瞩目的实绩新文学运动十年中鲁迅作为旗手的贡献,还在于他对现代散文做出的努力鲁迅的散文优美深邃,具有哲理的韵味;而他对于大散文的开拓,创立了“杂文”的新散文品种,无疑是对现代文学的杰出奉献。

      鲁迅对新文学运动的贡献不仅在于自己的创作,还在于他对其他文学同仁和文学青年创作的帮助与支持第二章:1、为什么说“立人”是鲁迅启蒙思想的中心任务1、从“立人”的启蒙立场出发,鲁迅首先不断揭露并批判中国的“非人”的历史和现实 2、从“立人”启蒙立场,尤其是“个人”的立场出发,鲁迅又终其一生追求着自身的独立个性和思想自由,也就是个性主义 2、鲁迅启蒙道路中的自我反思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一,对于启蒙改变国民精神的效果,鲁迅是持怀疑和悲观的态度,正是这种怀疑和悲观,使得鲁迅常常反思启蒙运动本身 第二,鲁迅对启蒙的反思最主要的体现在对启蒙者自身弱点和缺陷的正视 第三,鲁迅对启蒙的反思还体现在对启蒙所依赖的理性和科学的反思3、概述鲁迅的伦理观第一,同情弱小,追求社会平等中国伦理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不平等性,人们往往按照辈分、年龄等条件来区分亲疏贵贱,形成一种伦理性社会秩序 第二,反对奴役,追求独立自由鲁迅高度关注人的精神独立与自由,反对一切形式的奴役与压迫 第三,提倡损己利人的自我牺牲精神 第四,坚持人道主义,尊重人的价值第三章1、为什么说“为人生”是鲁迅小说创作的思想基点1、鲁迅更明确的表述道,“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为人生”这正是理解鲁迅小说创作的基础,是他自觉理解和接受现代文学的社会性使命的明确表述 2、为人生,鲁迅建立着属于他自己的文学主题、感受方式,“直面惨淡的人生”是鲁迅文学区别于许多现代中国文学的独特的一以贯之的追求,是他与现实世界密切对话又保持自己思想艺术个性的最好的方式2、简述《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整体上来说,《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呈现出“立体”的结构,它既包含了鲁迅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性思考,也包含了鲁迅在建设中国现代新文化时的文化理想,还包含了鲁迅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个人哲思这三个层面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来概括,可以称为:社会层面、文化层面和哲学层面 1、在社会层面,《呐喊》、《彷徨》包含了鲁迅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危机的整体反思 2、文化层面:如何在反对封建宗法制度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现代新文化,鲁迅的宗旨是“立人”:既然中国社会危机的根本是“人”的问题,那么“立人”当然是新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鲁迅“立人”的第一步是“爱人”在《呐喊》、《彷徨》里,“爱人”表现为一种人道主义情怀和平民主义情怀 3、哲学层面:《呐喊》、《彷徨》主人公的自我否定是鲁迅自我心灵挣扎的外化:他一边在“呐喊”,一边又在“彷徨”,质疑自己所作所为的意义3、简述《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它们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完成了现代小说的艺术转型,没有鲁迅的筚路蓝缕之功,我们今天的小说恐怕不会有如此繁荣和创新的局面《呐喊》、《彷徨》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回味 1、《呐喊》、《彷徨》实现了小说题材的突破和深化传统小说注重情节,追求故事的完整性、传奇性,叙述的对象或是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或是风华绝代的才子佳人,形成旧小说特有的题材模式而《呐喊》和《彷徨》则直面惨淡的灰色人生,转向写普通人的平常事,刻画“老中国的儿女”的灵魂,在题材上有了全新的突破 2、叙述方式的现代转变与传统小说有头有尾,环环相扣,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不同,鲁迅小说叙述方式灵活多变,别具匠心这位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他完全自觉地借鉴西方小说形式,通过他的天才的发挥和转化,建立起现代小说的新典范 3、《呐喊》、《彷徨》饱含象征意蕴,丰富了现代小说的内涵五四”小说以“为人生”的社会写实小说为主,表现自我,袒露内心的自叙小说也风行一时,在民族灵魂改造和个性解放方面它们都起过巨大的作用,而在艺术表现上,却不如《呐喊》《彷徨》深沉蕴藉《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现实主义传统,这现实主义又是开放的,以写实为主,而融合了多样表现手法,尤其是汲取“象征”的手法,使作品具有浓郁的象征色彩和意蕴。

      象征的运用增强了写实文学的文学性,有言近旨远、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4、语言特色:鲁迅的文字精警峭拔,减省有时到了“洁癖”的程度,他以深刻的社会阅历和强大的思想能量为神髓,着墨不多而内力充实,元气精锐;但有时为造成一种崎岖辗转的效果,也不吝啬繁复、冗长的表达4、《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第一,《故事新编》的语言戏拟化特征第二,《故事新编》创作思维的隐喻性 “隐喻性”的创作思维及其内在的张力,使得《故事新编》呈现出以下独特的艺术特征: 首先是作品文本的空间形式的多层面性、流动性和解构性 其次是作品文本的时间形式的异代并置、古今杂糅和往返折叠 另外《故事新编》文体的“越界”现象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故事新编》中的所谓“油滑”的意义与价值第四章:1、简述《野草》的艺术特色《野草》中大多数篇章可以用“自言自语”来加以概括这也是鲁迅在特定精神境遇中的特定选择。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