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亭集序教案.doc
4页兰亭集序一、教学目标 1.语文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文 2.方法与技巧 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到“痛”的思想情感极其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五.教学媒体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且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亮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有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让学生看教材中《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从摹本中可以判断“书中极品”的评价绝非妄言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2、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王羲之(303-361),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故后世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名门望族,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兰亭集序》的由来:来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社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及友人谢安、孙『』等41人在兰亭举行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题名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文3、结合注释疏解字、词、句(1)通假字 吾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2)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今义:其,次第较后,第二;次,次要的地位Demon 2016/11/28 17:18:45②亦将有感于斯文(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③或取诸怀抱(古:胸怀抱负 今: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着;打算)④俯仰一生(古:形容时间短暂 今:低头抬头)⑤俯察品类之盛(古:物品,物类 今:物品的种类)(3)词类活用①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况修短随化短:寿命长短死生亦大矣大:大事②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作:把...看作③名词作动词映带左右。
带:环绕一觞一咏觞:喝酒④数词作动词故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什么看作一样(4)一词多义临①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③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次①列坐其次旁边,水边)②余船以次俱进次序)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致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②家贫,无以致书以观得到)③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修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④修守战之具整治)期①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注定)②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③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④期年之后周,满)5、文本研读(1)通读作品,把握情感(过渡)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记游山水是要抒发内心的情感,那么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请学生找出直接抒发情感的语句明确)“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即:(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2)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第二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了可也”,齐读1、2自然段看看作者为何而乐?(明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士相聚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环境幽美之乐(美景)“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聚会活动之乐(乐事)“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气候宜人之乐(良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享受之乐(赏心)(背诵指导)第一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是由、人物、环境、事件,第二段“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信可乐也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3)这种痛苦,痛心还是痛惜? 先来看看作者为什么而痛(作者痛的原因) (明确)人要真实的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种世俗生活如果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类”(静,谈玄悟道)——“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躁:归隐山林) 面对世俗生活,人们的爱好和取舍千差万别,但人生的忧患是相同的,“当其欣与所遇……感慨系之矣4)我们来看作者为何而悲?“悲是什么意思?悲伤?悲哀?悲叹?” 明确: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感慨”:死生亦大矣; 二悲后人叩问今人: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的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叹。
三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士大夫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崇尚虚无 (5)在本文写作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明确:本文三个特点 1 立意高远、蕴藉深长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死生关,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 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本文仅324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低,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 3 多用短句,节奏简洁明快 (6)<讨论>“悲”=消极? 明确:作者在感叹“况修短随化中终期于尽”时,没有走向消极无为,而是在一定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盛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的哲学观点,于悲伤感慨中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留恋珍惜未知死、焉知生?”正因为生命有尽头,所以我们才要珍惜生命,正因为人生无奈,所以我们才要创造价值,所以我们可以悲叹生命,因为生命的可悲,人生的悲剧才会让我们懂得珍惜!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这种思想认识,在崇尚玄学,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6 小结教学内容 本文首先,从作者对兰亭盛会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其次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最后批判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在玄谈盛行的东晋也是难能可贵的 王羲之真是一个奇人,他能在别人皆作态时“袒腹东床”气度实在非凡,他能在别人皆“乐”时想到“乐”之后“痛”之“悲”,思想何等深邃!他的人格和书法,散文一起化为宝贵的文化遗产隐蔽着后人冒泡】熊熊(1263314425) 17:23:21有人说《兰亭集序》40岁才能读懂,而我说,在我们20岁前就应该思考快乐,生命与永恒!这种思考可能还比较肤浅,但只要同学们努力去思考探究,就会缩短与伟人的思想距离,甚至还会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思想领究! 7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