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仲的文化治国方略及其当代价值文化研究论文.doc
5页管仲的文化治国方略及其当代价值_文化研究论文 摘 要: 管仲相齐40年使齐国成为号令诸侯的霸主他的文化治国战略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独特的一方面管仲强调 发展 经济 的基础性作用,把富国和富民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其文化治国思想的物质基础;其文化治国的战略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继承周文化,从而进入文化主流;二是通过吸纳周边文化,从而促进文化在齐地的融合;在前两者基础上塑造独具魅力的齐文化,成就文化大国的理想,从而构成对经济和 政治 的强力支撑管仲的文化治国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建制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文化之基础在于民众,文化的重塑要体现兼容和开放的精神 关键词:管仲;文化治国;齐文化 管仲(?—前645),春秋初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在他担任齐国宰相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齐国“通货积财,富国强兵”[1]2132,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1]2131的大业孔子称赞管仲的功绩:“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2]梁启超说管仲是“ 中国 最大之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钜子也”,说:“其以伟大之政治家而兼为伟大之政治学者,求诸吾国得两人,于后则有荆公,于前则有管子,此我国足以自豪于世界也。
[3],由此足见管仲的思想和业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管仲的思想主要见于《管子》一书,该书保存了管仲丰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思想本文试图对管仲的文化治国思想进行挖掘,并求得对今天的社会建制的启示意义 一、富国富民:管仲文化治国的现实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步形成孟轲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孟子•离娄下》),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中国社会从西周到春秋的转变周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构成当时政治活动的主要特征春秋初年,管仲任齐国国相之后,“慎轻重,贵权衡”[1]2132,把经济建设放到国家建设的首要地位要在混乱的格局中保全和发展自己,必须首先取得经济的优先权国家富裕是长治久安的现实基础,也是管仲文化治国战略的物质前提 富国是治国的根本管仲说:“错国于不倾之地,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管子•牧民》)强调了发展经济的基础性作用而管仲富国思想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把富国和富民有机地统一了起来在中国传统的政治认识中,往往把国家和人民不自觉地对立起来,把国家富裕建立在对老百姓的赋税和盘剥之上而管仲把富民作为治国的第一要务,这在先秦诸子中是没有的。
《管子•治国》开篇明义:“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为什么会这样呢?“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又说:“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管子•牧民》)从此出发,管仲强调治国者必须善于与民同利,因为“凡人者,莫不欲利而恶害”所以,“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久;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管子•版法解》),“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力《管子•权修》),只有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做到民富国强,才有力量与诸侯抗衡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善分民也圣人不能分民,则犹百姓也”(《管子•乘马》)在管仲执政期间,齐国推行“慈于民,予无财;宽政役,敬百姓”(《管子•小匡》)的政策,尽量做到“静其民而不扰,佚其民而不劳”(《管子•形势解》),通过“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管子•霸言》),使得齐国百姓生活得到保障,政权获得巩固和稳定这不仅促使齐国在经济上富足殷实,政治上安定秩序,也为管仲文化治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二、管仲文化治国的具体实践 “区区之齐在海滨”[1]2132,地理形势的阻隔使得齐长久以来偏离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主流文化虽然管仲以九合诸侯,“尊王攘夷”之功,使齐国一跃而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但是在文化上仍然相对落后从文化上来说,齐国属于东夷的文化圈管仲大胆提出变革的政治 哲学 和政治主张,主张用文化理念来统治臣民,顺服周边,这对于文化的挽救和政治的崛起,无疑在 历史 上是一大创举管仲文化治国的具体举措如下: 1.继承周文化——进入文化主流西周时期的齐国,姜太公实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基本国策,对原来的夷俗夷礼未作大的改动到了桓管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了一系列文化改革,积极向主流的周文化靠拢,促进了夷夏文化在齐地的融合修旧法,择其善者举而严用之《管子•小匡》)通过整饬、修复文武周公旧法,择其适合齐国社会实际的部分,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主要表现在:其一,创造性地借用周文化中的礼、义文化管仲认为:“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四维者,“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牧民》)四维之中,礼、义为先,通过用礼、义来规范人们行为,整饬社会秩序,挽救了处于紧张之中的夷礼、夷俗。
其二,吸收了周公“明德慎罚”的思想管仲认为,德是国家长治久安的要素之一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管子•牧民》),在明德的同时,管仲亦主张慎罚他说:“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管子•牧民》),因而他主张刑罚上要慎重而严谨其三,汲取并发展了重农爱民传统管仲认为,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求天下“始于爱民”(《管子•小匡》),“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管子•牧民》),管仲又把爱民具体概括为六个方面,即“厚其生”,“输之以财”,“遗之以利”,“宽其政”,“匡其急”,“振其穷”并且强调“五谷者,民之司命也《管子•山权数》),从治国的角度上:“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管子•五辅》),又说:“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管子•治国》)应该特别指出的是,管仲在继承周人重农思想的同时,并没有放弃齐人重视工商业的传统,而是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做到了农、工、商并重由上可知,管仲期望通过对周文化的继承,将周人的礼义精神、明德慎罚思想、重农爱民等传统引入齐国,使齐地的文化迈入主流文化之列,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从而对周边构成了强力的吸引。
2.吸纳周边文化——促进文化融合其一,吸收鲁文化齐、鲁两国地域相邻,在文化方面具有相通之处,同时,齐人的务实开放,鲁人的重视礼乐,使齐、鲁两国在文化上又各具特色桓管时期,两国文化有着极为活跃的互动式交流,管仲改革就有吸收鲁文化之长、来丰富和完善自身之意管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定四民之居,推行士、农、工、商四业并举的政策,把 发展 农业放在基础的地位,置于工、商业之前,这本身就是对鲁国以农业立国思想的吸取;管仲还针对齐国传统礼义道德观念淡薄,习俗落后,以致于君臣上下无礼、男女关系混乱,从而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 政治 稳定的情况,十分注意从鲁国吸收周礼文化,强调礼义道德的建设其二,倡导诸侯会盟,促进文化交流据统计齐桓公合诸侯十五次,这大大加强了以齐国为中心的中原各国的会盟、往来和交流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它整饬和收拾西周以来,由于周室衰微所形成的中原华夏之国一盘散沙的分崩离析局面,大大减弱了中原各国相互的攻伐,维护了较长时间内的统一稳定的局面而另一方面,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则促进了中原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在夏、商、周以来积累了千年的中原文化发生动摇的时候,这种做法对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孔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又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4]齐国通过和周边各国的会盟和文化交往,在“尊王”的旗帜下,实现了融合中华民族文化的目的 3.塑造齐文化——成就文化大国理想管仲以九合诸侯,“尊王攘夷”之功,使齐国一跃成为当时的政治、 经济 中心,而与此同时,同周边文化的交流、整合使齐国同时也成为中原文化的中心,成为文化大国管仲对待文化的态度,既不同于周初的伯禽治鲁,立足革除当地文化,倡行华夏文明;也没有完全因袭太公的做法,因俗简礼,而是有继承,有摒弃,有融合,有发展,将齐文化真正地改造成兼容并包、开放务实的新文化的融合体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多地域文化中,齐文化展现出其强大的活力和丰富的内涵可以这样认为,在政治理想的实现中,齐文化经历了价值整合之后,融汇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主流当中,成为 中国 传统文化的主干,使当时的齐国能够在政治上统领诸侯,军事上震慑周边,文化上构成对中原地区强大的辐射力 三、管仲文化治国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种文化或者思想,必须反映当时的社会需要和环境管仲从现实的社会条件出发,制定了符合齐国现状的治国策略。
他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髓,创立了一套适应时世的政治 哲学 和政治方略,提出了影响至今的文化治国思想,力图用文化的影响力来维护和保障政治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这一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治理和构建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文化治国之道基础在民管仲是极力主张顺应民意的,其提出的“利民”、“富民”、“顺民”主张体现了深刻的民本思想“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闻,以天下之心虑”(《管子•九守》)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中,齐文化的富民思想是独具匠心的,先秦民本思想的勃兴,是与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政治格局与生俱来的此起彼伏的一次次“民变”、“民溃”的事实震撼了列国统治者,从而使他们猛醒于民众对其巩固统治的巨大力量[5]管仲也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同时,他也倡导“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原理,采取了一系列务实的经济措施,走富国强兵的道路同时主张在抓经济发展,“富民”、“强民”的同时,也要进行以“礼、义、廉、耻”为主要内容的国民道德 教育 ,平衡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差距,从而使社会安定,增强齐国的综合国力《管子》中的思想体现了全面的义利并重思想,它告诉我们,国家的发展是一项综合、全面、和谐的系统工程,不是单指某一个方面的振兴与进步。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的时期,市场机制尚未完善,社会控制系统尚不完备,多元利益主体及由市场产生的各种弊病时有出现,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整个社会的发展仍未完全和谐,管仲的民本思想和义利观无疑对当今社会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化的重塑要体现兼容性、开放性管仲促使齐国文化在广度和深度上,更快更大地推行开放和兼容的政策它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既尚法制,又崇礼教管仲主张在治理国家中法与德不可或缺,应该德法并施可以说管仲充分利用了人性、人心,以礼治民、以德教化、以“德法”治国二是既重王霸政道,又重民生技巧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必须礼法并举,王霸兼施对待百姓,要与民同利,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可获得进步桓管时期,齐文化的兼容性、开放性,不仅促进了齐国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的巨变,也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实践证明,文化兼容是 历史 发展的必然,只靠封闭的文化和单一的手段治国理民是不可行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各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和融合的空间障碍逐渐消除,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各民族文化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如何保存、弘扬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如何在文化多元的世界中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共处,这是个世界性的难题。
从管仲的文化治国思想中,我们看到,当代社会文化的建构,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念与民族文化精神的全面更新,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