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语文上册23隆中对导学案新人教版.doc
6页23隆中对精彩开篇词“未出茅庐,而已知天下三分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智慧人物公元207年,刘备为“兴复汉室”积极搜罗人才经徐庶推荐,他三顾茅庐才见到了隐居隆中的诸葛亮面对刘备求贤下士的真诚,诸葛亮在全面中肯地分析了当时全国的形势后,为刘备提出了一个进取荆益、联孙抗曹、革新政治、逐步统一中国的政治军事方案,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2.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3.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4.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好为《梁父吟》(hào) 因屏人(bǐng) 猖蹶(jué) 屯新野(tún) 先主遂诣亮(yì) 倾颓(tuí) 亮躬耕陇亩(lǒnɡ) 不可胜数(shènɡ) 乐毅(yuè) 欲信大义(shēn) 北据汉、沔(miǎn) 帝室之胄(zhòu)2.积累文言词汇。
1)一词多义:①谓 谓为信然(说) 谓先主曰(对……说)②已 然志犹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 已历三世(已经)③信 谓为信然(确实)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④然 谓为信然(这样) 然志犹未已(但是)⑤用 遂用猖獗(因此) 贤能为之用(利用)此用武之国(运用)(2)古今异义①将军宜枉驾顾之 (古:拜访 今:照顾)②凡三往 (古:总共 今:平凡)③孤不度德量力 (古: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孤立)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大概 今:危险)⑤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古:一天天 今:太阳)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古:可以把 今:可能,能够,许可)⑦利尽南海 (古:南方近海的地方 今:指中国南海)⑧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用来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作者链接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在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4.文体链接“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三国志》是历史散文,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画,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文学价值很高《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5.背景链接时代背景:《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群雄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汉室后裔刘备想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但苦于势单力薄,无力与曹操、孙权抗衡于是,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壮大力量公元207年,徐庶把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樊市西)的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就先后三顾茅庐,征询诸葛亮对兴复大业的意见本文写的就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1.翻译课文引导学生边读边口译课文,要求采用直译法,忠实原意,字字落实针对学生理解得不确切或有困难的地方加以点拨,并重点提示下列词句,要求学生加深理解,注意积累,掌握规律。
交流点拨】(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2)“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4)“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广布于天下2.读罢课文,文中的刘备和诸葛亮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交流点拨】刘备:重视人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诸葛亮:才华横溢,料事如神,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3.理清文章结构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第三部分(第3—5段):写刘备三顾茅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四、拓展延伸1.利用网络或图书,搜集后人吟咏诸葛亮的诗词或对联几首(副)交流】(1)有关诸葛亮的对联①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注解:两表:《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 一对:隆中对】②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注解:六出:六出祁山七擒:七擒孟获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
东和:东和孙权 北拒:北拒曹操排八阵:摆设八卦阵 酬三顾: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取西蜀:攻取西蜀 定南蛮:平定南方叛乱 用火攻:指赤壁之战2)赞扬诸葛亮的诗歌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本文“凡三往,乃见”只五个字,《三国演义》在37和38回里写成五千余字要求学生必读这两回的相关文字,感悟小说作者的创造虚构,看看小说进行了哪些艺术加工有余力和兴趣者,可通读《三国志·诸葛亮传》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这节课我们将具体了解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领略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此基础之上,再重点分析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1.字词疏导(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用箪,名词作状语。
壶,用水壶,名词作状语2)通假字①欲伸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②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3)句式①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②省略句:君与俱来③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4)把握下列重点句子意思,请学生练习翻译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谁都没有承认他这种比法②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就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④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说我该采取怎样的办法?⑤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他挟持皇帝向全国发号施令,这样的话我们是在不能和他争锋相对的⑥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应让学生掌握判断句翻译形式)⑦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指控制几个州郡的地方军阀数也数不完掌握“者”的固定用法)⑧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广布于天下。
掌握倒装句翻译形式:信义“于四海”著)⑨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2.文本探究(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1)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其语言表明了什么样的态度和心情?【交流点拨】其语言表明平生抱负,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出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2)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什么结论?【交流点拨】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不可与争锋的结论3)接着从哪几方面分析孙权?结论是什么?【交流点拨】从政权、地利、人和这几方面分析,结论是孙权可结为外援,不可图也4)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怎样暗示刘备?【交流点拨】地形有利,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用反问句方式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给了刘备5)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交流点拨】有利条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6)建立根据地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怎么办?【交流点拨】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
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的行动方向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民族关系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后顾之忧外交:联合孙权共击曹操内政:革新政治等待时机,兵分两路钳形攻势,直取中原3.人物赏析(1)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交流点拨】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交流点拨】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即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儿子)的后代,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
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刘表:荆州牧刘璋:益州牧,昏庸懦弱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关羽、张飞:是刘备的手下3)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交流点拨】曹操和孙权、刘表、刘璋、张鲁4)朗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塑造方法,同桌之间交流交流点拨】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①开头一段写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从正面描写他的非凡抱负;第二段写徐庶向刘备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