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士的发展.doc
6页古代士的发展“士”的阶层很早就出现了,泛指具有一定才能的民间人才他 们往往出身于贫寒之家或没落的贵族,靠自己的一技之长依附于贵 族,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周初,士为奴隶制度下的一种阶级身份,在卿大夫之下,庶民之 上大多为卿大夫的非嫡长子,也有周天子与诸侯加封的士大夫,是 西周最低级的贵族春秋战国群雄割据,战乱频繁各国有名有钱的诸侯贵族,如春 中君、孟尝君等,都以“养士”为时尚,最多时可达数千人,还互相 攀比炫耀毛遂自荐”的典故说明,当时的“士”并没有特别的标 准,甚至是自称有才,也可以说服贵族,成为“士族”之列提出“士”的理论标准的是孔子《论语•子路》子贡问:“何 如斯可谓之士矣” ?孔子答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 谓士矣这就是说,只要严于律己、忠君爱国的人就能称为“士”士”和“君子”的概念有时基本上是重叠的,若细分,则“士”的 德行修养要比“君子”略低,也可以说“士”是有志于成为“君子” 的人这种“士”的精神,在实践上更多的是“侠士” O如刺杀秦王嬴 政失败的荆轲,在出发前就立下豪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 兮不复还”这种为了君王托付的使命,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豪迈气概 和高洁品质被作为一种精神典范。
这和孔子的主张也是一致的也有 隐居深山,关心朝政但并不插手,“坐山观虎斗”的“隐士”,隐士 在老百姓眼里是值得尊敬但又是神秘的O形成:制度保障汉代的董仲舒说服当时的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政策从此,孔子及其弟子的儒家学说开始成为以后各代上的主流哲 学注意:儒学在各代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不同)孔子的学说鼓励知识分子“入世”,即直接做官参与政治,来报 效君王和国家汉代的官员选拔制度还不十分完善,主要是王室贵族 推荐一些品德高尚的人才进入政府比如,以“孝”出名,被选拔为 官员就很常见考试不是必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著名的“竹林七贤”他们既有很高的 文学、艺术造诣,又有高洁的道德操守,但一方面又狂放不羁,放浪 形骸他们中的许多人情愿醉酒而死,也不在腐败的朝廷中工作这 种精神气质对孔子的“士”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即如果政治黑暗,那 么因为不愿同流合污而远离政治,醉心于文学艺术,也是符合“士” 的操守的,即“隐”这种精神也可在老庄哲学中找到母体虽然隋唐时期就有了科举制度,但真正称为选拔政府官员的唯一 途径还是在宋代以后宋代程朱理学的发展进--步强化、发展了儒家 思想,占据了哲学的主流地位。
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文化考试成了 做官的唯一合法途径学而优则仕”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 高”开始成为读书人信奉的格言反过来说,政府官员也必须是饱读 儒家诗书经典的文化人这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了 “士大夫”群体必然 是一个精英知识分子阶层这样,哲学精神的传承有了制度上的保障,“士大夫”这一阶层 应该说在宋代正式形成了发展:进退两得绝大多数“士大夫”都怀有“尽忠竭力报效皇恩,鞠躬尽瘁死而 后己”的崇高道德使命感因此,政治是他们人生的第一要务;但同 时,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决定了他们是文学、书法、绘画、篆刻、古董 收藏等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文人画”,由于宋徽宗个人的爱好而大力 提倡士大夫投入绘画创作这进一步提高了绘画的文化品位和艺术 性宋代以后,一般历代的大诗人、大画家、大书法家,绝大多数也 都是曾在政府中担任要职的官员,如苏轼、米芾、蔡京等等像唐朝 的李白那样,没有太多政治经历,全凭诗文著名的“自由知识分子” 几乎绝迹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末衰落:科举消亡清末以来,社会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 “士大夫”也渐渐变成了一个历史名词清末(19世纪末,20世纪初)政治在内忧外患中己经面临全面 崩溃。
科举制度在西学东渐的风潮中也越发显得落后,成了束缚人才的“瓶颈” O而被迫的开放,却让中国的读书人看到了新的知识和新 的获得知识的方式1905年9月2日,慈禧上谕明告:“著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 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不仅标志着科举制度的 千年绝唱,更对中国的教育、文化产生了重大改变士大夫”从此 也成了一个空有“士大夫情结”,而再也没有实际地位的历史名词 了士大夫”对知识、文化、艺术的垄断也不复存在主要方面编辑从内涵上考察,士大夫主要包含如下两方面的内容:士大夫其一指居官与有职位的人《周礼•考工记》云:“坐而论道谓之王 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用现代话说,士大夫是职能官《墨子•三 辩》批评“士大夫倦于听治”这里泛指一切官吏《战国策•秦策 二》载:“诸士大夫皆贺这里的士大夫指楚朝廷之臣与王之左右《荀子•王霸》云:“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 大夫分职而听这里的士大夫指一切居官在职之人《君道》乂讲:“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行其所宜上贤使之 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侯,下贤使之为士大夫,是所以显设之也 士大夫指诸侯以下的官吏文官称士大夫,武官也称士大夫,《荀 子•议兵》载:“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
《吴 子•励士》:“于是(魏)武侯设座庙廷,为三行,飨士大夫哪一层官吏称士大夫,无明确规定,从一些材料看,大抵为中上 层官僚《荀子•君子》讲:“圣王在上,分义行乎下,则士大夫无 流淫之行,百吏官人无怠慢之事,众庶百姓无奸怪之俗这里把士 大夫置于百吏官人之上《君道》把士大夫列于“官师”之前官师, 百吏之长《强国》篇讲:“大功己立,则君享其成,群臣享其功, 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禄《正论》讲:,爵列尊,贡禄 厚,形势胜,上为天子诸侯,下为卿相士大夫以上材料都说明士 大夫在官僚层次中是比较高的因士大夫是比较高级的官吏,所以享 有不同的田邑《荀子•荣辱》说:“志行修,临官治,上则能顺上, 下则能保其职,是士大夫之所以取山邑也《礼论》中记载士大夫 占有的田邑多寡不同,“有五乘之地者”,“有三乘之地者”有些 士大夫似乎还有私兵《战国策•齐策五》:“甲兵之具,官之所私 也,士大夫之所匿……”其二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文人齐孟尝君失势之后,门客纷纷离去, 这些门客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称为“士”,在《战国策•齐策 四》记述同一事件时则称之为“士大夫”《韩非子•诡使》载:“今 士大夫不羞污泥丑辱而宦。
意思是士大夫无德行而任官在这里, 士大夫与官宦是两个含义,士大夫指文化人可见,士大夫可以指在 位的官僚,可以指不在位的知识分子,也可兼指士大夫从此时起在 中国历史上形成一个特殊的集团他们是知识分子与官僚相结合的产 物,是两者的胶着体评价编辑士大夫是中国社会特有的产物事实上,士大夫即知识分子,在 儒家学派定于一尊之后的漫长年代里,当然专指儒家学派的知识分 子,有时也笼统称之为“读书人”,当然读的是儒书在专制社会的 中国,他们以作官为唯一职业,所以更精确地说,士大夫即担任政府 官员的知识分子,包括现职官员,退休官员,和正在苦读儒书,将来 有可能性担任官员的人物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又不是一个完全等同的概念士大夫都是知识 分子,但知识分子不一定是士大夫士大夫专指那些以做官为唯一目 的知识分子十九世纪以前的中国,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很难区分开来, 因为那时读书人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当官,只有极少例外今天的中 国知识分子与当官没有必然联系,但只要有机会当官,很少有知识分 子会放弃这个荣耀因此中国知识分子与士大夫在血统上是一脉相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