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高地.docx
6页制度高地 篇一:科创人才20条]人才高地要高在制度环境 [科创人才20条]人才高地要高在制度环境 作为上海《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的第一个相关配套政策,《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迈出坚实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驱动的实质就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如果我们将科创中心建设视作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那么与之息息相关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同样是一项重大而深远的国家战略能不能充分创造条件,让各类人才“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让各类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不仅关乎科创中心建设的成果,更关系到上海这座城市长远发展的动能 人才历来被上海视作最重要的资源早在数年前,上海就提出要建设成为国际人才高地但毋庸讳言,同世界一流水准相比,上海的创新人才集聚度和活力还有不小的差距:人才流动的开放性、市场化程度和便利程度尚显不足,针对人才的激励评价机制尚不完善,“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都尚未健全。
建设科创中心,就要打破“坛坛罐罐”、破除一切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瓶颈作为此前一年深入调研的结晶,此番出台的《实施意见》,正是要为各类人才的近悦远来、各尽其才而畅通渠道、铲除障碍在人才引进、人才管理评价和创新创业环境培育方面,《实施意见》对之前反映集中的许多问题逐一给出了明确的回应,在各方的支持下,不少方面政策突破的力度更是前所未有同时,除了针对旧瓶颈开刀,《实施意见》中将科创中心建设与自贸区建设等改革机遇结合,在人才引进和管理方面推出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也体现出浓厚的创新意味 而在一条条“干货”之余,《实施意见》其实提出了这样的思考:什么是上海需要的人才,人才在上海又需要什么?在科创中心建设的语境下,我们对“人才”的界定再不能守着过往的陈见无论是代表“高精尖”的全球创新人才,还是拥有激情与活力的草根创新创业者,只要符合科创中心的发展方向,都应当得到充分的舞台同时,人才的需求也不再是简单的“一张证”或“一套房”比之物质条件,他们更需要这座城市提供开放而公平的环境、 科学合理的管理评价机制和尊重市场导向的分配激励制度有了这些,一个适宜创新的环境才成为可能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意味着更加注重市场机制、更加尊重创新规律、更加体现开放精神。
《实施意见》中提供的这些启示,同样值得我们在整个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反复思考、牢牢把握 篇二:道德无高地 道德无高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对外交往的迅速扩大,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劳动观念、休闲观念、公民观念、法制观念、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等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社会意识领域的变化作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本是极为正常、无可厚非的,但曾几何时,有些人一方面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种种成果和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却难以适应社会意识状态的变化,或者说,内心深处却在抵制、拒绝、反抗这种社会意识的变化,因而发出了“道德滑坡”的感叹和哀鸣 不管道德滑坡论者的初衷如何,这种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因为无论是从逻辑上看,还是从社会实际生活来看,这种观点不但在理论上站不住脚,而且在实践上是有害无利的 首先,道德滑坡论并没有历史依据断言道德滑坡者,往往给人一种错觉,似乎历史上曾经有过道德高坡如若以往没有高坡,则谈不上今天滑坡那么什么时期是人类的道德高坡呢?原始社会吗?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说法,那是部落间的战争成为经常性的交往方式的时期,能说社会道德高尚吗?以奴隶制、封建制为代表的封建社会吗?那是等级森严、连人的起码的平等都谈不上的时期,能说社会风正气清吗?以资本主义制度为代表的近代社会吗?那是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社会,也是人吃人的社会,能说拥有高尚道德吗?在我国,即使到新中国建立后,上个世纪50年代,先是因知识分子窝里斗而造成反右斗争扩大化,继而又发生谎话盛行的大跃进,能说当时道德高尚吗?至于60~70年代发生的“文化大革命”,据诗人描述,那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时期,恐怕谁也不敢妄言那时人们普遍拥有高尚道德水准。
既然改革开放前在社会生活中并不存在道德高地,那么改革开放以来所谓的道德滑坡,也就失去了“下滑”的逻辑前提 其次,道德滑坡论也不符合社会现实情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法律是硬约束,伦理只是软约束,作为对社会伦理的反映,法律是社会伦理状况的晴雨表法制走向健全,必然地彰显社会伦理的进步而不是退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人们的物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思想观念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比如说,市场经济观念强化了,计划经济意识淡化了;按劳分配观念强化了,平均主义、大锅饭意识淡化了;公民观念强化了,愚民意识淡化了;法制观念强化了,人治意识淡化了;自由婚姻观念强化了,买卖婚姻意识淡化了;女权观念强化了,男尊女卑意识淡化了所有这些观念的变化,到底是进步抑或退步?不言自明之 所以出现道德滑坡论,深究起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会进步,特别是信息社会到来,人们针对社会生活中难免存在的尚不完美的东西,可以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有时甚至言过其实、夸大其词应该说,较之以往人们面对丑恶现象噤若寒蝉的万马齐喑局面,这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另一方面是由于物资生活条件提升很迅速,人们自然有理由期待道德进步也同样迅速,殊不知社会意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固然或迟或早会随之进步,但有一个相对滞后期。
最后要说明的是,断言道德滑坡论者,至少其潜意识就是今不如昔,怀念过去,也不排除否定现在甚至少数别有用心者借此论调,用以攻击改革开放,或者说否定改革开放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似曾相识,令人耳熟从历史上看,当年孔老先生哀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其实就是现代版的道德滑坡论但孔老先生真正的用意何在呢?不就是他声嘶力竭地提出要“克己复礼”吗?而用人类进步的标准来衡量,春秋时期较之西周,道德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反观今天,“道德滑坡”与“礼崩乐坏”如出一辙,异曲同工而且要看到,面对社会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动辄哀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在中国历朝历代都不绝于缕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借以往的道德规范试图阻止当下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社会观念变化,虽然这类做法屡见不鲜,却从来没有成功的案例 当然,我们批评道德滑坡论,并非刻意应该承认,正如人类社会物资生活的进步永无止境一样,道德的进步也永远处在由不完善逐步走向相对完善的进程之中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道德观念冲突、碰撞、交锋永远无法排除,个别丑恶的现象、相对落后的陋习永远无法完全根除但从社会整体来看,从人类历史来看,道德的进步是不可逆转的比较中肯的说法,是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急剧变化,在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伦理道德建设正处于艰难的爬坡期,爬坡之快慢,取决于全体社会公民的用力之大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