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word论文】日本文学中子路形象的变异与《史记》【文化研究专业论文】.doc
8页1日本文学中子路形象的变异与《史记》【内容提要】日本文学尤其是近世和近代日本文学中,孔子的大弟子子路的形象较为引人注目如松尾芭蕉、 《太平记》和井上靖等,这些作家作品笔下的子路保持了中国历史典籍里的原貌,但是中岛敦的小说《弟子》中的子路却突显出其在日本文学圈里的变异特色这种变异不仅根源于作家本身和当时社会的动荡,还与《史记》有着密切的文学关系,解明这一关系有助于理解中岛敦文学的时代和历史因素,同时对把握日本文学的性质也会有些许启示作用关键词】子路《弟子》 《史记·游侠列传》形象变异Title:TransmutationoftheImageofZiluinJapaneseLiteratureandTheRecordsoftheGrandHistorianAbstract:InJapaneseliterature,especiallymodernandcontemporaryJapaneseliterature,Zilu,thechiefdiscipleofConfuciusisrathernotable.InMatsuoBasho’sandYasushiInoue’sworksandRecordofGreatPeace,theimageofZiluremainstheoriginaloneinChinesehistoricalclassics.ButinDisciples,anovelbyNakajimaAtsushi,ZilushowsconspicuouslythetransmutativefeaturesintheJapaneseliterarycircle,whichisrelatedwiththewritersandthesocialinstability,andalsocloselyrelatedwithTheRecordsoftheGrandHistorian.TointerpretthisrelationshipwillbehelpfultothebetterunderstandingoftheliterarytimesandhistoricalinfluenceinwhichNakajimaAtsushilived;meanwhile,itwillalsobeenlighteningforbettermasteryoftheessenceofJapaneseliterature.Keywords:ZiluDisciplesTheRecordsoftheGrandHistoriantransmutationofimageAuthor:LiExianisprofessorofJapaneseandPh.D.SupervisorattheSchoolofForeignLanguages,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mainlyengagedinthestudyofJapaneseliteratureandcomparativestudiesbetweenChineseandJapaneseliterature.Email:wuhanexian@子路作为孔子的大弟子出没于中国浩瀚的古代典籍中,同时其故事与传说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
然而作为文学形象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却难以找到其踪影,尤其是近现代更是如此但是,一个有意思的文学现象是,子路在日本文学尤其是近世和近代日本文学中,其文学形象较为引人注目代表性的如松尾芭蕉的俳谐中讴歌子路对恩师孔子敬爱之情的俳句①,作者不详的《太平记》②中表现子路与孔子对话情景的记述,还有井上靖的小说《孔子》③中重点着墨的对子路与孔子关系的描写等等这些作品中的子路基本上都保持了中国历史典籍里子路直情径行、粗犷豪放、刚直不阿、好勇斗狠等鲜明的形象原貌,唯有昭和初期的代表性作家中岛敦的中篇小说《弟子》④(昭和 18〈1943〉年)却塑造了即有别于中日两国其他作家,也有别于中国古代典籍的子路形象,可以说是2历史人物子路在日本文学圈中的形象变异本文将重点解明中岛敦笔下子路形象的变异问题,关于井上靖等作家笔下的子路形象将另作论述一《弟子》是中岛敦(1909—1942)于昭和十七(1942)年三月结束了在南洋的旅行和工作(主要目的是在气候暖湿的南洋治疗顽疾哮喘病)后的六月份完稿,并于第二年的二月也就是在他去世两个月后,发表在著名刊物《中央公论》上的代表性作品小说主要描写了子路从拜孔子为师,跟随孔子习学儒家学说、周游列国、做官为政、最后死于卫国的宫廷政变的过程,以及他与孔子亲密无间而又直言无忌、生死不渝而又摩擦不断的师徒关系。
中岛敦的主要作品,如《悟净叹异》 、 《悟净出世》 、 《山月记》 、 《弟子》 、以及《李陵》等都直接或间接取材于中国古代典籍,这与他深厚的汉学修养和儒学家教有着密切的关系⑤同样,这部作品创作过程中依据的主要素材是《论语》 ,另外还应该有《孔子家语》 《史记》《春秋左氏传》 《庄子》和《说苑》等,值得指出的是作品创作的精神基础和主题倾向也都来源于《论语》⑥但问题是,这部小说中写子路登场的开篇第一章和子路之死的结尾第十六章都跟《论语》没有关系当然,一个直接的原因是《论语》中既没有交代子路的出身也没有交代其如何去世等情况,这就是说作者必须取得其他素材以作补充而以怎样的基准选取怎样的素材,以及使用了这些素材后的子路形象与《论语》等原典中的子路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异?却恰恰是包括日本和中国学者在内的世界上的中岛敦研究者长期无视或者忽视了的一个问题关键《弟子》的开篇第一行第一句就非常显眼地写到:“鲁国卞邑的游侠之徒,名仲由,字子路”⑦(『弟子』第一卷:463) 熟悉中国古典的读者虽然知道作品的题目是《弟子》 ,而且了解作品描写的是孔子和弟子子路,但是还是会被这一开篇所吸引并产生阅读兴趣可以说“游侠之徒”这一词组交代了小说主人公子路的出身、身份、社会所属等。
“游侠”一词在日本出版的权威性词典《广辞苑》⑧的解释中还有男子汉气概、任侠、侠义、侠客等意,并指那些锄强扶弱、乐于助人的人 “游侠之徒”的“徒”则解释为一帮、一伙、一类人或朋友、同类或弟子、学生等这里我们可以解释成游侠的弟子、朋友或同伙虽然这部作品取材于中国的古典,被称为历史小说⑨,但是在我们所能查找到的有关子路的古典资料中,却没有发现任何子路和“游侠之徒”有关联的记载即使日本出版的日本学者编注的汉籍中也没有类似记述换言之,关于子路的历史记载与《弟子》中的“游侠之徒”的身份属性毫无关系二《论语》中记载着 42 条有关子路的事项,其中与“游侠之徒”的性质最为相似、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如下:“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254)⑩ 子路认为,哪怕是小小“千乘之国” ,处于大国夹缝之中、外有强敌入侵,内有饥荒肆虐,自己来管理的话,只要三年的时间,自己可以让其人人勇敢,个个道义教化结果,孔子却一笑置之因此可以看出,子路虽然重视“勇” ,但3是很明显这里表明了子路的雄大的政治抱负和治国理念,并不带有“游侠之徒”的属性和特质。
《 孔子家语》中关于子路有 50 处记载事项,其中表现子路军人志向的部分如下:“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攘地千里,搴旗执馘,由能之,二子者从我焉’ ”(《孔子家语》卷第二:121) 这里是头戴用“白翎”“赤羽”装饰的将军之冠,军旗猎猎、杀声震天,率领军队征服敌人的子路的壮志豪情,但这与“游侠之徒”好像并无直接联系另外, 《史记》中的《仲尼弟子列传》详细记载着孔家弟子的出生、年龄、事迹等,当然也记载着拜师时子路的形象毫无疑问,中岛敦以此为素材并直接用于《弟子》的开头:“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嵗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豚,陵暴孔子” (《史记》786) 然而这里描述的子路,性格质朴、率直、英勇携“雄鸡”带“豚”只是当时勇猛的象征,正好表现了子路喜勇好强的一面但是这样的性格和形象也并不一定就是“游侠之徒” 可见,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子路的记载,大部分都是他拜师孔门或成为孔门弟子之后的事情,很难找到关于他拜师之前的记事在此,不得不提一下中日两国学者在研究《弟子》素材问题是都未涉及到的《论衡》 。
而在日本之所以被大家忽略,是因为《论衡》是后汉初期的王充所遗留下来的、被称为“不平哲学”和“批判哲学”(11) 的著作,从日本古代就没有关于这本书的注释,尤其是连一本像样的原文校订都没有因此也很难断定中岛敦创作《弟子》时作为原典素材参阅了此书但正是该书较为详细地记述了拜师之前子路的性格和人品孔门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训之功而渐渍之力也未入孔子之门时,闾巷常庸无奇、其尤甚不率者,唯子路也世称子路无恒之人,未入孔子门时,戴鸡佩豚,勇猛无礼,闻诵读之声,搖雞奋豚,扬唇吻之音,聒贤圣之耳,恶至甚矣孔子引而教之,渐渍磨砺,阖(闓)道牖进,猛气消损,骄节屈折,卒能政事,序在四科斯盖变性,使恶为善之名效也 (王充 241) (底线引用者划)很明显,这是王充在论述教化与教育的重要性时拿子路的生平所列举的例子闾巷常庸无奇”是指其乡村贫民平凡无奇;“不率者”是指其不知礼节法度;“无恒之人”则是指其毫无恒心、凡庸平常;就是这么一个子路,却在孔子的教育下成了“孔门十哲”之一、排序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的“四科”之内但是这也并不能断定子路是“游侠之徒” 除了上述文献以外, 《春秋左氏传》 、 《说苑》 、 《准南子》 、 《荀子》 、 《韩诗外传》等,也都是记载了做为孔门弟子的子路。
但这些记载惟其没有“游侠之徒”这样的词句,而且《春秋左氏传》把还把子路称为“季子” “季”是子路的别名,加之以“子” ,表示了对子路的尊敬 三 既然如此,那么作品开头的“游侠之徒”一词到底出自何处呢?可以认为出自于与历史上的子路毫无历史关联的《史记》中的《游侠列传》 司马迁尊重历史、愤世嫉俗、通过史书创作匡扶正义是他第一次将锄强扶弱、见义勇为的,名不见经传的民间游侠与三皇五帝、王侯将相、文人名士同收于《史记》分类记载、独家评述在《游侠列传》的开头他就开宗明义,借法家鼻祖韩非之说表明了自己的游侠观:“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史记》1137) 中岛敦曾为了创作《弟子》 、 《李陵》和未完成的小说《吃公子》(12)(主人公为韩非子)等,对《史记》 “苦心钻研”(13)而在查阅素材4《仲尼弟子列传》和《老子、韩非列传》等列传作品时,完全有可能自然地翻阅到开篇第一行就引用了韩非观点的《游侠列传》 ,这样“游侠”一词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中岛敦的视野,同时司马迁和韩非对于游侠的看法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中岛敦在《游侠列传》中司马迁打破了“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 (《史记》1137)的历史沉寂,描写了“卿曲之侠” “布衣之侠” “闾巷之侠”等民间游侠。
中国游侠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氏族制度崩溃的春秋末期,没落氏族的一部分人沦落成四处流浪的武士,寄身在权力者周围并得到其庇佑,而武士则要付出生命、知恩图报,典型为孟尝君等“战国四公子”的养士美谈这一传统文化在汉朝武帝时期更为盛行,渗透到民间因为正常社会秩序遭到破坏,所以在普遍要求自卫的基础上产生了与游侠阶层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个别秩序(14)当然这也与春秋时期以下犯上的社会状况有着密切关联从这样的历史时代的可能性来看,生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子路,也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游侠之徒” 中岛敦正是根据历史和时代的这种可能性,再结合上述的《论语》等的古典资料中的子路与游侠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