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doc
8页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源出希腊语“dialego”,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指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编辑摘要目录[隐藏 ]1 简介2 演变3 历史形式4 参考书目辩证法 - 简介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 一词源于古希腊文 δνaλεxειx╰(τ 廹 xyη) ,意谓进行谈话的艺术,由δνaλ 廹 yσμxι(我谈话、我发议论)演化而来,原意是指在辩论中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的方法辩证法”这个术语,在哲学史上曾在各种不同意义上被使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含义辩证法 - 演变古希腊和中世纪的辩证法概念 公元前 6 世纪,在古希腊奴隶制城邦形成时期,一些哲学家围绕世界的本原问题进行了争论,产生了辩论的方法爱利亚学派的芝诺认为存在是"不动的" ,"只有唯一不动的存在"才是真实的,如果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和运动就会陷入矛盾,承认"多" 的存在,就会陷入无限大和无限小的矛盾为此他作了"飞矢不动" 的论证,把有限与无限、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加以割裂,夸大运动的间断性,否认运动的不间断性,从而否认了运动。
但这一论证在客观上却接触到了运动本身所包含的间断性与不间断性的矛盾,原则上假设了空间与时间是可以无限分割的芝诺的其他论证,也采用类似的方法他的论辩方法也就是最初意义的 "辩证法"所以,亚里士多德称芝诺是 "辩证法的创立者"G.W.F.黑格尔在谈到爱利亚学派时也说:"我们在这里发现辩证法的起始,这就是说,思想在概念里的纯粹运动的起始,......并且我们发现客观存在本身所具有的矛盾(真正的辩证法)"(《哲学史讲演录》第 1 卷,第 253页) 芝诺的辩证法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思维自身的矛盾运动和这种运动对于对象自身矛盾的接触;②通过揭露对方论点中的矛盾而探求问题的方法约公元前 5 世纪,古希腊哲学各派论争之风盛行,哲学家们都比较注重争论的技巧和方法这时,人们把论证或分析命题中的矛盾,以及在谈话中揭露对方论断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叫做辩证法苏格拉底把辩证法看作是通过对立意见的争论而发现真理的艺术智者派则把辩证法作为一种据理论证的艺术而广泛运用智者派在后期演变成为诡辩论者,他们的辩证法成为玩弄概念、混淆是非、抹煞真理和谬误之界限的同义语柏拉图除了根据传统含义,把辩证法看作是通过揭露对方论断中的矛盾并加以克服的方法外,还把辩证法看作是认识"理念" 过程中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他认为,借助于辩证法可以由个别理念上升到普遍理念,又从普遍理念回到个别理念,因此他把辩证法作为"理想国 "中教育的最高阶段的内容在古希腊哲学中,"辩证法"一词也较多见于柏拉图的著作中亚里士多德除了把辩证法看作是"研究实体的属性" 、"揭露对象自身中的矛盾"等方法外,还把辩证法作为形成概念、下定义和检查定义是否正确的方法从此"辩证法" 经常在逻辑学的意义上被使用在中世纪,经院哲学家们也使用"辩证法" 这一概念J.邓斯 ·司各特称辩证法为关于"存在"的专门学说,P.阿贝拉尔则把辩证法叫做区别真理和谎言的艺术还有一些经院哲学家,把荒唐无稽的提问、空洞烦琐的考证、千篇一律的公式证明等等称为"辩证法" 这种"辩证法" 窒息了科学的发展,黑格尔称其为" 形式的辩证法"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概念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历史所显示的辩证性质,为德国古典哲学家对辩证法的探讨提供了条件,辩证法的含义也日益丰富起来在康德哲学中,辩证法主要指理性自身包含的矛盾,即"纯粹理性之自然的不可避免的辩证法" I.康德认为,当人们运用有限的范畴去把握"世界 "时便会陷入矛盾,即"二律背反"这种矛盾,不是可以纠正的逻辑错误,也不是来自于感觉经验中的假象,而是理性在进行认识活动时必然产生的假象,是不可避免的矛盾。
所以,研究和论证这种假象的客观性和矛盾的必然性,揭示先验假象的逻辑,也就是辩证法,或"批判 '辩证的幻想' 之一种逻辑"黑格尔认为,康德的二律背反指出了理性一定会必然碰到的矛盾,这是近代哲学界最重要的和最深刻的一种进步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概念的含义,他不只是把辩证法看作一种思维方法,同时认为它也是适用于一切现象的普遍原则,是一种宇宙观他继承了哲学史上关于辩证法是揭露对象自身矛盾的思想,同时在概念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中进一步阐明了所谓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视为支配一切事物和整个宇宙发展的普遍法则他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地在宇宙观意义上使用"辩证法"概念在黑格尔看来,辩证法所揭示的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和作为发展动力的原则,不仅是普遍适用的,而且是获得其他科学知识的灵魂,是"真正的哲学方法" ;只有通过辩证法,才能把握哲学真理,才能真正获得其他各门科学知识黑格尔很重视概念的运动原则,他把运动原则叫做"辩证法" ,又把辩证法视为研究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并且试图揭示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从现象的内在联系上揭示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和真实内容,这就把辩证法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关于辩证法内容的科学规定,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他把辩证法当作"思想的自我发展" 强加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概念 19 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发展愈益揭露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也使社会历史运动的辩证法更加显露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在概括革命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新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他们把辩证法看作客观世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把思维中的辩证法视为客观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自觉反映,指明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论证了辩证法的规律是来源于客观现实,而不是来自主观精神或绝对观念从而使"辩证法" 概念在唯物主义基础上获得了真正科学的内容,使"辩证法 "在历史发展中第一次取得了真正科学的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是在肯定矛盾的基础上关于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给辩证法下了科学的定义: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辩证法 - 历史形式辩证法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 3 种基本形式,即:古代辩证法,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古代辩证法 辩证法历史发展中的最初形式。
它与古代社会的生产水平相适应,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中国古代辩证法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早在公元前 11 世纪,人们在同自然作斗争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早期的阴阳学说,用相互对立的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来说明天地万物的产生和变化这种学说认为,天文气象、时令变化是由阴阳二气交感引起的,世界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一切世事的变化都与阴阳二气这两个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分不开 《易经》中讲的 "八卦" 以及以两卦相叠演为六十四卦的学说,就是从正反两面的矛盾对立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老子》 、 《孙子兵法》等著作也都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哲人的辩证法思想这些著作反复阐明了对立面相互关联和相互转化的思想除了阴和阳之外,还列举了有和无、生和死、损和益、美和丑、智和愚、强和弱、难和易、攻和守、进和退等一系列对立面,说明它们都是相互依存的在关于对立面相互关系的探讨中,古代哲人留下了诸如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以及 "物极必反"这样一些传诵千古的辩证箴言这些关于对立面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思想、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引起发展变化的思想,都是以朴素的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法的天才猜测。
辩证法思想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有进一步的发展北宋的张载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都是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们的著作中有很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张载提出了"一物两体"的辩证法命题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性的" 气"组成的,统一的"气" 中包含有阴阳两个对立面它们是对立的统一体,"不有两,则无一"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正蒙·太和 》 ) 没有对立面的存在 ,就没有统一体,没有统一体 ,对立面的作用也就消失了他还指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不是"孤立" 的,而是诸如 "同" 和"异"、" 屈" 和"伸"、" 始" 和 "终"这些对立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他还猜测到事物自己运动的道理,提出了" 动非自外" 的思想,说明了事物的运动不是来自外力,而是出于内因的道理他还模糊地观察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有 "变" 和 "化" 的区别,把显著的变化叫做"变" ,把逐渐的变化叫做"化"著变渐化的议论包含了关于量变质变辩证法思想的朴素猜测王夫之认为,"气 "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性的"阴阳二气"" 充满太虚",普遍存在天地万物都是"气" 的表现形态,除" 气"之外,别无他物,也没有空隙在他看来,"气" 聚在一起,显现出来,产生人和物;"气"分散了,隐微不可见,变为"虚空" ;但"虚空"也是"气" 的一种形态,并不是纯粹的虚无。
"气"只有"聚散变化" ,而不会消灭王夫之还说, "气"这个统一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个对立面,由于对立面的"摩荡 ",即矛盾斗争,便产生了无穷的变化他认为 "气"本身固有运动的特性,说"气则动者也 ";天地万物经常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说"天之生物,其化不息" 他还在朴素的形式下表达了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相对性的辩证思想,认为"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静止包含着运动 ,运动不排斥静止他还说, "动、静 ,皆动也"所谓静,只不过是"静动" 而不是"不动" ,是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运动他认为, "废然而止"的绝对静止是没有的此外,王夫之还用"变化日新 "、"推故而别致其新"等说法,表述了他关于事物变化是不断更新、新陈代谢的辩证观点希腊古代辩证法 欧洲古希腊哲学中,也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恩格斯曾说古希腊的哲学家都是天生的自发的辩证论者列宁称公元前 6 世纪的赫拉克利特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赫拉克利特以朴素的形式提出并说明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他说:"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在把它分为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他还从自然领域到社会领域,列举了诸如日与夜、饥与饱、疾病与健康、冷与热、干与湿、存在与非存在、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战争与和平等现象,说明统一物之分为两个对立面乃是普遍现象,把这种对于对立面的认识作为自己哲学的中心并作为一个新的发现而引以自豪。
他还以"疾病使健康舒服,坏使好舒服,饿使饱舒服,疲劳使休息舒服",没有非正义" 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等说法,表达了他关于对立面相互依存的思想他说:"在我们身上,生与死,醒与梦,少与老,都始终是同一的东西后者变化了,就成为前者,前者再变化,又成为后者"这些话表达了对立面是互相转化的思想赫拉克利特还明白表述了"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的发展变化的思想他认为,同一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我们既踏进又不踏进同样的河流至于发展变化的原因,他认为,"一切都由对立而产生 ","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是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而产生的"这是赫拉克利特对于事物运动源泉和动力的天才猜测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古希腊辩证法的突出成就,这些思想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唯心主义者柏拉图通过思维概念的逻辑推演表述了关于对立面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思想例如,他在《巴门尼德篇》中对同与异、大与小等对立概念的分析,在《斐多篇》中对有限与无限的分析,在《智者篇》中对存在与非存在(是与不是)的分析,都说明对立的东西并不是绝对分裂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对立的东西是同一的,根本相反的东西可以处于同一关系之中。
柏拉图的这种关于对立的东西能够同一的辩证思想,不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