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武汉规划异同分析.doc
13页青岛、武汉在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城市形态方面的分析 2013年12月23日 青岛、武汉在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和城市形态方面的异同分析一、 两城市在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三方面的分述青岛1. 城市定位青岛市城市性质定位的思考:青岛是全国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副省级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中国面向世界的重要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外贸口岸青岛最大的优势所在是独特的自然环境及其所承载的人文气息:山海城浑然一体、四季气候宜人、现代滨海文化这样的优势必然赋予青岛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功能,同时青岛可以发挥港口、旅游、海洋三大特色经济,把青岛建设成为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滨海旅游度假城市在青岛市2006—2020年总体规划中将青岛市城市性质定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国际性的港口与滨海旅游度假城市,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功能定位:中国东部沿海的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家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产业定位:结合上述青岛的城市性质定位,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及青岛产业优势,适合青岛的产业选择主要是高新海洋科技产业;现代制造业包括家电电子、汽车机车造船、新材料等领域;现代服务业包括现代人居商贸业、度假旅游、会展业、生态海岛旅游、绿色海港物流等产业群; 近几年,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青岛积极实施大项目带动、骨干企业带动、科技带动、品牌带动、开放带动等五大战略,推进文化与经济、社会、海洋、科技、旅游的五融合,初步形成了影视传媒、演艺娱乐、文化产品研发制造、出版发行印刷、动漫游戏、文化节庆会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八大滨海优势文化产业,成为青岛市文化产业的主导性产业2. 城市规模城市规模是指以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截止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青岛全市常住人口为871.51万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 282.43万户,家庭户人口为786.93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9人根据青岛市总体规划显示,到2020年,青岛将成为拥有近1200万人口,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5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近54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8平方米,城镇化水平达到77.8%的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3. 城市形态从“带形城市”到“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城市形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岛市城市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1988年以前青岛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式是胶济铁路,带形城市布局符合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从而可以在较长时间内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自1910年青岛就奠定了沿胶州湾东海岸由南向北带形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解放后直到1980年代末,青岛的城市发展都没有脱离这一城市形态,它始终被认为是一种高效、动态开放的城市体系,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空间规划但带形城市必然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当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将带来城市内部联系的不经济,因此一个城市不可能无限制的按带形发展在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矛盾愈发显著起来,城市用地不足,南宿北工问题突出,严重限制了青岛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初期,青岛市委、市政府组织制订了《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可视为青岛城市快速发展的开端在此规划的指导下,市区由过去单一的带状、南宿北工的结构逐步向南、中、北三个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发展,既缓解了南北交通的矛盾,也使青岛的轻纺工业、港口贸易、海洋科研和风景旅游建设步伐大大加快此次总体规划设独立的黄岛区;城市人口控制为115万人;用地115平方公里。
1981年,青岛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被确定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86年又成为计划单列城市这一系列促进城市发展的政策,其可预期的结果之一是城市规模的扩大1988年的青岛市比较解放前而言变化并不大,城市结构为“南、中、北三个组团式城市发展”,北组团 、中组团、南组团,各有中心,以城市干道贯通,既相互独立,又互有联系以南组团海泊河以南地区为城市主中心各组团内部功能分区比较明确,交通联系比较便捷,中间有大片的绿地隔开,借以调节空气,但城市总体布局仍呈带形分布青岛市委市政府于1989年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基本构架呈现环胶州湾态势的大青岛结构雏形,城市用地和人口规模容量也作了相应调整,城市用地规模达到了292.5km2,城市规划区达到了1526km2,初步确立了“一个中心、一个城市环、一个卫星城市群”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即逐步形成以老市区、崂山区、黄岛城区构成的中心城市与沿胶州湾近郊城镇形成的城市环及远郊的卫星城市群的城市布局在新规划指导下,青岛新区开发建设飞速发展,东西两翼快速崛起,中心城区实现了由带状结构向“品”字布局的历史性转变至此,青岛的城市建设最终结束了沿胶济线发展的态势,南北狭长的带状结构得到了根本性改变,这是青岛历次总体规划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1995年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以胶州湾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环胶州湾沿线为发展组团,形成“两点一环”的发展态势主城和辅城规划为城市相对集中发展的区域,环胶州湾的六个发展组团规划为城市适度分散发展的区域,形成“相对集中与适度分散”相结合的城市组织结构关系虽然通过几代人的努力,青岛市的城市结构得到不断调整和完善,然而作为一个在特定的历史和地理条件下建设和发展起来的港口城市,青岛市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仍然处于城市的一侧,与其他城市相比,城市中心仍然具有较差的“可通达性”和较弱的经济辐射能力目前东部地区基本开发完毕,土地资源的稀缺与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没有彻底解决,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全省对外开放龙头,在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聚集效应、辐射带动作用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提供更大的城市空间成为青岛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要实现青岛市的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城市的功能和结构是至关重要的2002年8月,市委、市政府就青岛城市大框架和黄岛在其中的地位等问题明确指出:青岛发展的大框架有两步,第一步就是要完成以青岛、黄岛、红岛这三点沿胶州湾形成“三岛一湾”的“品”字形框架构筑。
而在三岛的发展过程中,唯一能承接在青岛老城区发展之后率先开发,而后与青岛老城区联手带动全市发展的就是黄岛大框架的第二步,将是从胶南的琅琊台一带起,经过海湾大桥、通过崂山,延伸到即墨田横岛,形成一条三百多公里的青岛滨海交通大道预期目标是,黄岛率先发展,而后与青岛共同带动红岛,形成核心区的“三岛一湾”布局,进而以此为核心,带动这三百多公里形成滨海卫星城市群但是,“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很难形成有规模效益的城区无论是胶州湾东岸还是西岸,都无大片平原可供城区展开蜷缩于山海狭隙间的老城区已无开发潜力可言,黄岛区的开发用地也已基本告罄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布局增加了单向交通压力组团布局于一线,各个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只能通过“串联”,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暴露出交通问题该战略还缺乏与其他城市的呼应与协作,很难与其他城市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群”、“城市带”,有被孤立的危险从青岛城市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依托主城发展还是青岛最集约、最稳妥的发展方式所以在依托老城区东扩西进饱和的基础上,北上发展成为青岛发展的趋势而开发滨海新城,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土地瓶颈制约,新增的上百平方公里可开发用地,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因此经充分的分析论证,在2006年——2020年青岛市总体规划中确立了“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思路,提出了青岛中心城区为主城,崂山、黄岛、红岛为辅城,周边拱卫多个各具特色组团的“一主三辅多组团”大城市框架,和“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市域城市空间布局发展战略 “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将积极实现与半岛城市群的区域性战略合作,构筑经济协作、错位竞合、互补配套的区域统筹发展模式,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山东半岛乃至沿黄流域等更广阔区域带动建立“资源共享、产业互动、错位增长、一体化发展”的合作共赢新格局,促进青岛在新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同时着力推进山东半岛区域一体化进程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青岛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是对青岛独特滨海岸线资源的整合和提升,是贯彻城市内涵式发展思路的全新部署,也是进一步发挥青岛龙头作用的重要动力依托主城主城,即青岛市的中心城区,是青岛市行政中心,是青岛市文化教育、科技研发、金融商贸、商务会展、旅游度假、产业综合服务等城市功能的聚集区,是青岛市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托规划以强化主城的内涵式发展、稳步提升老城区功能、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为目标,以改造和提升青岛主中心、崂山及黄岛副中心为重点,全面增强主城的综合实力,提升主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加快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老城区与新城区的联系,实现新、老城区的合理分工与有机协作。
以提升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完善设施配套、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面引导旧城旧村的更新改造,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与旧城旧村更新改造之间的联系,积极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寻找空间,为旧城旧村更新改造寻找主题,重塑城市新形象拥湾发展全面贯彻“环湾保护”的理念,以胶州湾为生态保护核心,以崂山风景名胜区、小珠山风景名胜区为生态保护重点,依托白沙河、墨水河、大沽河、洋河四条主要河流构筑生态控制带,积极加强陆域河流的治理和保护,科学规划利用并有效保护好胶州湾的生态岸线与港口岸线,合理有序的引导工业岸线转换为城市经济与生活岸线,确保环胶州湾地区的生态安全科学引导城市空间拓展,重点强化环胶州湾地区团岛-老港区、四方李沧西部地区、临空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胶州沿海地区、红石崖地区、石化产业区、前湾港地区、海西湾地区等中心组团的分工合作与协调发展,切实增强环胶州湾地区的综合竞争实力和对外辐射能力依托环胶州湾地区,积极辐射和带动外围地区,构建以环胶州湾地区为核心圈层,以即墨、胶州、胶南为内圈层,以莱西、平度及邻近区域为外圈层的多圈层拥湾发展格局,积极促进各圈层的合理分工与有机协作组团布局严格保护海湾、山体、河流、湿地等自然生态地区,有效保护和控制农业生态地区及各类重大市政、交通走廊,合理控制城镇发展规模,严禁城镇空间的随意扩张和无序蔓延。
依托综合交通走廊,着重强化城镇的集聚化、紧凑型发展,积极完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全面推进青岛市各规模等级城镇的组团式布局、网络化发展重点建设中心城区和胶南、胶州、即墨城区以及外围的平度城区、莱西城区,科学规划建设滨海沿线的琅琊组团、鳌山组团、田横组团,合理引导城镇组团的有序发展,积极发展重点镇轴向辐射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沿三条区域城镇发展轴向外辐射拉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形成由中心城区向外轴向辐射、点轴分布的网络状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依托济青高速、胶济铁路,形成中心城区-胶州-平度-济南发展轴重点发展胶州市、平度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潍坊、淄博、济南市相协调依托蓝烟铁路、青威高速、烟青一级公路,形成中心城区-即墨-莱西-烟威发展轴重点发展即墨市、莱西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烟台、威海市相协调依托同三高速、204国道,形成中心城区-胶南-日照发展轴重点发展胶南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日照市相协调武汉1. 城市定位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中国中部地区最大都市及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