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届高三历史7月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试题﹙含答案﹚.doc
6页2022届高三历史7月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试题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王臣”在商周原为王室所有,在王室左右活动到西周晚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臣” 已用来指代自王以下整个周王国里的人其内涵变化反映了 A.贵族政治的渐趋衰落 B.下层民众的身份跃升 C.礼乐制度的严重破坏 D.天下一同的观念认同2.从“屏藩”愿景到“离心”现实,再到武帝集权强汉,西汉最棘手的内政问题的化解,主要是通 过 A.设立刺史监国 B.使王国郡县化 C.推行崇文抑武 D.实施盐铁官营3.保障君主在选官问题上的最终决定权以及官位的开放性,避免因官僚变相世袭、自我生成而危及 集权统治,这一治理目标的达成,最终是经由 A.军功爵制度的推广 B.中外朝制度的创设 C.察举制的成功实践 D.科举制的发展完善4.儒学史上的一次学说更新,其“主要结果,便是对道德自我修养的重视,逐渐胜过了在文学和文 化上的造诣,同时也使人们对天地自然的兴趣与日俱增”。
这一更新是 A.先秦“制天命思想”的提出 B.汉代“天人感应说”的确立 C.宋代“格物致知观”的形成 D.明代“致良知思想”的勃兴5.明中后期以来,苏州、松江等地民多“取办于木棉,以花织布,以布贸银,以银籴米,以米兑军 运(粮赋)”,当地食用粮反要依赖进口,这说明当地 A.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 B.自然经济已完全解体 C.政府大力扶植棉纺织业 D.民生与市场联系紧密6.下表为1864-1874年外籍船只进出上海信息统计表据表格可知,这一时期 A.中外经济联系趋缓 B.上海贸易优势弱化 C.远洋航运显著进步 D.近代民族航运落后7.福州船政局开办经费准提用“闽海关税”及“本省厘税”大生纱厂初创,商股集资难,官方以 纺纱机作价入股为其解决一半资金这说明 A.国家资本助力近代工业 B.政府全面推行重商政策 C.民族资本受到官府控制 D.实业救国成为全民共识8.“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 因素,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
文中提到的这次进军 与胜利是指 A.叶挺独立团北伐 B.工农红军长征 C.平型关大捷 D.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9.图1为辽宁省居民购买力折线图(辽宁省计委1961年工业汇报提纲)这一时期辽宁居民 购买力整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高”在了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三大改造完成早 C.免于大跃进影响 D.居民商业意识强10.1980年代,“投机倒把”曾是严重的经济罪名,“买空卖空”属恶劣名词,到民营厂上班很丢人, “个体户”是体制外流浪汉国人甩掉这种负累,主要是由于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 D.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1.罗马是个接受移民的开放性社会以形式主义、以家庭法和土地权利为主的静态性内容、以身 份差别为核心的理念的局限不可能完全应对一个具有古代发达商业贸易的罗马国家的要求这 里强调罗马法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罗马帝国的扩张 B.外来移民的冲击 C.罗马政治的开明 D.经济基础的变换12.近代早期,君主们将自己标示为神在世间的代理、一家之父和政治体的首领,并借此分别剥夺教 会和贵族的封建权力。
这一历史进程 A.阻碍了文艺复兴的扩展 B.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C.契合了宗教改革的推进 D.实践了理性王国的主张13.1787年宪法“仅仅是一部描绘政府轮廓的大纲性文件,列举出来的也仅仅是极为重要的权利,其 他的权利则可依宪法推出”美国将这种权利的界定与平衡权授予了 A.美国总统 B.美国国会参院 C.美国国会众院 D.联邦最高法院14.德国、法国的对华贸易曾长期假手伦敦,“德国厂家常不知道他的料子从英国往哪儿运,而中国 买主则把德国毛料当作地道英国货这种状况到1870年代以后逐步被打破,主要因素为 A.贸易中心的转移 B.科技革命的作用 C.英国海军的衰落 D.殖民霸主的易位15.经过二三十年代剧烈的国际货币动荡,全球精英们就避免以邻为壑的竞争性贬值、确保货币汇率 与资本流动的稳定有序达成了共识这一诉求的直接结果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创建 B.马歇尔计划的设计实施 C.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签署 D.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16.法国艺术家杜尚是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二战后西方艺术走向的深刻影响者。
图2所代表的“现 成品艺术”就是由他肇始这类作品在当时想传达的理念是 A.讴歌工业精神 B.趋近大众品味 C.颠覆艺术传统 D.回归现实主义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1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22题为选考题, 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40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古代中国追求和睦友好,向往“无讼”社会首次明确提出“无讼”的是孔子老子“无为”在诉讼上即归于“使民不争”法家重刑,根本是为“无刑”也即“无讼”秦汉以降,司法官多奉行调处息讼原则”至两宋调处制度化,明清则臻于完备明德息讼”官吏才会赢得好口碑,得到统治者赞赏教化不成的兴讼之人、诉讼参与人,包括证人等均会被视为“待罪之身”明代建构了双重调解程序:先民间调解,民间调解不能解决时再行诉讼,里老调处是民事诉讼的法定必经程序;即便进入诉讼程序,司法官也优先调解清代州县诉讼内调解具强制性,当事双方需“遵命和息”清代还存在委托调解制度,即州县接到诉状,认为事微不值或事关亲族关系不便公开传讯,则将诉状转达乡保、族长调处又因民事纠纷多发于乡里,乡保易闻真实,这种“半官方”的乡保调解,不但极常见且十分有效于纠纷解决。
当然官府也必然同时严密监控和管理 ——摘编自张嘉军《古代中国民事诉讼调解政策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推动我国古代民事调解机制形成发展的原因8分) (2)请从“古为今用”出发,评价我国古代民事调解机制的当代价值6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中国红色体育标语特指1917年-1949年间,为中共领导的体育相关活动和事业宣传、造势的短句或字符部分标语摘录如下: ——摘编自余育娟《中国红色体育标语之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成长期红色标语提出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与壮大时期红色标语的共同特征10分) (2)说明今天发掘“中国红色体育标语”的现实意义4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现代化是从16世纪启动一直延续到现在还没有终结的历史过程长期以来研究者致力于探求其内在逻辑《从规律性的视角略谈现代化的相通性》一文认为:“现代化都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协调;现代化都必须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现代化都是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现代化都是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的共同作用。
体现了作者对现代化进程的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探讨现代化发展规律命题,可自拟一个自己有深切感悟的命题,也可围绕材料中提出的某一命题,援引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阐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二)选考题:共12分请考生从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0.【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材料一: 王安石希望做到“民不益赋而国用饶”,希望用增加生产和夺兼并之利来改善国家财政状况但他的变法手段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也证明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他的变法思想可以说是我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走向近代的朦胧探索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王安石的激进程度与王莽颇为接近,他们前后相隔约千年,是两次分别向两极挑战的变革运动,前者试图回到“周礼”“井田制”,后者则试图用“计划之手”把每个经济元素都管理起来他们同样激烈且充满理想主义的气质,可是也同样遭遇惨败,并直接或间接导致一个帝国的灭亡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的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具备这种前瞻性的历史条件。
6分) (2)材料二中认为王莽改制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还有哪些?(6分)21.【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分) 材料: 美国人虽然可以拒绝加入国际联盟,也可以在它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保持完全不承认的态度但问题是,国联仍然存在,全球50多个国家正在通过他们的国际合作积极推动着它的发展美国的国际利益使其不得不承认“国联是处理人道主义问题的合适机构在哈丁和柯立芝总统时期,美国都在国联中安插了许多所谓的非官方观察员,他们参会但不参与讨论,美国的另一种参与形式是“‘官方代表’作为非官方代表”参加由“非官方”向“官方”转变的发生是渐进的,1924年起,美国官方代表几乎列席每一次有关军备、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会议同时美国也曾争取加入国际法庭,但几次努力都因国内孤立主义的反对而作罢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孤立主义更居上风,但1930年一年里美国参加过40次国联会议,并在国联总部拥有5名常任代表 ——摘编自葛宇鹏《20年代美国与国际联盟关系初探》 (1)根据材料,概括20年代美国对于国联的态度以及美国与国联关系的变化。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国联关系走向变化的推动因素6分)22.【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 材料: 他虽然没能看到中国已成为世界汽车大国的现实,但实现这个梦想的三大步,第一步在苏联帮助下从无到有建成一汽,第二步自力更生建成二汽,第三步通过合资、引进先进技术,使我国汽车工业走向国际先进水平,这三个重要里程碑都是他领导开创的饶斌同志不在乎官职高低,一生就想做这一件事,无论多么艰苦、受多少委屈他善于思考、注重调研、如饥似渴地学习建设一汽的时候,他提出“出汽车、出人才”的方针,建厂同时亲自领导开办规模宏大的针对性学习活动,使原来的“白帽子”绝大部分成了称职的领导干部,甚至技术、管理专家还为全国培养、输送了大批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