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水工隧洞设计规范.docx

22页
  • 卖家[上传人]:bin****86
  • 文档编号:56778577
  • 上传时间:2018-10-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5.99KB
  • / 2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水工隧洞设计规范水工隧洞设计规范篇一:水工隧洞设计规范(试行)SD134-84说明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基本资料 第三章 隧洞布置 第四章 横断面形状及尺寸 第五章 水力设计 第六章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衬砌 第七章 不衬砌与喷锚隧洞 第八章 灌浆、防渗和排水 第九章 观测、运行和维修 附录一* 围岩分类表 附录二 高流速防蚀设计问题 附录三* 外水荷载折减系数 值选用表 附录四 圆形有压隧洞衬砌静力计算方法 附录五 圆拱直墙式隧洞衬砌静力计算方法 附录六 马蹄形隧洞衬砌静力计算方法 附录七 隧洞衬砌计算通用程序 附录八* 喷锚衬砌设计方法 附录九 混凝土衬砌裂缝及其防止措施 打印 刷新 水工隧洞设计规范(试行) SD134—84 组织编写部门: 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 主编部门: 水利电力部成都勘测设计院 批准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 试行日期: 1985 年 5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 关于试行《水工隧洞设计规范》 SD134—84 的通知 (84)水电水规字第 141 号 根据国家计委关于修订设计规范的要求,我部委托水利电力部成都勘测设计院会同有关设计、科研和高等院校等 9 个单位修编了《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D134—84,经审定现批准该规范颁布试行。

      于此同时停止使用 1966 年颁发的《水工隧洞设计暂行规范》 各单位在试行过程中,如有意见,请告水利电力部成都勘测设计院和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 1985 年 3 月 12 日 说 明 水利电力部规划设计管理局(79)水电规水字第 7 号文下达成都勘测设计院主持对水利电力部 1966 年颁 发的《水工隧洞设计暂行规范》进行修订工作根据国家建委(80)建发设字第 8 号文颁发的“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的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精神,以 1966 年暂行规范为基础,结合我国近年水工隧洞建设经验,搜集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在广泛调查研究、专题总结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规范讨论稿、初稿以及送审稿,召开了多次讨论会,最后由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审定,报水利电力部批准,现颁发试行参加本规范编写的单位及各单位的主要人员为: 主编单位:水电部成都勘测设计院——段乐斋、黄孟良、刘俊芳 参加编制单位:水电部西北勘测设计院——杨欣先 水电部东北勘测设计院——赵长海 水电部贵阳勘测设计院——郑 治 水电部天津勘测设计院——夏广逊 陕西省水电勘测设计院——马耀堂 水 利 水电科学研究院——张有天 清 华 大 学 水 利 系——张受天 陕 西 机械学院水利系——戴振霖 在本规范的编修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单位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意见和具体建议,特致以谢意。

      第一章 总则 第条 水工隧洞包括发电引水隧洞、尾水隧洞、灌溉和供水隧洞、泄洪隧洞、排沙隧洞、排水隧洞、施工导流隧洞等 第条 水工隧洞的级别标准,按现行《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山区、丘陵区部分)的有关规定执行 本规范适用于岩体中 1、2、3 级水工隧洞(包括斜井)的各个设计阶段4、5 级水工隧洞可参照使用 第条 水工隧洞的设计级别,经过论证可予提高或降低: 一、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水头和流速特别高,以及失事后将会造成严重损失的隧洞,可提高一级(最高不高于 1级隧洞) 二、低水头低流速,失事后不致造成严重损失的隧洞,可降低一级 第条 水工隧洞的设计,应做到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确保质量 第条 国内的先进设计经验,应积极推广使用,并不断总结提高对国外先进技术,凡适用且有经济效益的,也应积极采用 第条 凡本规范中未包括的问题,或由于新技术的发展使某些条文不尽适宜时,设计单位得通过试验论证,提出补充意见,报设计审批单位批准执行,并抄报本规范审批单位 根据水工隧洞的工作特性,凡另有专门的设计规范时,尚应符合该专门规范(如灌溉、供水、进水口等)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 基本资料 第条 水工隧洞设计所需的基本资料有:水文、气象、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烈度、枢纽布置与建筑物运用要求、施工条件和建筑材料等 基本资料应由有关专业根据各个设计阶段的深度要求提供,设计人员应进行分析研究,合理选用必要时,与有关专业协商确定 第条 隧洞沿线的地质勘察工作,应根据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建筑物的级别和不同的设计阶段,按照有关规范执行 对 1、2 级的水工隧洞,应根据各设计阶段的要求在现场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有关的试验工作(如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能等) 第条 地质资料是隧洞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施工、运行安全的重要资料在开工前,设计人员应掌握隧洞地区的基本地质情况:一、沿线的岩层性质和地质构造; 二、沿线的水文地质情况; 三、进、出口及洞脸边坡的稳定性; 四、有无影响建筑物或施工安全的其他重要地质现象,如岩溶、滑坡体、有害气体等; 五、在高地应力地区尚应了解地应力及岩爆情况 第条 在开工后,设计人员应及时掌握隧洞各段的实际地质情况水工隧洞施工阶段的地质工作,应按有关规范的要求执行应及时观测、校正和补充地质资料,以便核对和修改设计,并为施工安全进行地质预报。

      对地质情况特别复杂的地段,可视需要在施工中用导洞、超前钻等手段,探明情况,修改设计 第条 在设计阶段初期,可根据地质资料,参照附录一围岩分类表,对围岩的稳定性作出评价,提供设计所需参数随着勘测阶段的升级,地质勘探工作的加深,对围岩分类应及时补充和修正 第三章 隧洞布置 第一节 洞线选择 第条 正确地选择洞线,关系到围岩的整体稳定、工程造价、施工工期和运行安全等问题,是水工隧洞设计的关键 水工隧洞的线路,应根据隧洞的用途,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力学、施工、运行、沿线建筑物、枢纽总布置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各种因素,通过可能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定 第条 在满足水力枢纽总布置要求的条件下,洞线宜选在沿线地质构造简单、岩体完整稳定、岩石坚硬、上覆岩层厚度大、水文地质条件有利及施工方便的地区 第条 洞线与岩层、构造断裂面及主要软弱带应尽量具有较大的夹角在整体块状结构的岩体中,其夹角一般不宜小于 30°在层状岩体中,特别是层间结合疏松的高倾角薄岩层,其夹角一般不宜小于 45° 高地应力地区的隧洞,从围岩稳定考虑,宜使洞线与最大水平地应力方向一致或尽量减小其夹角 第条 洞顶以上和傍山隧洞岸边一侧岩体的最小覆盖厚度,应根据地质条件、隧洞断面形状及尺寸、施工成洞条件、内水压力、衬砌型式、围岩渗透特性、结构计算成果等因素,综合分析决定。

      一、有压隧洞的进、出口,无压隧洞及其进、出口部位,在采取了合理的施工程序和工程措施,可保证施工期及运行期的安全者,对最小覆盖厚度不做具体规定 二、有压隧洞洞身部位的最小覆盖厚度一般按洞内静水压力小于洞顶以上围岩重量的要求确定 第条 相邻两隧洞间岩体的厚度,应根据布置需要、围岩的受压和应力、变形情况、隧洞横断面尺寸、施工方法和运行条件(一洞有水、邻洞无水)等因素,综合分析决定一般不宜小于二倍的洞径(或洞宽)岩体较好时,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一倍洞径(或洞宽) 第条 洞线穿过坝基、坝肩或其他建筑物地基时,建筑物与隧洞间应有足够的岩体厚度,以满足结构和防渗上的要求 第条 洞线遇有沟谷时,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文及施工条件,进行绕沟或跨沟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当采用跨沟方案时,应合理选择跨沟位置,对跨沟建筑物地基、隧洞的连接部位及其洞脸山坡,应加强工程措施 第条 洞线在平面上应尽可能布置为直线如由于布置或其它原因采用曲线时,则: 对于低流速无压隧洞的弯曲半径,不宜小于 5 倍的洞径(或洞宽),转角不宜大于 60°低流速有压隧洞可适当降低要求 对于高流速无压隧洞,在平面上应尽量避免设置曲线段。

      高流速有压隧洞,其弯曲半径和转角,宜通过试验决定 在弯道的首尾应设置直线段,其长度不宜小于 5 倍洞径(或洞宽) 第条 洞身段如必须设置竖曲线时,则对于高流速隧洞的竖曲线,其型式和半径,宜通过试验决定低流速无压隧洞的竖曲线半径一般不宜小于 5 倍的洞径(或洞宽),低流速有压隧洞可适当降低要求在布置竖曲线时,应考虑采用的施工方法 第条 洞身段的纵坡,应根据运用要求、上下游衔接、沿线建筑物底部高程、以及施工和检修条件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定沿程纵坡不宜变化过多,一般不宜设置平坡,避免设置反坡第条 有压隧洞全线洞顶处的最小压力在最不利的运行条件下不宜小于 2m(必须在明满流过渡条件下运行的导流隧洞不受此限制) 第条 选择较长隧洞洞线时,应考虑设置施工支洞的问题支洞的数目及长度,应根据沿线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方法、对外交通情况,并有利于均衡各段隧洞的工程量及工期的要求等,分析决定 第二节 进、出口布置 第条 进、出口布置,应根据枢纽总体布置、地形、地质条件,使水流顺畅,进流均匀,出流平稳,有利于防淤、防沙、防冰、防木、防冲及防污等,并满足过水流量及设置闸门等要求 第条 进、出口应选在地质构造简单、风化覆盖层较浅的地区,应尽量避开不良地质构造和山崩、危崖、滑坡等地区。

      第条 对于进、出口洞脸,应尽量避免高边坡的开挖若无法避免时,应仔细分析开挖后的稳定性,并注意加固措施 第条 进口建筑物,按进流方式分为开敞式和深水式两种深水式进口按其后接洞内流态可分为深式长管进口(后接有压隧洞)和深式短管进口(后接无压隧洞)两类 一、开敞式进口的布置,必须圆滑平顺,避免在进口前产生漩涡和回流 常用的结构型式为平面上呈弧形、迎水面直立的弧形直立墙式和自上游起由斜卧渐变为直立的扭曲墙式前者适用于软弱地基,后者适用于较好的岩石地基 直立墙式的弧线曲率半径不宜过小扭曲墙式的顺水向长度不应小于闸前最大水深的两倍 二、对于深式长管进口,宜采用顶部和两侧三向收缩具有椭圆曲线的型式孔口高宽比一般取左右,侧墙椭圆曲线的短半轴应大于五分之一的孔口宽度 三、对于深式短管进口,工作闸门与检修闸门都设在进口建筑物内工作闸门前压力段的长度一般小于 3~4 倍的孔口高检修闸门前入口段的长度宜控制在~倍工作闸门孔口高以内工作闸门前压力段一般要始终保持收缩型,段内压力分布要尽量达到沿程平顺递减,不允许出现负压,且要满足过水能力的要求 第条 对于有压泄水隧洞的出口体形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如隧洞沿程体形无急剧的变化,出口段的断面积宜收缩为洞身断面的 85%~90%。

      若沿程体形变化多,洞内水流条件差,收缩率宜采用 80%~85%对重要的隧洞工程宜进行水工模型试验验证 二、出口渐变段的体形,应根据水流条件、工作闸门型式和布置以及启闭方式决定 三、出口洞段的底坡宜平缓如需侧向扩散宜平顺注意与下游水流良好衔接,避免使主流突然跌落 第条 对有压隧洞排水补气、充水排气和无压隧洞水面线以上的通气及其他需要通气的地段,应估算必需的通气面积,并应留有余地,以策安全通气面积计算方法,详见闸门设计规范 第三节 多用途隧洞 第条 选择隧洞布置方案时,应根据隧洞的应用条件研究临时与永久相结合及一洞多用的合理性 第条 对于临时与永久相结合的隧洞,对洞线、纵坡、衬砌形式、进、出口高程及其位置等,除应满足临时过水要求外,应充分考虑永久运行中的要求 第条 中小型水电站泄洪与发电共用一条主洞的布置时,必须保证各自的运用要求和较好的水力条件,即安全宣泄规定的泄洪流量、保证发电隧洞的压力状态及发电时的最小水头,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以防机组震动和分岔附近空蚀破坏 第条 主、支洞的分岔角度宜在 30°~60°范围内选取,在满足布置和构造要求的条件下,应尽量采用较小的分岔角度 第条 当泄洪、发电共用一条主洞时,分岔的型式需根据水头、流量以及分流比来确定,必要时 应进行模型试验。

      分岔后发电洞的长度不宜小于 10 倍洞径泄洪隧洞出口断面积,如主洞泄洪,不宜超过 85%的泄洪洞身断面积;如支洞泄洪,不宜超过 7。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