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w教育学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学习教案.ppt
32页会计学1kw教育学心理与教育研究教育学心理与教育研究(yánjiū)方法方法第一页,共32页第二节第二节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yuánzé)(yuánzé)和和主要方法主要方法n n一、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n n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n n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n n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n n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n n伦理性原则伦理性原则n n二、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二、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fāngfǎ)(fāngfǎ)n n(一)心理与教育研究的整体研究设计方法(一)心理与教育研究的整体研究设计方法(fāngfǎ)(fāngfǎ)n n理论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fāngfǎ)(fāngfǎ)、描述性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方法(fāngfǎ)(fāngfǎ)、实证性研究方、实证性研究方法法(fāngfǎ)(fāngfǎ)n n(二)数据收集方法(二)数据收集方法(fāngfǎ)(fāngfǎ)n n测评法、实验法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法测评法、实验法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法n n三、学习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三、学习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fāngfǎ)(fāngfǎ)的意义的意义n n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n n增强评价研究的能力增强评价研究的能力n n促进理论知识的应用促进理论知识的应用第1页/共31页第二页,共32页。
第三节第三节心理与教育心理与教育(jiàoyù)(jiàoyù)研究的基本程序和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本教材的体系本教材的体系n n一、心理与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n n研究问题的选择:研究领域与研究问题n n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n n研究结果的处理:质性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n n研究报告(bàogào)的撰写: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主体和参考文献,研究的主体包括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五个部分第2页/共31页第三页,共32页第二章第二章研究问题的选择研究问题的选择(xuǎnzé)(xuǎnzé)第一节第一节研究问题与研究课题概述研究问题与研究课题概述n n一、研究问题与研究课题一、研究问题与研究课题n n(一)研究问题概述:(一)研究问题概述:n n特征:问题一提问的形式出现、研究问题具有多变量性、研究问题应当特征:问题一提问的形式出现、研究问题具有多变量性、研究问题应当(yīngdāng)(yīngdāng)具有可解答性、研究问题的陈述具有客观性具有可解答性、研究问题的陈述具有客观性n n(二)研究课题概述:(二)研究课题概述:n n1.1.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基于研究目的的划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基于研究目的的划分n n2.2.理论研究、描述性研究与实证研究:基于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描述性研究与实证研究:基于研究方法n n3.3.探索性研究与验证性研究:基于研究的性质探索性研究与验证性研究:基于研究的性质n n二、研究课题确定的基本程序二、研究课题确定的基本程序n n确定研究方向确定研究方向n n形成研究课题形成研究课题n n提出研究假设提出研究假设第3页/共31页第四页,共32页。
第二节第二节研究课题选择的基本研究课题选择的基本(jīběn)(jīběn)途径与主要途径与主要原则原则n n一、研究课题选择的基本途径一、研究课题选择的基本途径n n源于社会实践源于社会实践n n源于理论源于理论(lǐlùn)(lǐlùn)推论推论n n源于文献阅读源于文献阅读n n源于研究过程源于研究过程n n源于课题指南源于课题指南n n二、研究课题选择的主要原则二、研究课题选择的主要原则n n需要性原则需要性原则n n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n n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n n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n n兴趣性原则兴趣性原则第4页/共31页第五页,共32页第三节第三节研究假设的提出研究假设的提出(tíchū)(tíchū)与研究课题的论证与研究课题的论证n n一、研究假设的提出一、研究假设的提出n n(一)科学研究的特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于推测性质(一)科学研究的特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于推测性质n n(二)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二)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n n根据研究假设的性质分:根据研究假设的性质分:n n预测性假设预测性假设n n相关性假设相关性假设n n因果性假设因果性假设n n根据研究假设的概括性程度分:根据研究假设的概括性程度分:n n一般假设一般假设n n特定假设特定假设n n(三)提出研究假设的方法:归纳法、演绎法(三)提出研究假设的方法:归纳法、演绎法n n二、研究课题的论证二、研究课题的论证(lùnzhèng)(lùnzhèng):对准备研究课题的研究背景、可行性、科学性与研究价值等方面:对准备研究课题的研究背景、可行性、科学性与研究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预则和评价的过程。
进行分析、说明、预则和评价的过程第5页/共31页第六页,共32页第三章第三章研究研究(yánjiū)(yánjiū)方案的设计方案的设计第一节第一节研究研究(yánjiū)(yánjiū)方案设计的基本内容方案设计的基本内容n n一、选题依据:一、选题依据:n n说明选题的来龙去脉说明选题的来龙去脉n n说明研究的目的说明研究的目的n n对研究的理论意义或实践意义进行说明对研究的理论意义或实践意义进行说明n n研究的创新之处研究的创新之处n n二、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二、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n n具体的研究目标与研究的系统性具体的研究目标与研究的系统性n n三、研究方法:三、研究方法:n n理论研究方法:定义研究问题理论研究方法:定义研究问题(wèntí)(wèntí)、历史回顾与研究趋势、历史回顾与研究趋势n n描述性研究:观察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观察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方法n n实证研究:确定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选择研究工具;制定研究程序;数据统计方案实证研究:确定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选择研究工具;制定研究程序;数据统计方案n n四、研究进度四、研究进度n n五、研究保障五、研究保障n n六、成果形式六、成果形式第6页/共31页第七页,共32页。
第二节第二节研究对象研究对象(duìxiàng)(duìxiàng)的抽样与研究变量的的抽样与研究变量的控制控制n n一、研究对象的抽样一、研究对象的抽样n n(一)研究对象抽样的意义(一)研究对象抽样的意义n n解决总体研究难以进行的困难解决总体研究难以进行的困难n n节省人力、时间和费用节省人力、时间和费用n n(二)研究对象抽样的方法(二)研究对象抽样的方法n n1.1.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系统(xìtǒng)(xìtǒng)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n n2.2.非随机抽样:目的抽样、定额抽样与简便抽样非随机抽样:目的抽样、定额抽样与简便抽样n n二、研究变量的控制二、研究变量的控制n n(一)自变量的选定与控制:自变量本身是变化的、可以控制、自变量可以引起相应的现象变化(一)自变量的选定与控制:自变量本身是变化的、可以控制、自变量可以引起相应的现象变化n n(二)因变量的选定与控制:(二)因变量的选定与控制:n n因变量的类型:生理指标、行为指标与言语报告因变量的类型:生理指标、行为指标与言语报告n n因变量的四个要求:有效性、可靠性、敏感性与数量化因变量的四个要求:有效性、可靠性、敏感性与数量化n n因变量的选定与控制的注意:避免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因变量的选定与控制的注意:避免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n n(三)无关变量的辨别与控制(三)无关变量的辨别与控制n n无关变量的类型:环境变量、程序变量、被试变量与暂时的被试变量、数据处理方面的无关变量无关变量的类型:环境变量、程序变量、被试变量与暂时的被试变量、数据处理方面的无关变量n n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消除法、恒定发、平衡法、随机化法、匹配法、兼作组法、统计控制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消除法、恒定发、平衡法、随机化法、匹配法、兼作组法、统计控制第7页/共31页第八页,共32页。
第三节第三节课题课题(kètí)(kètí)申报与立项申报与立项n n一、课题申报与立项一、课题申报与立项n n课题申报的基本要求:申请人的资格、选题要求、申报程序课题申报的基本要求:申请人的资格、选题要求、申报程序n n课题申请书的撰写: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和假设、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课题申请书的撰写: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和假设、研究内容、研究方法(fāngfǎ)(fāngfǎ)、保证措施、成果形式、保证措施、成果形式n n二、课题的立项二、课题的立项n n立项课题的种类:横向与纵向,级别立项课题的种类:横向与纵向,级别n n课题立项的评审原则:课题立项的评审原则:n n课题立项的评审原则:课题立项的评审原则:第8页/共31页第九页,共32页第四章第四章理论研究理论研究(yánjiū)(yánjiū)设计设计第一节第一节理论研究理论研究(yánjiū)(yánjiū)概述概述n n一、理论研究的含义:即思辨研究,采用思辨或是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研究问题进行探讨,充分阐述(chǎnshù)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基本看法或观点n n二、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n n(一)演绎推理n n(二)归纳推理第9页/共31页第十页,共32页。
第二节第二节文献文献(wénxiàn)(wénxiàn)综述综述n n一、文献及其类别一、文献及其类别n n书籍、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书籍、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n n二、文献查阅与整理二、文献查阅与整理n n作用:系统的认识、形成研究假设、搞好研究设计、解释研究结果作用:系统的认识、形成研究假设、搞好研究设计、解释研究结果n n文献收集:图书馆、资料室、互联网、个人交往文献收集:图书馆、资料室、互联网、个人交往n n文献阅读与整理文献阅读与整理n n三、文献综述的撰写三、文献综述的撰写n n格式与内容:序言、历史发展、现状分析、趋向预测格式与内容:序言、历史发展、现状分析、趋向预测n n步骤与方法:确定步骤与方法:确定(quèdìng)(quèdìng)选题、收集文献、研究文献、撰写研究初稿、修改综述初稿选题、收集文献、研究文献、撰写研究初稿、修改综述初稿第10页/共31页第十一页,共32页第三节第三节 经验总结经验总结 n n一、经验总结的含义及类型:一、经验总结的含义及类型:n n具体经验总结具体经验总结n n一般经验总结一般经验总结n n理论经验总结理论经验总结n n二、经验总结的二、经验总结的 标准与特征标准与特征n n标准:典型性、现实性、创新性、效益性、稳定性、适用性、发展性标准:典型性、现实性、创新性、效益性、稳定性、适用性、发展性n n特征:以已有经验作为研究内容;保证研究过程的自然状态;注重对经验的理性思考;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特征:以已有经验作为研究内容;保证研究过程的自然状态;注重对经验的理性思考;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适用性n n不足:材料不一定完整;受研究者本人知识经验的制约;花费不足:材料不一定完整;受研究者本人知识经验的制约;花费(huāfèi)(huāfèi)时间较长。
时间较长n n三、撰写经验总结的意义与要求:三、撰写经验总结的意义与要求:n n意义:丰富和发展理论的重要途径、教育管理者提高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意义:丰富和发展理论的重要途径、教育管理者提高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n n基本要求:总结对象要有代表性与典型意义;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全面考察,注意多方面联系;基本要求:总结对象要有代表性与典型意义;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全面考察,注意多方面联系;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要有创新精神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要有创新精神n n四、撰写经验总结的步骤与方法:四、撰写经验总结的步骤与方法:n n确定总结对象确定总结对象————制定总结计划(制定总结计划( 明确任务要求、合理分工协作、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统一)明确任务要求、合理分工协作、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经验资料的积累、经验资料的积累、筛选、提炼(以理论为指导、采取归类提炼、揭示经验的内在机制、形成系统的理论模式筛选、提炼(以理论为指导、采取归类提炼、揭示经验的内在机制、形成系统的理论模式————经验总结的论证经验总结的论证————撰写经验总结报告)撰写经验总结报告)第11页/共31页第十二页,共32页。
第四节第四节理论理论(lǐlùn)(lǐlùn)探讨探讨n n一、理论探讨的含义和类型一、理论探讨的含义和类型n n含义:含义:n n类型:评析型与创造型类型:评析型与创造型n n二、理论探讨的撰写:二、理论探讨的撰写:n n积累积累(jīlěi)(jīlěi)素材,提高理论认识素材,提高理论认识n n确定选题确定选题n n拟好提纲拟好提纲n n写作初稿写作初稿n n修改润色修改润色第12页/共31页第十三页,共32页第五章第五章描述研究描述研究(yánjiū)(yánjiū)设计设计第一节第一节描述研究描述研究(yánjiū)(yánjiū)概述概述n n一、描述性研究(yánjiū)的含义n n二、描述性研究(yánjiū)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n n描述研究(yánjiū)的主观性n n描述研究(yánjiū)的效度n n描述研究(yánjiū)的可推论性n n描述研究(yánjiū)的量化趋势第13页/共31页第十四页,共32页第二节第二节观察观察(guānchá)(guānchá)研究研究n n一、观察研究概述一、观察研究概述n n含义:含义:n n观察法的类型观察法的类型(lèixíng)(lèixíng)::n n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n n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n n参与式观察与非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观察与非参与式观察n n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n n二、观察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二、观察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n n明确观察目的明确观察目的n n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内容n n选择观察类型选择观察类型(lèixíng)(lèixíng)n n制定观察记录表制定观察记录表n n训练观察人员训练观察人员n n实施观察实施观察第14页/共31页第十五页,共32页。
第三节第三节访谈访谈(fǎnɡtán)(fǎnɡtán)研究研究n n一、访谈研究概述一、访谈研究概述n n含义:含义:n n访谈法的类型访谈法的类型n n间接访谈与直接访谈间接访谈与直接访谈n n非结构式访谈、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n n个别访谈与集体访谈个别访谈与集体访谈n n二、访谈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二、访谈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n n明确访谈目的明确访谈目的n n设计访谈问题:选择开放式还是封闭式的问题;拟定具体的访谈问题和反应形式;确定访谈问题的设计访谈问题:选择开放式还是封闭式的问题;拟定具体的访谈问题和反应形式;确定访谈问题的编排顺序(漏斗顺序)编排顺序(漏斗顺序)n n访谈与访谈设计的修订访谈与访谈设计的修订n n访谈人员的选择与培训访谈人员的选择与培训n n实施访谈:访谈前的准备工作;接近访谈对象;对付拒绝、提问和追问的技巧实施访谈:访谈前的准备工作;接近访谈对象;对付拒绝、提问和追问的技巧(jìqiǎo)(jìqiǎo);访谈内容;访谈内容的记录;访谈的结束和再次访谈;访谈结果的整理的记录;访谈的结束和再次访谈;访谈结果的整理。
第15页/共31页第十六页,共32页第四节第四节 个案研究个案研究n n一、个案研究概述:一、个案研究概述:n n含义含义: :n n特征特征(tèzhēng)(tèzhēng):对特定对象实施的研究、对目标行为的连续观测:对特定对象实施的研究、对目标行为的连续观测n n个案干预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个案干预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n nA-BA-B设计设计n nA-B-AA-B-A设计设计n nA-B-A-BA-B-A-B设计设计n n二、个案比较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二、个案比较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n n个案与个案之间的比较研究设计个案与个案之间的比较研究设计n n个案与正常人之间的比较个案与正常人之间的比较第16页/共31页第十七页,共32页第六章第六章实证实证(shízhèng)(shízhèng)研究设计研究设计 第一节第一节实证实证(shízhèng)(shízhèng)研究概述研究概述n n一、实证研究的含义与逻辑起点一、实证研究的含义与逻辑起点n n实证研究的含义:实证研究的含义:n n研究变量含义:研究变量含义:n n操作性定义:操作性定义:n n意义:具体化、澄清解释偏差、避免干扰意义:具体化、澄清解释偏差、避免干扰n n分类:课题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和暂时分类:课题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和暂时(zànshí)(zànshí)的被试变量的被试变量n n实证研究的基本类型:实证研究的基本类型:n n相关研究相关研究n n因果研究因果研究第17页/共31页第十八页,共32页。
第二节第二节相关相关(xiāngguān)(xiāngguān)研究研究n n一、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的研究设计一、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的研究设计n n连续变量与联系变量的相关研究设计连续变量与联系变量的相关研究设计n n两水平变量与连续变量之间的相关设计两水平变量与连续变量之间的相关设计n n三水平以上三水平以上(yǐshàng)(yǐshàng)类型变量与连续变量的相关研究设计类型变量与连续变量的相关研究设计n n类型变量与类型变量的相关研究设计类型变量与类型变量的相关研究设计n n二、两个变量相关关系的研究设计二、两个变量相关关系的研究设计n n连续变量间的相关研究设计连续变量间的相关研究设计n n类型变量间的相关研究设计类型变量间的相关研究设计n n类型变量与连续变量间的相关研究设计类型变量与连续变量间的相关研究设计第18页/共31页第十九页,共32页第三节第三节实验实验(shíyàn)(shíyàn)研究研究n n一、单因素实验设计一、单因素实验设计n n随机分组设计、匹配分组设计、被试内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匹配分组设计、被试内设计n n自变量为自变量为2 2个水平个水平(shuǐpíng)(shuǐpíng)的单因素设计:单因素随机组设计、单因素匹配组设计、单因素被试的单因素设计:单因素随机组设计、单因素匹配组设计、单因素被试内设计内设计n n自变量为自变量为3 3个以上水平个以上水平(shuǐpíng)(shuǐpíng)的单因素实验设计: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的单因素实验设计: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单因素被试内设计单因素被试内设计n n二、多因素实验设计二、多因素实验设计n n多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多因素完全随机设计n n多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多因素随机区组设计n n多因素被试内设计多因素被试内设计n n多因素混合设计多因素混合设计n n三、准实验设计三、准实验设计n n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n n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设计单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设计n n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设计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系列设计第19页/共31页第二十页,共32页。
第七章第七章研究数据研究数据(shùjù)(shùjù)的获得的获得第一节第一节数据数据(shùjù)(shùjù)获得概述获得概述n n一、研究变量的常用指标一、研究变量的常用指标n n行为指标:频率、潜伏期、持续时间、者正确率、强度行为指标:频率、潜伏期、持续时间、者正确率、强度n n生理指标:肌电、皮肤电、心血管指标、呼吸指标、自我报告生理指标:肌电、皮肤电、心血管指标、呼吸指标、自我报告n n二、变量指标的基本要求二、变量指标的基本要求n n可靠性、有效性、精确性、区分性、适宜性可靠性、有效性、精确性、区分性、适宜性n n三、研究数据获得的基本方法三、研究数据获得的基本方法n n测评法测评法n n实验实验(shíyàn)(shíyàn)范式范式n n认知神经科学范式认知神经科学范式第20页/共31页第二十一页,共32页第二节第二节 测验法测验法n n一、测验法的概念和特征一、测验法的概念和特征n n含义:含义:n n研究优势:研究优势:n n研究劣势:研究劣势:n n二、测验法的分类二、测验法的分类n n按照内容分:能力、学绩和人格测验等按照内容分:能力、学绩和人格测验等n n按照目的分:描述性、诊断性和预测性测验等按照目的分:描述性、诊断性和预测性测验等n n按照性质分:构造性和投射性测验按照性质分:构造性和投射性测验n n案应用领域分:教育、职业和两床测验案应用领域分:教育、职业和两床测验n n现代的区分:作业型测验法和自陈型测验法现代的区分:作业型测验法和自陈型测验法n n三、测验法的实施三、测验法的实施(shíshī)(shíshī)::n n测试前的准备工作测试前的准备工作n n指导语指导语n n测验情景测验情景n n测验焦虑测验焦虑n n与被测者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与被测者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第21页/共31页第二十二页,共32页。
第三节第三节 问卷法问卷法n n一、问卷法的概念和特点:一、问卷法的概念和特点:n n概念概念; ;n n研究优势研究优势n n研究劣势研究劣势n n二、问卷法的分类:二、问卷法的分类:n n根据问卷结构分为:结构问卷与非结构问卷根据问卷结构分为:结构问卷与非结构问卷n n根据问卷的发放方式:发送问卷、访谈问卷、邮寄问卷、报刊问卷和网上问卷根据问卷的发放方式:发送问卷、访谈问卷、邮寄问卷、报刊问卷和网上问卷n n三、问卷的编制三、问卷的编制n n问卷题目的类型:开放式题目、封闭式题目、混合问卷题目的类型:开放式题目、封闭式题目、混合(hùnhé)(hùnhé)题目题目n n问卷的结构:问卷标题、自然情况、指导语、问题与选项、结束语问卷的结构:问卷标题、自然情况、指导语、问题与选项、结束语n n问卷设计的程序:构思准备、初步设计、问卷调查、修改试用问卷设计的程序:构思准备、初步设计、问卷调查、修改试用n n问题设计的技术:问题表述的要求、排列方式、回答方式问题设计的技术:问题表述的要求、排列方式、回答方式n n四、问卷法的实施四、问卷法的实施n n实施程序实施程序n n提高问卷回收率的方法提高问卷回收率的方法n n影响问卷有效性的因素影响问卷有效性的因素第22页/共31页第二十三页,共32页。
第四节第四节评价评价(píngjià)(píngjià)法法n n一、评价法的概念和特点一、评价法的概念和特点n n概念:概念:n n研究优点:适用面广、经济高效、操作简便研究优点:适用面广、经济高效、操作简便n n研究缺点:评价误差(对被评价者的偏见、评价标准的掌握偏差、对评价者的了解偏差)、不能了解原因研究缺点:评价误差(对被评价者的偏见、评价标准的掌握偏差、对评价者的了解偏差)、不能了解原因n n二、评价法的分类二、评价法的分类n n按内容分:条件、过程、结果评价按内容分:条件、过程、结果评价n n按基准分: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按基准分: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n n按时间和作用按时间和作用(zuòyòng)(zuòyòng)分: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评价分: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评价n n按量化途径分:等级、图表、标准、迫选评定法按量化途径分:等级、图表、标准、迫选评定法n n三、评估表的设计三、评估表的设计n n分析测评目标,做出目标分解,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测评目标,做出目标分解,确定评价指标体系n n确定个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确定个指标体系评价标准n n确定个自目标的权重确定个自目标的权重n n确定编排形式、编写评定说明确定编排形式、编写评定说明n n四、评价法的实施四、评价法的实施n n注意事项:评定者与被评定者交往半年以上,相互熟悉;评定者要正确理解评估标准;尽量避免评估偏见。
注意事项:评定者与被评定者交往半年以上,相互熟悉;评定者要正确理解评估标准;尽量避免评估偏见第23页/共31页第二十四页,共32页第五节第五节 实验法实验法n n一、实验法的概念n n二、传统的实验研究范式(fànshì)n n三、认知实验研究范式(fànshì)第24页/共31页第二十五页,共32页第八章第八章研究研究(yánjiū)(yánjiū)结果的处理结果的处理第一节研究第一节研究(yánjiū)(yánjiū)结果的整理结果的整理n n一、研究结果整理的目的n n把握研究的主导方向n n保证研究资料的可靠性n n形成进行深入分析的资料n n二、研究资料整理的主要步骤:n n原始资料文件(wénjiàn)的建立n n原始资料的审核和评价n n分析研究结果,保存所有资料第25页/共31页第二十六页,共32页第二节第二节研究结果研究结果(jiēguǒ)(jiēguǒ)的分的分析析n n一、研究结果分析的主要方法一、研究结果分析的主要方法n n二、定性分析二、定性分析n n特点:建立描述基础上的逻辑分析或推断;注重分析心理与教育过程中的现象和特点:建立描述基础上的逻辑分析或推断;注重分析心理与教育过程中的现象和行为的本质意义;倾向于对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分析;重视对过程和相互关系的分行为的本质意义;倾向于对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分析;重视对过程和相互关系的分析。
析n n方法: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方法: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zōnghé)(zōnghé);抽象和具体;抽象和具体n n分析过程:确定分析目标;整理研究结果;寻找关系,探索规律分析过程:确定分析目标;整理研究结果;寻找关系,探索规律n n三、定量分析三、定量分析n n描述统计:离散与集中趋势,关系的测量描述统计:离散与集中趋势,关系的测量n n推论统计:推论统计:T T检验、检验、F F检验、检验、X2X2检验检验第26页/共31页第二十七页,共32页第三节第三节研究研究(yánjiū)(yánjiū)结果的解结果的解释释n n一、研究结果解释的意义n n二、研究结果解释的原则和方法n n三、研究结果解释的基本(jīběn)内容n n是否为研究假设提供了证据n n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以及与相关理论框架的联系n n解释研究结果引申的推论n n解释可能出现的非预期的发现或事实第27页/共31页第二十八页,共32页第九章第九章研究报告研究报告(bàogào)(bàogào)的撰写的撰写第一节第一节研究报告研究报告(bàogào)(bàogào)的基本格式的基本格式n n一、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一、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n n题目、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前沿、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附录等几个部分题目、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前沿、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附录等几个部分 (bùfen)(bùfen)n n二、研究报告的撰写二、研究报告的撰写n n题目题目n n摘要摘要n n关键词关键词n n前沿前沿n n方法方法n n结果结果n n讨论讨论n n结论结论n n参考文献参考文献n n附录附录n n三、描述研究报告的撰写三、描述研究报告的撰写n n四、理论研究报告的撰写四、理论研究报告的撰写第28页/共31页第二十九页,共32页。
第二节第二节研究报告的基本研究报告的基本(jīběn)(jīběn)格式格式n n一、研究报告一、研究报告(bàogào)(bàogào)的内容评价的内容评价n n研究问题的合理性研究问题的合理性n n研究方法的可靠性研究方法的可靠性n n研究结果的准确性研究结果的准确性n n讨论的合理性与充分性讨论的合理性与充分性n n结论概括是否准确合理结论概括是否准确合理n n参考文献的可靠性参考文献的可靠性n n整个研究的创新性整个研究的创新性n n二、研究报告二、研究报告(bàogào)(bàogào)的形式评价的形式评价n n题目、署名、摘要、正文、参考文献题目、署名、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第29页/共31页第三十页,共32页第三节第三节毕业论文毕业论文(bìyèlùnwén)(bìyèlùnwén)的写作与研究课的写作与研究课题的结题题的结题n n一、毕业论文的写作一、毕业论文的写作n n毕业论文与学位论文毕业论文与学位论文n n学位论文的基本特点:专业性、科学性、创新性、规范性、可读性学位论文的基本特点:专业性、科学性、创新性、规范性、可读性n n学位论文的写作程序:准备阶段、实施学位论文的写作程序:准备阶段、实施(shíshī)(shíshī)阶段、修改定稿阶段阶段、修改定稿阶段n n文理科学士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文理科学士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n n二、研究课题的结题二、研究课题的结题n n分析结题的条件分析结题的条件n n整理结题材料整理结题材料n n做好经费预算做好经费预算n n申请鉴定申请鉴定第30页/共31页第三十一页,共32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会计学一)科学研究的特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于推测性质2.非随机抽样:目的抽样、定额抽样与简便抽样因变量的类型:生理指标、行为指标与言语报告因变量的选定与控制的注意:避免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特征:对特定对象实施的研究、对目标行为的连续观测A-B-A设计A-B- A-B设计个案与个案之间的比较研究设计一、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的研究设计现代的区分:作业(zuòyè)型测验法和自陈型测验法申请鉴定第三十二页,共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