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第3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总结学案新人教版选修.docx
3页⋯⋯⋯⋯⋯⋯⋯⋯⋯⋯⋯⋯⋯⋯⋯⋯⋯⋯⋯⋯⋯⋯⋯名校名 推荐⋯⋯⋯⋯⋯⋯⋯⋯⋯⋯⋯⋯⋯⋯⋯⋯⋯⋯⋯第 3 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总结 ( 三 )一、北魏民族大融合的原因、表现和实质1.原因(1) 各民族的杂居,极大地加强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接触2) 各民族人民联合反对统治者的斗争,推动了民族融合3) 内迁各族的统治者中,有不少崇尚中原文化,大力提倡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对民族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2.表现(1) 从少数民族来看,不仅在生产方式上,还在生活方式上都趋向于汉化,甚至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特征2) 对于汉族来说,吸取了新鲜血液,加速了发展,丰富了经济文化生活,推动了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的发展壮大3.实质(1) 从经济角度讲,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的过程2) 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3) 从整体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1⋯⋯⋯⋯⋯⋯⋯⋯⋯⋯⋯⋯⋯⋯⋯⋯⋯⋯⋯⋯⋯⋯⋯名校名 推荐⋯⋯⋯⋯⋯⋯⋯⋯⋯⋯⋯⋯⋯⋯⋯⋯⋯⋯⋯二、比较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异同1.相同点(1)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2) 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3) 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4) 都取得了成功。
2.不同点(1) 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2) 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例题 (2016 新课标全国Ⅲ卷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 398 年,拓跋珪迁都平城, 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 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 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 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 庙号改定后, 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 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解题模板第一步 审题意 第 (1) 问,要求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主要是从材料中综合、 归纳、概括。
第 (2) 问,结合材料并联系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作用来组织答案第二步 抓关键 第 (1) 问,根据“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得出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 根据“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得出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 根据“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得出突破礼制, 为自己虚设一庙;根据“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 伯者,皆降一等”得出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第 (2) 问,根据“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出减少改革阻力;根据“‘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得出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2⋯⋯⋯⋯⋯⋯⋯⋯⋯⋯⋯⋯⋯⋯⋯⋯⋯⋯⋯⋯⋯⋯⋯名校名 推荐⋯⋯⋯⋯⋯⋯⋯⋯⋯⋯⋯⋯⋯⋯⋯⋯⋯⋯⋯特权; 综合可知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表明改革决心, 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 全面融入中原生活第三步 扣知识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答案示例 (1) 内容: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 意义: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材料题可分为材料型选择题和材料型问答题 正确找出历史材料题中的隐性突破点, 是判断和解答材料题的关键1) 标点符号 尤其以句号和分号的思考价值最大 因为一个句号或分号就是一层意思,可以提炼出一个要点2) 材料的开头、结尾在一段文章中,开头和结尾往往是核心部分3) 题干中的提示信息也是仔细审题的一个重要环节,据此能够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和考查方向4) 材料中的时间、人物时间、人物往往是解题的风向标5) 材料的出处或注释材料选自的文章和作者及图表的注释都对解题有着关键的辅助作用6) 分值,主要针对材料解析题而言的量体裁衣,看分答题,通过分值我们可以判断出答题的角度和繁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