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旧体诗词创作现状研究现当代文学论文.doc
4页网络旧体诗词创作现状研究_现当代文学论文 网络旧体诗词创作现状研究,摘 要:在五四运动的大旗下,白话新诗强势登上文学舞台,旧体诗词创作逐渐走向衰败,然而进入21世纪,旧体诗词凭借网络的广阔土壤焕发了新的活力作为网络文学的一支,网络旧体诗词在创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同样也存在着不能忽略的障碍和问题,本文将对网络旧体诗词的创作现状和问题进行阐述分析关键词:网络 旧体诗词创作 实验体柳亚子曾断言:“旧诗必亡”,“平仄的消失,极迟是五十年以内的事” 确然,在建国以来,旧体诗词在新诗的蓬勃发展下光环暗淡,少有的创作也受到政治的干扰然而,暂时的沉寂并不表示消亡,而是积攒着力量等待下一刻的爆发进入21世纪网络时代,旧体诗词凭借网络的强大力量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成为新世纪文学的主流之一,有力的证明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一、当旧体诗词遇上网络网络诗词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高校的文学社团成员把自己创作的诗词贴到网络论坛上,由此开网络诗词的先河然而,网络诗词真正的开端应从2000年算起随着全民上网时代的到来,旧体诗词的创作不再局限于高校的学生群体,专业的诗词论坛为全民提供创作和交流的空间,真正实现旧体诗词创作的大众化、平民化。
诗三百、清韵、秋雁南回、榕树下、天涯社区、中华诗词、中国青年诗歌网等众多诗词论坛和社区成为旧体诗词孕育的新土壤,为所有喜爱诗词,有意愿创作诗词的平凡人提供展示自我和切磋探讨的用武之地,将分散在不同地区的个体汇聚成强大的团体,成为不容小觑的文学力量青年诗人、评论家苏无名曾以 6 年之力阅览400 余人 6 万余帖的网络诗词作品,并作《网络诗坛点将录》,仿水浒一百单八将例,按风格特点对当代108 位优秀的网络诗词作者加以点评并说:“如今的网络诗坛,已经拥有数以百万计的爱好者,数以十万计的创作者,数以万计的论坛、个人网站和各种聊天室每天的诗词发帖量,平均有数百首之多从如今网络诗坛的创作数量而言,超过了以往数千年诗词的总和 虽然,活跃在大大小小论坛的写手数量难以精确统计,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经过近十二年的创作和磨练,很多网络诗词写手由不会写到会写,由不通格律到运用娴熟,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由新人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优秀诗人加之网下的一些旧体诗人纷纷走上网络舞台,网络旧体诗词在创作方面逐渐形成了一些大家,如胡马、伯昏子、嘘堂、苏无名、李子梨子栗子、青凤等等这些网络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几乎都有自己的事业,而写诗则为业余爱好。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创作热情和质量近些年由中华诗词研究院(BVI)举办的中华诗词青年峰会,其参加者与获奖者基本为优秀而有影响力的网络诗人2010年北京中华诗词青年峰会颁发的“屈原奖”由1988年出生的中山大学学生毛进睿(闹莲花斋客)获得;1969年出生的沈双建(尘色依旧)囊括当届词组“屈原奖”和“最受欢迎青年词人奖”;“最受欢迎青年诗人奖”由曾峥(独孤食肉兽)摘取这些优秀的网络诗人创作出具有真正当代意义的旧体诗词作品,其作品带有极为明显的观念性质,是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在当代心灵中畅响的激昂乐章这些网络诗人不仅局限于在网络上发诗评诗,还组织大量诗社,如古风诗社,居庸诗社、中镇诗社、江右诗社等网络诗人们不满足于简单的网上交流,纷纷走向现实,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努力扩大旧体诗词在当代的影响力伯昏子与嘘堂、莼客等人出版了诗词合集《春冰集》、《甘棠集》等这些结集出版的优秀作品在民间引发强烈反响此外,他们还在现实中组织诗会及诗歌讨论研究会最早的一次集会是2001年网易和天涯诗词论坛的写手在北京的集会,次年又发起了一次三峡集会到了后来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现实中的集会越来越多,充分体现网络诗人的青春活力 二、网络旧体诗词创作的鲜明特色不同于古人所做的诗词,网络旧体诗词遇到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性和多元化特征。
古典形式加现代语境成为人们热衷的选择,也被人们戏称“旧瓶装新酒”首先,网络旧体诗词的取材相对古代词作而言更加广泛除却传统诗词中所包含的爱情友情等传统话题外,当代生活的诸多方面都为网络诗人带来创作的灵感,高科技,网络语,潮流热点话题都可以从网络诗词中反映出来,如嘘堂《感山西煤窑事故》:“盛世偶坑灰,偎炉莫砸杯久远人骨贱,犹可化新煤一首五言绝句将诗人对煤矿事故的愤慨和讥讽表达的淋漓尽致而李子梨子栗子在《浣溪沙——偶门的幸福生活》写道:“亿万人民奔小康,小康来了有余粮,相看脸色比红光说话多提三代表,搓麻巨爱四人帮,天天都是喜之郎小康”、“三代表”、“四人帮”都是政治文化语汇,“喜之郎”是饮食文化语汇,这里的颠覆和解构在可有可无之间,但将它们作为诗歌语料,意象般地叠加、陈列,便给诗歌审美带来强烈的戏剧效果,荒谬而新奇在创作形式上,网络旧体诗词在继承中创新,不仅学习并广泛模仿前人的格律押韵的模式,将旧体诗词的魅力发扬光大,还在已有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形成了实验体、新国风等新形式李子梨子栗子和嘘堂是实验体的代表人物,实验体的概念尚不能确定,但其主要或者共同的特点是用新词语、新概念写自己经历的或熟悉的人或事。
但同为实验体,李子和嘘堂追求的理念截然不同李子追求“以物证新” 提倡革新,也可以说是“旧瓶装新酒”,用传统诗词的形式表现当代生活他多写实物,尤其喜用当下流行的词语概念,通过叙事整体表现隐喻,而少使用个体词语来表达隐喻效果如《鹧鸪天》:“生活原来亦简单,非关梦远与灯阑驱驰地铁东西线,俯仰薪金上下班无一病,有三餐也有些油滑戏作之词,如“不开鱼腹寻伊妹,但执羊鞭斗伟哥”因为自身生长在山区,李子更倾向于将现代生活与平凡人生存状况联系在一起,由以其《山里人》系列为突出作为实验体的另一派,嘘堂则提倡“格新调古”,格新,是意识与技法有新的破进调古,则是于新变中继续葆有文言之美 嘘堂使用了大量的精力构建了一个名词,“文言诗词”,他认为“文言诗词”这一名称是对诗歌语言形式本身定名古体诗”、“旧体诗”这些概念本身含有贬义,是新诗盛行后于之相对比的概念,含有“老去的”“过时的”意思所以现代的人要写现代的文言诗词 新国风”的宗旨是秉承“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传统精神,以民众的立场,用凝练的语言和流转的韵律表达抒发自己对于当代生活的切实感悟,在坚守传统诗词艺术形式的前提下,将当代现实生活融入诗词创作之中,并力求达到晓畅明白又内涵深厚的艺术效果。
提倡古为今用,既不拘泥于摹古,更不执着于创新更追求诗词的“作品精粹化,读者大众化”其代表人物书生霸王的作品多描述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和状况,表现他们的苦闷和无奈,涵盖世间百态,人生万象如《推销员》:“领带西装正,摩丝短发匀喜忧皆是笑,过往尽为宾苦挣三餐费,闲谈百万薪江东多父老,不许此身贫三、网络旧体诗词创作的障碍和瓶颈虽然网络诗坛为当代诗坛的创作繁荣提供了无限的活力,充分彰显旧体诗词的个性和活力,但这十二年的发展也暴露出网络诗词创作的一些不足和障碍网络诗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人员庞杂,水平参差不齐除了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知识储备充足的优秀写手外,很多人作诗缺乏应有的传统诗词素养,不懂格律押韵,而且用词缺少斟酌,更有哗众取宠之辈,将淫秽色情之事写入诗中,污染圣洁的诗坛抄袭问题更是无法禁止,一些人为了提高点击率,增加知名度,将古人的作品稍作修改充做自己的原创之作,看似新奇独特的语句多为古人之作,将文学创作视为儿戏,愚弄一干读者此外,一些老干部出于“让诗词大众化”的目的,提倡用中华新韵取代平水韵,改原来的单轨制为双轨制,让诗人们无所适从支持声韵改革的人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拼音的形成、新华字典的出现,入声字归列到阴平、阳平或上声、去声,当下普通话与中古音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写诗常用的平水韵已与今人产生了差距,即便是一些古诗作爱好者亦感困惑,对于初学者更是难上加难。
于是中华诗词学会以普通话为基准,在平水韵的基础上,对声韵进行了改革尝试,出台了新韵十四韵,似乎预示着声韵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反对者大有人在尤其在网络诗坛上,反对声高涨,伯昏子,胡马等人05年联名起草《关于传承历史文化、反对诗词【声韵改革】的联合宣言》,获得百余位诗人学者支持他们认为古今语音差异并不能成为改革的理由,平水韵所反映的语音结构,是一种普遍接受的书面文学语言的语音体系,始终与任何时期的汉语口语的语音系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近体诗所采用的诗韵,在语音结构上始终和口语存在的不一致,古人都没有对此产生非难,今人有怎能因为难学而妄图加以省略简化?在声韵之争的对垒下,网络诗坛一时分裂成两派,坚持改革的使用新韵,反对改革的坚持平水韵,分歧一段时间之内将难以弥合四、网络旧体诗词的未来展望伯昏子接受采访时曾谈到“网络诗词现在进入了一个沉寂期” 确然,在过去十二年的猛烈迸发后,网络诗坛逐渐走向平息,现在每天发表在各种论坛社区的诗词新帖寥寥可数,网络诗人或是放弃创作,或是放弃网络,转向实体创作对于网络诗词创作的瓶颈现象,伯昏子认为,第一,网络诗词在过去十二年表现繁盛是有原因的,网络平民化后,有很多喜爱写诗的人拿出了原有的旧作发表在网络上,这些长久的积累被展现出来就形成了网络诗坛的爆发,给人以网络创作势力强大的假象;此外,网络诗人多将写诗作为副业,他们在生活中有自己的职业,所以不可能长期间坚守在网络阵地上;还有一点较为重要的原因是,随着旧体诗词的崛起,中国相继成立了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研究院等,并且全国各省成立了众多诗词团体,这为诗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交流空间,网络不再是唯一的载体,网络诗人有了更多的选择。
虽然高潮过后,网络旧体诗词创作走向平静,但正如伯昏子所言,这不是消亡,而是暂时的反思和调整随着网络创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这个创作的队伍,网络旧体诗词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迎接新的繁荣!参考文献:[1]唐颢宇《不薄今人爱古人———以部分当代诗作为例试析旧体诗词在今世的发展演变》 中国韵文学刊 第26卷第1期[2]王若谷《网络的诗歌复兴》中国文化报2005年8月3日第002版[3]舒晋瑜《网络十年:真正意义上的诗词复兴?》中华读书报2010年6月23日第018版[4]吕德强《网络文学批评简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2月第23卷第2期[5]檀作文《颠覆与突围——“李子体”刍议》(“网络诗词与新旧体运动”系列论文之一)[6]眭谦(伯昏子)、徐晋如(胡马)《关于传承历史文化、反对诗词「声韵改革」的联合宣言》南开大学本科生创新科研计划:链接古典-网络旧体诗词的共时性研究 项目编号1210055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