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江底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12页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江底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传记阅读( 15 分)爱因斯坦最后的日子周国忠(1)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南部乌尔姆希特勒上台后,犹太人的日子就很不安宁了,作为名人的爱因斯坦也难逃厄运,柏林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以5万马克之价悬赏爱因斯坦头颅的告示2)“我一点也没想到我的脑袋能值那么多钱!”他很调侃地对他妻子说在比利时国王卫兵的保护下,他到美国避难,在普林斯顿度过他生命的最后22年3)1955年4月11日,爱因斯坦最后一次在和平主义宣言上签名,宣言由罗素起草,宣言号召一切国家放弃核武器4)4月13日下午,爱因斯坦在家中病倒了他的私人医生迪安立即被请来了随后纽约医院最有名的心脏和主动脉外科专家也前来会诊爱因斯坦问迪安医生,临终时是否会很痛医生告诉他说,或许没有什么痛苦,或许要痛苦几分钟,或许几小时,也可能几天几天以后,医生说“病痛折磨时,他十分坚忍”在这期间,他常常不让注射吗啡,坚决拒绝一切外科手术我想去的时候就去了,用人工的方法延长寿命实在没有意思;我已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是我去的时候了,我将平静地等待死神5)4月18日凌晨1点10分,助理护士发现他呼吸困难。
她想请医生来,便向房门走去,但听到爱因斯坦用德语说了几句话,护士没听懂,便走近床前就在这一瞬间,他深深地呼吸了两下,便溘然长逝了时值凌晨1点15分上午8点,消息对外公布那天早晨,尸体解剖的结果表明,死因是“主动脉大破裂,它像一根用旧了的内部管道,终于爆破了”下午3点半,尸体被悄悄火化,骨灰撒在一个未透露地名的地方火化前,遗嘱执行人那坦教授直到棺椁前,说了几句话,轻轻地吟诵了一首《席勒丧钟之跋》中为悼念挚友席勒而写的诗:我们全都获益不浅,全世界都感谢他的教诲;那专属于他个人的东西,早已传遍了人类他像行将陨灭的彗星,光华四射,把无限的光芒撒向四方6)一颗巨星陨落了仪式之简单,葬礼之朴素,如同他逝世前一样安详平静这非常符合他生前遗愿他的遗嘱要求不举行宗教仪式,也不举行任何官方仪式按照他的愿望,甚至下葬的时间和地点除护送爱因斯坦遗体去火葬场的少数几位最亲近的朋友外,一概没有通知他希望,除了他的科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他的一切都将随着他一同死去7)爱因斯坦本想安安静静而去,但他走后,世人却不容他“平静”许多国家的报纸,在头版登出大幅的讣告和悼词各国的学术刊物,出版纪念爱因斯坦的专号中国科学院的机关报《科学通报》发表了爱因斯坦的学生、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周培源教授写的纪念文章。
到处都是悼词,“世界失去了最伟大的科学家”,“人类失去了最伟大的儿子”;到处也都是颂词,“爱因斯坦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爱因斯坦改变了人类对世界和宇宙的认识”当时正在印尼万隆召开的第一次亚非会议临时增加了程序:举行了特别追悼仪式,哀悼他的去世8)不错,没有一个人不会意识到他的伟大之处,但我们何不以平静的心去默默注视这位隐藏在历史深处,不愿被喧闹所打扰的老人呢?惟一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此时此刻,地球上会有十几甚至几十亿人同时想到他和他的好节选自《爱因斯坦:伟大的平凡——写在爱因斯坦诞生120周年之际》)16、本文记述了爱因斯坦在最后日子里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爱因斯坦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答:17、文章第五段中“就在这一瞬间,他深深地呼吸了两下,便溘然长逝了”,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语上?(4分)答: 18.爱因斯坦去世后,世人为什么“不容他‘平静’”?我们应该怎样纪念这位伟人?(5分)答:参考答案:16.(1)最后一次在和平宣言上签字;病中坦然面对死亡的情景;去世时的情景;简单朴素的葬礼2)热爱和平;坦然面对死亡,坚忍无惧;追求平凡安静的生活。
17.(1)这句话表现对爱因斯坦突然逝世无限惋惜的感情2)这种无限惋惜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就”、“一瞬间”、“便”和“溘然长逝”几个词语上18.(1)因为人们都意识到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所以纷纷纪念他,使他死后得不到“平静”2)我们应该继承他热爱和平的情怀;应该学习他不居功自傲的谦逊作风;学习他为全人类的进步奉献自己的才华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孤傲”俞平伯①俞平伯1900年生于浙江湖州,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他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②俞平伯一生爱好昆曲,而这爱好又与他的爱情相关1917年,俞先生与许宝驯结成秦晋之好许家都是昆曲爱好者,许宝驯之父许引之是业余昆曲家,许宝驯的姐姐弟弟也喜爱昆曲尤其是许宝驯,扮相漂亮,嗓音又好,唱起来字正腔圆,并且能填词谱曲③20世纪50年代中期,醉心于《红楼梦》研究的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遂淡泊了政治,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每逢星期四上午,夫妇俩便专门请来笛师伴唱来了客人,也要坚持一曲唱罢才接待俞平伯与许宝驯每年夏天都要坐公共汽车或三轮车去颐和园。
这给幼小的外孙韦柰留下童话般的印象:“外公租了人工摇的乌篷船,带着笛师,带了吃喝的东西,把船漂在后湖上唱曲子一群游客围着听,都觉得很惊奇④1956年8月,在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和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等人的帮助下,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这就是“北京昆曲研习社”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老君堂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研习社最有影响的是对《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俞平伯与弟子精心整理校订,全体社员通力合作把《牡丹亭》推上舞台,1958年10月2日在北京试演了一场,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了演出俞平伯生性耿介孤傲,不善应酬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与大家合影,却找不到俞平伯,后来发现他是上台了,可是他取了自家的三弦又下去了,总理笑他书呆子1959年10月,《牡丹亭》在长安戏院演出了两场,北京昆曲研习社作为当年唯一参加国庆献礼演出的业余社团,是昆曲演出史上的一件盛事演出结束,文化部的一位高官来看望俞平伯,俞先生不说话,只抽烟高官问:“身体好吗?”答:“嗯高官说:“我们走了答:“嗯既不客套,也不送客⑤“文革”开始后,一些乌合之众冲击俞平伯的家,从老君堂抄走了大量书籍和研究资料后来又将其集中到学部的“牛棚”办学习班,把他的书挂在墙上批判。
俞平伯在“牛棚”里依然从容,每天给夫人写一封信造反派给他戴上纸糊的高帽子,让他敲着锣走在游街队伍的第一个,他也淡然处之⑥从“牛棚”放出来后,俞平伯全家被赶到一个小房子里居住,工资也被扣发,只给少许生活费1971年1月,作为特殊照顾的老知识分子,俞平伯夫妇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⑦1972年,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有关部门不得不给俞平伯调整住房、补发工资一天,几个人提着皮包来到俞平伯家俞先生点完钱后不慌不忙地问:“这只是本钱,利息在哪里?”来人都很惊愕,说:“没有利息俞先生说:“工资是国家给我的,扣这么多年是错误的今天你们来送钱就是很好的证明还本付息是常识来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俞先生说:“其实我并不在乎几个钱,我是对有些人信不过,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我担心他们从中贪污说得几个人面红耳赤,狼狈不堪选自《名人传记》2012年1期)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俞平伯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是开拓者之一B.“北京昆曲研习社”成立于1956年8月,这是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中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
C.俞先生说:“其实我并不在乎几个钱,我是对有些人信不过,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我担心他们从中贪污这体现了他憎恶贪腐、憎恶黑暗的一面D.20世纪50年代中期,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是由于研究《红楼梦》的事情此后,他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了E.“文革”开始后,俞平伯的家也受到一些乌合之众冲击,大量书籍和研究资料被从老君堂抄走了后来又被集中到学部的“牛棚”学习班2.俞平伯先生一生爱好昆曲,这种爱好由哪些因素促成?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第三自然段写了俞平伯先生的几件小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人认为俞平伯是我国有风骨的知识精英,也有人认为俞平伯木讷、不善应酬。
联系全文请陈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 BE2.①与自身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有关(或自身文化素养);②与许家人的影响有关(只写“与他的爱情相关”给1分);③与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有关每点2分)3.①第三段描写了他在朋友家人前唱昆曲的事情,体现了他对昆曲的喜爱;②通过这些事情突出他对朋友、对家人平易近人的性格特点;③与下文俞平伯耿介孤傲的性格形成对比每点2分)4.观点一:我认为俞平伯是我国有风骨的知识精英理由:①从学术上看,即使受到不公平批判,依然进行《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体现了知识精英本色的特点;②从和高官打交道上看,《牡丹亭》的成功演出能说明俞平伯不主动表功、不献媚的性格特征;③从受到批斗上看,在“牛棚”里依然从容,游街时淡然处之,能看出他遇困难从容的特点观点二:我认为俞平伯木讷、不善应酬理由:①在《牡丹亭》演出结束时俞平伯不能够主动和领导打招呼;②对于高官的问话不能有礼貌的回答;③对于送工资的人,不说感谢,反而刁难。
观点三:既有有风骨的一面,也有木讷的一面言之成理即可)(观点2分,理由每点2分)解析: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A项应该是“‘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D项原因解说错误;C项“贪腐、黑暗”说得有点重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一题的筛选区域主要集中在前3段,比较明显的是第2、3段的内容,但第2段不能只抓住第一句,而要从整段内容看,是许家全家人的影响;第3段只要整合一下信息即可不容易想到的是第1段的内容,正是俞平伯精研中国古典文学,他才会爱好昆曲,昆曲也是古典文学的一部分3.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考虑结构上比较简单,即引出下文,为下文介绍俞平伯耿介孤傲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内容上写了俞平伯先生的几件小事,首先应抓住第三段的中心例子是为了证明观点的,第三段表明了俞平伯对昆曲的喜爱之情,也表明了俞平伯平易近人、有生活情趣的特点4.本题考查评价、探究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题,我们应该对俞平伯做出正确评价要注意结合文章中的明确观点,然后再结合文章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