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文学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以魏晋文学和19世纪俄国文学为中心.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油条
  • 文档编号:102218288
  • 上传时间:2019-10-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8.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文学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以魏晋文学和19世纪俄国文学为中心梅运东 中文5112班【摘要】文学生产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但当文学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之后,它并不完全依赖与经济,而是具有其固有的规律及相对独立性因此文学发展的具体过程就不会直接取决于物质生产的水平;这就导致了两者之间的不平衡关键词】文学生产;物质生产;不平衡;俄国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判断》中的导言中做过以下阐释:“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正比例的,因而也绝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马克思的这段话就深刻的洞悉了文学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的不平衡的关系,他指出了文学的发展绝不完全依赖于经济,它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学生产的具体过程不是直接与物质生产发生关系的,文学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不平衡的当我们从文学审美价值的角度去看待发生过的文学现象,我们便很容易发现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与物质生产之间的不平衡中国古代的魏晋南北朝文学与当时的生产状况刚还印证了这一点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这个时期的背景,众所周知,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不安,战乱不断,灾乱连年,民不聊生的黑暗时代。

      在思想上,这个时期是最专制最不自由的时代纵观魏晋南北朝,始于东汉末年,殁于隋朝统一全国,这期间大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这个时期的社会状况有几大趋势,一大趋势是军阀割据,国土分裂,从汉末董卓叛乱,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好不容易西晋统一了全国,可没持续多久便被外族击退到了南方,偏安一隅最终奠定了南北多过分据的局面,全国处于多国林立的状态,战争不断第二大趋势政权更迭,朝廷易主频繁,这个时期的国家大多实力薄弱,无法抗御外敌,除了东晋和北魏存在了一百多年以外,其余大多数国家只有数十年,而北齐更是不过二十余年,可谓政权频繁更迭第三大趋势是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国家纲纪混乱,这一时期由于割据不断,政权不稳定,各种力量之间为了争夺统治权,大肆发动战争,杀伐不断,而与此同时并立的政权也不免互相征战,扩大自己的领土范围,还有新旧王朝的更代也是通过战争的形式实现的综合这几大趋势,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魏晋南北朝完全就是一个“乱世”在这样一个乱世中,我们来反观这个时期的文学与社会状况相反的是,这个时期的文学却在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中得到了极大的飞跃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魏晋玄学的兴起,印度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发展及其他文化的渗入。

      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我们可以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建安文学,西晋文学,南北朝文学首先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背后是赞誉为建安风骨,以三曹为中心的这些人大多亲身经历了汉末大动乱的那段时期,见证当时的社会黑暗面,民生的凋敝,全国一片混乱,所以他们拥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更有解救天下苍生的豪情壮志,在他们的笔下是慷慨激昂的感情,但同时由于社会的动荡腐败,在他们的诗中还夹杂着浓浓的哀怨,苍凉的情调后来由于曹氏皇族的衰败,司马家族逐渐掌握了朝政,并在司马昭的手上建立了晋王朝,即背后人所说的西晋司马氏掌握天下大权后,便开始从文化上来巩固他的统治,实行严酷的文化高压政策,文学风貌随之一变,此时出现了一“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作家,面对政治上的黑暗,他们内心极为苦闷,不能尽抒心中的悲愤之情,便转而以老庄的“自然”为武器向司马氏提出的封建礼教发起了进攻,揭露了统治者的虚伪,抨击了政治制度的黑暗,他们的行为却遭到了统治者的疯狂的反击,大多数优秀的作家遭到了严重的迫害,甚至有的作家不惜装疯以求自保,因此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状况的现实由于统治者的暴政,西晋王朝短命而亡,接踵而来的便是南北朝时期,,形成了南方北方政权,虽处同一时期,但南方和北方的文学风格却完全不一样,南方以文采风流著称,北方文坛则显得较为荒凉。

      就拿南方文学来说吧,此时的代表人物无疑是“大谢小谢”独领风骚,他们不仅把山水诗的发展推向了另一个高度,在他们的诗中,清新自然成为了主旋律,为山水诗的发展作出力巨大的贡献通过以上对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状况和文学生产的深入比较,文学创作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性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对马克思的那句话也作出了最精辟的诠释分析了中国文学,我们再不妨把视野19世纪下叶的俄国1861年,沙皇俄国刚刚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由于是自上而下的改良,所以当时的俄国社会还残存着严重的农奴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但这个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却是处于空前的高峰期,类似于中国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各种意识流派的作家层出不穷此时在文学领域里,批判现实主义尤为盛行,他们把矛头全部对准了当时的沙皇俄国政府,揭露了统治者的昏庸与残暴,并称他们是封建统治的维护者,在他们的笔下政府完全成为了人民的公敌,他们用手中的笔直面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喷涌自己心中的不满与愤怒正如鲁迅的那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而在批判现实主义阵营里也有不同的观点,以库普林为代表的自然主义,以绥拉菲莫维奇为代表的无产阶级作家,以阿托尔斯为代表的民主主义作家等。

      总之,在当时落后的社会背景下,文学艺术却独领风骚,辉煌灿烂,使俄国的文学走向了世界我们一直都认为经济的发展必定会带动文学的繁荣,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当我们比较了中国魏晋南北朝以及19世纪俄国的文学艺术与社会状况后,我们不难发现,当文学生产不依赖于物质生产时,便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因此我们在研究文学时,就不能单单以社会状况来进行评判,而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去研究,只有把握这种规律,研究文学生产与物质生产方能走向正确的道路参考文献【1】赵克龙 《魏晋风度论》 3。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