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钓鱼岛事件看当代大学生政治意识表达的新特征.docx
8页从“钓鱼岛事件”看当代大学生政治意识表达的新特征 郑 杨(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上海 200031)Summary:从2012 年9 月10 日,日本政府宣布对钓鱼岛实施“国有化”开始,我国多部门密集表态反对日本“购岛”行为,日本不接受中方抗议继续进行“购岛”后续行动,我国各地民众抗议日本“购买”钓鱼岛等一系列事件相继发生Keys:大学生政治意识;新特征在去年9月18日这个极为敏感的时间点,经领馆周边现场观测以及针对校园大学生群体调研发现,并没有发生学生聚集和涉日的群体性事件,校园学习生活秩序井然,部分受访师生将其概括为“出人意料的平静”,有教师在当晚发帖质疑:“这是否说明了这代学生是政治冷漠的动物?”也有人质疑之前各级党政组织周密准备的必要性本文以此事件为切入点,力图探究当代大学生政治意识的表达方式,并从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来进行论证,从而得出今后热点事件价值导向的现实路径一、“钓鱼岛事件”中上海高校学生动态分析由于网宣部门的稳控工作,9月18日网上整体比较平静,信息总量供给适中,取向较为一致,社交网络也得到了相对有效的管控据反映,一些存在上街隐患的学生,因“基本无线路图可查”,“没有能够引发情绪的爆点”,“连可以评论的视频和图片也不多”,潜在情绪得到了控制。
一)网络舆情动态较为平静9月18日当天,学生在网上关于钓鱼岛的讨论较为零星分散,并未形成规模内容上,学生少有自己原创的言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钓鱼岛的关注行为仅限于转载相关日志,并且对这些日志鲜有评论,普遍表现出了谨慎的政治表达意识,转载较多的日志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阴谋论”该类型的日志主要以一种看似深度剖析的姿态,对钓鱼岛事件发表看法,内容主要集中在披露相关事件的内幕以及背后的阴谋,或是号召大家转变角度看待钓鱼岛事件统计发现,此类日志的转发量相对最高,最受学生欢迎二是常识扫盲该类型日志旨在为读者理清钓鱼岛事件的来龙去脉,让读者对该事件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三是转移话题该类日志主要针对近期游行中出现的打砸事件进行深度评论,日志内容往往不再局限于钓鱼岛事件本身,而是分析当下的社会形势与社会矛盾四是现场直播或回放该类日志主要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18日当天或是18日前几天的游行情况进行描述就整体而言,无论是BBS还是社交网络,当天学生网络舆情呈现少有的平静态势二)校园各项工作正常进行从一整天的情况来看,学生基本按照学校准备的课程、报告会、座谈会、班会等选项安排行程网络方面,由于新学期刚开始,学生关注最多的就是社团的招新宣传。
各校BBS热门话题中,也很少直接与钓鱼岛事件相关的,讨论话题主要集中在校园生活三)日领馆等热点区域未现明显学生群体性参与经实地监测,人民广场、日本领事馆等游行抗议热点区域并未出现明显学生特征群体抗[来自wWW]议人群以职业青年和外来务工人员为主杨浦、松江等大学城周边区域也未出现学生游行抗议人群二、“钓鱼岛事件”中影响高校学生动态的因素分析(一)外部因素1、校园活动充分起到了分散注意力和人流的作用9.18当日各校开展了多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诸如社团招新面试、班会课、迎新晚会、形势政策报告会、座谈会等丰富密集的校园内活动,覆盖了绝大多数学生,其中部分活动有出勤要求,客观上分散了学生对校外反日游行的注意力调研显示,最让学生们“不反感,感觉有水平”的是校门正常开放,学生文化活动不取消、不改期,各院系、班级按照原计划举行班会课等活动,没有人为制造紧张气氛2、家长、老师的告诫成为学生行为关键约束9.18前几天,众多家长或当面或提醒学生不要参与示威游行、涉日活动,劝导学生专心上好课,读好书,发挥了很大作用有学生表示:“网上一有学生游行的新闻出来,家里面就打过来告诫我不要去参加爸妈说这种事情他们经历过见识过,不仅危险,而且对学习毫无帮助。
还有学生说:“老妈加我微博的,我不敢乱说乱动”此外,许多教师也通过课堂等场合提醒学生“正常出勤”、“不准翘课参加游行”、“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学习上”,对学生的行为起到了强有力的引导和约束作用3、周边人际圈对学生形成柔性约束组成相对单纯的学生交际圈也起到了稳控缓冲作用有人表示,周围老师和同学在网上都发表和转发支持理性、反对暴力的内容,因而自己不可能采取过激、游行等行为,否则“都不好意思跟他们说话了”二)内部因素从9.18这天大学生对于钓鱼岛事件的参与模式,可以总结出当代大学生政治意识表达的五点特征1、看待常态化政治事件偏于冷静理性当代青年学生承受着学业竞争、就业压力等现实挑战,他们的关注点日益集中在与自身利益与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同时,随着“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的确立,青年学生逐步摆脱义务本位的主流价值,由传统的政治化、道德化的价值倾向转变为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实用倾向,开始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青年学生激昂的政治热情和高亢的理想主义情感减退,政治行为表现得较为冷静、理性2、网络表达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大学生善于通过通络表达政治诉求,进行政治动员当代社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青年学生的政治表达渠道,从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网络事件显示:组织化程度较以往有明显提高。
此时的青年学生更希望把个人的力量转化为群体的力量,通过集体声援等组织化的形式,向政治系统输入强烈的信息,达到影响甚至改变政治输出结果的目的3、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我们调研发现,在一些热点政治事件中,学生在网上往往采取谨慎表态的态度对网上的状态、日志往往只转发,不评论,即使评论语言也较为平和,少有激进言论在9.18这样一个特殊而敏感的时间和事件聚焦点上,这代学生“爱惜羽毛、自我保护”的心态特征充分凸显了出来这种意识不同于所谓的“政治冷漠”,也不会轻易转化为激烈的民族情绪他们十分敏感,对各项安全稳定措施的逻辑、实施和运作规律比较了解4、易受公共舆论导向影响凤凰、腾讯[来自www.lW5u.Com]等门户网站已成为学生了解相关事件动态的重要渠道有超过六成的受访学生表示是通过门户网站得知此次事件,其中,凤凰网是受访学生中最为关注的门户网站另有三成同学是通过人人、微博等社交网站关注此次事件从以往政治事件的发展过程来看,公共舆论的导向对于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演变有着很大影响5、偏好视角独特的观点调研也显示,学生对于视角独特、有理论依据、采用量化分析的深度评论文章特别感兴趣比如在讲座中,主讲人讲到一些学生此前在网络上、媒体上没有接触过的新视角、新信息和深度分析时,他们的注意力往往比较集中,网络中转载、评论最多的也是此类帖子。
三、从“钓鱼岛事件”看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当代大学生政治意识表达方式与其群体特征密切相关,逻辑上可以相互印证这代90后青年大学生既普遍,又特殊,既有为每一代青年人分享的共性,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一些看似彼此对立的、矛盾冲突的因素,凸显在这代青年学生身上:重理想,但也讲物质我们发现,青年学生们赞赏理想,推崇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部分青年学生能够以实际行动践行自身理想,每年投身西部、投身基层,从事支教、支医等事业的青年,就是其中的典范但这一代青年学生承受着学业竞争、就业压力等现实挑战,由义务本位的主流价值转向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使用倾向,出现常态下政治冷淡的倾向近年来,改革开放进入纵深阶段,利益格局变动导致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出现,青年学生更加注重自身利益的诉求和自身权利的维护,视线日益集中到具体的现实问题上,对不完善的社会制度和出现的各种问题敢于指出和表示不满,通过批评的方式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患爱国家,但也重个人我们发现,当代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国家观念,在奥运、世博等关键时刻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站在了国家前沿,经受住了各项考验,是可以信赖的一代这代青年,真心希望祖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提高。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在“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下,社会的人本意识、人权意识成为主流,青年的政治关注视角从宏大理想走向现实生活,逐步把视线集中到现实问题上,更加注重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实际利益,个人理想和个人价值被置于首要位置,而社会理想则退居其次有全球意识,也满怀民族感情信息网络的发展和国际交流机会的增加,开拓了这代青年人的视野,他们关注金融危机、气候变暖等全球性事务,其思维方式更趋全球化与此同时,这代学生又深具民族意识,对于民族传统和文化有兴趣、有认同、有感情,关注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对主权等问题也更为敏感爱自由,却又显得不够独立这代青年学生大都爱好自由,对于强行规定、硬性指派和说教灌输有着天生的反感他们比较习惯于“我的地盘我做主”,强调自由地思考、选择和生活但同时,他们又容易被各种网络流行、社会思潮所影响和左右,经常随大流而人云亦云,特别容易被一些貌似有道理伪实证研究所误导,欠缺真正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四、“钓鱼岛事件”给热点事件处理带来的启示(一)公共舆论跟进调研表明,大学生尽管对于主流媒体的观点表述方式不甚认同,但还是认同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因此在特定时期,公共舆论要明确表明政府对相关事件(包括游行、集会)的态度,以使包括青年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公众了解情况、明晰态度。
二)重点关注网络虚拟空间大学生主要生活在校园中,报刊阅读量不大,电视媒体影响更为有限,互联网的门户网站已成为学生了解时事的重要渠道而网上特别是论坛中的正面信息很少,希望今后能及时发动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发表一些有深度的评论文章,向大学生有效的传递正面信息,让他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三)校内传播渠道的价值导向作用课堂教学是学生了解相关事件的主要途径学生愿意听紧贴时事热点的课,;学生听得进有新意、有深度、主讲人有个性的课形势与政策报告会不能回避难点、热点和敏感问题,在信息量充分的前提下,大学生作为高智群体,会有自身的理性判断四)“第二课堂”的现实作用一是开展与热点事件相关的活动,通过主题团日活动,如图片展览、形势宣讲、代表座谈、专题报告、影片欣赏、横幅签名等活动,将问题讲清,不回避,不隐晦,这样能有效防止其他非主流声音歪曲事实,防止大学生盲目跟从二是开展其它常规文体活动,如社会实践报告会、迎新晚会等,以时尚、精彩、贴近生活的课余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日常有序的学习生活淡化非理性的爱国情绪五)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学生接受的往往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和学校各项措施的保障不可或缺,家长的态度也会对学生情绪产生很大影响。
从调研情况来看,无论是上海本地学生还是外地来沪学生,家长们普遍叮嘱要理性爱国,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充分显示了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