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春节习俗作文福建元宵节灯俗.docx
4页关于春节习俗作文:福建元宵节灯俗农历正月十五日是谓上元节,由于这节日的活动主要在月圆的夜间,通称为元宵或元夜 元宵的活动最主要的是灯会和灯猜 旧日福建,大体说来,从正月初九起,灯市便开头喧闹起来,正月十三日后几乎可见各居家门前都挂出花灯 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是旧日福建的习俗,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一样,但目的一样:为了“添丁”福州一带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观音送子灯送之,是谓送丁;嫁后已生男者,娘家可送各式的灯,谓“添丁仔”闽南各地给新嫁女送的是一对白芙蓉灯,给嫁后已生男者则送一红一白的灯内点有蜡烛,弄不好会把灯烧了花灯失火,通常被视为喜事,叫“出丁”.白灯失火视为生男桔兆,红灯失火视为生女桔兆那固然是人们一种愿望的表达 闽南一些地方,比方漳浦等地,灯节中还有一叫“穿灯脚”的习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和当年生男孩的小媳妇,必需穿红着绿,装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岁大的老妇人伴随下,手拿吉利物,口中说吉利语,从大祖词堂的灯棚下走过,一展风采。
其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乡亲介绍新媳妇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妇也过灯脚,在于告慰祖宗 灯节期间各地都喧闹特别,有几个地方特殊喧闹,如福州的南后街,泉州的西门街,都是买灯、送灯、看灯最集中的地方灯的种类甚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骰子灯、钱鼓灯、薄饼灯,应有尽有 旧日福州南后街,有一种桔灯(与“吉丁”近音),用纸糊成.形如巨大桔子,外形简朴大方,民众多爱欣赏另外还有一种真的桔子灯,用较大的鲜桔皮制成做法是在近蒂处切平,取出桔肉,留下空壳,再用小铁丝札一烛托,放入空心桔中,插上小蜡烛,将蜡烛点亮桔灯烛光透过红红的桔皮,通明绚烂,成为一件具有实物美感的艺术品曾有人写诗赞道:“何人剖桔空中点,胜看莲花大盏灯 灯节期间,有些地方叠灯为山,人称“灯山”或“鳌山”这鳌山开头只是一些有钱的富贵人家所张设,任人欣赏,后来设在寺庙、神祠或闹市路口,让人看喧闹鳌山中除了干姿百态的大小花灯之外,多还摆设一些珍贵的手工艺品、古董等加以点缀装饰,构成“鳖山胜景”,甚为壮丽 灯节中的舞龙灯,是福建元宵节中欢送的节目,龙灯长数1O尺,有头有尾龙身有九节或十一节,以长帛彩绘鳞甲披盖其上,各节燃蜡烛,前导一灯球,由十数人手执舞弄,屈曲回旋,随灯球而上下,前后敲锣打鼓以壮声势。
龙灯于元宵夜在街头巡回,谁家有放鞭炮以示欢送者,即进入该家庭院舞弄,让人们欣赏,舞毕仆人以薄礼相送以示答谢这种舞龙灯,福州人称为“舞太平龙灯”舞龙灯的龙灯,由各地寺庙札制,节后收入庙中.来年重加修饰后再用 灯节中还有一种灯猜颇受欢送灯猜也叫“猜灯谜”或“出灯猜”谜语之题材,大体说来有几大类,一是古书中的语句,二是人物、地点、词牌、剧目等,三是动植物、器具、谚语、成语、术语等,四是字,五是不属于上述的其他内容各条谜语的谜面多注明属于什么格,以提示和启发猜谜者 猜灯谜,以前多在私人离宅或某一街巷进行,后来多集中于公共消遣场所,福州在白塔寺,泉州在开元寺,厦门在中山公园内或工人文化宫,漳州在公园内的文化馆,那些地方多是既有猜灯谜,也有大规模的花灯展览 灯节原是群众宠爱的传统习俗,寄予着人们祈福的美妙愿望至今福建各地仍年年进行灯节,不过灯内蜡烛以电灯代替,彩灯闪耀,呈现一片迷人的夜景 在福建元宵节期间也有不闹灯的,那就是永定姓李的客家人他们在正月十五日另有活动,每家每户忙于扫墓祭祖敬神,是谓“春祭”永定李姓人家元宵不闹灯有其缘由:传奇唐朝高宗李治于公元684年农历正月十五日看灯看得正快乐时,得知薛刚闹事踢死太于李奇,一下给吓坏了,从栏杆上摔下来致死。
正月十五日成了李家凄惨的日子为了让姓李的都记住这凄惨的日子,后来唐王朝统治者下令,每年正月十五日,李家不准闹花灯,违者不成认其为李家子孙,永定客家人系从中原迁来的,始终保持着元宵不闹花灯的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