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doc
4页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外观呈圆形,顶为圆锥形,围墙为圆柱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6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运输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蒙古包是许多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多数蒙古人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只骆驼运到落脚点,再起帐篷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牧等特点,多用在蒙古语中“家 ”、“ 屋” 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 、“毡帐 ”或“毡房”等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蒙古包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那” 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那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40峰骆驼或10 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 20小时就能搭盖起来时代过渡时,其居住由窝棚过渡到帐篷,帐篷用树木做支架上盖毛皮进入畜牧社会,支架变成哈纳,同上面提到的洞顶变成天窗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
也出现了毛毡帐,其形似天幕,用羊毛毪覆盖据《呼伦贝尔概要》载:“呼伦贝尔之普通蒙人,每限于游牧,依水草而居,转徙无常,概以穹庐为栖止此种天幕生涯,可蔽风雪,可防虎狼穹庐 '满洲蒙古包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宋末元初辽人 赵良嗣诗曰:“ 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所咏的就是蒙古包古代的翰儿朵此系古代蒙古贵族所用的蒙古包亦做"窝裹陀",又称" 宫帐"这种蒙古包与普通蒙古包相比较有三个特点:其一,容积很大普通蒙古包高约十三、四尺,宽五、六尺古时的翰儿朵则高大得多据鲁不鲁乞记叙:"他们把这些帐幕做得如此之大,以至有时可达三十英尺宽有一次,一辆车在地上留下的两道轮迹之间的宽度,为二十英尺当帐幕放在车上时,它在两边伸出车轮之外至少各有五英尺有这样的情况,有一辆车用二十二匹牛拉一座帐幕……"这种用二十二条犍牛所拉的巨型蒙古包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其二,古代贵族用的翰儿朵富丽堂皇《黑鞑事略》徐霍注云:" 霆至草地时,立金帐,其制则是草地中大毡帐,上下用毡为衣,中间用柳编为窗眼透明,用千余条线曳住,阈与柱皆以金裹,故名" 《 蒙古秘史》云:"王汗毫不介意地立起了金撒帐"撒帐即细毛布,此处为细毛布做成的金碧辉煌的钜帐。
这种经过装饰以后的宫帐也叫" 金殿"其三,宫帐的造型与蒙古包略有区别宫帐的架子,是在哈勒嘎斯上插入乌尼并竖起哈那制成的外形像人的脖子一样鲁不鲁乞称蒙哥汗的宫殿为"有颈发屋"据《水晶鉴》记载:"有天宫之帐曰宫帐" 宫帐上面呈葫芦形,葫芦象征福禄祯祥;下面呈桃儿形,桃儿形模仿天宫成吉思汗陵寝地还保存有这种宫帐的造型宫帐金顶辉煌,蒙古包用黄缎子覆盖,其上还缀有藏绿色流苏的顶盖,极为富丽,表现了蒙古民族特有的建筑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