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doc
26页宁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试行)宁夏交通厅二○○七年一月前 言为规范我区农村公路建设,加强技术管理,进一步贯彻落实交通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及相关规范,结合我区近年来农村公路建设实际情况,编制了《宁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试行)》,对现行标准规范中有关的技术规定针对农村公路做了进一步的细化,并对《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及相关规范的条款进行了补充农村公路的功能和作用,应是直接服务于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公路,主要服务对象为农用车及非机动车辆本标准中的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镇)道和村道结合我区农村公路的实际情况,本标准将农村公路分为县道和乡(村)道两个等级县道和乡道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当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中等级公路建设标准建设,亦可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本标准建设本标准共九章,分别是:1 总则、2技术标准、3路线、4路基、5路面、6排水工程、7桥涵、8、平面交叉9、交通安全设施目 录1 总 则 12 技术标准 23 路 线 64 路 基 125 路 面 156 排 水 工 程 177 桥 涵 198 平 面 交 叉 219 交通安全设施 231 总 则1.1 为指导农村公路建设,保证建设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制定本标准。
1.2 本标准所称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适用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农村公路的新建和改建工程本标准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等有关标准规范,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编制1.3 农村公路建设应遵循“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因地制宜、经济实用、注重环保、确保质量”的原则农村公路改造,应充分利用旧路资源,着重提高路面等级,完善防护排水设施,增强晴雨通行能力 农村公路建设应尽量减少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应结合绿化或采取相应工程措施,协调、改善同沿线自然景观的配合,提高公路环境质量农村公路改造后,行车条件改善,行车速度提高,应充分重视运营安全2 技术标准2.1 农村公路控制要素的选择,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灵活多样,避免片面追求“高标准、高指标”,可分期建设2.2 农村公路一般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规定的三、四级公路标准交通量小,受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限制时,可采用本技术标准但应满足中型客、货车(12米长×2.5米宽)通行的基本要求2.3 各级农村公路设计速度如表2.3表2.3 各级农村公路设计速度公路等级县道乡(村)道设计速度(km/h)30202015县道设计速度宜采用30km/h;在混合交通量大、平面交叉间距较小的路段,设计速度宜采用20km/h;对于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复杂的山区,设计速度宜采用15km/h。
2.4 车道宽度应符合表2.4的规定表2.4 车 道 宽 度设计速度(km/h)302015车道宽度(m)3.253.00(单车道时为3.50)3.00(单车道时为3.50)2.5 路肩宽度应符合表2.5的规定表2.5 路 肩 宽 度设计速度(km/h)302015右侧设路缘石(m)一般值0.250.250.25 土路肩宽度(m)一般值0.500.25(双车道)0.50(单车道)0.25(双车道)0.50(单车道)最小值注:“一般值”为正常情况下的采用值;“最小值”为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的值2.6 各级农村公路路基宽度应符合表2.6的规定表2.6 各级农村公路路基宽度公路等级县道、乡(村)道设计速度(km/h)302015车 道 数22或11路基宽度(m)一般值7.506.50(双车道)3.5最小值4.50(单车道)注:“一般值”为正常情况下的采用值,“最小值”为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的值2.7 农村公路标准等级可参照表2.7执行表2.7 农村公路技术标准推荐表地区分类农村公路技术标准县道设计速度(km/h)3020路基宽度(m)7.56.5路面宽度(m)6.56.0乡(村)道设计速度(km/h)2015路基宽度(m)双车道:6.5单车道:4.54.5路面宽度(m)双车道:6.0单车道:3.53.0平纵面指标低及冬季冰雪灾害严重路段,宜适当加宽路基,以达到改善行车条件、有利安全的目的。
地形地质极为复杂的路段,在保证行车安全和交通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可适当减窄路基宽度路基宽度小于等于4.5m时,应设置错车道设置错车道路段的路基宽度应不小于6.5m,有效长度一般不小于20m 通客运班车的农村公路,应按照“路站运一体化”要求,站点位置的路基路面应适当加宽,并设置固定客运班车站点及标志2.8 农村公路应根据公路功能、路网规划、交通量来确定技术标准三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按15年预测,四级公路、县道、乡(村)道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可按10年预测2.9 农村公路建设中的“通畅”工程,原则上按三级、四级公路标准对旧路进行改建;“通达”工程原则上按三级、四级公路标准进行建设2.10 通过村镇路段的农村公路,应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应加强公路用地建筑红线控制,严格控制非法建筑,不得占用公路作为集贸市场,以保证公路畅通和行车(人)安全2.11农村公路用地范围为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护坡道坡脚)以外0.5-1.0m,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无截水沟时为坡顶)以外1m的土地在风沙、雪害等特殊地质地带及设置防护设施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用地范围2.12 农村公路建筑限界应符合图2.12的规定:图2.12图中:W—行车道宽度;H — 净空高度;L—侧向宽度;H1— 边部净高;E—建筑限界顶角宽度:H2—人行道高度;当L≤1m时,E=L;R — 人行道宽度;当L>1m时,E=1m;B — 净空宽度各部分取值如表2.12:表2.12 净空数值表 公路县道乡(村)道设计速度(km/h)30202015W6.506.006.003.503.00L普通路基0.250.250.250.250.25E普通路基0.250.250.250.250.25R0.75————H22.50————H14.004.004.004.003.50B普通路基6.506.506.504.504.50H4.504.504.00注:①四级公路、县道路基的净空宽度,宜尽可能达到6.50m。
2.13 农村公路交叉设计应考虑地形、通视条件和交通环境等因素,确保行车(人)安全有路面公路与无路面公路交叉时,无路面公路距交叉口一定范围内应铺路面,以保持路面整洁2.14农村公路建设提倡沿线绿化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改善行车环境绿化应满足行车视距要求,保证行车安全3 路 线3.1 路线设计应结合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根据使用功能、工程投资和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路线方案比选及技术经济论证,综合考虑平、纵、横要素,灵活、合理选用技术指标,保持线形连续、均衡,满足行车安全需要3.2 路线选线应尽量少拆房屋、少动迁公用事业管线,注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方便农民出行,服务城镇化3.3 应注意尽量利用老路、原有桥梁和隧道,避免大改大调、避免诱发新的地质病害;尽量避免穿越滑坡、泥石流、软土、沼泽、断层等地质不良地段和沙漠 3.4 农村公路不可片面追求高指标,在保证车辆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宜采用中低指标以节省工程造价3.5 应高度重视长陡纵坡的设计,由于重车上坡速度慢,影响路段通行能力,对路面破坏力大,下坡速度快,容易造成刹车失效发生危险因此,有条件时,应改善纵坡或根据有关规范设置爬车道和避险车道。
3.6 利用老路改造提高等级而局部裁弯取直后,废弃的旧路应进行复垦以节约土地资源3.7 农村公路的停车视距,会车视距与超车视距应符合表3.7规定表3.7 农村公路停车视距、会车视距与超车视距 设计速度(km/h)302015停车视距(m)302015会车视距(m)604030超车视距(m)150100—双车道公路应间隔设置具有超车视距的路段;积雪冰冻地区的停车视距宜适当加长3.8 圆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3.8的规定表3.8 圆曲线最小半径 设计速度(km/h)302015一 般 值(m)653020极 限 值(m)301512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350150100注: “一般值”为正常情况下的采用值,“极限值”为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的值3.9 三级公路的直线与小于表3.8所列不设超高半径值的圆曲线相衔接处,应设置回旋线回旋线参数及其长度应根据线形设计以及对安全、视觉、景观等的要求,选用较大的数值四级公路、县乡村公路的直线与小于表3.8所列不设超高半径的圆曲线相衔接处,可不设回旋线,用超高、加宽缓和段径相连接3.10 圆曲线半径小于表3.8规定的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时,应在曲线上设置超高。
超高的横坡度应根据设计速度、圆曲线半径、自然条件等情况确定农村公路圆曲线最大超高值,一般地区为8%,积雪冰冻地区为6%3.11 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设置加宽,公路路面加宽值规定如表3.10表3.10 双车道路面加宽值 圆曲线半径(m)250~200200~150150~100100~7070~5050~3030~2525~2020~12加宽值 (m)设计速度(km/h)300.400.600.801.001.201.4020双车道0.400.600.801.001.201.401.802.202.50单车道0.200.300.400.500.600.700.901.101.25150.40.600.801.001.201.401.802.202.503.12 四级公路、县乡村公路的超高、加宽过渡段长度应分别按超高和加宽的有关规定计算,取其较长者,但最短应符合渐变率为1:15且不小于10m的要求3.13 三级公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