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说课稿五篇范本.docx
23页2022年说课稿五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古诗《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当时的南宋遭受金兵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沦陷,从此江山破碎,不复统一陆游伤心悲愤,临终前给儿子立下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前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抗金兵未成的遗恨,也有因祖国未统一的无限悲哀,更有对统一大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真情自然流畅,让人感到了诗句背后深沉的爱国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古诗的内容和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借助教材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学习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能力目标:诵读古诗,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3、情感目标: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熏陶 三、说教学重难点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 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的读诗,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赏析品读中深入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达到本节课所预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部分,具有音韵之美古诗读来朗朗上口的特质,决定了朗读是引导学生感受、领悟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的重要方法遵循“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我采取了指导朗读,引读领悟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给学生提供动口读、动脑想、动情说、动手写的机会,让学生在读、想、说、写中掌握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五、说教具使用 为了让多媒体课件更加有效地辅助教学,本节课我选择了精美的古诗配画,再配以如泣如诉的古筝乐曲,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在有着诗情画意、音韵之美的课堂中,让学生的心智得以启迪,情感受到熏陶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 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 激情引课 (二)初读感悟 读出韵律 (三)品读诗句 入境悟情 (四)激情诵读 升华情感 具体如下: (一)创设情景 激情引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热爱古诗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求知欲,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在797年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
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85岁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你们了解陆游吗? 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临终之夜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同学们不妨猜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那么陆游在临终前到底要告诉儿子什么呢,下面先听老师朗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听出些什么? (二)初读感悟 读出韵律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并做到字正腔圆,接着引导学生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读出诗的韵味来 通过朗读,找出诗歌的情感线索——悲,从而整体体验古诗情感,把握古诗朗读的基调 (三)小组探究学习,理解诗义 理解诗意是学习古诗的重要一环我先让学生根据注释自己去理解,自己试说后,就与同桌说一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 (四)品读古诗,体会诗人情感 我首先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继而出示:元——原来、本来 同——统一,并提醒学生注意这两个字的意思然后再指名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在理解这两句诗的基础上,我顺势抛出两个过渡句: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哪些东西是空的?有一件事使作者放不下,感到很悲,这是一件什么事? 接下来对宋朝历史背景资料的介绍就水到渠成。
南宋的皇帝叫赵勾,是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当时战乱频繁,金兵频频进犯,宋军节节败退由于战败,后来宋朝政府拱手把当时的首府开封,送给了金兵,自己退到了杭州但仍不思救国至使整个国家山河东一块西一块被金兵占领,山河破碎而陆游就生活在这样国 破家亡的年代 当同学们了解了历史背景,“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学生多元回答的基础上,我把它概括成:这是山河破碎之痛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我适时出示诗人68岁时写的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学生读后,我动情地发问: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那在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心情又是怎么样? 在学生回答后,我随即板书:遗民泪尽 哀 当学生真正领悟了这种国破之痛后,再次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一定会悲情更浓、痛味更足 南宋统治者的昏庸无道造成了国破家亡的可悲局面,为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当时统治者的所作所为,我出示《题临安邸》这首诗,引领学生到当时的临安去看一看 出示:《题临安邸》 :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汴州 在指名朗读,我提问: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在寻欢作乐 ;他们在游山玩水 ;过着奢侈的生活) 那么诗人除了为“不见九州同”而悲,还悲的是( )、( )、( )。
经过一系列感情的铺垫和渲染,再让学生带着这些情感来读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加热和冷却》本课是第二单元《冷和热》中的第三课前两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热在物体中是可以传递的,并且不同形态的物体,其传热方式不一样;也已经关注到常温下不同物质的形态是不一样的在此基础上,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物体加热或冷却后,形态会发生变化(固-液-气;气-液-固);二、物体加热或冷却后,体积发生变化(热胀冷缩)由于后面会有一节课专门研究水在加热和冷却以后的三态变化,因此本课不把形态变化作为重点,仅作初步了解本课重点关注不同形态的物体由于受热和冷却引起的体积变化 四年级的学生对物体受热冷却后会发生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例如冰受热化成水,水冷却一定程度会变成冰,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但这些认识都是表面层次的,物体受热冷却后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就是本课中要了解的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给铜球加热和冷却认识到固体的热胀冷缩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液体和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受热以后会改变形状、体积和其他一些物理性质。
知道有一些物体受热会融化成液体,遇冷会凝固成固体 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即物体一般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会缩小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物体的热胀冷缩变化 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避免许多危害 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重点:知道有一些物体受热会融化成液体,遇冷会凝固成固体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即物体一般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会缩小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难点: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的机会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尊循这些理念,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为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为了配合本课的教学,我采用的实验材料有:铜球,酒精灯,铁圈,蜡烛,火柴,水槽,热水和冷水,气球,塑料瓶,吸管,锥形瓶,这些材料看似杂乱无章,却与本课的知识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整堂课,我分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激趣导入、自主探究、拓展应用、全课小结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 看一段视频,了解糖画的制作过程,有没有从录像中发现什么科学小秘密?通过视频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糖在加热后由固体变成液体;而在冷却后,又可以迅速从液体恢复到固体这是一种形态上的变化由此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紧接着,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像糖一样具有这种性质呢?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各抒己见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 这一部分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活动: (一)、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变化 1、看来,加热和冷却能使许许多多的物体发生形态变化老师这儿有个小铜球,如果把放在火上加热,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放进冷水冷却又会怎样呢?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们的猜想并说说为什么这么想?(变大变小)明显吗?有没有办法让大家看清这个变化?在学生思考后出示铁圈,你能借助老师手里的铁圈来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想法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设计,各小组按照这样几个步骤来探究;1组员进行分工2、商量实验方法提出实验步骤3、动手实验4、记录实验单5、整理信息汇报 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我注意几个方面的指导; 实验操作的指导,实验中会让学生用到酒精灯,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在操作前,我会进行操作示范及讲解酒精灯的用法,同时提醒学生加热后的铜球温度很高,应立即放入冷水中冷却,切勿触碰。
汇报交流的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常常有带有自己生活化的语言,而不能科学地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对发言准确有条理的学生进行鼓励,适时点拨、提炼新知,取人之长,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汇报,认识到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研究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铜球加热后体积会膨胀变大,冷却后体积却会缩小如果加热水或空气,也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吗?跟上一环节一样,同样也是让学生说说猜测,然后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说说现象,进而发现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进而引导学生回顾板书,认识到固体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三环节:拓展应用 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让学生来说说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它再恢复原型,依据学生的想法提供适当的材料来让学生进行验证同时也提出问题,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你还能说出哪些?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生活中相应的场景图,让学生更为直观的认识物体热胀冷缩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一环节,是为了了解巩固学生在以上实验中认识到的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并学以致用,同时激发后续的探究兴趣。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通过说说收获,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梳理,明确探究的一般步骤,同时,也检测本节课达到了哪些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板书我是这样来设计的: 加热和冷却 糖→糖水(固体→液体) 糖水→水(液体→固体) 加热 冷却 固体 体积变大 体积变小 液体 体积变大 体积变小 →热胀冷缩 气体 体积变大 体积变小 这样的设计,简单明了,突出重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谢谢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