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近代名媛.ppt
41页中国近代名媛中国近代名媛近代名媛《民国名媛的风花雪月》中的名媛淑女其实不过是隔壁女孩,她们也都向往一份真爱,也都希望得到一个温暖的怀抱但名人的光环并没有给她们带来超越常人的爱情和幸福,相反,她们的浪漫和感情却因此掺杂了更多的烦恼民国,一个纷乱的时代,一个率真的年代,浪漫的爱恋已随着岁月的风烟远去了,只留下丝丝的情愁林徽因:诗人的风景线《窘》情人不愿受打扰远渡重洋香山旧情旁边的金岳霖“哎!”林徽因简介•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仅51岁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
两位才情横溢的青年热烈地相恋了,徽因深爱着志摩,但志摩的妻子——张幼仪的影子在她心中总是拂不去,经过痛苦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嫁给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游学欧美主攻建筑设计•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 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金岳霖金岳霖,哲学家,逻辑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终生未娶一直恋着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
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 1931年,梁思成从外地回来,林徽因很沮丧的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梁思成第二天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后来又将这些话转述给了金岳霖,金岳霖回答,“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于是从此三人终身为友• 五十年代后期,林徽因已经去世,梁思成也已经另娶了他的学生林洙金岳霖有一天却突然把老朋友都请到北京饭店,没讲任何理由,让收到通知的老朋友都纳闷饭吃到一半时,金岳霖站起来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闻听此言,有些老朋友望着这位终身不娶的老先生,偷偷地掉了眼泪•面对这样的女子,倘若还要纠缠她的情感,那么那个据说为她终身不娶的哲学家金岳霖的真诚最能够说明她情感的品质倘若还要记起她的才华,那么她的诗文以及她与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论著还不足以表现她才华的全部,因为那些充满知性与灵性的连珠的妙语已经绝响倘若还要记起她的坚忍与真诚,那么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随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计数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证明,她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
陆小曼:掮客肩上的柔美外交界的交际花西点毕业生恨不相逢未嫁时狱中的离婚书当爱情触抵现实楼下的翁瑞午流水无情•陆小曼(1903年-1965年),近代女画家,江苏武进人1915年就读法国圣心学堂,她18岁就精通英文和法文她是个画家,师从刘海栗、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父亲陆定原是财政部的赋税司司长,1922年和王庚结婚,1925年离婚1926年与徐志摩结婚,同年参加了中国女子书画会,1941年在上海开个人画展,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她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卞昆冈》五幕话剧她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15岁那年,陆小曼转入北京圣心学堂,同年,陆定还专门为她请了一位英国女教师教授英文陆小曼生性聪慧,又肯勤奋学习,十六七岁已通英、法两国语言,还能弹钢琴,长于绘油画学生时代的陆小曼,不仅才能出众,美丽也含苞欲放,初露魅力她有上海姑娘 陆小曼山水画的聪明活泼,又有北京姑娘的秀丽端庄在学校里,大家都称她为“皇后”她每次到剧院观戏或到中央公园游园时,外国和中国大学生往往前后数十人,或给她拎包,或为她持外衣,而她则高傲之极,对那些人不屑一顾。
•1922年,陆小曼19岁了,面目长得清秀可人,身材也越显婀娜娉婷,出落得更加漂亮了就在这一年,她离开学校,奉父母之命与王赓结婚但在这桩婚事中,陆小曼就像大海中的一叶小舟,被风浪颠来颠去,完全是被动的当蜜月的激动渐趋平静后,她渐渐发觉自己并不快乐,她觉得自己和王赓之间在性情和爱好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结婚第三年,王赓被任命哈尔滨警察局局长,王赓要小曼随同前往,陆小曼就到哈尔滨住了一段时间据说由于陆小曼当时是名满京城的社交界人士,因此她到哈尔滨后,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到处贴满了她的海报但是陆小曼在哈尔滨住不习惯,不多时,就回北京娘家居住,与王赓两地分居,因此与丈夫在感情上更加淡漠了由于性情不投,结婚半年后,两人失和成为无可否认的事实但陆小曼心高气傲,绝不肯让人知道她是一个失意者,是一个不快乐的人于是她过着隐瞒性情、忍泪假笑的生活就在这种心态下,徐志摩似天外来客,闯进了陆小曼心扉•至于陆小曼和徐志摩相识的场合,大致的提法是在舞会上他们两个,一个是窈窕淑女,情意绵绵;一个是江南才子,风度翩翩.徐志摩是个大诗人,在与陆小曼恋爱的过程中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句如《花的快乐处》《春的投生》《一块晦色的路碑》《翡冷翠的一夜》等等。
这个时候,陆小曼几乎成了徐志摩的诗源徐志摩说:“我的诗魂的滋养全得靠你,你得抱着我的诗魂像母亲抱孩子似的,他冷了你得给他穿,他饿了你得喂他食———有你的爱他就不愁饿不怕冻,有你的爱他就有命!”小曼爱好文艺,对志摩这样一位才情横溢的诗人自然十分敬仰,因此常向他请教一些文艺上的事两人意趣相投,共同语言渐多,谈话内容也丰富起来,渐渐产生情愫•徐志摩并未吸取王赓的教训,当初正是由于王赓工作忙,经常请徐志摩陪陆小曼玩,才惹出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情事来现在,徐志摩又拉翁瑞午参与他们夫妇间的旅游,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失策翁瑞午与陆小曼的进一步接近是由于陆小曼的病胡蝶:魔鬼的舞娘梨涡美人蝉联影后有声的潘郎“黑色的圣诞夜”从曾家岩到神仙洞戴山坠机“胡蝶要飞走了!”•胡蝶(1907年— 1989年4月23日)上世纪上海滩电影皇后原名胡瑞华,乳名胡宝娟原籍广东鹤山,胡蝶1907年生于上海幼年跟随在京奉铁路任总稽查的父亲迁居天津、营口、北京等地1924年回上海, 入上海中华电影学校第一期演员训练班,结业后参加无声片《战功》的拍摄后相继在友联、天一等影片公司主演《秋扇怨》《铁扇公主》等二十余部古装片一度经商,并曾主演《明月几时圆》等影片。
后被戴笠软禁,戴笠死后才得以脱身1967年定居加拿大1989年4月23日,胡蝶因中风并发心脏病,在温哥华谢世享年81岁•拍摄《秋扇怨》时,胡蝶和片中男主演林雪怀相识恋爱,1927年3月22日两人举行隆重的订婚仪式,众多朋友前来道贺此后胡蝶的电影事业不断精进成为上海滩头号女明星,林雪怀却在影坛日趋没落,胡蝶自筹一笔钱,给林雪怀在四川路上开设一家胡蝶百货商店,林雪怀经营不善,差不多把资本耗尽,而且行事日益荒唐这时,一个叫潘有声的男人出现在胡蝶生活中,他在洋行做事,有事业心,为人持重,胡蝶的情感天平渐渐离开未婚夫倾向潘有声胡蝶与林雪怀从订婚到解除婚约,可谓满城风雨,还闹上法庭不久林雪怀与他人结婚,就在胡蝶游欧之际,林雪怀转辗各地就医无效,旋即病故潘有声原有结发之妻,还有女儿,为了胡蝶,他抛妻别女经过马拉松式的恋爱,1935年11月23日,胡蝶潘有声热热闹闹办了喜事•戴笠为博得胡蝶的欢心,想方设法在生活上满足她于是在附近的神仙洞畔,又造了一所更华丽的公馆,作为他和胡蝶的新居为了使胡蝶不爬坡,把平坦的马路一直修到胡蝶的房门口戴笠的部下沈醉为了讨好她,采用强制的办法,逼迫工人们通宵达旦地赶工因为疲劳过度,精力不集中,3名石匠被砸死,12名工匠被砸成重伤,轻伤则天天不断。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了戴笠准备与胡蝶正式结婚,嘱咐胡蝶飞往上海,先与潘有声办理离婚手续潘有声迫于权势,同意与胡蝶解除婚姻关系胡蝶掉着眼泪对丈夫说:“姓戴的只能霸占我的身体,却霸占不了我的心有声,我的心永远属于你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戴笠因飞机失事摔死于南京近郊,与胡蝶结婚即刻成为泡影以后,胡蝶便与潘有声一起,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上海到香港去了 阮玲玉:红颜薄命情人与影路老茶商两份遗书艺术与人生•阮玲玉(1910——1935),中国早期影星,原名阮凤根,学名阮玉英广东香山(今中山)南朗左步关村人,1910年4月26日出生于上海因为当工人的父亲早逝,孩童时代就随母为人帮佣母亲节衣缩食,让她上学读书,就读于上海崇德女子中学1926年,为自立谋生,奉养母亲,考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主演处女作《挂名夫妻》,从此踏入影坛•阮玲玉的表演才华横溢,光芒四射,达到了中国无声电影时期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赢得广大观众由衷的倾慕然而,这位卓越的女演员婚姻生活十分不幸•1935年• 1935年,封建恶势力利用有关她的婚姻讼案大作文章,造谣中伤,把一桶桶脏水泼到她的身上她不堪被辱,留下“人言可畏” 阮玲玉的死因真的是人言可畏吗?一句人言可畏把所有的人都解脱了。
一句人言可畏把阮玲玉的死归咎于小报记者,归咎于无聊的小市民,所有的当事人都干净了,都没有关系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新的历史资料的被披露,特别是当年的一些当事人,当他们进入晚年的时候,他们为了求得自己良心的安宁,他们开始打开了自己记忆的,封存的那些资料,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阮玲玉的死不是像我们当初以为的那样是人言可畏• 那么这个时候我想,大概每一个人都会在想,阮玲玉只有25岁,多么年轻的生命阮玲玉在25岁的时候已经拍了29部电影,并且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历史上默片时代最优秀的,没有人可以和她竞争的一个女演员的时候,她为什么要用那样决绝的手法终止了自己的生命,终止了自己的艺术,那么凶手到底是谁呢?当我们有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要进入到历史那一页,我们一定要回到上个世纪的30年代,回到阮玲玉生活的那个年代,那个场景以及阮玲玉生活当中的三个男人•一个16岁的女孩子和一个十八、九岁的男孩子,两个人是没有工作的,就是靠着家里那点月份钱吃吃喝喝搓麻将,然后跳舞,张达民喜欢跳舞,张达民的舞技是由他父亲教的,于是张达民也把阮玲玉带到舞场去跳舞,于是阮玲玉的舞也是跳得非常好,而阮玲玉喜欢跳舞的这个爱好,日后也是为她的悲剧埋了一个伏笔。
• 那么两个孩子就是这样混着,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又出现了另一个人,就是张达民的哥哥叫张慧冲如果我们翻开中国电影百年历史的话,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可以说他是中国电影史上早期的创始人之一这个大哥的思想也是蛮开明的,他觉得自己的弟弟和阮玲玉这样子过下去是蛮困难的,所以他就对阮玲玉说:你想不想当演员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做一个电影明星太有诱惑力了,于是就这样,16岁的时候,阮玲玉进了电影公司,开始成为一名电影演员,那个时候中国的电影还是处在默片时期•上海电影业的发达,造就了阮玲玉,也造就了她的悲剧命运1932年当阮玲玉在电影艺术上有着迅速发展的时候,“一·二八”事变在上海爆发,日本把侵略的战火烧到了上海,此时,上海很多富商为了安全纷纷躲避到了香港,阮玲玉也带着自己的养女和张达民一起来到香港在香港阮玲玉遇到了她生命当中的第二个男人,这位中年男子的出现,再次把阮玲玉推向了死的边缘• 唐季珊当时在东南亚是一个特别著名的富商,他是做茶叶生意的因为他很有钱,所以电影公司都拉他入股嘛,所以他当时就是阮玲玉电影制片厂,就是联华公司的一个很大的股东因为大家一起到香港去避难,所以阮玲玉就在一个场面上见到了唐季珊,她生命当中的第二个男人。
当时见面的时候,也没有太多的交流,只是场面上的应酬而已,过后阮玲玉也没有把见到唐季珊的这件事情放在心上,但是唐季珊见到阮玲玉以后,确实把阮玲玉放在了心上•那么当阮玲玉和唐季珊好的时候,张织云的心里也是不舒服的,张织云写了一封信给阮玲玉,她对阮玲玉说:你看到我,你就可以看到你的明天,说唐季珊不是一个好男人但是那个时候阮玲玉这种话是听不进去的,她只以为张织云是在嫉妒她,是想把她和唐季珊拆开来,所以她是不要听的,她一句都听不进的,她还是和唐季珊住到了一起我们可以看到一张照片,当时唐季珊在上海的新闸路买了一栋三层楼的小洋楼,这个小洋楼一直到现在都非常漂亮,阮玲玉就是在这栋小洋楼里二楼自杀的,所以唐季珊送给阮玲玉的一份最贵重的礼物,其实也是送给阮玲玉的一个坟墓•这个时候唐季珊在外面又有了新的相好,这是阮玲玉处于一个女人的敏感,跟踪而去发现的,这个相好是谁?这个相好叫梁赛珍,当时是上海滩上著名的一个舞女,舞跳得好,人也长得好,所以也经常去拍电影的,等于是和阮玲玉一个圈子里面的人当阮玲玉发现唐季珊在外面等于是和自己的朋友梁赛珍有了这样的关系的时候,她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但是她要面子,她不说• 由于张达民的无赖和唐季珊的不忠,阮玲玉再次失去了感情的寄托。
此时阮玲玉惟有把心中的悲哀和痛苦融化在所扮演的角色当中这时一次偶然的机会,阮玲玉生命中的第三个男人再次闯入了她的生活,他是阮玲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唯一可抓的稻草,但最后阮玲玉还是放弃了,为此阮玲玉付出了血的代价•当时蔡楚生正好是要拍一部进步电影叫《新女性》,女主人公就让阮玲玉来演•蔡楚生导演他也是有自卑感的,因为当时很多导演都是留洋回来的,都是科班出身,而蔡楚生是一个学徒出身他曾经是在商店里面当一个学徒的,然后他到电影厂来做杂义工,他完全是通过自己的自学,然后一步一步地走向导演,并且走向有才华的导演,走向著名导演正因为是蔡楚生这样一个背景,所以使得阮玲玉和蔡楚生特别亲近因为他们都是广东人,两个人都有相同的爱好,所以很多出身的背景,包括生活习性的相识使得他们两个人越走越近•就在阮玲玉和这三个男人理不清的感情纠葛时,电影《新女性》又遭到了小报记者的攻击,他们把矛头直接指向扮演女主角的阮玲玉这时阮玲玉在感情方面的受挫和被报刊记者攻击的双重压力下,于1935年3月8号,在家中留下了“人言可畏”的遗言,离开了这个令她心力交瘁的人世蒋碧微:敢爱敢恨初识牵手巴黎时光恩恩怨怨2000多封情书不堪回首?可堪回首?•蒋碧微(1899-1978)女,江苏宜兴人,一作碧薇,原名堂珍,字书楣,早年随父蒋梅笙到上海。
蒋碧微出生于书香名门,天生丽质,才艺俱佳,13岁由父母做主,和苏州查家公子查紫含订下了婚约,18岁时和徐悲鸿一见钟情,碧微是徐悲鸿为她起的名字• 1917年冲破封建礼教,瞒着家人与徐悲鸿结合后远赴日本,又 蒋碧微去法国,在法国结识张道藩1927年,蒋碧微随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回国,先后生下一双儿女——伯阳和丽丽(后改名徐静斐)三年后,徐悲鸿恋上学生孙多慈,徐悲鸿因“师生恋”与蒋碧微的感情出现裂痕,并转向在法国时认识的张道藩1933年,蒋碧微随徐悲鸿第二次赴欧洲,她出色的交际才能和特立独行的个性帮助徐悲鸿成功举办了中国近代名家绘画展及个人画展,破除了西方人轻视中国文化艺术的偏见,为中国艺术走向世界迈出第一步其间,徐悲鸿经过与法、德、比、意等国著名艺术家进行切磋和交流,逐渐形成融会古今中外技法的独特风格此后,徐悲鸿声誉日隆然而,两人经过二十多年的痛苦煎熬,仍未能破镜重圆1945年,蒋碧微与徐悲鸿离异1946年回南,得张道藩助选为“国大代表”,并获蒋介石颁发之勋章• 1949年,她留下与徐悲鸿的一子一女与张道藩去台湾,开始了他们的同居生活,但是1958年,在张道藩法国太太苏珊的干涉下,两人最终分开,此后蒋碧微独自过了二十年。
蒋碧微一生都没 徐悲鸿笔下的蒋碧微有正式结过婚,两段感情都是同居关系少女时勇敢私奔的她,盛年时长袖善舞的她,中年时怅惘于两端感情的她,晚年时一个人凄清的她,都令人唏嘘不已萧红:那一路漂泊的爱墙里墙外苦与爱牵牛房时光萧红的鲁迅门上的卡片两个倔犟的选择心有不甘•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使用笔名萧红)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萧红的作品(5张)鲁迅和许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像亲人一般照顾他们,使这两个异地青年在上海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正当萧红、萧军在上海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进行文学创作比较顺利的时候,二人在感情上却出现了裂痕这给萧红在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与烦恼,使她情绪低落,直接影响了写作• 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决定用暂时的离别来弥补裂痕1936年7月16日,萧红离开上海,只身东渡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