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史观与世界史学科建设.ppt
106页世界史观与世界史学科建设World History Conception and The Building of World History主讲人:解光云 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本科 1982级武汉大学世界史专业 硕士南开大学世界史专业 博士复旦大学世界史专业 博士后Ø代表作:l《古典时期的雅典城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l《多维视域下的古典雅典城乡关系》,安徽人民出版社Ø研究领域:16世纪以前的世界史;西方古代社会与文化n世界史观的含义及其主要理论n西欧中心论n中国史学中的“天下”观n20世纪前期世界史学科的初步发展n新中国成立后世界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n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史学科的新发展n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与世界史学科的创新一、世界史观的含义及其主要理论p 世界史观(world history conception)是已知世 界地理知识与文化观念的结合物Ø 中古时期欧洲的基督教世界史观 Ø 阿拉伯诸国的伊斯兰教世界史观 Ø 启蒙运动时期,“大通史”( Universal History)在法、英、德等国开始 出现欧洲之外的社会引起专业历史学家的足 够重视。
Ø 近代西方的“西欧中心”论(Western Europe Central) Ø 中国史学中的“天下观”二、西欧中心论——以西欧为中心的史学理论 与方法 p 西欧中心论的源起Ø古典时代的世界史观p西欧中心论的发展 Ø中世纪基督教史观 Ø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史观 Ø西欧中心论的理论化和系统化 l 最早将“西欧中心”史观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是 黑格尔(Hegel,1770~1831 )Ø黑格尔的世界史观l世界应当分为新、旧两个世界,新世界不属于 世界历史范围因为“新世界里发生的种种, 只是旧世界的一种回声,一种外来生活的表现 而已”将美洲和澳洲的历史排除在世界历史 之外[《历史哲学》]l世界历史是“世界精神”发展和实现的过程: 在古代东方史上度过了童年时期,在希腊送走 美好的青年时代,在罗马经历了壮年时代,在 日耳曼—基督教世界进入了自己的老年时代 世界历史从亚洲起步,以欧洲为终点他把日 耳曼民族归结为唯一能够承载高等精神原则的 主体,宣称日耳曼民族就是新世界的精神[ 《历史哲学》]Ø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e.Comte, l798- 1857 )甚至认为:西欧以外的各国历史,特别是中国、 印度等国的历史,对西欧为中心的世界 历史没有发生任何实际的影响,都应在 世界史研究的领域之外。
Ø德国史学家兰克(L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 )更是将种族优越作为自己 的西欧中心论的理论基础只有拉丁和 条顿民族 (条顿人Teutonen,古代日耳 曼人中的一个分支) 才是伟大的、不断 进步的民族,它们的历史是世界历史的 主流Ø此后,“西欧中心”论演化为欧洲中心 论或欧美中心论p19世纪,西欧中心论的广泛影响Ø西方列强在世界范围的扩张Ø中国的洋务派及其革新运动要义Ø亚非国家的维新运动主旨p“西欧中心”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二战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决定请世界各国学者合作 编写《人类科学和文化发展史》意在改变人 类解读历史的理论与方法Ø1952年开始编纂,1968年出版第一版一经问 世,就受到各国学者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学者 的尖锐批评:西方中心论的倾向十分明显Ø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重写该书,至 今未果Ø近几十年来,西方学术界出现了打破西方中心 论的潮流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或整体世 界史(宏观史观)理论不断涌现p“西欧中心”论的打破,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 战争Ø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国、各民族 的联系新的世界格局动摇了西方中心论在 此背景下, 20世纪早期,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 1880-1936)和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 1889-1975)等,提出颇具影 响力的人类文化多元论。
尽管他们并非通常意 义上的历史学家,但其文化形态理论却深刻影 响了世界历史研究的发展历程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 1880-1936)德国哲学家、史学家、政论家代表作《西方的没落》Ø全人类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各个文化 的历史Ø研究世界历史只能是研究各个文化的历史例举 了历史上的八大文化:古典文化、西方文化、巴 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墨西哥文化、 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等在他看来,除了西方 文化,其它文化都已死亡Ø研究世界历史必须采用“文化形态学”( Kulturmorphologie)的方法,从贯穿于每一文化 的基本个性特征去把握其文化形态 p阿诺尔德·J·汤因比,英国历史学家1889 年4月14日生于伦敦,卒于1975年10月22日 一生著作颇多,主要有《历史研究》12卷,先 后于1934-1961年出版,以综合观点对人类历 史进行了新的展望另外还有《民族与战争》 、《希腊的历史思想》、《人类与大地母亲》 、《经受考验的文明》以及《一个历史学家的 宗教观》等Ø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把六千年的世界史分为 26种文明其理论核心是所谓“文化形态史观 ”,或称为“历史形态学”。
Ø主要论点:(1)文化是通过对环境的“挑战”的 应战所遭受的考验而产生的2)文化的生长是 由少数伟大人物的历史活动所决定的3)文化 的衰落来自于少数创造者丧失了创造能力,多 数人相应地撤回了他们的支持与模仿,从而, 整个社会失去了新的应战能力4)文明的解体 在于社会集体和灵魂的分裂p西方学者称汤因比为“当代最伟大的史学 家”、“国际智者”与爱因斯坦、罗素 等相并列其《历史研究》被称为“20世 纪精神史上最重要事件之一”三、中国史学中的“天下”观p中国古代史学交融着古代知识人士已知世界地 理知识与儒家文化观念Ø《史记》所记史实的地理范围扩及当时中国人 已知的世界,也即当时所谓的“天下”——司马 迁所处时代的“汉天子统治下的中国”这种史 观的深层文化内涵,是把中国视为天下教化的 中心,而这一中心的周边则是有待归化的四方“ 蛮夷”之域Ø这种史观支配下撰写的中国历代史书,不仅在 其记述上详于中国,略于“蛮夷”,而且时时流 露出治史者“尊华夏,鄙蛮夷”的历史思想Ø明代中叶以后,西方的传教士来华西学东渐 ”中国人的世界史观由此发生变化Ø19世纪,西方殖民势力依恃武力打开中国的国门 西方殖民势力的军事强势改变了中国人的“天 下”观。
Ø中国知识人士看世界的眼光和观念逐步更新国 人开始认识中国之外的事项,由此意识到在中国 之外,还有一个更为广大和强盛的世界,一个不 可等闲视之而又不得不与之打交道的西方世界Ø为了与这个强有力的西方世界交往,中国人开 始第一次主动了解西方世界中国人的世界知 识逐渐增长,治史者的世界史观由此拓宽•林则徐主持的译刊《四洲志》•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又广泛寻求资料写成 的《海国图志》•徐继畲撰写的《瀛环志略》Ø但是,流传数千年的中国中心论史观在传统史著 中依然可见近代之初的新派史家们的中国“天 下”观并没有与传统观念彻底分离Ø于此同时,出于反帝反封建的需要,一些资产阶 级改革派与革命派历史学家,也从西方近代社会 政治变革中,为中国的维新变法与革命事业,寻 求历史的智慧中国人开始从西方治乱兴衰的历 史中借鉴和学习经验历史为政治服务的治史宗 旨影响至今四、20世纪前期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初步发展p进入20世纪,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发生 了两次世界大战世界各地区、各国家之 间的联系、交往更趋紧密,中国也被卷入 由两次世界大战所推动的世界性交往的国 际格局之中,为中国人进一步了解世界提 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p20世纪前40多年里,与中国接触最频繁的主要是 欧美诸国和日本中国史学界日渐增多关于欧美 和日本的历史译著•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清华大学 毕业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曾参加人民英雄 纪念碑等设计 )翻译、其父亲梁启超校订的英 国作家韦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 1866- 1946,英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世界史纲》 (A Short History of the World) •超越国别、洲别并具有以进化论为指归的历史思 想的著作192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6年, 该书被三联书店推荐为20年来影响中国人的100 本书之一p20世纪前期,中国的大学历史系一般尚未设置世界 史课程,学习中国史为主此外,只设西洋通史、 断代史、国别史、地区史等课程大多采用西方人 编著的课本p因此,西方的史学理论、方法,特别是近代的史学 理论与方法,如“西欧中心论”等,直接或间接影 响了起步中的中国世界史学科p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术积累和酝酿,1949年,周谷城 (1898—1996,湖南益阳人)先生主编的三卷本《 世界通史》问世,开始打破西欧中心论的局限,重 视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互相影响,同时 不排斥某一时期以某一地区为重点。
被誉为“中国 第一部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通史”著作五、新中国成立后世界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p20世纪50年代,全面学习苏联苏联的世界史著 作被大量翻译为中文尤其是苏联社科院编著的 多卷本《世界通史》中译本的出版,苏联的世界 史观以及由此构建的世界史著作体系,随之全盘 进入中国p因此,20世纪50年代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在 很大程度上是苏联世界史学科的移植许许多多 的史学工作者在这一移植工作中倾注了大量的心 血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开 始成长起来p20世纪60年代初,在借鉴和学习苏联史学的 基础上,由北京大学周一良(1913-2001,安 徽东至人 ) 、武汉大学吴于廑(1913-1993 )两位教授主编的四卷本《世界通史》出版 p中国世界史学科发展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标志着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初步建立p自此,中国有了一部由本国学者编著的上自人 类起源,下至20世纪之初的大型世界历史著作 p多次修订再版,累计印数达40多万部,作为高 等学校世界史教材被普遍采用,其学术权威地 位历30多年而不衰p全国各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历史系毕业生,其 所掌握的世界历史知识,无不受惠于这部通史 ,在社会上也享有很高的学术信誉,为有心了 解世界历史的读者所广泛阅读。
p移植苏联世界史学成果所产生的主要影响Ø苏联社科院组织数以百计的学者编成的多卷本 《世界通史》,力图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 指导、以人类历史上更迭发展的五种社会经济 形态为主线分期、分段叙述历史资料丰富 对我国世界史学科建设产生过良好的影响Ø主要问题•其一,没有突破西欧中心论的局限沿袭以欧 洲为主体的历史分期欧洲历史分期决定世界 历史分期,并以此作为全世界各国各民族历史 发展的总的分期框架•其二,没有摆脱西方史学的民族沙文主义( Chauvinism)的影响夸大、美化俄罗斯民族 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其三,编著体系上,过分拘泥于五阶段的历史 分期框架,不能反映世界多民族的历史多样性 和统一性没有揭示人类历史是怎样发展为世 界历史的全部历程p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西欧中心论的批判但 对苏联史学的缺憾和弊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并不是看得很清楚p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国 人开始从多方面反思向苏联学习的得失反 思苏联史学的弊端,并考虑如何清除(解放 前引进西方史学,解放后引进苏联史学,缺 乏独立思考和理性分辨)p“文革”刚结束的1977年,国内六所高校发起, 在安徽芜湖召开的一次世界史学术会议上,提出 并讨论编著新的世界通史问题。
会后的几年内, 由20多所高校编写的上古史、中世纪史、近代史 、现代史先后出版 p林志纯(1910年11月11日-2007年11月14日 )教 授主编的上、下册《世界上古史纲》在此前问世 p表明中国。
